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国际(00178)

搜索文档
莎莎国际:董事增持300万股股份
快讯· 2025-06-26 18:54
管理层增持股份 - 公司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郭少明博士,执行董事兼副主席郭罗桂珍博士,以及执行董事、首席财务总监及公司秘书钟明杰先生于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6月26日期间以自有资金在公开市场购入公司普通股股份合计300万股 [1] - 郭少明博士及郭罗桂珍博士透过二人共同持有的Sunrise Height Incorporated购入200万股股份,钟明杰先生购入100万股股份 [1] - 管理层表示增持是由于对集团业务及前景充满信心 [1]
退场!港妆老牌莎莎关闭内地所有线下店,公司回应“集中资源做线上业务”
华夏时报· 2025-06-26 13:53
公司战略调整 - 莎莎国际宣布在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所有线下门店 内地门店数量从32家减少至18家 一年内关闭14间店铺 [1] - 公司解释退出原因为线下门店数量不足 无法有效覆盖内地市场 且线上销售占比达内地营业额的80% 未来将集中资源发展线上业务 [1] - 预计关闭线下门店对内地盈利有正面影响 未来通过跨境电商等线上平台服务内地消费者 [1] 财务表现与退出成本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 公司全年营业额同比下降9.7%至39.42亿港元 净利润大幅下滑65%至7697万港元 [2] - 中国内地业务营业额同比减少10.5%至5.21亿港元 亏损4495万港元 [2] - 计提关闭门店相关费用包括遣散费1722.4万港元和租赁赔偿301万港元 [2] 市场背景与竞争分析 - 莎莎国际1978年创立于香港 1997年上市 巅峰时期全球门店超200家 内地门店达77家 [2] - 内地跨境电商(如天猫国际 海南免税)削弱其价格优势 内地关税政策放宽进一步挤压其生存空间 [3] - 国货美妆品牌崛起 凭借高性价比和创新能力抢占市场份额 [4] 线上业务布局 - 2024/25财年新增快手及拼多多平台 使内地主要第三方平台增至7个 线上利润逐年改善 [5] - 在抖音平台粉丝量11.2万 淘宝海外旗舰店粉丝71万 仍依赖保税仓发货 配送时效3-5天 [5] - 相较于丝芙兰等竞争对手 莎莎国际线上渠道布局较晚且不足 [5]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仍看好内地美妆市场发展 将密切监察市场变化 灵活调整资源 [3] - 港澳市场占销售额超80% 将继续在香港旅游区开设新店服务内地游客及本地客群 [3] - 行业专家指出未来美妆集合店需以"内容+数据+敏捷供应链"重构商业模式 [5]
莎莎线下关店 美妆集合店陷入生死局
北京商报· 2025-06-23 21:54
公司战略调整 - 莎莎国际将于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所有线下门店 共18家 并转型为供货商模式 集中资源发展线上业务[1][4] - 关闭原因为中国内地线上业务占比超80% 线下店铺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且顾客购物倾向转向线上[4] - 北京市场多家门店已关闭 燕莎奥特莱斯店于6月22日撤店 房山区首创奥莱店为最后一家营业门店 于6月24日关闭[3]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财年 公司全年营业额同比下跌9.7%至39.42亿港元 净利润大幅下滑64.8%至7697万港元[7] - 中国内地市场营业额同比减少10.5%至5.21亿港元 其中线下渠道营业额同比下滑38.2%至1.03亿港元 占比仅19.7%[7] - 相比巅峰时期80家门店 2022年9月内地门店减至42家 2024年仅剩18家[4] 业务转型挑战 - 线上渠道包括自营官网 微信小程序 抖音及天猫 但抖音账号去年10月停更 天猫仅海外旗舰店 微信配送需5-7工作日[6] - 扩充独家小众品牌如Suisse Programme和Cyber Colors 但天猫国际部分产品成交量仅个位数 抖音店铺部分销售额为零[6] - 2024年9月因护手霜菌落总数超标410倍被处罚98.56万元 产品下架召回[7] 行业趋势 - 美妆集合店模式面临淘汰 2022年Olive Young关闭上海唯一门店 屈臣氏一年关闭343家门店[8] - 线下门店运营成本提高 客户到店率降低 投入产出比下降 商业地产红利减少[8][9] - 行业需向高端化转型 跳出价格竞争 以线上为核心 数字化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9]
莎莎国际“退场”,平价美妆零售商日子不好过
北京商报· 2025-06-23 21:48
公司动态 - 莎莎国际将于6月24日前关闭所有中国内地线下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内地线下市场[1][3] - 公司2025财年年报已预告将在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剩余门店[4] - 关闭线下门店原因是线上业务占比超过80%,线下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益[4] - 公司否认彻底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将集中资源发展线上业务,并考虑以批发形式与内地零售商合作[5] - 近年来持续收缩线下门店,2025财年关闭14家中国内地门店,2019年退出新加坡市场[5] 公司历史与业绩 - 