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银行(002936)
搜索文档
锚定区域谋发展,郑州银行(002936.SZ/6196.HK)2025Q3以“稳”破局、以“优”提质
格隆汇· 2025-11-06 09:05
核心观点 - 公司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规模与质量并重”的稳健经营态势,资产总额突破7400亿元,营收净利实现双增,零售转型与风险防控取得突破 [1] 规模增长与风控 - 资产总额达7435.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3%,资产增量671.8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7倍 [2] - 吸收存款本金总额达4595.18亿元,同比增长13.59%,增量近550亿元 [2] - 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4067.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1%,信贷资源精准投向经济关键领域 [2] - 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至1.76%,拨备覆盖率提升19.94个百分点至186.17% [4] - 前三季度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同比压降2.45%,成本收入比下降1.57个百分点至23.99% [4] 结构优化与零售突破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95亿元,归母净利润22.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1%和1.56% [5] - 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5.83%至78.16亿元,非利息收入达15.79亿元 [5] - 个人贷款余额963.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8%,个人存款余额2671.43亿元,较上年末激增22.44%,新增规模达490亿元 [5] - 通过“四大管家”生态体系(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乡村管家)构建覆盖全场景的零售服务网络 [6] 发展脉络与前景 - 公司发展脉络清晰,表现为“稳规模、优结构、强风控”,三者共同构成高质量发展的“铁三角” [7] - 银行业正加速向综合化、数字化、场景化转型,公司有望依托区域经济红利,深化生态建设,为区域经济注入金融动能 [7]
锚定区域谋发展,郑州银行2025Q3以“稳”破局、以“优”提质
格隆汇· 2025-11-06 09:02
核心观点 - 公司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发展特质,资产总额突破7400亿元,营收净利实现双增,零售转型与风险防控取得突破 [1] 规模增长与实体经济服务 - 资产总额达7435.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3%,资产增量671.8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7倍 [1] - 吸收存款本金总额达4595.18亿元,同比增长13.59%,增量近550亿元 [1] - 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4067.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1%,信贷资源精准投向经济关键领域 [1] - 公司聚焦先进制造业、城市更新等重点产业链,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和“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服务小微企业,体现本土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效益 [2][3] 成本控制与风险防控 - 前三季度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同比压降2.45%,成本收入比下降1.57个百分点至23.99% [4] - 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至1.76%,拨备覆盖率提升19.94个百分点至186.17%,资产质量稳步改善 [4] - 通过组织架构优化、数字化转型与流程再造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与业务协同能力 [4] 盈利表现与收入结构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95亿元,归母净利润22.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1%和1.56% [5] - 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5.83%至78.16亿元,非利息收入达15.79亿元,规模显著提升,有效对冲息差波动风险 [5] - 收入结构从单纯依赖存贷差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型 [5] 零售业务转型 - 个人贷款余额963.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8%,增速较上半年进一步提升 [5] - 个人存款余额达2671.43亿元,较上年末激增22.44%,新增规模达490亿元 [5] - 通过“四大管家”生态体系(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乡村管家)打造覆盖全场景的零售服务网络,增强客户黏性,将零售业务升级为综合服务体验 [6] 发展前景与行业趋势 - 银行业正加速向综合化、数字化、场景化转型 [7] - 公司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红利,深化“四大管家”生态建设,有望进一步提升资金营运能力与数字化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注入更强劲金融动能 [7]
五家银行跻身绿色信贷“万亿俱乐部” 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近2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6 07:42
绿色金融的战略重要性 - 绿色金融对银行业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是战略转型的新引擎和未来蓝海市场 [1] - 绿色金融业务如绿色贷款已成为银行业绩增长的新动力,被视为优质、低不良率的资产 [1] - 银行通过支持环保减排项目可直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提升自身ESG评级和公众声誉 [1] 政策与监管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统一了各类金融产品的支持范围 [2] - 多地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合作建立联动机制推动绿色金融落地,例如青岛推出的绿色金融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发布绿色项目白名单精准引导银行资金对接 [2] 绿色信贷市场格局 - 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超2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 [3] - 六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1万亿元,占全部A股上市银行总额的77.6%,工商银行余额超过6万亿元为领头羊 [3] - 股份制银行增速迅猛,城农商行在细分领域实现高增长,呈现大行稳规模、股份行强活力、区域行快增长的格局 [3] - 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上升至1.08万亿元,跻身万亿俱乐部,绿色贷款不良率仅0.57% [1][3] 银行绿色金融实践与创新 - 多数银行已将绿色金融纳入顶层设计,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建立独立绿色金融部,工商银行将绿色贷款指标纳入分行绩效考核 [1] - 银行持续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形成覆盖信贷、债券、资产证券化、保险、理财及碳金融的多维度产品体系 [5] - 创新工具加速普及,如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贷款,渤海银行推出全国首单数据中心绿色算力指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5] 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发展 - 绿色债券发行持续扩容,2024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4万亿元,存量近2万亿元 [6] - 银行通过理财子公司积极参与绿色理财与基金产品供给,如中信证券与农银理财联合创设全国首只银行理财绿色信用债篮子 [6] - 碳金融工具实现从试点到推广的跨越,多家银行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产品,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累计撬动碳减排贷款超1.2万亿元 [6] 增长动力与区域分布 - 2024年A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平均增速为20.6%,头部机构保持强劲增长,部分中小银行实现跨越式提升,如浙商银行同比增长95.6%,瑞丰银行同比增长144.62% [4] - 绿色信贷投放高度集中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四大领域 [4] -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三大核心区域,区域银行依托地方政策支持形成差异化优势 [4] 未来展望 - 银行业将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通过发展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行业升级,设计ESG挂钩贷款激励企业减排 [7] - 创新融资模式如以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为质押将得到探索,这些创新助力社会实现双碳目标并为银行培育新增长动能 [7]
郑州银行,1.21亿股将被司法拍卖
深圳商报· 2025-11-05 21:01
核心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95亿元,同比增长3.91% [1] - 前三季度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22.79亿元,同比增长1.56% [1] - 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05亿元,同比增长2.15% [2] - 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2亿元,同比增长0.22% [2] 收入结构分析 - 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达到15.79亿元,同比增长显著 [2] - 第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25亿元,同比下降7.09% [2] - 第三季度投资净收益2.34亿元,但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8604万元 [3] 资产质量与风险拨备 - 不良贷款率由1.86%降至1.76%,资产质量改善 [2] - 拨备覆盖率升至186.17% [2] - 第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达43.59亿元,同比增加3.13亿元,增幅7.74% [2] 资本充足水平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2年末的9.29%降至2025年三季度的8.76% [3] - 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63%降至10.74% [3] - 资本充足率从12.72%降至12.00% [3] 股权结构与股东动态 - 郑州市财政局及其一致行动人体系合计控制约14.88%股权 [4] - 河南国原贸易有限公司自2023年起持续减持,截至9月末持股比例已降至1.76% [4] - 河南国原贸易有限公司持有的1.21亿股限售股将于11月27日解禁,并计划司法拍卖 [5] - 元大金控、云南能源投资集团等机构在港股市场减持,H股持股比例由11.99%降至10.81% [6] 二级市场表现 - 截至11月5日收盘,郑州银行A股报2.04元/股,较历史最高价跌幅超五成,今年逆势下跌近2% [6] - H股曾最低报0.68港元,目前报1.28港元 [6]
郑州银行(002936) - H股公告 - 截至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1-05 20:15
股份發行人及根據《上市規則》第十九B章上市的香港預託證券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截至月份: 2025年10月31日 狀態: 新提交 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呈交日期: 2025年11月5日 I. 法定/註冊股本變動 | 1. 股份分類 | 普通股 | 股份類別 | H | | 於香港聯交所上市 (註1) | | 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證券代號 (如上市) | 06196 | 說明 | H股 | | | | | | | | | 法定/註冊股份數目 | | | 面值 | | 法定/註冊股本 | | | 上月底結存 | | | 2,020,458,000 | RMB | | 1 RMB | | 2,020,458,000 | | 增加 / 減少 (-) | | | 0 | | | RMB | | 0 | | 本月底結存 | | | 2,020,458,000 | RMB | | 1 RMB | | 2,020,458,000 | ...
郑州银行(06196) - 截至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1-05 19:35
股份發行人及根據《上市規則》第十九B章上市的香港預託證券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截至月份: 2025年10月31日 狀態: 新提交 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呈交日期: 2025年11月5日 I. 法定/註冊股本變動 | 1. 股份分類 | 普通股 | 股份類別 | H | | 於香港聯交所上市 (註1) | | 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證券代號 (如上市) | 06196 | 說明 | H股 | | | | | | | | | 法定/註冊股份數目 | | | 面值 | | 法定/註冊股本 | | | 上月底結存 | | | 2,020,458,000 | RMB | | 1 RMB | | 2,020,458,000 | | 增加 / 減少 (-) | | | 0 | | | RMB | | 0 | | 本月底結存 | | | 2,020,458,000 | RMB | | 1 RMB | | 2,020,458,000 | ...
