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银行(601988)
icon
搜索文档
1000点暴涨推手现身,牛市还能疯多久?突破4000点的密码是6.92?
凤凰网财经· 2025-08-19 22:53
A股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延续强势表现,沪指创2015年8月以来十年新高,北证50创历史新高,创业板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点 [1] - A股公司市值总和突破10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移动市值达2万亿以上,贵州茅台、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宁德时代等4股市值均超万亿元 [3] 行业与板块表现 - 本轮A股上涨资金更青睐新兴产业,国防军工以54.14%涨幅领跑,通信、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计算机、基础化工、有色金属、轻工制造等8大行业涨幅均超40% [4] - 上一轮行情中消费类及资源类板块涨幅居前,食品饮料以73.45%涨幅排名第一,美容护理上涨64.01%,煤炭上涨44.92% [4] - 个股方面,上纬新材累计涨幅达1474.53%,舒泰神和广生堂涨幅分别达785.96%和571.68%,长城军工、北方长龙、新易盛等49只个股涨幅超200% [5] 市场驱动因素 - 中国央行资本化思维转型成功,带来投资者信心提升,推动A股市场走强 [7] - 监管态度、中国经济基本面复苏态势及外部市场环境是影响未来走势的三大因素 [8] - 上市公司自身业绩表现将从根本影响市场健康程度 [9] 市场分析与展望 - A股权重股上升明显,银行类估值比6000点时更高,市场风险相对可控 [10] - 汇率与股市关联性强,A股能否上4000点与人民币汇率能否升破6.92水平相关 [11] - 外资机构继续看升中国股市前景,高盛上调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至90点,维持"超配"立场 [14] 历史经验与风险提示 - A股市场过往牛短熊长,情绪和流动性驱动易导致快速大涨大跌 [11] - 6000点时期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及流动性宽松,2015-2016年行情与场外融资加杠杆相关 [12] - 人工智能当前存在估值泡沫,但科技泡沫被视为良性泡沫 [12] 市场活动 - "2025凤凰之星上市公司评选"正式启幕,聚焦A股与港股核心力量,挖掘价值典范 [15][16]
中国银行500亿元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发行完毕
北京商报· 2025-08-19 19:51
债券发行公告 - 公司于2024年2月26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 [1] - 本期债券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00亿元,票面利率为1.93% [1] - 债券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1] - 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提升公司总损失吸收能力 [1] 债券发行时间与市场 - 债券于2025年8月15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1] - 债券于2025年8月19日发行完毕 [1] - 本期债券为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 [1]
中国银行(601988) - H股公告-董事会召开日期
2025-08-19 19:47
业绩与派息 - 董事会将审议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期业绩和建议派息[4] - 董事会会议2025年8月29日召开[4] 公司信息 - 公司注册地为中国,股份代号3988[2] - 公告2025年8月19日于北京发布[6] 公司人员 - 董事包括葛海蛟、张辉等[6] - 非执行董事有张勇、黄秉华等[6] - 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让•路易•埃克拉等[6]
中国银行(601988)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发行完毕的公告
2025-08-19 19:46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 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 责任。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行")于 2024 年 2 月 26 日召开 的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了本行发行不超过 1,500 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本行于 2025 年 8 月 15 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 二期)(债券通)(简称"本期债券"),并于 2025 年 8 月 19 日发行完毕。 本期债券为 4 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 500 亿元,票 面利率为 1.93%,在第 3 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 的批准用于提升本行总损失吸收能力。 特此公告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〇二五年八月十九日 证券代码:601988 证券简称:中国银行 公告编号:临 2025-061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 2025 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 (第二期)(债券通)发行完毕的公告 ...
中国银行(601988.SH):2025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发行完毕
格隆汇APP· 2025-08-19 19:37
债券发行概况 - 公司于2024年2月26日召开的股东大会批准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 [1] - 本期债券于2025年8月15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并于2025年8月19日发行完毕 [1] - 本期债券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00亿元 票面利率为1.93% [1] 债券条款 - 本期债券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1] - 债券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提升公司总损失吸收能力 [1]
谨防助学贷款变“诈骗陷阱”!有人已混入QQ群假冒工作人员
新浪财经· 2025-08-19 19:21
助学贷款诈骗预警 -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5年第3号预警,提醒警惕"助学贷款办理"骗局,不法分子混入QQ/微信群假冒工作人员,以"贷款问题"为由诈骗[1][2] - 诈骗三大套路:伪造身份(教育局/学校人员)、制造恐慌话术(如"银行卡流水不足需转账")、假借"免费"名义收取保证金/工本费[3][4] - 年内已发布3次预警:2月针对"还款"骗局(共享屏幕窃取密码)、6月针对非法"校园贷"陷阱(高利贷/暴力催收)[1][4] - 典型案例:两名准大一新生被骗3500元,公安机关已立案[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 2024年秋季起贷款额度上调:本专科生每年最高20000元(原16000元),研究生每年最高25000元(原20000元)[5] - 贷款优先用于学费/住宿费,超出部分可补生活费,利率按LPR减70基点执行,期限最长22年(学制+15年)[5] - 生源地贷款需学生与家长共同借款,未满16周岁需提供监护人证明[6][7] - 还款规则示例(17年期贷款):在校期间免还,毕业至第5年还息,第6年起还本付息,最后一年结清剩余本金[7][8] 贷款申请与银行合作 - 生源地贷款与校园地贷款不可同时申请,校园地贷款需银行与高校合作(如中国银行需查询App合作标识)[9][10] - 国开行提示:若高校未覆盖校园地贷款,可转申请生源地贷款[11] - 银行强调正规流程:不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不会要求电话/ATM操作,账号核对需通过线下正式渠道[11]
中国银行获批受让中银消金公司股权 持股比例将达47.98%
新浪财经· 2025-08-19 18:51
股权变更 - 中国银行受让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3.558%股权 [1] - 中国银行受让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有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1.617%股权 [1] - 受让后中国银行合计持有中银消费金融公司47.98%股权 [1] 监管审批 - 上海金融监管局于8月19日批准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股权变更事项 [1]
中国银行完成发行500 亿元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
智通财经· 2025-08-19 17:29
债券发行概况 - 公司于2025年8月15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 [1] - 债券于2025年8月19日发行完毕 [1] 债券条款细节 - 本期债券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1] - 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00亿元 [1] - 票面利率为1.93% [1] - 债券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提升公司总损失吸收能力 [1]
中国银行(03988.HK):2025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发行完毕
格隆汇· 2025-08-19 17:22
债券发行情况 - 中国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00亿元 [1] - 本期债券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1 93% [1] - 债券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1] 资金用途 - 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提升中国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 [1] 发行时间节点 - 债券于2025年8月15日获批发行,并于2025年8月19日发行完毕 [1]
中国银行(03988)完成发行500 亿元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7:17
债券发行概况 - 中国银行于2025年8月15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并于2025年8月19日发行完毕 [1] - 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00亿元 票面利率为1.93% [1] - 债券期限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提升该行总损失吸收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