机器人大讲堂

搜索文档
又一家深圳机器人企业押注“电子皮肤”赛道!CTO拥有南开&国大(NUS)双博士背景!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4 12:06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正裕工业宣布合作设立深圳斐博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正式涉足电子皮肤领域[1] - 斐博森公司将专注于机器人用柔性触觉传感技术研发 传感器设计与制造 信号处理系统开发与测试 目标构建完整的柔性触觉传感系统技术闭环[1] - 正裕工业设立斐博森公司目的在于加速推进公司在具身智能及工业领域的战略布局 最终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2] 公司财务与业务背景 - 正裕工业成立于1998年 是国内较早投身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生产的企业之一 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 产品包括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 汽车橡胶减震产品及发动机密封件等[4] - 正裕工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56亿元 同比增长39.62% 归母净利润1.19亿元 同比增长420.67%[6] - 正裕工业表示人形机器人和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存在部分重叠 公司将以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经验为基础 在这一高潜力领域寻找产业链上的潜在机会[6] 技术团队与股权结构 - 正裕工业引入技术核心人员董波 董波拥有南开大学光学博士学位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曾在新加坡A*STAR资讯通讯研究院担任科学家 现任深圳技术大学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特聘教授[8] - 董波在光子集成器件 SAW/BAW芯片 光电检测等方面贡献突出 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 申请专利30多项 其中10多项已获授权 曾获东盟杰出工程成就奖和新加坡杰出工程成就奖 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孔雀计划B类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1] - 斐博森公司由正裕工业与董波合资设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正裕工业认缴出资600万元占60% 董波认缴出资400万元占40% 董波将负责技术研发工作 组建研发团队并主导传感器相关项目研发[11] 市场前景与竞争格局 - 据Verified Market Reports测算 2033年全球柔性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8亿美元 2025-2033年年均复合增速预计为12.1%[11] - 人形机器人概念受到市场热捧 电子皮肤领域已吸引福莱新材 晶华新材 汉威科技 歌尔股份 申昊科技等头部企业入局[11] 主要竞争对手动态 - 福莱新材2017年涉足柔性传感器领域 2023年7月正式立项 2025年上半年推出一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 首条柔性传感器中试产线建成投产并已具备批量供货能力 第二代产品实现真柔性 全曲面 三维力感知等关键技术突破[12] - 福莱新材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共建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 聚焦柔性电子皮肤与超宽域压力传感器研发 已布局柔性传感器专利20余项 引入海外专家团队 技术成熟度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14] - 晶华新材2025年6月成立子公司北京晶智感新材料有限公司 专注柔性多模态传感器探索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机器人灵巧手全掌全触觉电子皮肤 产品采用压阻式方案 传感核心材料仅0.038毫米厚 每个手指设3个触觉感应点 掌心有4个区域 总计16个感知点[15] - 晶智感在美国硅谷成立分公司并启用研发实验室 聘请柔性电子专家Terry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与灵心巧手等客户联合推进全掌式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项目开发[17] - 汉威科技2013年底成立子公司苏州能斯达 是国内最早投身电子皮肤概念探索的主体 掌握柔性压阻 柔性压电 柔性电容 柔性汗液四大核心技术 柔性传感器厚度小于0.3毫米 弯曲100万次仍可正常使用 响应时间不到1毫秒 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准[18] - 汉威科技已获取百余项相关专利 拥有数条千万支级年产量的柔性传感器生产线 是华为人形机器人的唯一电子皮肤供应商 与小米 雷赛智能 智元机器人等达成合作[20] - 歌尔股份传感器业务收入已占公司营收的15% 碳纳米管电子皮肤研发工作推进顺利 已向行业头部客户供应样品 