城商行板块11月5日涨0.12%,宁波银行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5236.36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1-05 16:55
板块整体表现 - 城商行板块在11月5日整体上涨0.12%,表现优于上证指数(上涨0.23%)但弱于深证成指(上涨0.37%)[1] - 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10只个股上涨,10只个股下跌,其中宁波银行以0.83%的涨幅领涨[1][2] - 板块整体资金流向显示主力资金净流入5236.36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1.42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入8918.1万元[2] 领涨个股表现 - 宁波银行收盘价为29.09元,上涨0.83%,成交量为30.68万手,成交额为8.9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571.60万元,占比0.64%[1][3] - 南京银行收盘价为11.65元,上涨0.60%,成交量为55.51万手,成交额为6.4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2903.48万元,占比4.48%[1][3] - 上海银行收盘价为10.04元,上涨0.50%,成交量为84.20万手,成交额为8.45亿元[1] 资金流向突出的个股 - 江苏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最大,达6374.48万元,主力净占比3.90%,但当日股价仅微涨0.09%,成交额为16.36亿元[1][3] - 成都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6342.48万元,主力净占比高达7.31%,股价上涨0.35%,成交额为8.68亿元[1][3] - 杭州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3487.93万元,主力净占比5.71%,股价上涨0.12%,成交额为6.11亿元[1][3] 领跌个股表现 - 厦门银行跌幅最大,下跌2.26%,收盘价7.35元,成交额3.43亿元[2] - 重庆银行下跌0.98%,收盘价11.09元,成交额1.75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722.70万元,占比-4.14%[2][3] - 苏州银行下跌0.83%,收盘价8.38元,成交额3.32亿元[2]
郑州银行发布三季度报:资产规模增速创历史新高,营收利润延续双增长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09:02
资产与负债规模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7435.5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9.93% 增速创同期新高及历史最佳表现 [1] - 资产规模前三季度增量671.87亿元 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87倍 [1]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负债总额6859.3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0.62% [1] 信贷与存款业务 -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4067.1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91% 信贷投放保持稳健增长 [1] -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吸收存款本金总额4595.18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13.59% 增量近550亿元 [2] - 前三季度新增个人存款490亿元 个人存款较上年末增长22.44% 个人存款余额达2671.43亿元 [2] 经营业绩 -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95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幅3.91% [3] - 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9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幅1.56% [3] - 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78.16亿元 同比增长5.83% 利息收入依然是营收基本盘 [3] - 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15.79亿元 规模显著提升 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3]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拨备覆盖率186.17% 较上年同期增长19.94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不良贷款率1.76% 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3] 战略定位与业务重点 - 公司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 根植郑州 深耕河南 [1] - 信贷资源持续注入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 如先进制造业、城市更新等 并深入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 [2] - 公司品牌黏性不断增强 普惠金融与财富管理业务协同发力 成功将客户流量转化为资金留量 [2]
郑州银行三季度营收净利逆势“双增”
中国经营报· 2025-11-03 18:54
资产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攀升至7435.52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9.93%,增速刷新历史同期新高 [2] - 公司负债总额为6859.38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0.62% [2] - 前三季度资产总额增量达671.87亿元,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87倍 [1] 信贷投放与业务方向 -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4067.17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4.91% [2] - 信贷资源持续注入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聚焦"7+28+N"重点产业链群及下游企业、"三个一批"重点项目 [3] -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并深入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 [3] 盈利能力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3.91% [3] - 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22.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56% [3] - 利息净收入"基本盘"保持稳健增长,实现78.16亿元,同比增幅5.83% [4] 收入结构优化 - 非利息收入规模显著提升至15.79亿元 [4] - 非息收入占比的提升是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推动其从"存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 [4] - 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57个百分点 [1] 零售业务发展 -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个人贷款余额963.0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5.88% [5] - 个人存款表现尤为突出,较上年年末增长22.44%,个人存款余额达2671.43亿元 [7] - 前三季度新增个人存款490亿元 [7] 零售金融生态战略 - 公司构建以"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乡村管家"四大管家为核心的全场景零售金融生态 [6] - "市民管家"打通医保、社保等民生场景;"融资管家"专注小微客群;"财富管家"满足多元财富管理需求;"乡村管家"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县域 [6] - 全行吸收存款本金总额4595.18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13.59%,增量近550亿元,资金实力显著增强 [7]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随着LPR改革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业息差收窄压力犹存 [1] - 区域经济振兴战略的推进对地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 [1] - 区域性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深耕本土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生态、民生场景 [7]
42家上市银行信披考评出炉:22家获A,光大、华夏和浙商银行提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16:21
核心观点 - 沪、深交易所公布的2024-2025年度信息披露评价结果显示,上市银行整体信披质量较高,所有银行评级均在B及以上,其中22家获得最高A级评价 [1] - 上市银行信息披露评级表现出高度稳定性,绝大多数银行(40家)评级与上年保持一致,仅6家银行出现变动 [1] - 评级变动呈现积极态势,5家银行评级上升,仅1家银行评级下降 [1] 评级分布情况 - 在42家上市银行中,共有22家获得A级评价,占比超过半数 [1] - 获得A级评价的银行包括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 [2] - 获得B级评价的银行有20家,包括兰州银行、郑州银行、民生银行等 [2] 评级变动分析 - 评级上升的银行包括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和张家港行共5家 [1] - 评级下降的银行仅有上海银行1家 [1] - 张家港行从B级上升至A级 [1][2] - 杭州银行评级获得提升 [1][2] - 光大银行和浙商银行评级均有所上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