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拉糖肽
搜索文档
替尔泊肽: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新突破?一例成功案例引发热议
GLP1减重宝典· 2025-11-10 21:34
文章核心观点 - GLP-1/GIP受体激动剂为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其在非糖尿病、体重正常患者中的成功应用显示出超越体重调节机制的广泛降压潜力 [6][7][12] 难治性高血压定义与挑战 - 难治性高血压指患者联合使用五种及以上最大剂量降压药物后,血压仍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显著提升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风险 [6] - 当前针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选择有限,传统药物往往难以带来理想疗效 [6] 病例研究详情 - 病例为一名71岁女性患者,无糖尿病且体重正常,既往接受双侧颈动脉体切除术后收缩压持续升高至200mmHg以上 [7] - 尽管服用多达8种降压药物,血压始终无法达标,且已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可能 [7] - 2013年开始使用利拉鲁肽(每日1.8毫克),治疗6年后收缩压由206mmHg降至160mmHg [8] - 2019年治疗方案调整为度拉糖肽(每周1.5毫克) [9] - 2023年改用替尔泊肽(每周5毫克),患者收缩压进一步降至135mmHg,且血压变化与体重变化无显著关联 [10] 药物作用机制与行业意义 - GLP-1/GIP受体广泛分布于下丘脑、颈动脉体、血管内皮和肾脏等部位 [12] - 动物实验显示,此类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和减少血管重塑等机制发挥降压作用 [12] - 该病例表明GLP-1/GIP受体激动剂在血压控制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尤其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可能带来新突破 [12] - 这一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 [12]
速递 | 外国人,是如何教外企跟中国BioPharma打交道的?
GLP1减重宝典· 2025-11-06 16:1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持续增长,吸引大量西方制药公司积极布局,合作模式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转向全球化的共同开发[4] - 尽管存在文化差异、决策动态和数据透明度等挑战,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使其成为全球制药公司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4][11][24] - 成功的合作需要外国企业深入理解中国商业文化、灵活调整合作结构,并坚持西方监管标准以确保数据质量和长期利益[7][9][10][24] 文化差异与沟通 - 中国商业文化中决策权高度集中,通常掌握在公司创始人或董事长手中,而非CEO或业务发展负责人,外企需识别实际决策者以避免沟通误区[7] - "关系"在合作中至关重要,建立稳固信任通常需要6到12个月的非正式交流,微信等平台是维系关系的关键工具[7][19] - 理解"面子"文化和间接沟通方式比语言能力更重要,尊重本地文化能为外企赢得更多合作机会[8] 决策动态与合作模式 - 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正从"引进西方资产"转向全球化合作,尤其在ADC等领域展现自主研发能力,标志其日益独立[9] - 外企在谈判中需关注中国企业对"头条数字"(高额预付款或市场宣传数字)的重视,并灵活调整合同结构以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利益[9] - 创新合作结构涌现:NewCo模型(如Kailera获4亿美元风投,保留19.9%股权)、平台加选项模式(如GSK与恒瑞合作)以及股权投资(如辉瑞向三生制药投资1亿美元)[14] 风险管理与数据透明度 - 中国公司提供的数据可能与FDA或欧盟标准存在差距,外企需依赖本地专家进行尽职调查,规避数据不一致风险[10] - 2024年FDA因数据伪造对部分中国公司发出警告,外企应要求现场审计和原始数据审查,并在合同中明确数据完整性终止条款[15] - 需关注生物安全风险、技术转移合规性,以及国际数据传输审批,违者可能面临140万美元罚款及黑名单风险[15] 市场数据与交易趋势 - 中国在全球许可市场的份额从2021年的8%增长至2025年的32%,交易价值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485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448亿美元)[13][17] - 