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郑州银行(002936)
icon
搜索文档
弘康人寿保险减持郑州银行329.2万股 每股作价约1.34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18 19:24
公司持股变动 - 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12日减持郑州银行329.2万股[1] - 每股作价1.3387港元 总金额约为440.7万港元[1] - 减持后最新持股数目约为4.23亿股 持股比例降至20.95%[1]
银行行业9月16日资金流向日报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7:22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指9月16日上涨0.04% [1] - 申万行业中有21个行业上涨 涨幅居前为综合行业(3.62%)和机械设备行业(2.06%) [1] - 跌幅居前行业为农林牧渔(-1.29%)和银行(-1.15%) 银行行业位居跌幅榜第二 [1] 资金流向概况 - 两市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出374.26亿元 [1] - 11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 机械设备行业净流入55.08亿元居首 计算机行业净流入49.45亿元 [1] - 20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 有色金属行业净流出103.35亿元居首 电力设备行业净流出89.13亿元 银行、非银金融、医药生物等行业净流出较多 [1] 银行行业表现 - 银行行业下跌1.15% 主力资金净流出59.14亿元 [2] - 行业42只个股中9只上涨 31只下跌 [2] - 13只个股资金净流入 6只净流入超千万元 平安银行净流入5335.06万元居首 郑州银行净流入5295.03万元 工商银行净流入2608.19万元 [2][3] - 10只个股资金净流出超亿元 民生银行净流出12.49亿元居首 招商银行净流出9.65亿元 北京银行净流出7.65亿元 [2] 银行个股资金流向详情 - 民生银行下跌1.43% 换手率2.79% 主力资金净流出124908.82万元 [2] - 招商银行下跌1.11% 换手率0.42% 主力资金净流出96548.52万元 [2] - 北京银行下跌1.87% 换手率2.29% 主力资金净流出76484.34万元 [2] - 兴业银行下跌1.76% 换手率0.52% 主力资金净流出56186.70万元 [2] - 交通银行下跌1.27% 换手率1.15% 主力资金净流出51101.59万元 [2] - 光大银行下跌1.66% 换手率1.23% 主力资金净流出47138.82万元 [2] - 农业银行下跌1.68% 换手率0.13% 主力资金净流出44072.33万元 [2] - 中国银行下跌0.92% 换手率0.15% 主力资金净流出31174.70万元 [2] - 宁波银行下跌1.90% 换手率0.71% 主力资金净流出25716.69万元 [2] - 华夏银行下跌1.83% 换手率0.88% 主力资金净流出20479.41万元 [2]
补位!中小银行的首席信息官突然吃香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20:10
中小银行首席信息官设立背景与动因 - 银行设立首席信息官的核心原因是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紧迫性 信息技术从"加分项"变为"生存基础"[3] - 首席信息官有助于打破技术与业务"两张皮"困局 统筹技术研发、业务落地与价值转化 避免技术投入沦为"无效基建"[1][3] - 监管环境日趋严格 对信息系统合规性和数据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需构建符合监管标准的技术框架[3] 中小银行首席信息官选聘方式 - "海选"成为重要引才方式 如郑州银行面向社会公开纳贤 要求具备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总行科技条线负责人经验[2][5] - 选聘标准呈现差异化:上饶银行锁定"80后"高知人才 厦门国际银行关注跨机构经验及基层工作经历[6] - 内部提拔也是重要途径 如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明立松由内部科技部门负责人晋升[6] - 跨机构引入案例:辽沈银行温更于2025年9月10日获核准成为首任首席信息官[2] 金融科技投入现状 - 2024年28.57%受访中小银行将金融科技投入占比提升至5%-10%区间[8] - 以2%为基础门槛 2024年超八成受访银行达标 较上年增长超5个百分点[8] - 即便面临盈利压力 中小银行仍在持续加码科技投入[8] 中小银行转型挑战与对策 - 面临资源有限难题 难以承担高昂科技投入与人才成本 易出现"培养即流失"现象[10] - 需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数字化布局 应聚焦本地市场和特色产业走差异化路线[10][11] - 建议采用"内部造血"与"外部引智"结合策略 内部轮岗培养复合人才 外部引进专业人才[10] - 首席信息官须进入高管团队 必要时进入董事会深度参与战略决策[11] - 转型应小步快跑 从高投入产出比项目试点 逐步推广[11] 监管政策驱动 - 2022年原银保监会《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为行业划定关键时间节点[9]
城商行板块9月15日跌0.85%,西安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7.97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15 16:43
