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软(04338)
icon
搜索文档
微软与美国政府就免费软件服务达成新协议
新浪财经· 2025-09-02 21:41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9月2日宣布,微软当天与美国总务管理局达成了一 项新协议,其中包括免费的Microsoft 365 Copilot服务,以加速联邦机构采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并将 在第一年为美国政府节省超过30亿美元的开支。 ...
微软拟裁员约9000人!CEO:目前公司30%的代码由AI编写,这数量还在增长!程序员在自己革自己的命,却又无法停下来
搜狐财经· 2025-09-02 21:24
会敲几行代码就月薪过万的时代,结束了!低级程序员被AI取代,高级程序员研发AI年薪过亿。就看你是哪一个 刚听到微软要裁 9000 人的消息时,不少程序员还在侥幸:"这么大的公司,裁的肯定是行政岗,跟我们写代码的没关系"。 可看到微软 CEO 纳德拉的话才慌了 —— 现在公司 30% 的代码都是 AI 写的,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涨。 更扎心的是,这已经是微软两年内第三次大规模裁员:2023 年裁 1 万,今年 5 月裁 7 千,现在又拟裁 9 千。 这哪是简单的 "优化人员",分明是 AI 正在悄悄改写程序员的 "饭碗规则"—— 曾经靠写代码就能安稳一辈子的日子,真的要变了。 一、微软三轮裁员:不是 "没钱了",是 AI 让 "基础岗位没用了" 很多人觉得 "微软裁员是公司不行了",可事实刚好相反:微软 2026 财年刚开局就宣布裁员,背后是 "用 AI 优化效率" 的主动调整,跟 "经营困难" 半毛钱 关系没有。 这不是 "微软独有的操作",而是科技公司的 "集体选择":新财年刚开始,企业都会做 "资源重新分配",把人力、资金投向能带来更高收益的领域。 先看裁员的规模和节奏:这次拟裁的 9000 人,不到员工总数 ...
微软测试 Windows 11剪贴板同步功能,安卓与PC可跨设备复制长文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16:36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9月2日消息,据外媒Windows Latest报道,微软目前正在测试 Windows 11系统 的一项剪贴板同步功能,该功能可将PC端的剪贴板内容同步到安卓设备。 外媒称,如果用户想从 PC 向手机应用程序上的联系人发送某些内容,剪贴板会立即将其发送到手机, 但前提是用户必须使用相同的微软账户。 外媒表示,对于复杂的密码、代码或长段文本等需要立即发送的内容,用户现在都可以在剪贴板上获 取,而无需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这些内容。(思瀚) ...
14B打败671B,微软rStar2-Agent在数学推理上超过DeepSeek-R1
36氪· 2025-09-02 15:36
模型性能突破 - 微软研究院开发的rStar2-Agent-14B模型仅14B参数规模,在数学推理基准测试中达到前沿性能,超越671B参数的DeepSeek-R1模型[2][17] - 该模型在AIME24测试中准确率达到80.6%,分别超过o3-mini (medium)、DeepSeek-R1和Claude Opus 4.0 (thinking) 1.0%、0.8%和3.6%[19] - 在AIME25和HMMT25测试中分别取得69.8%和52.7%的准确率,展现稳定一致的强大推理能力[18][19] 技术创新亮点 - 采用主动式强化学习方法,使模型能够与Python编程工具环境交互,通过反馈信号进行推理验证和学习[1][6] - 构建高吞吐量代码执行环境,支持45K个并发工具调用,平均反馈时间仅0.3秒[10] - 提出GRPO-RoC训练算法,通过非对称采样保留故障模式作为负向信号,同时强调高质量成功案例[12][14] - 采用负载均衡调度程序动态分配GPU资源,在64块MI300X GPU上仅用一周完成训练[10][12] 训练效率优势 - 仅需510个强化学习步骤即可实现前沿数学推理能力,大幅降低训练成本[16] - 采用多阶段强化学习训练,将每个阶段长度限制在8K→12K范围,避免大规模扩展至16K→48K[15] - 从非推理SFT阶段开始训练,避免过拟合并保持初始响应简短,使强化学习更有效培养推理能力[14] 泛化能力表现 - 尽管仅使用数学领域训练,在GPQA-Diamond科学推理基准上以60.9%准确率超越DeepSeek-V3的59.1%[22] - 在BFCL v3智能体工具使用任务达到60.8%准确率,在IFEval和Arena-Hard通用基准测试中分别取得83.4%和86.6%的竞争力表现[22]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36氪· 2025-09-01 17:58