公司成立于1978年香港,1997年上市,2005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5] - 巅峰时期全球门店超200家,中国内地达77家门店[5] - 2011财年前营收约40亿港元,2012财年跃升至64亿港元,2015财年达89亿港元[8] - 2025财年营收降至39亿港元,仅为巅峰时期一半[8] - 2021年才开始布局线上渠道,包括自营官网、微信小程序、抖音平台等[9] 商业模式与竞争 - 起步定位大牌代理,产品价格比原价低20%-50%,销售逾600个品牌[6] - 凭借高性价比和多品牌优势曾跻身行业前列[6][7] - 线上布局过晚,2015年业绩波动但2021年才开始重视线上[9] - 与卓悦、屈臣氏等传统美妆零售商同样面临困境[10][11] - 屈臣氏2024年中国美容保健产品收益135.08亿港元,同比下滑17.9%[11] 行业趋势 - 新兴美妆零售商如话梅、调色师崛起,调色师已开超100家门店[11] - 新兴零售商通过细分领域和潮牌合作吸引年轻消费者[11] - 行业建议传统零售商突破"传统零售"定位,挖掘新消费群体需求[11] - 屈臣氏推行"O+O"策略,莎莎国际加快数码系统升级[12] - 公司计划引入美肌保健等热门小分类产品以适应市场潮流[12]
美妆零售商莎莎国际宣布关闭内地线下全部门店
第一财经· 2025-06-23 13:58
公司战略调整 - 莎莎国际宣布将于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在内地剩下的全部店铺 [1] - 公司解释闭店原因为线上业务占比超80%且线下无法达到规模经济 集中资源发展线上业务 [4] - 已预留3000万港元专项闭店成本用于员工遣散、门店赔偿及存货处理 [4] 财务表现 - 2024/25财年全年营业额同比下跌9 7%至39 42亿港元 净利润下滑64 8%至7697万港元 [3] - 内地市场营业额同比下降10 5%至5 21亿港元 线上渠道占比80 3%达4 18亿港元 线下仅占19 7%为1 03亿港元 [4] 业务概况 - 公司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 业务覆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内地及东南亚 销售超600个品牌 [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共经营174间线下店铺 已关闭9间 剩余9间将在6月30日前关闭 [3] 行业背景 - 美妆行业竞争激烈 电商及新型集合店崛起叠加疫情因素导致业绩承压 [1] - 公司2005年进入内地市场 目前呈现"线上强、线下弱"的分化格局 [3]
净利润暴跌超六成!莎莎国际将关闭中国内地所有线下门店
南方都市报· 2025-06-22 10:29
公司战略调整 - 莎莎国际宣布将于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最后18家线下门店,完全退出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2] - 公司将集中资源专注发展线上业务,加强社交媒体和数码渠道宣传力度 [9] - 中国内地市场呈现"线上强、线下弱"格局,线上渠道占比达80.3% [6] 财务表现 - 2024/25财年全年营业额同比下跌9.7%至39.42亿港元,净利润大幅下滑64.8%至7697万港元 [2][5] - 港澳地区营业额同比下跌12.3%至29.92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75.9% [5] - 东南亚市场线下销售额同比增长15.4%至3.32亿港元,成为新增长引擎 [5] - 中国内地市场营业额同比下降10.5%至5.21亿港元 [6] 市场表现 - 港澳线下销售跌幅从上半财年19.4%收窄至下半财年6.3%,同店销售跌幅从24.3%收窄至7.7% [5] - 中国内地线下渠道营业额暴跌38.2%至1.03亿港元 [6] - 东南亚市场已开设67间马来西亚店铺和5间新加坡店铺 [5] 历史发展 - 公司成立于1978年,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业务覆盖港澳、内地及东南亚 [4] - 中国内地市场始于2005年,2021财年门店数量曾达77家 [8] - 2022财年起内地门店从77家锐减至37家,2025年将完全关闭 [8] 产品质量问题 - 2024年9月因"sasatinnie 沁润护手霜"菌落总数超标410倍被罚99万元 [10][11] - 涉事批次产品货值金额176545.6元,违法所得102889.26元 [11] 行业竞争 - 国货美妆崛起和本土美妆集合店(如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抢占市场 [8] - 公司曾凭借"免税店同款"和"低价大牌"标签吸引消费者 [8]
6月底关闭18家门店,莎莎国际全面退出中国内地线下市场

观察者网· 2025-06-20 16:03
莎莎国际退出中国内地线下市场 - 公司将于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剩余18家线下门店,全面退出该市场,结束长达20年的内地线下零售业务 [1] - 2024/25财年中国内地线下渠道营业额同比大幅下滑38.2%至1.03亿港元,仅占内地总营业额的19.7% [1] - 关店核心原因包括租金成本高企、客流量持续下降及本土美妆品牌与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 [1]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25财年集团总营业额同比减少9.7%至39.42亿港元,净利润暴跌64.8%至7697万港元 [1] - 中国内地市场总营业额同比减少10.5%至5.21亿港元,表现疲软 [1] - 2024/25财年内已关闭14家内地门店,截至2025年5月31日又关闭9家 [1] 