板块整体表现 - 城商行板块当日下跌0.85%,领跌个股为西安银行(跌1.87%)[1] - 上证指数下跌0.26%至3860.5点,深证成指上涨0.63%至13005.77点[1] - 板块内16只个股中仅郑州银行上涨0.98%,其余15只个股持平或下跌[1][2] 个股价格表现 - 西安银行跌幅最大达1.87%至4.19元,青岛银行跌1.76%至5.03元,重庆银行跌1.67%至9.42元[2] - 江苏银行成交量最高达181.42万手,北京银行成交额最高达16.09亿元[1] - 郑州银行成为唯一上涨个股,涨幅0.98%至2.07元,成交量138.39万手[1] 资金流向分析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7.97亿元,游资净流入4.49亿元,散户净流入3.48亿元[2] - 杭州银行主力净流入6163.77万元(占比10.04%),贵阳银行主力净流入1944.81万元(占比11.17%)[3] - 苏州银行游资净流入5744.84万元(占比16.07%),长沙银行游资净流入2012.22万元(占比10.84%)[3] - 青岛银行散户净流出2286.81万元(占比-13.35%),苏州银行散户净流出4569.09万元(占比-12.78%)[3]
中小银行的首席信息官突然吃香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9-15 09:47
中小银行首席信息官选聘趋势 - 中小银行加速聚焦数字化转型中"人"的突破 通过"海选"方式广纳贤才 例如郑州银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首席信息官[1] - 内部提拔和跨机构引入也是重要途径 辽沈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的首席信息官任职资格在2025年9月10日前获监管核准 其中温更成为辽沈银行首任首席信息官[1] 设立首席信息官的战略意义 - 银行设立首席信息官是为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紧迫性 信息技术从"加分项"变为"生存基础"[2] - 首席信息官有助于打破技术与业务"两张皮"的困局 统筹技术研发与业务落地 避免技术投入沦为"无效基建"[2] - 监管环境对信息系统合规性和数据安全性要求提高 首席信息官需构建符合标准的技术框架[2] 海选模式的差异化需求 - 郑州银行要求候选人具备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总行科技条线负责人经验 需6年以上信息科技工作资历 其中4年高级管理职务 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2周岁[3] - 上饶银行锁定"80后"高知人才 强调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能力[3] - 厦门国际银行聚焦信息系统研发与技术管理统筹能力 优先考虑具有基层工作1年及以上和跨部门经验者[3] 海选模式的战略价值 - 海选可吸引大型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专业人才 快速导入先进经验与创新理念[4] - 有助于银行识别自身短板与转型需求 打破内部利益格局 为跨部门协作注入改革动力[4] - 内部提拔仍是重要途径 如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明立松由内部科技部门负责人晋升[4] 金融科技投入态势 - 2024年28.57%受访中小银行将金融科技投入占比提升至5%-10%区间[5] - 以2%为基础门槛 2024年超八成受访银行达标 占比增超5个百分点[5] - 中小银行面临盈利压力仍持续加码科技投入[5] 数字化转型监管背景 - 2022年原银保监会要求"到2025年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设定了关键时间节点[6] - 部分中小银行存在首席信息官岗位空缺或由非技术背景高管兼任情况 导致科技战略与业务目标脱节[6] 中小银行的优势与劣势 - 优势包括集中资源推动转型 补齐技术短板 在县域市场构建差异化优势[6] - 劣势包括资源有限难以承担高昂投入 吸引高水平人才难度大 易出现"培养即流失" 传统业务思维可能阻碍战略落地[6] 首席信息官的有效运作建议 - 内部造血与外部引智结合 鼓励技术骨干业务轮岗和业务骨干学习技术思维 同时通过海选引进外部人才[6] - 首席信息官须作为银行高管团队成员 可由副行长兼任或进入董事会 深度参与战略决策[7] - 应聚焦本地市场和特色产业 走"小而美"差异化路线 提高投入产出比[7] - 采取小步快跑策略 从高回报项目快速试点 用小成功证明价值再逐步推广[7]
中国银行业正迎来重要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8:27
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43%)首次低于不良贷款率(1.51%) 二季度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 不良率1.49% 净息差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1] - 42家上市银行中超五分之一出现净息差低于不良率现象 包括2家国有大行 2家股份行 4家城商行和2家农商行[1][6] - 行业面临收益端收缩与风险端承压的双重挤压 净息差可能难以覆盖信用成本 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5] 净息差与不良率指标分析 - 净息差为流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 反映银行盈利能力[8] - 