AI行业投资狂热 - 硅谷AI基础设施投资达3200亿美元 是两年前的两倍多[7] - 美国风投对AI公司季度投资额在2025年一季度达650亿美元 较上季度增33% 较ChatGPT发布前季度增550%[7] - 单个数据中心造价突破600亿美元 Meta和亚马逊项目刷新规模纪录[7] Builder.ai案例剖析 - 公司估值达15亿美元但申请破产 被指控"只有人工没有智能"[1][3] - 2023财年报告营收1.57亿美元但实际仅4200万美元 2024财年报告2.17亿美元实际仅5100万美元[27] - 拖欠亚马逊云服务7500万美元费用 每季度亏损最高达4000万美元[25][27] AI行业虚假宣传现象 - 公司2024年将80%收入(约4200万美元)用于自我推广而非产品开发[18] - 所谓AI程序经理"Natasha"实际由大量工程师手动构建项目[22][25][26] - 使用.ai域名数量从2016年不到1.5万个增长至目前每天创建约1500个 年底预计超100万个[13] 类似欺诈案例 - 纽约购物应用Nate获投4000万美元 但被揭露使用菲律宾承包商而非AI技术[35][36] - 旧金山GameOn公司高管被控欺诈 涉及假收入报告和盗用身份 投资者损失超6000万美元[39][42] - 行业存在将产品包装为AI的压力 AI概念比自动化技术更易获得投资[30] 行业监管与影响 - Builder.ai正在接受纽约南区检察官调查 首席执行官已辞职[27][44]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多起AI欺诈案件提出指控[9][39] - AI术语模糊性被企业利用 "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术语成为融资手段无需真正拥有技术[11]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搜狐财经· 2025-09-01 17:47
公司概况与事件 - Builder.ai曾以AI简化软件开发为噱头吸引微软、软银等投资 估值一度超过15亿美元[1] - 公司实际通过人工冒充AI技术 并存在严重财务造假行为 最终申请破产且价值清零[1][27] - 2023财年报告营收1.57亿美元但实际仅4200万美元 2024财年报告2.17亿美元但实际仅5100万美元[27] - 公司拖欠亚马逊云服务费用达7500万美元[27] - 首席执行官Sachin Dev Dugga自称"首席巫师" 以营销手段强化个人品牌形象[21][23] 运营与财务问题 - 公司将80%收入(约4200万美元)用于自我推广而非产品开发[20] - 品牌支出在员工增至1500人后增加四倍[20] - 顶峰时期每季度亏损4000万美元 缩减开支后仍亏损2100万美元[28] - 被曝光所谓AI程序经理"Natasha"实为700名印度程序员手动操作[27][28] 行业现象与趋势 - AI领域存在普遍"AI洗白"(AI washing)现象 通过包装传统技术获取高估值[3][13] - 科技巨头2025年基础设施投入达3200亿美元 是两年前的两倍多[9] - 美国风投对AI公司季度投资在2025年一季度达650亿美元 较上一季度增33% 较ChatGPT发布前增550%[9] - 单个数据中心建造成本突破600亿美元 Meta和亚马逊等项目刷新规模纪录[9] - 以".ai"结尾的域名数量激增 从2016年不足1.5万个增至当前每日新增约1500个 预计年底总数超100万[14] 类似案例 - 购物应用Nate宣称使用AI简化购物流程 实际由菲律宾承包商手动处理交易 创始人被控欺诈[37][38] - 旧金山夫妇因AI体育聊天公司GameOn被控欺诈 涉及假收入、假审计报告及盗用身份 造成投资者损失6000万美元[41][44]
AI公司创始人现跑路迪拜,80%收入烧广告、假账骗投资人,微软都被坑:硅谷的第一个AI大泡沫出现了