线上渠道表现 - 中国内地线上营业额微增0.6%至4.18亿港元,占内地总营业额的80.3%,占集团总线上营业额的58.4% [2] - 线上增速较上一财年显著放缓,反映竞争加剧 [2] - 公司通过社交媒体营销、直播带货及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加强消费者互动 [2] 港澳及东南亚市场表现 - 港澳市场营业额同比微跌8.1%至28.1亿港元,但跌幅较上半年显著收窄 [2] - 东南亚市场线上销售增长12.9%,线下业务亦保持增长 [2] - 公司计划加大在港澳及东南亚市场的投入,受益于旅客量回升及电商渗透率提升 [2] 公司未来策略 - 关闭内地线下门店旨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集中资源于线上渠道及核心市场 [1] - 公司维持稳定股息政策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2] - 未来增长依赖线上渠道和核心市场的深耕 [2]
SA SA INT'L(00178) - 2025 H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6-19 13:30
目前提供的文档内容仅包含财报电话会议的基本信息,未包含需要总结的关键内容,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请提供完整的财报电话会议记录。
莎莎国际(00178)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6-19 12:1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财年,集团营业额为3941.7百万港元,按年下跌9.7%[3][5] - 集团毛利按年下跌11.9%至1570.7百万港元,毛利率下跌1.0个百分点至39.8%[3][5] - 撇除一次性的中国内地闭店成本拨备30.0百万港元,核心盈利为107.0百万港元[5] - 每股基本核心盈利为3.5港仙(2024年:7.1港仙),每股基本盈利为2.5港仙(2024年:7.1港仙)[3][5] - 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1.7港仙的本财政年度末期股息,全年股息总额为每股2.45港仙(2024年:5.0港仙),相当于年内核心盈利约70%[5] - 2025年经营盈利为106,332千港元,2024年为285,134千港元[6] - 2025年年内盈利归属本公司拥有人76,973千港元,2024年为218,883千港元[6] - 2025年年内全面收入总额归属本公司拥有人83,677千港元,2024年为210,609千港元[7] - 2025年其他收入为24312000港元,2024年为34063000港元[22] - 2025年其他利润净额为4890000港元,2024年为亏损4103000港元[22] - 2025年按性质分类开支总额为3864574000港元,2024年为4112322000港元[23] - 2025年财务支出为28579000港元,2024年为27399000港元[25] - 2025年所得税支出为14941000港元,2024年为47864000港元[27] - 2025年香港利得税本年度提拨3199000港元,过往年度超拨35000港元[27] - 2025年海外税项本年度提拨7196000港元,过往年度无拨备不足情况[27] - 2025年递延税项资产减少净额为4581000港元,2024年为37717000港元[27] - 2025年公司拥有人应占盈利为76,973,000港元,2024年为218,883,000港元[31][32] - 2025年年内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减去为股份奖励计划持有的股份为3,102,198,000股,2024年为3,102,076,000股[31][32] - 2025年调整购股及奖励股份为192,000股,2024年为53,000股[32] - 2025年已付中期股息为23,274,000港元,每股0.75港仙,2024年无;拟派末期股息为52,754,000港元,每股1.7港仙,2024年为155,159,000港元,每股5.0港仙[33] - 2025年应收账款一个月内为51,657,000港元,一至三个月为3,817,000港元,超过三个月为9,272,000港元;2024年对应分别为62,097,000港元、4,171,000港元、6,487,000港元[34] - 2025年应付账款一个月内为152,544,000港元,一至三个月为72,117,000港元,超过三个月为13,965,000港元;2024年对应分别为224,192,000港元、64,748,000港元、17,708,000港元[35] - 2024/25财年集团营业额394170万港元,较去年下跌9.7%[54][57] - 2024/25财年线下销售322630万港元,按年跌幅约11.9%;线上销售71540万港元,轻微上升1.2%[57][58] - 2024/25财年集团毛利157070万港元,按年跌11.9%,毛利率39.8%[58] - 撇除一次性内地闭店成本拨备3000万港元,2024/25财年核心盈利10700万港元(2024年:21890万港元)[59]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总现金37110万港元(2024年:45780万港元),本财年经营业务产生净现金13740万港元(2024年:25360万港元)[59] - 2024/25财年集团资本开支5930万港元,用于投资科技设备、新店及装修现有店铺[59] - 2024/25财年每股基本核心盈利3.5港仙,每股基本盈利2.5港仙(2024年:7.1港仙)[60] - 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1.7港仙本财年末期股息,全年股息总额每股2.45港仙(2024年:5.0港仙)[60] - 