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LP1减重宝典
icon
搜索文档
晚餐时间竟由基因决定?现代人健康饮食的奥秘不仅在于"吃什么",更关键的是"几点吃"!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2 19:42
核心观点 - 进食时间受基因显著影响,但提前主要热量摄入时间可改善血糖代谢并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5][8][16] 生物钟与代谢关系 - 人体生物钟是代谢系统的关键调控因素,直接影响血糖代谢和糖尿病风险 [9] - 晚进食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加剧 [11] - 即使排除睡眠和年龄等混杂因素,晚进食仍与更高BMI和腰围相关 [11] 遗传因素研究 - 第一餐进食时间的遗传性高达59.2%,热量摄入高峰时间遗传性为34.5% [15] - 睡眠时间遗传性超过50%,解释了个体对进食时间偏好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15] - 基因主导的进食节律使群体统一饮食方案可能失效,需个性化定制 [18] 进食时间调整的临床价值 - 将每日主餐提前3小时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 [14][16] - 每推迟1小时进食,血糖波动风险激增 [11] - 通过调整进食时间打破"肥胖-高血糖"恶性循环,为糖尿病预防提供新思路 [11][16] 研究方法与局限 - 研究基于92对双胞胎的5天饮食记录和葡萄糖耐量测试数据 [10] - 当前数据依赖受试者自述,存在记忆误差,且样本以健康年轻人为主 [18] - 未来需结合可穿戴设备实现实时代谢监测以优化方案 [18]
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减肥不靠节食!交感神经肽Y启动脂肪燃烧,助力逆转肥胖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2 19:42
以下文章来源于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作者欢迎订阅 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 《肥胖世界》Obesity World - 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难题,深入了解其生物学机制,对于研发更有效的肥胖治疗手段至关重要,这也让我们有望摆脱单纯"少 吃"来防治肥胖的传统思路。 目前,主流的减肥方法多以抑制食欲为核心,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身体自动降低能量消耗,结果就是体重反复反弹。即使是目前流行的 GLP-1类减肥药(如司美格鲁肽),停药后体重回升依然十分常见。 虽然控制饮食对减肥有帮助,但想要获得更持久的效果,提高能量消耗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某些类型的肥胖中,能量消耗的作用甚至超过 了能量摄入。 2024年8月28日,牛津大学Ana I. Domingos团队(博士生Yitao Zhu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Sympathetic neuropeptide Y protects from obesity by sustaining thermoge ...
AI再造「司美格鲁肽」?百亿美金涌向AI制药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2 19:42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Pro ,作者海若镜 36氪Pro . 36氪旗下官方账号。深度、前瞻,为1%的人捕捉商业先机。 文 | 海若镜 封面来源 | Pixabay AI制药,临界点终于来了。 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火热,其中,AI制药公司正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2025年3月至8月期间,元思生肽、华深智药海外子公司、晶泰科技等接连 完成总金额数十亿美金的BD交易。 其中,元思、华深成立仅四五年时间,便在跨国药企严格的BD挑选中取得成绩,正是通过AI改写了大分子药物研发范式、提高了研发成功率。这些交易也 给予了资本市场以信心,时隔三四年,数家AI制药公司近期重新拿到了融资。 | 披露时间 | 卖方 | 买方 | 首付款/近期付款 | 潜在里程碑 及销售分成等总额 | 平台(管线阶段) | | --- | --- | --- | --- | --- | --- | | 2025/8/5 | 晶泰科技 | Dove Tree | 5100万美元 | 58.9亿美元 | 多款临床前/早期的大 分子与小分子创新药 | | | | | | | 资产(DoveTree 指 定的多个靶点,晶泰 | | | | | | | ...
