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LP1减重宝典
icon
搜索文档
速递|口服GLP-1三靶点减肥药明年递交IND,对标诺和诺德和礼来!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6 15:11
PN-477药物开发 - Protagonist Therapeutics选定PN-477作为治疗肥胖的主要开发候选药物 该药物为三重激动剂肽 靶向GLP-1 GIP和胰高血糖素受体 兼具口服与皮下注射给药方式[2] - PN-477设计目标包括显著减重 改善胃肠耐受性 优化脂肪与瘦体重比例 并提供每日一次口服与每周一次注射的灵活治疗方案[2] - 临床前评估显示PN-477在饮食诱导性肥胖小鼠 正常犬及食蟹猴模型中均表现积极 体外实验证实其对三种受体具有强效激活能力[4] - 药物并行开发为每日一次口服剂型(PN-477o)和每周一次注射剂型(PN-477sc) IND启动研究中 预计2026年Q2启动I期临床试验[4] 产品管线进展 - 公司计划2025年向FDA提交两个III期候选药物的新药上市申请(NDA)[6] - Rusfertide(铁调素类似物)处于PV治疗III期临床 2024年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合作 由Protagonist完成NDA前开发并共同商业化[7] - Icotrokinra(口服IL-23受体拮抗肽)已授权给J&J创新药物 由J&J负责II期及后续临床研究[6] - 临床前项目包括口服IL-17拮抗肽PN-881 口服铁调素及PN-477等[7] 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 PN-477作为三重激动剂 有望在疗效上媲美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等现有注射疗法 同时提供口服给药选择[6] - 药物设计注重保留瘦体重 改善耐受性和合并症 可能成为潜在重磅产品[6] - 公司拥有从药物发现到后期开发的一体化能力 基于自主肽类药物平台推进多个项目[6] 研发时间表 - 2025年H1:Rusfertide公布VERIFY试验顶线结果 在ASCO进行VERIFY专场报告 启动多项III期研究[5] - 2025年H2:提交Rusfertide的NDA申请 并在ASH会议展示数据[5] - 2026年H1:启动PN-477的I期临床试验[5] - 2026年H2:预计获得Rusfertide的美国批准[5]
肥胖全因贪吃?一文速查这些疾病引发的发胖你了解多少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6 15:11
肥胖的流行病学与危害 - 中国已成为全球超重与肥胖患病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主要由于劳动形态从体力主导型转向脑力密集型[3] - 肥胖会系统性破坏人体代谢机能,使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风险显著增高,并可能缩短人均寿命6至14年[4] - 我国成年人健康BMI标准为18.5-23.9 kg/m²,超过28 kg/m²即可诊断为肥胖(国际标准为≥30 kg/m²)[4][5] 肥胖的分类机制 - 按发病机制分为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肥胖,按脂肪分布分为中心型与外周型肥胖[5] - 现代分类更注重临床实用性,包括代谢健康型/异常型肥胖、BMI分级及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5] - 继发性肥胖可能由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或遗传综合征等数十种病理因素引起[5][17] 内分泌相关肥胖类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典型症状包括体重莫名增加、怕冷、疲劳感及记忆力下降,症状呈渐进性易被误认为亚健康[6] 库欣综合征 - 70%-80%病例为ACTH依赖型,由垂体腺瘤或异位ACTH分泌肿瘤导致[9] - 特征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发生率79%-97%),呈现满月脸、水牛背伴四肢纤细的典型体征[10] 多囊卵巢综合征 - 我国PCOS患者合并高雄激素血症比例达85%,易引发内脏脂肪蓄积和胰岛素抵抗[11] - 形成"高雄激素→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进一步肥胖"的恶性循环通路[11] 生长激素缺乏症 - 儿童期发病多与垂体发育异常相关,成人病例多由获得性垂体损伤导致[16] 遗传性肥胖 - 占肥胖人群不足5%,主要涉及瘦素-黑皮质素通路基因突变,婴幼儿期即表现显著肥胖[12][14] - 包括PWS(15q11.2缺失)、MC4R/LEPR/POMC突变等数十种单基因遗传病,常伴智力障碍或多器官畸形[13] - 基因检测指征:5岁前肥胖、家族体重差异悬殊伴进食障碍或合并生长发育异常[14][15] 其他致胖因素 药物性因素 - 