不良贷款率为存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余额/总贷款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8] - 二者直接对比存在统计口径差异 但动态背离趋势反映行业经营压力[4][5] 净息差收窄驱动因素 - 资产端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制约 2025年1-5月住户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仅5.36% 企业贷款占比91.76%[10] - 市场利率走低带动LPR下降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29% 净息差较年初下降8BP至1.53%[10] - 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 尽管42家上市银行付息负债成本率较年初下降28BP 但优化速度不及资产端收益率下滑[11] - 债券市场对银行贷款产生替代效应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再融资专项债1.8万亿元 新增专项债2.16万亿元同比增45%[12] 资产质量状况 - 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342亿元 较一季度减少24亿元 不良率1.49%环比降0.02个百分点[15] - 拨备覆盖率211.97% 较上季提升3.84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增579亿元[15] - 不良生成率0.48%同比微升0.6个基点 贷款逾期率1.67%较2024年底上升3.5个基点[16][17] - 零售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16BP至1.58% 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显著[18] 银行应对策略 - 多家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策略 通过加强大类资产配置 优化负债结构和压降成本提升净息差管理水平[13] - 招商银行在零售贷款需求较弱时加大公司贷款投放 兴业银行从抓存款 优结构和降成本三方面对冲压力[13] - 银行业加速转向中间业务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97% 中收同比增长3.06%[21] - 银保业务强势回归 上半年银保渠道收入占比重回50% 招商银行零售代销保险存量保费突破1万亿元 平安银行代理个人保险收入同比增长46.1%[2][22] 未来展望 - 下半年息差有望维持稳定 零售新发利率降幅预计小于LPR调整幅度 消费贷和按揭贷利率维持在3%以上[13] - 对公领域资产质量度过最艰难时期 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发行缓解隐性债务压力 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贷款受政策支持[19] - 零售不良生成率有望逐步企稳 银行已通过收紧审批标准和加强贷后管理控制新增风险[18][19]
服贸会秀“绿”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7:06
绿色金融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 两项指标全球领先 [1] - A股37家上市银行绿色信贷合计规模达29.22万亿元 平均余额超8000亿元 同比增长41.79% [1][4]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 [1] 国有大型银行表现 - 六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超20万亿元 占A股上市银行总量近半数 [5] - 工商银行以6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居行业首位 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均达5.72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25%和19.17% [5] - 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9586.39亿元 同比增长38.31% 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45391.45亿元 同比增长23.82% [5] 股份制银行与农商行发展 - 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额超3万亿元 [6] - 渝农商行、沪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802.19亿元和643.07亿元 张家港农商行以30.25%增速位列农商行首位 [7] - 部分城商行与农商行实现跨越式扩张 西安银行、绍兴瑞丰农商行和郑州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增速分别达202.75%、144.63%和123.73% [8] 产品创新与服务模式 - 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覆盖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绿色网点建设等领域 [2] - 建设银行推出《银行绿色网点建设标准》 