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及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材料应用探究[21] - 歌尔股份曾验证压电传感器应用于电子皮肤的可行性 凭借在声学 光学 系统集成等领域深厚积累 以及每年超10亿元的研发投入 具备持续突破的技术根基与资金实力[23] - 申昊科技2018年开始关注电子皮肤领域 2021年正式布局该业务 主攻基于电容原理测距的预接触式电子皮肤 自研的电容式预接触电子皮肤已小批量装配于超200套操作机器人内[24] - 申昊科技通过产学研协同模式与斯坦福大学 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携手 电子皮肤基础产品包含接近式 预接触式 接触式 指压式四大品类 正推动下一代接触式电子皮肤研制 计划集成触觉 压力 温度等多模态感知能力 2024年起把电子皮肤与人形机器人视作战略重心[26]
院士领衔!康养机器人研发商「如身机器人」完成天使+轮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3 10:05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由道彤投资独家投资[1] - 所融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迭代 产品工程化落地 养老场景试点推进以及市场化前期部署[1] - 已完成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奇绩创坛 零以创投 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和英诺天使基金[13] 公司概况 - 公司全称为上海如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3年6月[1] - 专注于智慧康养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 致力于开发服务于老年群体的智能康养机器人[1] - 总部设于上海张江 在德国慕尼黑设有欧洲研发与运营中心 在浙江嘉兴建有生产基地[1] - 聚焦康复健身与家庭服务两大领域 以模块化 高性价比及人机协作为技术方向[1] 核心团队 - 创始成员主要来自德国顶尖人工智能机器人院士研究所 港股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以及欧洲独角兽企业Agile Robots等行业领先机构[3] - 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3] - 创始人兼CEO师云雷博士持有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及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博士学位 拥有超过十二年医疗机器人跨学科经验[3] - 研发团队汇聚来自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牛津大学及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科研人才[5] 产品矩阵 - 构建四大产品矩阵包括"格物" "致知" "修身"和"齐家" 覆盖康复健身与家庭服务需求[5] - "格物"系列面向家庭康复场景 首款产品如身C1是全球首款可同时覆盖手部 上肢及下肢全关节的居家康复训练机器人 采用模块化设计 具备1个自由度 定价在数千元级别[6] - "致知"系列面向社区康复机构 首款产品如身B1具备7个力控自由度的上下肢康复机器人 定价介于数万至数十万元[8] - "修身"系列专为患者双臂上肢康复场景设计 核心产品如身G1拥有9自由度双臂构型[10] - "齐家"系列聚焦老年人照护场景 核心产品齐家Q1是面向半失能 失能及独居老人的智能照护机器人[11] 产品进展 - 如身C1配备6种专用训练配件 支持13类训练动作 涵盖上下肢多关节复合运动与单关节分离运动 提供四种训练模式 已于今年5月实现量产 出口至北美 欧洲及东南亚等市场 目前已投入使用数百台[8] - 如身B1支持四种渐进式训练模式 已与华山医院 第六人民医院 同济骨科医院等机构建立初步合作[10] - 齐家Q1已完成三轮迭代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公开亮相 入选2025年腾讯银发科技伙伴计划 与国内多家头部养老服务机构达成试点合作意向 预计于2026年实现标准化量产[13]
2025中国工博会工业考察报名启动!实地解锁智能制造硬核实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3 10:05
活动概况 - 第二十五届中国工博会组织"工业考察"活动 提供免费接驳大巴直达工厂 覆盖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全产业链 预计1000+专业制造业相关群体参与[1] 新时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考察 - 新时达工业机器人负载覆盖1-600KG 完整掌握机器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软件系统等关键技术 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领先企业[5] - 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入选上海首批20家智能工厂 2021年获评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单位[5] - 公司创立于1995年 股票代码002527 以运动控制技术为基石 