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及糖皮质激素最易引发体重增加[17] 心理因素 -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暴饮暴食、久坐不动等行为模式显著提升肥胖风险[18] 性腺功能障碍 - 40%-60%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患者伴嗅觉障碍,常合并肾脏发育异常等先天畸形[19] 肥胖的医学认知 - 肥胖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致病因素涵盖生活习惯、环境、心理及内分泌等多维度[20] - 准确识别个体化致胖原因对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和预防并发症具有决定性意义[20]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低碳水饮食未必能减肥,错误选择或致体重反弹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5 17:51
低碳水饮食研究核心发现 - 哈佛大学研究颠覆传统认知,指出低碳水饮食减重效果取决于食物质量而非单纯碳水摄入量,高质量植物性低碳水饮食显著优于动物蛋白为主的传统模式 [5][7][12] - 研究覆盖12万余名受试者,24年追踪数据显示偏好红肉、加工食品的低碳水饮食者体重增长幅度甚至超过普通饮食人群 [5][7] - 高质量低碳水饮食定义为优先选择植物性蛋白(豆类、坚果、鱼类)、健康脂肪(橄榄油)和全谷类食物 [5][8][12] 饮食效果与体重相关性 - 植物性低碳水饮食对BMI 25-30超重人群效果最显著,能减缓体重增长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10][12] - 对肥胖人群(BMI>30)和正常体重人群(BMI<25)影响有限,凸显个性化饮食方案必要性 [10][12] - 研究局限性:数据依赖自我报告且样本以白人健康专业人士为主,结论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 [10]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研究推动营养科学从单纯计算宏量营养素转向评估食物质量,预计将重塑全球饮食指导标准 [8][12] - 个性化营养搭配成为趋势,未来研究需聚焦不同种族、职业群体及身体成分(内脏脂肪、肌肉量)的具体影响 [10][12] - 临床实践需结合代谢差异,避免盲目节食风险,强调专业指导的重要性 [12]
礼来+诺和双重减肥药=超级王炸!72周减重22.1%,92.9%自于脂肪!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5 17:51
联合疗法临床效果 - 礼来公布的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Bimagrumab与司美格鲁肽联合治疗48周后,受试者体重平均下降22.1%,其中92.8%的减重来自脂肪减少 [2] - 单独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受试者体重减少15.7%,其中71.8%为脂肪减少,联合疗法在减脂效果上显著优于单药 [2] - Bimagrumab通过抑制活化素II型受体,在减重过程中有效保护肌肉质量,与司美格鲁肽形成互补作用 [2][4] 药物作用机制 - 司美格鲁肽是诺和诺德开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广泛用于减重治疗,但可能导致肌肉流失 [2] - Bimagrumab是礼来研发的靶向ActRII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通路,调节肌肉生长和维持 [2][7] - 联合疗法通过"双靶向"机制实现减脂与增肌的协同效应,填补了传统减重方案中肌肉保护的空白 [4][13] 行业战略布局 - 礼来以19.25亿美元收购Versanis Bio,获得其双靶点GLP-1/GIP激动剂Zepbound,并推进与Bimagrumab联用的临床试验 [5][6] - 公司聚焦肥胖治疗领域的生物机制研究,尤其关注传统减重方法中被忽视的肌肉保留问题 [4] - ActRII靶点成为下一代减重药研发重点,礼来通过收购和临床研究强化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6][13] 市场与临床意义 - 全球肥胖患者数量庞大,且常伴随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联合疗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13] - 针对肌少症风险人群,Bimagrumab的肌肉保护特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4] - 研究强调肥胖治疗需结合药物干预、生活方式改善等多学科管理,联合用药可能成为核心方案 [4][13] 靶点生物学研究 - 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是骨骼肌大小的关键负调节因子,通过ActRIIB受体发挥作用 [7][9] - 缺乏肌肉生长抑制素的动物模型显示肌肉质量增加25-30%,证实该通路在肌肉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9] - ActRII信号通路还参与代谢调节,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ActRIIB mRNA水平显著升高 [13]