早期阶段交易占主导:2024年71%的交易处于临床前或Phase 1阶段,捕获了77%的预付款[17] - 成本优势显著:与中国企业合作可节省40%-70%的研发成本,例如临床前阶段成本为5000万至1亿美元(西方为2亿至5亿美元)[11][17] 治疗领域热点 - 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爆发:如ivonescimab较Keytruda有50%优势,触发辉瑞与三生制药60亿美元交易[18] - ADC领域2024年达成20笔交易,总价值100亿美元,代表企业包括DualityBio和翰森制药(与GSK交易17亿美元)[18] - 口服GLP-1药物瞄准超100亿美元市场,25家以上中国公司处于Phase 2/3阶段,如恒瑞医药药物实现19.2%减重效果[18] - CAR-T疗法得到验证:传奇生物的Carvykti首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首次在总生存期上优于标准护理[18] 监管环境与战略要求 - FDA调整监管要求:单一国家临床试验(如2022年信迪利单抗被拒)不再足够,需多区域试验(美国入组占25%-40%)、多样化人群和总生存期终点[21] - 外企必须在临床试验前与FDA进行预审评沟通,验证终点和试验设计[22] - 战略上需兼顾机会与风险:2024-2025年交易价值超900亿美元证明市场潜力,但需通过严格西方标准和文化承诺实现成功[24] 未来展望 - 治疗领域多元化:口服GLP-1药物数据读出(2025-2026年)、Lp(a)抑制剂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将超越肿瘤学焦点[23] - 2025年12月关键催化剂:Summit的ivonescimab的Phase 3总生存期数据将验证或延缓中国双特异性抗体发展势头[23] - 长期趋势稳固:32%的临床前交易免受临床数据波动影响,西方研发管线需求持续存在[23]
立项只是FIC,已经不够用了?
钛媒体APP· 2025-10-13 10:37
文章核心观点 - 在竞争加剧、药品生命周期被压缩的背景下,创新药行业从追求“同类第一”转向追求“同类最优”的策略更具商业价值 [1] - “同类最优”药物基于已验证的靶点进行迭代优化,能更好地平衡临床需求、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回报 [1] - 多个案例表明,“同类最优”产品可实现对“同类第一”产品的商业超越,成为更优的商业选择 [3][4][6] 创新药竞争格局演变 - 中国创新药供给端空前繁荣,迭代速度加快,极大地压缩了药品生命周期 [1] - 药企需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新药价值,与时间的竞赛日益激烈 [1] - 创新竞赛标准大幅提升,药物生命周期演化加速,类似修美乐独占市场20年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10] - 重磅炸弹药物的放量曲线变得更陡峭,同时因迭代加速其衰退曲线也急转直下 [10] “同类最优”药物的成功案例 - 辉瑞的阿托伐他汀作为第五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凭借更优疗效成为医药史上首个年销售额超百亿美元的“超级重磅炸弹”,2006年销售额达128亿美元峰值,累计销售额约1500亿美元 [3] - 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第三代ADC药物Enhertu、传奇生物的BCMA CAR-T西达基奥仑赛等“同类最优”产品均实现对先行者的超越 [4] - 礼来市值近8000亿美元,其管线中罕见“同类第一”产品,多依靠“同类最优”策略成功,例如度拉糖肽晚上市五年却凭借每周给药一次的便捷性实现反超 [5][6] -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战胜伊布替尼,成为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是“同类最优”路线的成功典范 [6] 药企的研发策略转向 - 行业创新策略进化,更注重理解市场动态、临床需求、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回报的复杂平衡后做出适配选择 [1] - 礼来较少布局高风险“同类第一”靶点,更多在靶点成熟验证后快速跟进研发“me better”药物 [6] - 在自免领域,随着成熟靶点突破,新靶点突围标准更高,药企更聚焦于成熟靶点的迭代创新,如改进给药周期、给药方式及多靶点协同 [7] - 面对专利悬崖,跨国大药企未来填补产品缺口的往往是在已验证机制、通路和靶点基础上迭代而来的下一代产品 [9] 中国创新药生态的影响 - 中国药企凭借勤勉、工程师红利、政策及供应链优势,创造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新范式 [10] - 中国创新力量正倒逼全球行业变革,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发现任何创新都可能在中国生态中找到10到50个版本 [10] - 中国创新管线进入美国实验室,加速了全球药物生命周期的演化 [10]