聚焦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与驱动、电梯控制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2025年6月海尔集团战略入股 成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成员[5] - 考察日期为9月23日-26日 每日12:00和14:00发车 每班限30人 车程约1小时 参观时长1.5小时[4] 研华昆山制造园区考察 - 园区设有板卡、机箱、系统组装和定制化生产4个厂区 实现全环节智慧监控和运营 曾获2017国家第一批绿色工厂、2020中国制造标杆智能工厂称号[9] - 基于研华AgentBuilder智能体平台 逐步完成从"人机协作"到"自主决策"的Agent应用[9] - 研华物联网体验中心展示40多个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 包含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与环保、智能交通等行业应用[9] - 考察日期为9月23日-26日 每日12:15发车 每班限80人 车程约1小时 参观时长2-2.5小时[8] 汇川技术工控博物馆考察 - 展示自动化行业重要设备及发展历程 是国内唯一工控博物馆 体现公司在工业文明中的贡献[12] - 智能车间展示伺服驱动器生产的高效自动化能力 采用自主研发设备和系统 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支撑的精益管理[12] - 考察日期为9月23日-26日 每日12:30和14:00发车 每班限30人 车程约1.5小时 参观时长1小时[11] 松下神视电子苏州工厂考察 - 松下集团FA领域关键企业 2002年成立于苏州新区 主营通用传感器、PLC、变频器等研发制造 2024财年中国区销售额占比84%[16] - 展示IT与OT融合的智能工厂实践 赋能锂电、半导体等行业自动化升级[16] - 考察日期为9月25日-26日 每日12:30和14:00发车 每班限20人 车程约1.5小时 参观时长1小时[15] 参与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15家代表性企业[24]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涵盖亿嘉和、晶品特装、七腾机器人等8家企业[25] - 医疗机器人领域包含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等12家机构[26] - 人形机器人企业达28家 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领先厂商[26]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涉及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31家供应链企业[26]
“滩”上大事了!100+机器人集结,炒菜、按摩、陪伴… 谁先闯进你家?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3 10:05
2025外滩大会机器人展示 - 大会于9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举行 展览面积达10000平米科技展览和5000平米科技集市 近200家企业参展 超30项科技新品亮相 [1] - 联合四大机器人展团打造"机器人小镇" 40家具身智能企业集体亮相 包括青龙 智元 开普勒等本体公司及帕西尼等上下游企业 [3] - 开普勒K2大黄蜂实现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续航 双臂协同搬运30公斤重物 [5] - 智元机器人展示四机联动 包括远征A2鼓乐表演 灵犀X2迎宾导览 工业小狗D1 Ultra后空翻及精灵G1精准倒咖啡 [5] - 蚂蚁灵波科技R1机器人首次亮相 具备多模态识别能力 实现从取菜 炒菜到清洁全流程自动化 可预制百余道菜 [5][11] -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及"贡嘎一号"四代机 [7] - 卓益得机器人"行者系列"提供端茶送水服务 调酒机器人150秒完成鸡尾酒调制 中科深谷智能按摩机器人1秒识别理疗位置 [7] - 芙崽机器人实现撸毛反应及仿生震动互动 阿拉丁情感陪伴机器人具备300余种表情配置 [7] - 大会首设机器人大舞台 举办机器人职业技能大赛 包含足球赛 障碍赛及乐队演出 [9] 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正经历从工业场景向生活服务的第二次跨越 2024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万套 同比增长34.3% [9][13] - 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2028年达1080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25% [13]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 同比增长125% [14] - 核心部件成本大幅下降 新一代关节模组价格从上千元降至百元区间 [15] - 灵巧手价格从对标Shadow百万级别降至5万元 预计3年内降至500元以下 占机器人成本比例从21%-23%降至100-500元 [15] - 产业链完整 场景丰富及政策资本驱动为中国机器人发展优势 [17] 技术挑战与落地应用 - 生活场景复杂性对机器人要求极高 需处理非标准化任务 [11] - 蚂蚁灵波科技选择餐饮和导览作为切入点 R1导览功能已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试点 实现"1:N"专属导游功能 [13] - 