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04338)

搜索文档
“耗时2年,我成功「戒掉」了Windows”,一位25年老IT人被微软逼走,彻底转投Linux
36氪· 2025-08-26 11:04
微软Windows策略调整 - Windows 11发布后强制绑定广告化桌面、Copilot、OneDrive、Recall等功能引发用户不满 [1] - 微软新功能被指侵犯用户数据隐私,例如OneDrive未经授权将本地数据强制迁移至云端 [4] - 公司通过暗箱操作逐步侵蚀用户控制权,形成"数字封建制度"模式 [7] Linux系统替代趋势 - 资深用户和开发者因微软政策转向Linux作为主力操作系统 [1] - Linux技术门槛虽高于Windows但已被证明可完全替代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 [4][6] - 随着企业破坏用户信任,Linux作为Windows替代品的价值持续提升 [8] 行业监管与用户权益运动 - 欧洲《数字市场法案》直接针对苹果AppStore垄断控制 [5] - StopKillingGames运动反抗AAA游戏厂商的商业化阉割行为 [5] - 维修权运动推动第三方厂商挑战设备制造商的知识产权限制 [5] 用户所有权意识觉醒 - 用户逐渐意识到对产品的真正所有权比短期便利更重要 [6][7] - 小规模不便累积导致用户时间浪费和自主权丧失 [7] - 全球零散反抗行为正在汇聚成打破垄断的集体力量 [8]
Github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虎嗅· 2025-08-26 07:02
管理层变动与组织架构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于8月11日宣布卸任 且微软未任命继任者[1][11] - Github将完全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结束独立运营状态[2][12]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监督Github营收及工程业务 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转由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管理[13] 历史沿革与平台定位演变 - Github创立于2008年 最初通过简化Git操作和社交功能成为开发者社区[30][31][35] - 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后承诺保持其独立运营与开源文化[43][46] - 平台托管大量关键开源项目 包括Python Rust TensorFlow PyTorch等[41] AI战略转型与产品发展 - 2021年推出AI编程助手Copilot 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AI编程工具[48] - Copilot用户数量快速增长 数月内突破100万 当前用户达2000万[50][55] - 微软CEO Satya Nadella宣布开源Copilot 以应对市场竞争[58][60] 开发者生态与数据访问担忧 - 开发者担忧平台可能限制API访问权限 模仿Reddit数据商业化模式[62][64][65] - 存在免费功能付费化风险 且可能优先集成微软Azure及AI基础设施[20][67] - 社区迁移成本极高 平台仍保持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地位[69] 微软战略整合动机 - 核心价值从代码仓库转向AI开发工具 Copilot成微软AI布局关键环节[57][61] - 通过组织架构精简实现资源统一调配 强化AI工具开发能力[12][22] - 历史承诺与商业战略存在潜在冲突 需平衡开源精神与商业利益[47][71]
微软AI主管:AI应以人为本,设“安全围栏”防模仿人类
搜狐财经· 2025-08-25 22:23
微软AI愿景与战略 - 公司核心目标是借助AI力量赋能人类 将Copilot打造为负责任的技术工具以激发和提升人类创造力 [1] - 公司AI领航者穆斯塔法·苏莱曼提出AI发展应深刻理解人性 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并促进人际信任与理解 [1] - 公司追求创造既安全又对人类有益的人工智能 以实现利用科技让世界更美好的使命 [1] AI行业社会挑战 - 行业面临将大型语言模型视为有意识实体的社会趋势 部分人群为其主张"权利"和"公民身份" [3] - 行业需警惕用户对AI产生情感依附的现象 案例显示GPT-4o停用引发用户强烈反对甚至视AI为伴侣 [5] - 行业领袖警告AI技术强大程度可能使人类面临自我毁灭风险 情感依附程度前所未有 [5] 行业发展方向 - 行业应围绕"以人为本"价值观发展 AI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人类模仿者 [3] - 行业亟需设立"安全围栏"机制 明确界定AI不应涉足的领域以保障人类安全 [3] - 行业需在制度框架下推动AI健康发展 确保技术为世界创造真正价值 [3]
Github的十字路口: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新浪财经· 2025-08-25 20:45