速递|与司美格鲁肽相当!Wave公布siRNA药物临床前数据,展示其治疗肥胖和代谢疾病的潜力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5 17:51
核心观点 - RNA药物研发公司Wave Life Sciences Ltd公开其候选药物WVE-007的最新临床前研究成果 该药物是一种经过GalNAc修饰的小干扰RNA(siRNA) 靶向沉默INHBE mRNA 研究显示WVE-007可通过下调Activin E蛋白 显著减少脂肪量而不损害肌肉质量 并能抑制促炎性巨噬细胞在内脏脂肪组织中的聚集 从而有助于改善代谢性炎症环境 数据表明INHBE-siRNA干预可能降低2型糖尿病(T2D)和冠心病(CAD)等代谢疾病的风险 [1] 研究要点 - 单次INHBE-siRNA给药可显著下调INHBE mRNA及其产物Activin E蛋白 后者在肥胖状态下会抑制脂肪分解 肝脏INHBE mRNA水平与血清Activin E浓度呈高度相关 [2] - 单次WVE-007处理所导致的体重下降幅度与目前常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相当 [3] - WVE-007可有效减少内脏脂肪量 缩小脂肪细胞体积 并保留肌肉质量 支持其通过恢复脂肪组织功能实现减重 [4] - WVE-007显著抑制促炎性M1型(CD11c阳性)巨噬细胞的募集 同时维持抗炎性的M2型巨噬细胞水平 展现出良好的抗炎潜力 [5] - 联合司美格鲁肽使用时 INHBE-siRNA可使体重减轻幅度翻倍 体现出协同增效的治疗前景 [6] - 在停止司美格鲁肽治疗后 INHBE-siRNA可显著减缓体重反弹 有望作为GLP-1疗法的维持或过渡方案 [7] 遗传学发现 - 携带一份INHBE基因功能缺失变异的人群 往往具有更健康的代谢表型 包括腹部脂肪减少 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T2D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 此外这些个体的肝脏炎症和损伤标志物(如cT1与ALT)也较低 而肝脂含量保持稳定 [7] 公司观点 - Wave公司首席科学官表示这些临床前数据令人振奋 不仅验证了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发现 也支持WVE-007通过降低Activin E水平来调动脂解 优先减少内脏脂肪 缓解炎症 同时保持肌肉质量 与主要通过中枢神经调节食欲的GLP-1类药物不同 INHBE沉默机制开辟了全新路径 如果临床试验能确认这一机制 WVE-007或将成为一种每年仅需注射一到两次 既能健康减重又能保持肌肉的新型疗法 推动肥胖治疗的变革 [7] 临床进展 - WVE-007目前正在《INLIGHT》临床研究中接受评估 研究对象为超重或肥胖成年人 首批人体试验数据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发布 [7]
中国人为何越减越胖,减肥一生却陷入“越减越重”困局?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5 17:51
肥胖现状与定义 - 国际上衡量胖瘦最常用标准是BMI指数 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BMI在18.5-23.9为正常 超过24为超重 28以上为肥胖 30及以上为中重度肥胖[4] - 2016年《柳叶刀》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数首次超过体重偏轻人群 中国肥胖总人数跃居全球第一 超过美国[5][11] - 中国成年人肥胖率已超过50% 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率接近20%[5] 肥胖成因分析 - 40%-70%肥胖与遗传因素有关 包括基因遗传和生活方式"传承"[11] - 现代社会食物供应充足但体力消耗减少 "多吃少动"成为主因[11] - 社会环境变化如外卖便利 汽车普及导致活动量减少[11] - 生理心理因素如夜宵综合征和情绪性进食[12] - 中国肥胖呈现地域差异 北方比南方胖 西北比东部更易发胖 女性重度肥胖比例高于男性[14] 肥胖健康风险 - 腰围过快增长需警惕腹型肥胖 男性超过90厘米 女性超过85厘米即属腹型肥胖[15] - 肥胖直接或间接诱发200多种疾病 与17种癌症密切相关[15] - 脂肪堆积导致冠心病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17] - 脂肪在口咽部引发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膝关节造成骨关节炎 在肝脏形成脂肪肝[17] 