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已为国内最大快递物流商提供标准料箱搬运服务 [14] - 具身智能仍处于解决单点问题阶段 需实现单一任务99.9%准确率 [17] - 采用"先垂直再通用 先落地再泛化"策略推进机器人应用 [17] 家庭应用前景与时间表 - 机器人需处理十种以上任务才能实现经济可行性 [20] - 乐观预测2026年出现扫地加抓取功能机器人 5-10年内达到保姆或管家级别 [20] - 技术路线尚未收敛 需4-5年实现技术与预期双向适配 [20] - 情感陪伴机器人通过宠物化设计降低容错要求 可能成为进家路径 [21] - 国际巨头如Figure AI 特斯拉Optimus及1X Technologies均加速布局家庭服务机器人 [23] 企业生态与参与方 - 参展企业涵盖工业机器人 服务特种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 具身智能企业及核心零部件企业 [27][28][29][30][31][32][33]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大曝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3 10:05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战略与供应链布局 - 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第四篇章完整文件 将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置于战略核心 [1] - 疑似Optimus新型号人形机器人曝光 具备金色涂装、人机对话和精巧拟人灵巧手 [1] - 马斯克表示Optimus V3将解决手部灵活性、拥有AI大脑并有望实现量产 [1] - 特斯拉开通"TeslaAI"微博账号 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领域布局 [1] 三花智控 - 公司成立于1994年 专注于热泵技术和热管理系统产品研发与应用 [3] - 业务分为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两大板块 [3] - 制冷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四通换向阀、电子膨胀阀、电磁阀等 应用于空调、冰箱等领域 [3] - 汽车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冷媒阀、换热器、泵类等 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 [3] - 依托电机制造专业知识切入仿生机器人电执行器领域 [4][5] - 作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商 提供旋转关节总成 [7] 拓普集团 - 公司成立于1983年 致力于汽车动力底盘系统、饰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研发与制造 [8] - 设立电驱事业部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 [8] - 在机器人执行器业务形成核心优势 包括永磁伺服电机、无框电机等自研能力 [8] - 产品布局包括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灵巧手电机及机器人躯体结构件等 [8] - 承担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线性关节总成供货任务 深度参与关节模组设计与制造 [10] 五洲新春 - 公司成立于1999年 为轴承、精密零部件全产业链企业 [11] - 积极发展丝杠新业务 聚焦机器人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及汽车滚珠丝杠 [11] - 已研发出数款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微型丝杠产品并取得小批量订单 [11] - 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0亿元 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及汽车智驾核心零部件项目 [12] - 计划新增年产98万套行星滚柱丝杠、210万套微型滚珠丝杠及7万组通用机器人专用轴承产能 [12] - 通过与新剑传动合作 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提供行星滚柱丝杠产品 [12] 震裕科技 - 公司成立于1994年 以精密模具研发制造为基础 拓展至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等产品 [14] - 2024年10月成立子公司作为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业发展平台 [15] - 建设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全自动生产装配线 [15] - 加速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线性执行器模组—高度集成仿生臂迭代 [15] - 已成功研发出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线性执行器和灵巧手精密零部件 [16] - 线性执行器模组及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已直接对接海外大客户 处于供应商导入流程审核阶段 [16] - 