核心观点 - GitHub被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标志着其独立运营时代结束 未来将深度整合进微软AI战略 引发开发者对平台开源精神及中立性的担忧 [1][2][4] - 微软此举旨在强化AI开发工具能力 特别是GitHub Copilot的商业化应用 以应对市场竞争并统一资源投入 [12][13] - 开发者社区关注点集中于数据访问权限变更 免费功能付费化风险 以及微软是否利用平台代码训练专属AI模型 [4][15][17] 组织结构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卸任后未任命继任者 平台不再独立运营 直接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1][2]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监督GitHub营收 工程及支持工作 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向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汇报 [2] - 此次调整发生在微软收购GitHub七年后 此前平台始终维持独立运营状态 [3] 开发者社区担忧 - 担忧商业决策将更贴近微软Azure和AI战略 基础设施可能优先依赖微软体系 [4] - 存在免费功能转为付费服务的可能性 类似Reddit在AI时代限制API访问的模式 [4][15] - 核心疑虑在于微软是否使用开发者上传的代码训练专属AI模型 [4] GitHub历史与社区价值 - 创立于2008年 通过社交化功能降低Git使用门槛 成为全球最大源代码托管平台 [6][7][8] - 托管关键开源项目包括Python Rust TensorFlow PyTorch Docker等 [8] - 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后 承诺保持平台中立性与开放性 [8] AI战略转型 - GitHub Copilot为关键产品 2022年6月开放个人用户使用 早于GPT-3.5发布 [9] - 产品基于OpenAI Codex模型开发 用户数月内突破100万 当前用户达2000万 [9][11] - 面临Cursor Windsurf等竞品市场份额竞争 微软通过开源Copilot策略应对 [12] - 微软CEO强调AI已成为编程核心 将Copilot经验整合至整个微软Copilot生态 [13] 商业价值与数据权限 - GitHub数据及用户反馈对微软AI布局具有战略价值 [13] - 历史显示Reddit因AI数据价值限制API访问 类似情况可能发生于GitHub [15] - 若代码访问权限受限或需付费 将破坏开发者社区协作体验 [17]
「巨硬」真的来了,马斯克硬刚微软,官宣新公司:要靠AI“复刻”整个微软
36氪· 2025-08-25 20:08
公司动态 - 马斯克正式宣布旗下xAI将孵化全新AI软件公司Macrohard(巨硬) [1] - 项目名称虽具调侃意味但实际为真实商业计划 非玩笑性质 [1][5] - 公司商标已于2024年8月1日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递交申请 进入实操阶段 [6] 技术架构 - 采用多智能体(multi-agent)协作模式:由Grok聊天机器人负责核心调度 [7] - 部署数百个专用Agent 分别处理编程、图像/视频生成与理解等任务 [7] - 通过虚拟机模拟人类用户交互 实现软件测试与优化闭环 [7] - 算力依赖xAI在孟菲斯建设的超级计算机集群Colossus 2 计划配置100万英伟达GPU [9][10] - Colossus 2峰值算力预计达2000-4000 EFLOPS 较当前版本(800 EFLOPS)提升5倍 [10] 业务定位 - 目标以纯AI驱动模式复刻微软软件生态 涵盖语音/文本生成、AI编程工具、对话机器人及游戏开发等领域 [7][8] - 商标申请范围覆盖微软核心产品线:Office、Teams、Copilot、Visual Studio、Xbox的AI替代方案 [8] - 定位为分布式多Agent协作的AI工厂 而非单一聊天机器人升级 [8] 行业背景 - 微软近年向OpenAI投资超百亿美元 深度集成GPT模型至Office与Windows系统 [11] - 马斯克长期批评OpenAI与微软合作背离开源初心 与比尔·盖茨存在公开分歧 [11] - Macrohard被视为马斯克将理念冲突转化为商业竞争的具体行动 [11]
Github的十字路口 :并入微软AI,是开源精神的终结吗?
36氪· 2025-08-25 19:24
GitHub并入微软Core AI部门 - GitHub宣布不再独立运营,完全融入微软今年一月成立的Core AI部门[1][7] - 微软开发者部门主管Julia Liuson将负责监督GitHub的营收、工程及支持工作,GitHub首席产品官Mario Rodriguez将向微软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汇报[7] - 自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以来,GitHub一直保持独立运营,此次结构调整标志其独立性终结[2][9][26] 管理层变动与历史背景 - GitHub前CEO Thomas Dohmke于2023年8月11日宣布卸任,未任命新CEO,其于2021年接替Nat Friedman担任CEO,Friedman当时离职理由为"回归创业初心"[5][7] - GitHub成立于2008年,由Chris Wanstrath、Tom Preston-Werner和PJ Hyett共同创建,最初在Ruby开发者中流行,后成为全球最大源代码托管平台[18][20][24] - 2018年微软收购时承诺保持GitHub独立性和开放性,并聘请Nat Friedman以维护开发者社区信任[26] AI战略与产品转型 - GitHub Copilot成为核心AI产品,2022年6月向个人用户开放,用户数达2000万,前CEO Thomas称其为"继个人电脑后软件开发领域最伟大进展"[28][31][32] - 微软CEO Satya