一文看懂!关于司美格鲁肽,问得最多的十个问题汇总(建议转发+收藏)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2 19:42
司美格鲁肽口服制剂优势 - 口服制剂依从性高 免去注射步骤 减少对针头的恐惧和自我注射不便 长期注射易引起脂肪硬结和淤青[5] - 口服版更便利且易保存 仅需常温存储 而针剂需冷链存储和运输 不方便且易引发二次污染[6] - 口服剂量易于调整 可随时暂停服用以应对副反应或商务应酬 而针剂一旦注射则无法调整剂量[6] - 每日口服相较于一周一针 胃肠道反应持续时间短 药效更稳定[6] 司美格鲁肽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有低血糖多次发作史者需先咨询医生确认原因 再评估是否可用 单独使用司美格鲁肽不会导致低血糖[7] - 建议在怀孕前两个月停止使用司美格鲁肽 以避免对胎儿可能产生的影响[8] - 肥胖但血糖正常者使用司美格鲁肽通常不会引起低血糖 因其降糖作用具有葡萄糖依赖性[15][16] - 轻度 中度或重度肾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但不推荐终末期肾病患者使用[21] 司美格鲁肽作用机理与效果 - 减肥原理是通过延迟胃排空和降低食欲 GLP-1受体激动剂作用于大脑食欲调节中枢抑制食欲 并作用于胃抑制排空提高饱腹感[10] - 见效时间因人而异 在剂量得当下有人一周有人一月见效 一般一个月可减重5%到8%[13] - 无论体重减轻如何 司美格鲁肽能在至少四年治疗中对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心血管产生显著益处[14] 司美格鲁肽用法与剂量管理 - 原先使用针剂者 无论用于治疗糖尿病或减重 都建议从7mg口服剂量开始 而非14mg[11] - 建议每天第一餐前空腹服用 而非睡前 因睡前服用胃里食物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且不适反应可能影响睡眠[12] - 达到目标体重后 可通过使用较低剂量司美格鲁肽结合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持体重 并可减少戒断作用[17] - 未达到目标体重者 可通过长期服用司美格鲁肽来达到减重目的[18] 针剂与口服制剂的转换与耐药性 - 针剂效果欠佳可能与体内GLP-1受体消耗有关 口服通过胃肠道吸收开辟新路径 耐药性更少[19] - 对针剂耐药的人群改用口服后往往仍有不错减重效果 国内外经验表明针剂效果不佳后改为口服是较好对策[19][20] 司美格鲁肽的其他潜在益处 - 除降糖减重外 司美格鲁肽可有效缓解睡眠呼吸暂停 高血压 非酒精性脂肪肝 多囊卵巢综合征[22] - 该药物还可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心血管疾病 例如中风和心脏衰竭[22]
肠道菌群失衡竟是运动"摆烂"真凶?科学揭秘懒癌背后的代谢密码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1 18:43
深度分享内分泌用药经验、病例剖析、指南专业解读并紧跟国内外内分泌领域前沿进展,「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以下文章来源于内分泌早知道 ,作者关注内分泌的 内分泌早知道 . 剧烈运动后的酸爽体验,相信每个健身党都深有体会——肌肉颤抖、四肢灌铅般的沉重感,甚至第二天连下楼梯都变成"酷刑"。传统认 知将这种运动疲劳归结为肌肉能量告急和乳酸堆积,但江南大学最新研究却掀翻了这一认知:你所以为的"懒癌发作",可能只是肠道菌 群在"罢工"! 这项发表在《Food Sc i e nc e of Anima l Pr oduc ts》的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与运动动力的隐秘关联。当肠道菌群生 态失衡时,色氨酸代谢通路就会发生紊乱,直接导致大脑"快乐物质"多巴胺分泌不足。这不仅会偷走运动时的愉悦感,更会从根本上削 弱你的运动欲望——原来那些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的夜晚,可能真是肠道菌群在"暗中作梗"!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运动疲劳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异,发现特定益生菌株能精准调节色氨酸代谢途径。这些"肠道小助手"就像身体自 带的运动助推器,既能缓解运动后的生理性疲劳,更能从根源上重建你的运动积极性。下次当健身计划再次"泡汤" ...
速递|减重新药出海中东!派格生物新药授权中东及非洲的独家许可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1 18:43
2 0 2 5年1 0月1 0日,派格生物医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PDC FZ-LLC签署一份不具约束力的 条款清单,涉及公司创新药物Vis e p e g e n a ti d e(PB- 11 9)的独家许可。该产品是一种皮下注射用GLP- 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2 型糖尿病和体重管理。 根据协议框架,PDC将获得在中东及非洲地区开发、注册、生产、分销、营销及商业化PB- 11 9的独家权利,未来产品将在该地区以 PDC自有商标进行销售。许可内容包括区域内的全面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及全周期商业化合作。 整理 | GLP1减重宝典内容团队 派格生物董事会表示,作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合作方,PDC选择与公司携手,充分体现了公司自主研发能力、PB- 11 9突出的临床表现 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代谢疾病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巩固其创新药企地位。双方的合作是PB- 11 9拓展全球 布局的重要一步,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 版权声明:所有「GLP1减重宝典」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减重宝典将向其追究法律责 任 ...
《自然》全新揭示:肥胖导致肿瘤免疫无效!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1 18:43
以下文章来源于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作者欢迎订阅 肥胖已成为癌症的重要诱因,目前已知有超过13种癌症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作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可预防癌症风险因素,肥胖的危害不 容忽视。 然而,科学家们却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尽管肥胖会加速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但在接受免疫治疗时,肥胖患者却往往表现出"保护效 应"——高BMI人群对免疫疗法的响应率更高,生存预后也更理想。 这究竟是肥胖隐藏的"善意",还是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机制? 近日,范德堡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他们发现,肥胖引发的炎性细胞因子会刺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上 PD-1的表达,削弱了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能力。虽然这种机制助推了癌症的发展,但同时也让抗PD-1免疫疗法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 《肥胖世界》Obesity World - 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两组,分别喂以低脂饮食(LFD,脂肪提供10%的能量)和高脂饮食(HFD,脂肪占比高达45%),喂食周期从6周龄 ...