深度参与特斯拉线性执行器研发 集成电机、丝杠、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18] 兆威机电 - 公司成立于2001年 是微型驱动系统方案解决商 [19] - 战略性聚焦机器人领域 以灵巧手作为突破口 [20] - 2024年11月发布全球首创指关节内置全区动力单元灵巧手产品 具有17个主动自由度 [20] - 2025年7月发布新一代仿生灵巧手系列产品DM17与LM06 [21] - DM17采用全直驱方案 集成微型减速器、电机、控制单元等 [21] - LM06采用连杆方案 具备6个自由度和20公斤级抓握负载 [21] - 已成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模组核心供应商 [24] 鸣志电器 - 公司成立于1994年 是运动控制领域综合制造商 [25] - 混合式步进电机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前三 [26] - 直流无刷电机、交流伺服电机、空心杯电机技术处于全球前列 [26] - 空心杯电机采用自主专利技术空心杯绕组 具备高转矩、高扭矩、低噪音优势 [26] - 围绕物流搬运、手术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四大方向布局 [26] - 无刷无齿槽电机、无框电机等产品在机器人旋转关节、手指关节等关键模组持续交付 [26] - 凭借空心杯电机领先地位成为特斯拉电机供应商 [28] 浙江荣泰 - 公司成立于2003年 主营业务为耐高温绝缘云母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29] - 2025年5月设立全资子公司浙江荣泰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29] - 收购上海狄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51%股权和广州金力智能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5%股权 [30] - 通过收购快速进入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30] - 作为特斯拉供应商 双方合作交流较为密切 [34]
海洋探索卡脖子?浙大团队新发明让机器鱼“耳聪目明”,流速感知误差压到 0.015m/s!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2 20:18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 70%以上的面积,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操作简便、高效且自主 性强的水下机器人成为关键装备。机器鱼在一众水下机器人中,因其出色的灵活性与环境友好性,近年来受到 广泛研究关注,并被应用于多个水下领域。 然而,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对机器鱼的感知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是流速感知能力,直接影响到其环境适应 性与任务执行效果。受自然界鱼类侧线器官的启发,此前已有研究人员开发了压力型、变形型等多种人工侧线 ( ALL)传感器。但现有ALL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显著干扰:一方面易受机器鱼自身运动(如偏航、 俯仰)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鱼体周围涡流的干扰。 因此,如何开发一种能够实现特定方向流速感知、并有效抑制多方向噪声的 ALL传感器,已成为当前机器鱼 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提出新型传感器,助力实现精准流速感知 面对上述挑战, 浙江大学赵朋教授与张承谦博士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磁触觉感知原理、 具备流速解耦检测能力的磁式 ALL传感器。 前不久,该研究成果的 相关论文已以 " Online velocity estimation of a robotic fish usi ...
傅利叶、松延动力狂吸数亿资金!8月机器人融资月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赛道爆发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2 20:18
根据机器人大讲堂 &立德智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8月,中国机器人行业融资活动在7月高位基础上呈现阶段 性回调 , 共发生融资事件 39起 , 较 7月的50起环比下降22%,未披露金额事件占比攀升至56%,市场透 明度仍待提高。尽管总量有所回落,融资结构与项目质量却呈优化态势,市场进入理性整理阶段。 从融资规模来看 , 8月行业融资总额预估介于28亿 - 47亿元之间,较7月84亿–98亿元区间明显下移,反 映资本整体出手力度有所收紧。亿元级融资共 7 起,数量环比减少,但单笔金额仍保持较高水平,如梅卡曼 德机器人 D轮获投5亿元、傅利叶智能科技E+轮融得3亿元,显示大资本持续聚焦技术壁垒明确、商业化能力 突出的头部企业。千万级融资共 10 起,占比 2 5 %,资金对早期阶段仍保持一定覆盖,但更倾向技术成 熟、路径清晰的项目。 融资轮次分布方面 ,早期阶段集中度进一步强化。种子 /天使轮达19起,A轮系列15起,合计占比87%,较 7月(66.7%)大幅提升,反映资本仍在积极布局创新孵化。中后期融资出现结构性调整,B轮及以后共6 起,涵盖B+++轮、D轮等,战略融资亦有参与,显示成长期及成熟项目仍获认可, ...