西二环支行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能耗监测与碳减排 获首张金融机构"碳减排证书" [6] - 民生银行展示绿色供应链金融、碳权金融创新等产品 交通银行开展航运领域转型金融业务 [6] 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成效 - 32家上市银行披露碳减排贷款信息 其中16家披露2025年二季度数据 [9] - 2025年二季度16家银行碳减排贷款总金额近240亿元 带动碳减排当量超700万吨 [9] - 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项目数分别达107个和185个 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位列碳减排贷款金额前五 [9] - 江苏银行发放碳减排贷款超6亿元 宁波银行超2亿元 其他城商行规模多在1亿元以下 [9] 未来发展方向 - 碳减排支持工具当前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未来可能扩展至低碳农业、绿色建筑等需求较大领域 [10] - 中小银行需发挥本土化优势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及农户的绿色金融产品 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
央行:调整后的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将从2025年启用,考评期内行为不当的一级交易商将被暂停参与公开市场操作
搜狐财经· 2025-09-12 18:45
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机制调整 - 央行于2004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年度考评调整机制 并于2018年进行调整 近期为平稳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有力支撑[1] - 为适应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和金融市场发展 央行进一步优化简并考评指标 明确对各类型机构分类实施考核 并加强与债券做市商考核联动[1] - 调整后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将从2025年启用 2025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维持不变[1] 考评指标体系构成 - 考评指标包含货币市场传导 债券市场做市 研究和创新业务 合规稳健经营四大维度[3] -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稳定融出和合理定价交易 稳市表现 资金紧张时期表现 事故及流动性安全问题等[3] 2025年度一级交易商机构名单 -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3] - 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 -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兴业银行 华夏银行 平安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广发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浙商银行 恒丰银行 渤海银行[3] - 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 宁波银行 上海银行 江苏银行 南京银行 长沙银行 广州银行 杭州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 徽商银行 成都银行 贵阳银行 河北银行 郑州银行 西安银行[3][4] - 农村商业银行包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成都农村商业银行 青岛农村商业银行[3][4] - 外资银行包括三菱日联银行(中国) 汇丰银行(中国) 德意志银行(中国) 渣打银行(中国) 花旗银行(中国)[4] -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信证券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4] 考评结果应用机制 - 考评期内行为不当的一级交易商将被暂停参与公开市场操作[1] - 情节严重的将在第二年被取消一级交易商资格[1]
郑州银行(06196) - 致非登记股东之通知信函 -以电子方式发布公司通讯之安排
2025-09-12 08:13
新策略 - 扩大无纸化上市机制及电子发布公司通讯规定2023年12月31日生效[2][7] - 郑州银行已采用电子方式发布公司通讯[2][7] - 未来公司通讯中英文版将在指定网站提供,替代印刷本[3][8] 其他 - 非登记股东应提供邮箱地址,想收印刷本可交回条或发邮件[4][9][10] - 对函件有疑问可工作日致电咨询[5][9]
郑州银行(06196) - 致登记股东之通知信函 -以电子方式发布公司通讯之安排
2025-09-12 08:10
公司通讯发布 - 2025年9月12日起电子发布公司通讯[1] - 公司通讯中英文版将在公司和披露易网站提供,替代印刷本[4][9] 股东接收方式 - 建议股东提供邮箱收通讯,未提供则发印刷本[5][10][14] - 股东可申请收取印刷本,有效期一年[6][11] 其他说明 - 公司非香港认可机构,不受金管局监督[12][13] - 公司可披露个人资料,查改需书面寄或邮件指定邮箱[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