Nadella宣布开源Copilot,强调AI已成为编程核心部分,GitHub从代码托管平台转型为AI开发工具核心[33][35] - GitHub通过微软与OpenAI合作获得GPT-3早期访问权限,开发Codex模型并推出Copilot,几个月内突破100万用户[28][30] 开发者社区担忧与影响 - 开发者担忧GitHub商业决策将更贴近微软Azure和AI战略,可能增加对微软基础设施依赖并将免费功能付费化[12] - 社区担心微软可能使用平台上传代码训练自有AI模型,并限制API访问公开数据,类似Reddit在AI时代限制API的做法[12][36][38] - GitHub作为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拥有TensorFlow、PyTorch、Docker等主流开源项目,用户迁移成本高,但其开源精神面临挑战[23][42][43] 行业竞争与市场动态 - AI编程助手成为大厂和初创公司竞争焦点,Cursor、Windsurf等产品抢占市场份额,GitHub Copilot面临挑战[32] - 2010年代GitHub获a16z投资1亿美元,被押注为"下一个微软或甲骨文",现成为微软AI生态关键组成部分[22][35]
直面挑战微软,马斯克高调推出AI新公司“巨硬”
36氪· 2025-08-25 18:22
公司战略与业务规划 - 埃隆·马斯克宣布新公司"巨硬"(Macrohard)为纯AI软件公司 旨在通过自动化软件开发颠覆价值1.2万亿美元的软件行业 [2] - 公司依托xAI初创公司 基于Grok聊天机器人技术 由Colossus 2超级计算机提供算力支持 [3] - 计划用数百个专业AI代理取代人类开发者 覆盖编码/测试/用户体验设计环节 宣称降低开发成本70%并提升上市速度40% [4] - 整合特斯拉自动驾驶和Neuralink脑机接口的现实数据 与马斯克生态系统形成协同效应 [4] 市场竞争格局 - 直接挑战微软Office套件和Azure AI平台 但微软凭借客户关系与数十年经验建立霸主地位 [4] - 微软已将Grok融入Azure云服务 其Copilot工具用户采用率落后于OpenAI的ChatGPT(周活跃用户7亿) [4] - 马斯克通过诉讼将竞争白热化 抨击微软与OpenAI合作"重利轻义" [4] 行业发展动态 - AI风暴席卷软件世界 但AI在创造力和复杂决策领域存在局限性 [4] - 95%的公司未从AI获利(源自《生成式AI的鸿沟:2025年商业AI状况》报告) [6] - 投资者需平衡AI新贵(xAI/英伟达)与转型AI的传统巨头(微软/Adobe)的投资组合 [6] 运营挑战与制约 - 面临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和美国数据隐私法规的合规成本压力 [5] - 采购英伟达GPU存在巨额成本与供应链瓶颈制约扩展能力 [5] - 企业转换成本极高 放弃Office 365或Azure转向新方案难度巨大 [4] 知识产权与法律事务 - xAI于8月1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Macrohard"商标注册申请 [2]
GitHub 被微软“吞并”,开源时代宣告终结?
虎嗅· 2025-08-25 16:04
公司战略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于8月11日突然卸任且未任命新CEO [1] - 平台将完全并入微软CoreAI部门并终止独立运营 [1] - 微软通过整合将GitHub纳入其商业战略体系 [1] 行业影响与开发者反应 - 举措引发开发者对平台角色转变的普遍担忧 [1] - 开源协作社区的独立性存疑可能影响开发者生态 [1] - 平台需平衡AI转型(Copilot)与原有开源协作功能 [1] 发展历程与转型 - 平台诞生于旧金山酒吧的开发者协作项目 [1] - 通过Copilot产品实现向AI驱动开发工具的转型 [1] - 微软逐步推进整合过程最终实现全面接管 [1]
马斯克成立新公司“巨硬”:用AI把微软产品重做一遍
虎嗅· 2025-08-25 12:13
这不,为了硬刚微软,老马直接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巨硬(Macrohar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金磊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论搞事情,还得是你马斯克。 就冲这个名字哈,那可真叫一个贴脸开大。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角度,一个"巨"一个"微",一个"硬"一个"软",针对得着实有点工整、对仗。 然后再来看看马斯克巨硬公司要干的事: 是一家纯粹的AI软件公司。 原则上,鉴于微软等软件公司本身不生产任何物理硬件,应该有可能完全用AI模拟它们。 这一波啊,老马不仅是在名字上赢麻了,更是令网友直呼: 洞察力够强啊!基本上所有纯软件的东西,理论上你可以用一个经过训练的模型来替代功能性的黑箱,使其完成同样的事情。 | 4 | D | < | 41.0 | 0 | 27 | 5.2 | | / | > | P | > | . | ব | 1 | 2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马斯克:创办“巨硬”公司来对标“微软”,名字讽刺但项目真实
搜狐财经· 2025-08-24 12:47
公司战略 - xAI正在打造纯人工智能软件公司Macrohard 旨在模拟微软等软件公司的运营模式 [1][2] - 项目名称为Macrohard 具有讽刺微软的意味 马斯克已为该名称申请商标并支付2300美元费用 [2] - 马斯克公开为该项目招募人才 强调通过人工智能完全模拟软件公司运作的可能性 [2] 行业动态 - 微软作为软件行业代表被重点提及 其不生产实体硬件的特性成为人工智能模拟的对象 [2] - 人工智能软件公司概念被提出 可能形成与微软竞争的新兴商业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