快讯|全球首例任命AI机器人出任政府部长;国产数控系统龙头半年报出炉;如身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2 20:18
全球首例AI政府部长任命 - 阿尔巴尼亚任命人工智能"迪埃拉"担任公共采购部长 成为全球首个非实体AI部长[1][3] - "迪埃拉"虚拟形象为穿传统服饰女子 负责通过语音指令帮助公民获取政府文件和电子印章服务[3] 国产数控系统龙头财务表现 - 华中数控上半年营业收入5.54亿元 同比下降11.91%[5] - 归母净利润-8144.91万元 同比亏损收窄23.54%[5] - 工业机器人与智能产线业务收入1.57亿元 同比下降23.31%[5] - 数控系统与机床业务收入3.63亿元 同比下降5.24% 毛利率41.55%[5] 智慧康养机器人融资进展 - 如身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道彤投资独家投资[6][8] - 公司核心产品"齐家Q1"养老机器人具备生活照料 移动辅助和情感陪伴功能 支持形态切换完成照护任务[8] 手术机器人技术突破 - Mendaera公司Focalist手持式手术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肾镜取石术临床应用[10] - 该系统集成手持机器人 实时超声和软件算法 专注于针路建立的精准操作[10] 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 - 浙江省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 汇聚近40家产业链企业及科研机构[13] - 宁波市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揭牌 提供工业场景复刻和数据采集服务[13]
《Science Advances》发表!西工大顶刊发布可重构机翼驱动方案,实现让扑翼机器人真正像鸟一样起飞、飞行!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2 20:18
鸟类与蝙蝠低速飞行机制 - 飞行脊椎动物在悬停、起飞和降落等低空速状态下通过大幅变形翅膀、调整前后扫掠幅度实现飞行,上拍阶段折叠翅膀减少阻力,下拍阶段伸展并向前扫动产生升力 [1] - 这种非对称悬停模式划动平面明显前倾,与昆虫或蜂鸟近乎水平的对称扑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常见于雀形目鸟类和中小型蝙蝠 [1] 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技术瓶颈 - 现有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设计主要基于昆虫或蜂鸟的对称悬停模式,难以有效模仿鸟类低速机动特性 [3] - 尽管已有无人机引入后掠翼或可折叠机翼提升巡航或滑翔性能,但在低速飞行尤其是自主起飞方面仍面临运动学实现与驱动设计挑战 [3] - 现有鸟类仿生机器人多需借助跳跃或弹射等辅助方式实现起飞,且依赖单自由度翼拍机制,无法复现生物翅膀的多自由度协调运动 [3] RoboFalcon2.0创新设计 - 机器人受飞行脊椎动物慢速飞行和非常规悬停状态启发,采用可重构驱动机构实现扑动-后掠-折叠(FSF)三者耦合的翼运动,模拟鸟类低速飞行翅膀动作 [4][5] - 平台以中型鸟类如游隼为仿生对象,翼展1.2米,总重约800克,翼载荷3.64千克/平方米,最高扑动频率7.5赫兹,扑动幅度85度 [8] - 采用蝙蝠翼式多连杆机翼结构,由肱骨、桡骨和腕骨三段骨架及聚酯纤维蒙皮组成,实现沿展向折叠变形,主体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 [8] - 核心创新在于集成两套解耦机构——折叠分离器与后掠分离器,协同锥形摇杆机构(CRM)将单一旋转输入分解为三个自由度的复合运动 [8] - 后掠分离器借助球铰连杆和曲轴机构将扑动转化为机翼扫掠运动,扫掠幅度在5至25度之间连续可调,与扑动同步且相位差约180度 [9][11] - 折叠分离器通过多连杆系统将CRM转动转换为周期性折叠动作,允许通过独立伺服电机限制机翼最大展开范围,运动相位较扑动滞后约90度 [10][11] 气动性能与仿真分析 - 风洞实验与CFD模拟系统分析不同飞行状态下气动特性,重点考察机翼后掠幅度变化对升力、推力和俯仰力矩的影响 [11][13] - 增大后掠幅度在较高扑动频率下提升升力,尤其在低速起飞状态下效果明显,推力量值受后掠调整影响较小,俯仰力矩随后掠增加显著上升 [13] - CFD模拟显示后掠运动增强前缘涡强度,低空速条件下低压区扩大提高气动载荷,同时压力中心前移延长气动力矩臂,共同导致俯仰力矩增大 [13] - 基于MuJoCo动力学环境仿真表明机器人可通过调节后掠幅度实现地面起飞和初步稳定飞行,但高速条件下需结合尾翼或其他控制面实现全状态稳定 [15] - 不同缩比模型仿真显示更大尺寸平台该控制策略可在更高空速下生效,缩小模型易出现俯仰振荡,平台尺度对控制效果具有明显影响 [15] 实际飞行测试与性能验证 - 实际飞行测试在室内环境进行,机器人以45度仰角立于地面模拟鸟类起飞姿态,搭载基于STM32 F765的飞行控制器实时采集姿态、空速、功耗及扑翼频率数据 [16] - 默认重心配置下机器人成功离地并完成初期加速,飞行轨迹呈S形,俯仰控制在速度低于3米/秒时有效维持,最大扑翼频率约7赫兹,瞬时功耗达400瓦 [16] - 重心前移配置下机器人起飞后更快进入前飞加速状态,空速最高达6米/秒,实现更接近鸟类连续起飞动作,功耗与扑翼频率与默认状态相近 [18] - FSF翼运动设计在低速条件下提供有效升力及俯仰操控能力,使机器人实现受控离地及初期飞行,但高速状态下仍需借助气动面或其他方式配平 [18] - 米级扑翼机器人起飞过程功耗较高,与现存其他扑翼机器人及自然飞行动物相比尚不具备显著能效优势,但成功实现稳定起飞对拓展任务范围具有积极意义 [19]