替尔泊肽转换司美格鲁肽,将进一步改善减重降糖疗效?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7 20:23
研究核心观点 - 基于模型的模拟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从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转换至GIP/GLP-1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后,血糖控制和体重减轻效果均获得进一步改善 [4][7] - 转换至替尔泊肽治疗第66周,预计HbA1c降低范围为1.95%至2.46%,体重减轻范围为6.50kg至12.10kg,显示出优于原有GLP-1单药治疗的潜力 [6] - 即使在最低维持剂量(替尔泊肽5.0mg)下,从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转换也显示出进一步改善HbA1c和体重的潜力 [6] 模拟研究设计与方法 - 研究团队根据临床试验数据开发模型,用于预测不同治疗方案的血糖控制和体重减轻效果 [5] - 模型预测了从司美格鲁肽(基于SUSTAIN 1-10试验)或度拉糖肽(基于AWARD-11试验)转换至替尔泊肽(基于SURPASS 1-5试验)的疗效影响 [5] - 通过模拟药效时间进程,观察从每周一次的GLP-1受体激动剂转换至替尔泊肽对疗效的影响 [5] GLP-1受体激动剂基线疗效数据 - 司美格鲁肽0.5mg、1.0mg和2.0mg剂量在第26周时,HbA1c基线均值降低范围为1.22%至1.79%,体重降低范围为3.62kg至6.87kg [6] - 度拉糖肽1.5mg、3.0mg和4.5mg剂量在第26周时,HbA1c基线均值降低范围为1.53%至1.84%,体重降低范围为2.55kg至3.71kg [6] 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比较 - 替尔泊肽是GIP/GLP-1双靶点激动剂,在减重效果上力压司美格鲁肽 [10] - 司美格鲁肽是GLP-1的长效类似物,半衰期约为165-184小时;替尔泊肽半衰期为116.7小时,两者均可实现每周注射给药一次 [9] - 司美格鲁肽存在停药后体重反弹问题,停止使用后患者有可能在大约5年内恢复到原来的体重 [10] - 一项回顾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受试者减掉的体重中近40%为肌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风险 [10] 行业竞争格局与研发趋势 - GLP-1赛道竞争激烈,礼来和诺和诺德最具代表性,高盛预计到2030年两家公司将合计占据肥胖药物市场80%的份额,形成双寡头垄断 [8][12] - 多家公司正在布局GLP-1降脂增肌组合疗法,为GLP-1药物“打补丁” [11] - 诺和诺德开发CagriSema(司美格鲁肽和卡格列肽的复方制剂),II期临床结果显示其具备比司美格鲁肽单药更有效的减重降糖效果,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11][12]
备孕、怀孕期间服用司美格鲁肽安全吗?一文看懂!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2 23:05
GLP-1药物在妊娠及备孕期间的使用安全性 - 专家建议怀孕或准备怀孕的女性应暂时停止或推迟开始使用GLP-1药物,因为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其安全性[4][6] - 2024年1月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第一项大型研究跟踪了约50,000名儿童,发现与母亲使用胰岛素相比,母亲在怀孕早期使用GLP-1药物并未增加婴儿患重大出生缺陷的风险[7] - 2023年《内分泌学前沿》的一项研究回顾了39项独立研究,指出GLP-1的使用可能会通过减少母亲体重增加和食物摄入量来影响胎儿体重和生长,建议怀孕期间避免使用,但该分析中仅包括76名儿童的人类研究,信息极其稀少[8] GLP-1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 根据现有研究,GLP-1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可能包括流产、出生体重过轻和出生缺陷,这些风险主要源于药物对母亲食物摄入、体重增加以及可能对骨骼发育相关激素的影响[8] - 尽管风险主要出现在动物研究中而非人类研究,但担忧足以促使人们在怀孕期间停止用药,现有证据表明在怀孕初期服用GLP-1风险极小[8][9] - 医疗提供者会建议停止服用GLP-1药物,并改用另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糖尿病药物,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胰岛素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首选药物[9] 备孕及哺乳期的用药建议 - 专家建议在计划怀孕前至少两个月停止服用任何GLP-1药物[9][11]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孕前采取额外生活方式措施,包括定期锻炼、避免饮酒、咨询营养师、控制其他医疗状况及建立血糖控制,以增加健康怀孕机会[11] - 母乳喂养期间不建议服用GLP-1药物,因为尚无足够研究确定其安全性,虽然药物不太可能在母乳中发现或被婴儿胃肠道吸收,但当前建议是不要使用[12]