科学减重方法 - 医学减重理念将肥胖作为疾病 通过筛查 评估 诊断 治疗和监测等流程进行科学管理[20] - 改变生活方式是减重基础 需从四点入手:保证充足睡眠 每天称体重 保持规律作息 减少盐油糖摄入[21][22] - "吃动平衡"是核心理念 饮食控制占80%作用 运动占20%[23] - 主食选择应多吃杂豆 全谷物 薯类等粗粮 提供持久饱腹感[25] - 推荐高纤维 高蛋白食物如生菜 西兰花 鸡蛋 富含钾的"排水食物"如菠菜 冬瓜[26] - 应远离添加糖和精制糖 代糖饮料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和食欲[27] 减重实践建议 - 饥饿分为胃肠型饥饿和心理性饥饿 需对症处理[29] - 运动建议每次30-40分钟有氧加20分钟力量训练 可拆分进行[32] - 减重需长期坚持 防止反弹 应梳理不健康习惯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33]
官方|一文读懂玛仕度肽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记得转发收藏)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8:19
产品获批与适应症 - 信达生物研发的信尔美®(玛仕度肽注射液)于6月27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 [2] - 适用人群初始BMI需满足:BMI≥28kg/m²(肥胖)或BMI≥24kg/m²(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等)[6][21] 药品特性与规格 - 活性成分为玛仕度肽,化学结构复杂,分子量为4563.14 [20] - 性状为澄清或几乎澄清的无色液体 [5][21] - 提供三种规格预充式自动注射笔:0.5ml/2mg、0.5ml/4mg、0.5ml/6mg [7][23] 用法用量方案 - 推荐起始剂量2m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4周后增至4mg,再4周后可增至6mg [8][9][10] - 维持剂量为6mg或4mg每周一次,6mg不耐受可回调至4mg [11] - 遗漏用药处理方案根据间隔时间(≤2天至>21天)采取补打、剂量回调或重新滴定等措施 [12][26] 临床疗效数据 - III期临床试验(GLORY-1)显示:48周时玛仕度肽4mg组体重降低11%,6mg组降低14%,显著优于安慰剂组0.3% [70][72] - 体重下降≥5%的患者比例:4mg组71.6%,6mg组81.6%,安慰剂组10.8% [72] - 显著改善腰围、血压、血脂(甘油三酯降低25.8-31.5%)、血尿酸(降低7.5-12.9%)等代谢指标 [77][79] 安全性特征 -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恶心(4mg组32.5%,6mg组50.5%)、腹泻(35.0%,38.6%)、呕吐(26.1%,43.1%)[32][34] -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反应(7.7%)、头晕(5.4-7.9%)、胃食管反流病(4.4-7.9%)等 [32][39] - 特殊风险包括甲状腺C细胞肿瘤(大鼠试验显示)、胰腺炎(发生率1例)、胆囊疾病(胆石症2.0%)等 [44][45][47] 特殊人群用药 - 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但中重度肝功能不全及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谨慎 [13][28][68] - 禁用于妊娠期妇女,计划妊娠需停药至少3个月;哺乳期禁用 [16][52][53] - 18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安全性数据有限 [55][56] 药理机制与药代动力学 - 双重激动GLP-1受体和胰高血糖素受体,通过增加能量消耗和降低食欲实现减重 [80] - 达峰时间7-28小时,消除半衰期约10天,每周给药4周达稳态 [61][64] - 与阿托伐他汀、地高辛等联用可能影响药物暴露量,但无临床显著影响 [69]
速递|阿里健康推出“科学减重标准” 助力超重人群科学管理体重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8:19
全民减重趋势 - 国家推动减重行动,将体重管理提升为公共卫生课题,强调超重与肥胖对健康的重大影响[2] -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16.4%,即每3个成年人有1人超重,每6个成年人有1人肥胖[5] - 体重超标与200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5] 科学减重标准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阿里健康联合发布"科学减重标准",提供营养管理、运动干预、药物治疗的规范方案[3] - 减重应依据BMI数值:BMI≥28为肥胖人群,BMI≥24为超重人群且伴有相关合并症需干预[7] - 科学减重设定阶段性目标:3个月至少瘦3%、6个月至少瘦5%[7] - 标准强调个性化方案和长期健康管理,非无门槛瘦身指南[7] 企业减重服务 - 阿里健康联合礼来、信达、银诺等药企推出科学减重计划,提供一对一专属医生答疑和药师服务[9] - 阿里健康与众安保险合作推出"不瘦必赔"服务,为用户提供最高5000元保障[12] - 公司基于慢病管理专业积累,旨在解决用户信息不对称和方法不科学的核心问题[9]