2024/25财年港澳营业额299180万港元,下跌12.3%,年内盈利12860万港元,按年下跌45.0%[61][63] - 中国内地整体营业额按年下跌10.5%至52050万港元,其中线下营业额10260万港元(占比19.7%),线上营业额41790万港元(占比80.3%)[88][89] - 中国内地市场亏损持续收窄,由去年1710万港元减至年内的1490万港元(未计闭店前拨备)[90] - 中国内地线上营业额按年轻微上升0.6%,占该地区总销售额的80.3%,并占集团总线上营业额的58.4%[94] - 东南亚总销售额录得41960万港元,较去年增加14.7%,其中线下销售占33150万港元(占比79.0%),线上销售8810万港元(占比21.0%)[98][99] - 东南亚市场录得亏损500万港元(2024年:盈利500万港元)[99] - 东南亚线下销售额为3.315亿港元,按年上升15.4%,上半年升幅18.5%,年内同店销售按年微跌1.3%[108] - 东南亚线上销售录得8810万港元,按年上升12.4%,占该地区市场总销售的21.0%[111] - 2025/26财年第一季(4月1日至6月15日)集团总营业额较去年同期上升4.5%[116] - 2025/26财年第一季香港及澳门总营业额6.249亿港元,按年升9.5%,占集团总营业额77.0%[116] - 2025/26财年第一季中国内地总营业额9640万港元,按年跌23.3%,占集团总营业额11.9%[116] - 2025/26财年第一季东南亚总营业额8790万港元,按年升12.5%,占集团总营业额10.8%[116] - 2025年3月31日集团约有2400名雇员,回顧年內员工成本为6.799亿港元[117]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权益持有人权益总额为11.577亿港元,营运资金为4.653亿港元[118] - 2025年3月31日运用资金总额为11.577亿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下降7.5%[120] - 2025年及2024年3月31日,杠杆比率为零[121] - 资本开支为5890万港元,2024年为7330万港元[123] - 集团库存为6.7亿港元,2024年为7.053亿港元,库存周转日数增加3日至103日[124]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已抵押予银行融资的土地及楼宇账面价值为8950万港元,2024年3月31日为9440万港元[125] - 2025年3月31日,集团购买物业、机器及设备的资本承担合共780万港元[127] - 董事会建议派发现财年末期股息每股1.7港仙,2024年为5.0港仙[12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集团将有序关闭中国内地余下18间线下店铺,截至2025年5月31日已关闭9间,其余预期6月30日前全部关闭[5] - 公司计划在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18间线下店铺,已计提遣散费用17224000港元和提前终止租赁赔偿费用3010000港元[28] - 2025年3月31日集团经营174间线下店铺,较去年同期净减少9间[57] - 集团港澳线下销售跌幅收窄,上半年为19.4%,下半年收窄至6.3%,全年跌幅约12.9%;同店销售上半年为24.3%,下半年收窄至7.7%,全年跌幅约16.0%[77][79] - 港澳地区线下销售额中,来自旅客的比例分别约为37.1%(香港)及78.2%(澳门),合并计算为47.6%,疫情前约占74%[7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在港澳共运营84间店铺,较2024年3月31日增加2间[80] - 集团在港澳的线上渗透率从疫情前的0.1%提升至6.7%[82] - 本财政年度,港澳线上营业额为1.996亿港元,按年轻微下降1.4%,集团总线上销售额中27.9%来自港澳地区,VIP会员贡献约78.3%[82] - 本财政年度,直播带货销售额占港澳总线上销售额的18.3%[84] - 集团通过引入潮流产品、优化品牌组合、提升服务质量、多渠道推广等方式迎合市场变化[77] - 多项刺激经济及旅游措施推出,带动港澳线下店铺客流,销售情况持续改善[78] - 集团革新“网购店取”货品包装方式,提升服务能力[83] - 集团丰富直播电商内容,举办多元直播活动,加强品牌传播[84] - 2025年6月30日前公司将关闭中国内地所有线下店铺,截至2025年3月31日已关闭14间,线下店铺规模缩减43.8%,线下销售按年跌幅38.2%[89][91] - 公司自有微信小程序每月活跃用户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3.4%[9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东南亚线下店铺数目为72间,较去年增加3间[100] - 公司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分别开设67间及5间店铺[107] - 公司会加强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及数码渠道宣传,与网络红人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可信度[94] 各地区表现 - 2024年4月 - 2025年3月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8%,零售销售变动为 - 8.6%,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为+0.4%[39] - 2024年4月 - 2025年3月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0%,零售销售变动为 - 15.7%,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为 - 16.8%[39] - 2024年4月 - 2025年3月中国内地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8%,零售销售变动为+3.2%,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为+3.6%[39] - 2024年4月 - 2025年3月马来西亚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1%,零售销售变动为+6.5%;新加坡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4%,零售销售变动为+0.5%,药物及化妆品销售变动为+2.3%;菲律宾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4%,零售销售变动为+9.8%[39] - 2024 - 2025年各月内地旅客访澳人次分别为1 - 2月210万、240万,3 - 12月依次为180万、170万、190万、170万、220万、280万、170万、230万、200万、200万,2025年1 - 3月为280万、230万、220万、500万[43] - 本财政年度到访香港及澳门旅客分别为4550万及3590万,其中内地旅客分别为3460万及2560万[45] - 每月北上香港居民比入境内地旅客多约600 - 700万[4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4年9月起中国内地推出多项刺激经济及保就业措施,提升市场流动性,带动港股及资本市场交投[49] - 2024年中国本地生产总值达132.3万亿元,按年增长5.0%[49] -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增长3.5%[49] - 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交易总额约1.1万亿元,按年增长2.8%[49] - 2024年5月6日起内地公民可申请一签多行签证到访澳门,2024年12月1日深圳重启赴港一签多行,2025年1月1日起珠海及横琴居民访澳分别实施一周一行及一签多行[46] - 2023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补充劳工计划从内地输入劳工,但雇主成本增加[48] - 中国内地美妆零售行业竞争激烈进入调整周期,功能性及小众美容产品受推崇[50]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2024年4月1日开始的财政年度首次采纳多项准则及诠释修订,如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修订本)等[14] - 香港会计准则第21号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修订本)2025年4月1日生效[13]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修订本)等2026年4月1日生效[13]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第19号及香港诠释第5号(修订本)2027年4月1日生效[13][15]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及香港会计准则第28号(修订本)生效日期待定[15] - 本财年全年及至公告日期,公司除未能遵守一项守则条文
重磅利好!600178、600698、002265涨停!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5 19:12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上涨 兵装重组概念板块整体上涨8 24% 7只概念股集体走强 [1] - 东安动力 湖南天雁 建设工业3只个股涨停 长安汽车 华强科技 中光学 长城军工分别上涨3 34% 13 32% 5 88% 5 19% [1] - 华强科技现价19 14元 涨幅13 32% 建设工业现价22 52元 涨幅10 02% 东安动力现价13 57元 涨幅9 97% 湖南天雁现价7 52元 涨幅9 66% [2] 重组方案 - 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 汽车业务将分立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2] - 分立后兵器装备集团股权将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变更但实际控制人不变 [2][3] - 长安汽车董事长表示重组有利于国际化发展和协同效应发挥 其他兵装系公司称生产经营不受重大影响 [3] 行业影响 - 汽车央企重组可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技术 减少重复投入 提升全球竞争力 加速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 [3] - 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推进战略性重组 增强央企核心功能和竞争力 汽车行业进入整合淘汰关键阶段 [3] - 兵器装备集团是国防科技工业核心力量 布局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 拥有60多家重点企业和长安等知名品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