针对肠炎肥胖患者,司美格鲁肽比其他减肥药更有效!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1 18:43
整理 | GLP1减重宝典内容团队 对于 患有炎症性肠病(IBD) 和肥胖症的患者 ,司美格鲁肽可使体重减轻的程度与 非 IBD 患者相似 ,并且比除替尔泊肽之外的其他抗 肥胖药物具有更大的体重减轻效果,并且不会增加 IBD 特异性不良事件。 ▍ 肥胖与IBD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肥胖不仅可能增加IBD的发病率,还可能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据估计,美国有41%的人口是肥胖者 (定义为体质指数=30kg/m 2 ),其中包括22%的12至19岁人群,而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近 1 人被 诊断患有炎症性肠病。 据估计,15% 至 40% 的 IBD 患者是肥胖者,20% 至 40% 的人超重 (BMI,25-30 kg/m 2 )。肥胖,特别是内脏肥胖,其本身是白色脂 肪组织的慢性炎症状态,可能是患 IBD 的危险因素,而且与非肥胖 IBD 患者相比,肥胖患者发生 IBD 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更高。BMI 每增加5 kg/m 2 ,患克罗恩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16%。 肥胖 IBD 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发作、IBD 手术并发症和 IBD 相关住院治疗,并 且整体生活质量较低。 ▍ 司美格鲁肽已在普通人群中表现出明显且持续的减 ...
一片搞定降糖、降压、调脂、减重,司美格鲁肽真这么全能?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0 19:15
GLP-1药物概述与市场关注度 - 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问世近20年,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但近期成功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具有更广泛的健康益处,引发了医学界、媒体和商业界的空前关注 [6] - 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人体多个重要器官和组织,如胰岛细胞、胃肠道、肾脏、下丘脑、心血管系统、肝脏以及脂肪细胞,这使得GLP-1RA能够发挥多元作用 [8] GLP-1药物的临床效益与指南地位 - GLP-1RA不仅能降糖,还能帮助患者管理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谱,为糖尿病和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早期治疗增添保障 [8] - 根据202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部分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初期即可优先考虑使用GLP-1RA类药物,例如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高危因素、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的T2DM患者 [13] - GLP-1RA类药物在指南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口服剂型司美格鲁肽片有望在未来指南中占据重要地位 [14] 口服司美格鲁肽的技术突破 - 口服司美格鲁肽片研发的主要挑战是避免药物在胃肠道被降解,其成功得益于SNAC(N-(8-[2-羟基苯甲酰基]-氨基)辛酸钠)这一小分子渗透促进剂 [9] - SNAC能促进司美格鲁肽分子单体化以增强渗透性,其亲脂性可嵌入胃上皮细胞膜,为胃部增设促进吸收的"门户",并能形成屏障防止胃蛋白酶降解 [9] 司美格鲁肽在中国人群的疗效数据 - 临床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在中国成年人中具有显著减重效果,从基线到第44周,司美格鲁肽组的平均体重变化百分比为-12.1%,而安慰剂组为-3.6% [11] - 在第44周时,司美格鲁肽组中体重减轻至少5%的受试者比例高达约85%,远高于安慰剂组的31% [11]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长期体重管理,证实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价值 [13]
《柳叶刀》子刊重磅研究:每日无肉不欢?当心10年糖尿病风险激增15%!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0 19:15
肉类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关联性研究 - 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大规模研究覆盖全球20个国家、197万成年人,揭示过量摄入肉类可能显著提升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6] - 该荟萃分析纳入31项队列研究并追踪10万例新发糖尿病病例,显示长期高肉类饮食模式人群的糖尿病患病风险较均衡饮食者最高可增加15%[7] - 研究特别指出统计分析显示肉类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存在显著关联,但尚未能确立直接的因果关系[7] 不同肉类类型对糖尿病风险的具体影响 - 每日摄入50克加工肉(约两片火腿)可能使10年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5%[9] - 每日摄入100克未加工红肉(相当于一份小牛排)可能使糖尿病风险上升10%[9] - 每日100克家禽肉摄入可能使糖尿病风险提升8%,但这一关联性仅在欧洲人群中表现显著[12] 红肉增加糖尿病风险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 红肉中富含的饱和脂肪酸可能干扰胰岛素正常功能,逐渐诱发胰岛素抵抗[13] - 更多专家倾向于多重机制假说,认为饱和脂肪、亚硝酸盐、高温烹饪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因素可能共同作用[14] - 研究人员强调这些理论目前仍处于科学假说阶段,更深层次的机制需要更多研究来揭示[14] 饮食建议与风险管控策略 - 营养学家建议保持膳食平衡是关键,肉类摄入应当遵循适量有度原则,既要享受美味也要兼顾健康[7] - 专家建议不必完全戒肉,但需控制摄入量并搭配蔬菜、全谷物等健康食材以降低糖尿病风险[9] - 消费者无需因噎废食,但应注意控制红肉摄入量并保持均衡饮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