减重上升为“国策”:全民抗慢病的破局之战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8:19
肥胖症现状与认知误区 - 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成年肥胖症患者达1.82亿[3] - 公众普遍将肥胖归因于"缺乏自控力、不自律"(84%),仅60%认可基因、环境等客观因素[7] - 肥胖症被WHO认定为疾病(1997年),中国指南明确其为慢性代谢病(2021/2024版)[7] - 肥胖患者就医率仅11%,63%认为"体重不需要就医",14%认为"肥胖不是病"[9] 政策与医疗体系建设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实现三级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4] - 2024年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推动三年行动计划[11] - 广州暨大附一院推出"1+3+N"诊疗模式,4个月服务1600+患者[12][14] - 广东省将体重管理纳入2025年十大便民惠民举措,建设健康主题公园等设施[14] 诊疗模式与技术发展 - 肥胖诊疗进入3.0时代:从单科主导转向多学科一站式服务[14] - 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药可同时改善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16][18] - 中山医院建立线上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外数据衔接[18] - 诺和诺德推出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诺和关怀"提升治疗依从性[18] 社会协作与产业动态 - 视频平台成为77%受访者获取肥胖症信息的首要渠道[11] - 诺和诺德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合作推进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22] - 公司发起"健康城市"等公益项目提升公众健康素养[22] - 《柳叶刀》发布全球肥胖数据及4类减重方式[26]
《柳叶刀》全球糖尿病地图发布:8.2亿成人罹患!中印美居首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8:19
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 - 2022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达8.28亿,较1990年2亿例增长超300% [4][5] - 印度(2.12亿)、中国(1.48亿)、美国为患者数量前三国家 [6] - 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北非及拉丁美洲成为疫情重灾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为严峻 [4][7] 患病率与性别差异 - 2022年全球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男性14.3%略高于女性13.9%,但女性患者总数4.2亿多于男性4.08亿 [6] - 日本、西班牙和法国的女性患病率下降,瑙鲁男性患病率降低 [7] - 西欧和东非患病率最低,波利尼西亚、加勒比海、中东和北非地区患病率最高 [7] 治疗缺口现状 - 2022年3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59%未接受治疗,较1990年激增3.5倍 [9] - 印度未治疗患者达1.33亿,中国7800万,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治疗覆盖率不足10% [9][10] - 中欧、西欧及拉美部分国家治疗改善显著,而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无进展 [9][10] 未来挑战与建议 - 预计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或突破10亿,需加强早期筛查和规范化治疗 [5][11] - 需结合医保覆盖扩大与基层医疗体系强化,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中低收入国家疫情蔓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