为什么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减肥期间一定要多喝水?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4 11:08
GLP-1药物使用中的补水重要性 - 食物约占每日总水摄入量的20% 使用GLP-1减少进食量可能面临脱水风险 尤其饮水量下降时[4] - 大鼠研究证据显示减肥药除抑制食欲外 还可抑制水的摄入量[4] - 适当补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创造更好环境让药物发挥最佳作用 减轻副作用并增强疗效[4] 补水对消化和药物代谢的作用 - 补水影响消化过程每个部分 确保足够消化液如唾液胃酸酶帮助食物通过和分解[6] - 水帮助将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输送全身 在大肠中使粪便更软易排出[6] - 喝水不足导致便秘 粪便停留时间越长产生胀气腹胀机会越多 看起来更胖[6] - 多喝水帮助药物在胃肠道溶解吸收 分布均匀 减少胃肠道刺激等副反应 高效发挥调节食欲功效[6] 脱水症状及风险 - 使用GLP-1药物人群常出现轻度脱水 导致头痛肌肉痉挛身体疼痛恶心便秘疲劳头晕睡眠困难[7] - GLP-1减缓消化 保持水分有助消化系统顺畅运转 防止便秘胃部不适[7] - 缺水加剧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便秘 呕吐腹泻副作用人群脱水风险更大 需补充电解质[7] - 脱水导致短期血压心率变化 更严重问题如尿路感染肾脏问题[7] 水在减肥过程中的功能 - 减肥时身体分解脂肪细胞释放储存毒素 水帮助将毒素排出体外防止积聚减慢新陈代谢[8] - 无水时身体无法有效清除废物 可能导致减肥进度停滞[8] - 脂肪细胞收缩释放储存脂肪后分解排出 身体需要足够水有效进行该过程[9] - 无适当补水身体难以代谢脂肪 从而减慢进度[9] 水对能量和运动的影响 - 疲劳是脱水和减肥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喝水可帮助恢复能量水平[11] - 锻炼纳入减肥计划时 补水对肌肉功能耐力和恢复至关重要[11] 补水需求指南 - 无GLP-1使用者具体喝水指南 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建议女性每天91盎司约2.7L 男性125盎司约3.7L[12] - 更通俗说法是每天8杯水 个人需求因体型其他药物室外温度运动等因素而异[12] - 慢性健康疾病如肾病心脏病患者应咨询医生液体摄入量具体建议[12] 补水充足判断方法 - 检查尿液颜色 淡黄色表示足够水 深黄色或琥珀色需增加摄入量[13] - 注意喝什么及喝的方式 随身携带饮料不同时间进食饮水避免感觉过饱[13] - 跟踪补水情况确保达到每日液体目标[13]
速递|重磅!CDE发布《重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3 12:2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重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旨在规范和指导重组GLP-1受体激动剂的药学研究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5] - 指导原则基于当前科学认知和审评认识 涵盖GLP-1受体激动剂的研发策略、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包装系统和稳定性研究等关键环节 为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提供技术标准[8][10] - 文件明确将GLP-1受体激动剂分为三类:GLP-1短肽及其突变体(如贝那鲁肽)、化学分子修饰的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与其他蛋白融合的GLP-1受体激动剂(如度拉糖肽)[10] 适用范围 - 适用于采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包含天然或改造GLP-1序列的重组蛋白类药物 包括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10] - 