36氪· 2025-09-01 15:5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Engineer.ai于2016年创立 旨在为企业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平台[5] - 2018年获得首轮大型风投时未提及AI定位 当时全球.ai域名不足15000个[5] - 2023年完成由卡塔尔投资局领投的最后一轮融资 总融资额达4.5亿美元[6][7] - 2024年公司估值达15亿美元 成为欧洲最大AI独角兽之一[3] - 2024年冬季董事会发现财务问题 首席执行官辞职 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3][18] 财务问题 - 2023财年报告收入1.57亿美元 实际仅4200万美元 虚报比例达73%[18] - 2024财年报告收入2.17亿美元 实际仅5100万美元 虚报比例达76%[18] - 破产前现金储备仅700万美元 后续筹集7500万美元仍无法维持运营[3][4] - 欠亚马逊云服务8500万美元 欠微软3000万美元[4][18] - 债权人扣押新加坡账户资金 导致无法支付英美员工工资[4] 营销与支出 - 2024年营销推广投入4200万美元 占收入比例高达80%[10] - 品牌支出在一年内翻两番 员工数量增长至1500人[10] - 频繁参与国际顶级科技会议 包括Web峰会 TechCrunch Disrupt和Gitex Global[9] - 首席执行官以"首席魔法师"形象活跃于媒体 身着标志性毛衣增加辨识度[10][11] 技术真实性争议 - 核心产品Natasha被指控由700名印度程序员手动操作 而非AI系统[20] - 2019年《华尔街日报》揭露平台严重依赖人工承包商而非人工智能[14][20] - 内部开发体验混乱 UI引擎无法生成可用代码 自动化流程徒有其表[21] - 前员工证实两年间未见成功交付项目 公司持续接单但无法兑现承诺[20] 管理层与监管问题 - 2019年美国高管起诉公司使用两套账簿 将公司比作Theranos[13] - 创始人被指控使用公款维持奢侈生活 包括私人厨师和游艇旅行[1][13] - 公司荣获《Fast Company》AI创新力第三名 但被合作伙伴摩根大通否认业务关系[11] - 创始人2024年获安永年度企业家奖 但最终未获全球奖项[12] - 纽约南区检察官正对公司展开调查 涉嫌欺诈投资者[25] 行业现象 - .ai域名数量从2018年不足15000个增长至2024年日均1500个注册 年底预计超100万个[5] - 虚假AI公司在硅谷盛行 术语化营销成为融资手段 实际技术含量存疑[23] - 同类公司Nate因虚假AI宣传被起诉 投资者损失4000万美元[24] - GameOn AI公司涉嫌盗用公款6000万美元 被SEC指控欺诈[25]
微软35岁工程师凌晨倒在硅谷园区,死于突发性心脏病(红星新闻)
新浪财经· 2025-09-01 14:21
公司事件 - 微软一名35岁工程师在硅谷园区凌晨因突发性心脏病去世 [1]
曾获微软注资的Builder.ai轰然倒塌 映射出“AI宏大叙事”的脆弱性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11:29
公司概况与事件核心 - Builder.ai从15亿美元估值跌至破产清算 凸显AI投资热潮中的投机主义与估值泡沫风险[1] - 公司曾获微软等知名投资者4.5亿美元融资 并推出号称"全球首位AI产品经理"的Natasha[2] - 实际营收仅5100万美元 但管理层夸大至2.17亿美元 并欠亚马逊AWS约7500万美元债务[2] - 创始人因财务差异于今年2月辞职 后转型为AI投资顾问但新网站仍无实质内容[2][3] 行业融资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AI初创公司融资达1220亿美元 其中美国市场占1043亿美元(85.5%)[4] - 2025年OpenAI等头部企业融资规模已超2024年全年 资本向领军企业集中趋势显著[4][6] - Anthropic年化营收达40亿美元 较年初增长四倍 ChatGPT付费用户从300万增至500万[6] - 软银、红杉等大型风投机构主导融资版图 小公司因高利率环境面临融资困难[6] 行业风险与监管动态 - "虚假AI"公司通过AI标签融资但缺乏实际业务 引发硅谷风投担忧[2][3] - 纽约AI购物应用Nate被指控将AI任务外包 体育AI聊天公司GameOn遭SEC欺诈起诉[3] - AI初创公司仍在猛烈烧钱 市场担忧未来出现大规模破产潮[4]
微软印度工程师猝死园区,生前曾诉苦压力巨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08:49
公司工作文化 - 员工曾多次向同事和室友诉苦称压力巨大且需要同时兼顾多个项目 [1] - 员工经常工作到深夜并已连续在深夜工作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1] - 员工于8月19日晚上7点50分进入办公室后未能离开 [1] 行业管理实践 - 科技公司被建议关注员工深夜加班情况并采取措施缓解压力与焦虑 [1] - 公司对事件拒绝评论仅表示仍在调查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