行研|揭秘具身智能变革新框架:《2025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星图》完整报告发布!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2 09:06
文章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正成为驱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中国在该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基础优势 正开启20-30年黄金发展期 [1][4][15] - 产业演化呈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范式跃迁 技术路线分为"人类智能"和"智能定界"双轨发展 [4][33][44] - 发展模式呈现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双轮驱动特征 中美在投资结构和产业优势上形成差异化格局 [5][6][41] 全球制造业格局与中国优势 - 中国制造业2023年增加值达32.38万亿元 超过美德意英四国制造业增加值总和 是日本制造业GDP总量的5倍以上 [1][19] -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 2023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 2024年同比增长8.9% [23] - 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挑战 向高端制造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19][22] 具身智能产业演化路径 - 从传统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经历四个发展阶段:1940s-1950s学科奠基期 1960s-1980s日本引领的产业化突破期 1980s-2000s多元发展与国家战略期 2010s至今高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期 [26][30][31][33] - 中国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过去十年销量增长十倍 占全球市场份额50%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从5-10%提升至53% [33] - 服务机器人销量和产值全面反超工业机器人 呈现从预设任务到通用智能的跃迁 [33] 技术路线与创新变量 - "人类智能"路线聚焦泛化大脑小脑和人形载体研发 旨在实现通用应用 [44] - "智能定界"路线通过界定问题边界和适配结构 实现PMF商业闭环迁移 成为下半场突破关键 [4][44] - 技术特点呈现三大转变:从硬件驱动到AI大模型与多模态感知融合 从固定编程到端到端动态闭环 从单一场景到跨场景泛化能力提升 [4][33][34] 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 - 美国在算力数据力和通用软实力环节评级A级 消费场景优势明显 超80%融资依赖VC/PE推动原始创新 [6][39][40] - 中国在硬件供应链和规模化交付环节评级A级 工业商用场景领先 80%投资金额来自债权债券融资 [6][39][40] - 日本在电机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部件保持A级优势 欧洲在高精度部件领域领先但面临供应链碎片化挑战 [39][40] 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 - 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扩展到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多元领域 渗透率快速提升 [4][35] - 创新价值由场景需求强度反向定义 推动产业链资源重新分配和供应链格局变革 [5] - 政产学研深度协同 政府搭建生态并开放应用场景 产业界加速供应链迭代 学术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1][42] 产业特点与趋势 - 传统机器人产业以硬件为核心 强调高精度高可靠性 应用场景集中 产业链结构清晰 [35][36] - 具身智能产业呈现技术融合驱动场景多元化产业链复杂化特征 形成"软件定义硬件 硬件承载软件价值"趋势 [4][34][35] - 产业链上游扩展至AI芯片传感器算法平台 中游涵盖人形机器人等智能体 下游覆盖多场景定制化应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