不适用于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的GLP-1受体激动剂[10] 研发策略 - 创新药需符合重组蛋白类药物开发一般原则 遵循创新药物研发规律循序渐进开展药学研究[10] - 生物类似药需参考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 证明候选药与参照药的相似性[12] 全生命周期管理 - 需明确产品质量概况和关键质量属性 通过工艺表征建立工艺与产品质量关系 明确关键工艺参数[13] - 变更需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风险评估 制定合理变更控制策略[13] 杂质研究 - 需特别关注杂质来源、引入步骤、去除过程及残留量分析 制定整体控制策略[13] - 工艺相关杂质包括宿主细胞蛋白质残留量(HCP)、宿主细胞DNA残留量(HCD)、蛋白酶残留等[39] - 产品相关杂质包括截短、氧化、脱酰胺等翻译后修饰组分 以及未修饰GLP-1、双修饰物等[41] 原液生产工艺 - 生产用原材料需按风险等级分类管控 建立符合《中国药典》的整体控制策略[14] - 种子批/细胞库需避免挑取单克隆操作 原核表达系统需加强噬菌体及外源因子控制[15] - 蛋白酶应尽量避免动物来源 需制定内控质量标准包括鉴别、比活性、微生物安全性等[16] - 化学分子修饰剂(如脂肪酸侧链、聚乙二醇)需作为关键中间体 符合GMP要求 重点关注杂质控制[17][19] - 重组GLP-1短肽表达需关注酶切步骤表征 修饰反应需明确反应机理和副产物[20][21] - 中间产物需开展稳定性研究 评估多个步骤连续暂存对原液质量的影响[23] 制剂处方和生产工艺 - 制剂处方需开展充分筛选与开发研究 辅料需符合《中国药典》要求[25] - 多剂量注射剂可添加抑菌剂 添加量应保证有效期末期微生物安全性[26] - 口服制剂需关注颗粒粒度、粉体学特性、溶出度等指标 含吸收促进剂时需研究对生物利用度影响[26] - 复方制剂需明确活性组分比例合理性 开展组分间及组分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27][28] - 制剂生产工艺需关注原液混批验证、预填充注射笔剂量准确度、口服固体制剂混合均匀度等[29][31] 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 - 需遵循重组蛋白类药物一般原则 结合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开展针对性研究[32] - 化学分子修饰的GLP-1受体激动剂需采用质谱分子量、肽图、圆二色谱等方法进行结构确证[35] - 需采用分析超速离心(AUC)、分子排阻-多角度静态光散射(SEC-MALS)等方法确证多聚体结构[37] - 鼓励建立理化分析方法代替细胞活性方法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单位和效价单位转换需基于剂量-效应关系研究[42] - 与其他蛋白融合的GLP-1受体激动剂需考察融合对不同结构域生物学活性的影响[43] 包装系统 - 需研究包装系统密封完整性、与产品相容性及给药功能[45] - 预充式包装需关注与给药装置适配性 需进行风险评估[45] - 需用户自行安装针头的注射笔 需说明适配针头型号并完成兼容性研究[45] 稳定性研究 - 需参照稳定性研究相关指导原则 为产品储存、运输和使用提供支持[46] - 多剂量注射剂需考察有效期末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包括抑菌剂含量和抑菌效力[46]
跳不出减重反弹怪圈?科学告诉你原因,GLP-1或许真能帮上忙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2 10:59
文章核心观点 - 传统减重方法存在减水分和肌肉而非脂肪的问题 导致代谢率下降和体重反弹 [7][8] - GLP-1类药物通过控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实现减重 能有效减少脂肪并保持肌肉量 [13][14] - 科学减重需要结合合理目标设定 蛋白质摄入和力量训练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与健康生活方式结合使用 [12][14] 减重方法缺陷分析 - 体重下降可能源于水分或肌肉流失而非脂肪减少 肌肉流失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 [7] - 极端节食使身体进入"省电模式" 降低每日热量消耗 恢复饮食后出现能量储存和体重反弹 [10] - 过量运动缺乏力量训练和蛋白质补充 导致肌肉减少和代谢降低 最终仍会反弹 [10] 科学减重方案 - 健康减重速度为每周下降0.5%到1%体重 每月减重4-5斤至10斤为理想范围 [12] - 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鸡胸肉鱼虾鸡蛋 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如奶茶炸鸡蛋糕 [12] - 运动建议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 结合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保持肌肉提高代谢 [12] - 减重后需1-3个月巩固期 保持健康饮食运动习惯让身体适应新体重水平 [12] GLP-1药物机制与优势 - GLP-1激素通过控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 自然减少热量摄入 [13] - 药物靶点机制能有效减少脂肪而非水分或肌肉 减重效果更真实持久 [14] - 原用于治疗糖尿病 后经研究证实对减重安全有效 部分药物获批准用于减重 [13] GLP-1药物使用规范 -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根据个体情况评估适用性并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 [14] - 常见副作用包括轻微胃肠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 通常随身体适应减轻 [14] - 停药后恢复不健康生活方式仍会导致体重回升 需与健康饮食运动结合 [14]
双鹭药业:公司GLP-1长效制剂没有专利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09:35
度拉糖肽专利状态 - 公司明确表示GLP-1长效制剂不存在专利问题 [2] - 当前阶段正在充实申报资料并做好申报准备 [2] - 具体申报时间尚未确定 [2] 产品申报进展 - 度拉糖肽申报进度受资料充实程度影响而非专利限制 [2] - 公司未提供明确的报审时间表 [2]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发布,关注具备临床价值领先+商业化能力突出的企业-20250818
长城国瑞证券· 2025-08-18 17:15
行业评级与核心观点 - 医药生物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且维持不变 [2] - 行业指数涨幅2.21%,跑输沪深300指数(3.64%),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1 [5][16] - 子行业表现分化:医疗耗材(+8.58%)和医院(+6.89%)领涨,线下药店(-3.12%)和医药流通(-1.94%)跌幅居前 [5][16] - 行业PE估值31.38x(上期末30.97x),低于历史均值,疫苗(62.98x)、医院(40.19x)、医疗耗材(39.11x)估值最高 [5][21]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医保局公示2025年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121个创新药通过审查,涵盖肿瘤、罕见病、慢病等领域 [7][26] - 《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建立全国统一医保支付机制 [29][30] - CDE发布《罕见病用化学药物药学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优化罕见病药物研发要求 [32][33]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获FDA批准新增MASH适应症,临床数据显示62.9%患者实现脂肪性肝炎缓解 [53][55] 重点公司与产品进展 - 博安生物全球首款国产度拉糖肽类似药"博优平"获批,III期临床显示与原研药等效(HbA1c降幅1.44% vs 1.41%) [49][50] - 银诺医药港交所IPO超额认购5364倍,核心产品GLP-1受体激动剂依苏帕格鲁肽a针对肥胖适应症进入IIb/III期临床 [66][68] - 东阳光药通过"合并私有化+介绍上市"登陆港交所,整合研发生产销售资源 [57] - 绿谷制药阿尔茨海默病药物"971"再注册未获批,2024年销量达213万盒 [45][46] 资本市场表现 - 北海康成股价年内涨幅1515%,获百洋医药1亿港元战略投资并有三款产品进入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 [61][62] - 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股东净减持17.09亿元,涉及28家公司(27家减持18.25亿元,1家增持1.16亿元) [5] - 礼来在英国上调替尔泊肽价格最高170%,但NHS采购价维持不变 [64][65] 研发与审批突破 - Precigen基因疗法"Papzimeos"获FDA批准,成为首个治疗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的疗法 [47][48] - Insmed全球首款DPP-1抑制剂"Brensocatib"获FDA批准,III期临床显示降低年化恶化率21% [41][42] - Shilpa Medicare在印度获批全球首个MAFLD治疗药物NorUDCA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