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减排支持工具
icon
搜索文档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4 17:36
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适宜环境 [1] - 金融总量合理增长,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4% [3] - 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70.4万亿元,同比增长6.6%,比年初增加14.8万亿元 [3] - 社会融资成本处于低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3] 信贷与融资结构优化 - 信贷结构优化,有力支持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 - 9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4] - 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3.9万亿元 [4] - 运用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及新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 [2] 政策工具与未来方向 - 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2] -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框架,带动存贷款利率下行 [2] - 未来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7] -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7] -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7] 汇率与风险防控 - 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2] - 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2]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锐财经)
人民日报· 2025-11-14 05:08
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适宜环境 [1][2]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4% [3] - 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70.4万亿元,同比增长6.6%,比年初增加14.8万亿元 [3] - 社会融资成本处于低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3] 信贷与融资结构优化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3.9万亿元,有力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战略 [4] - 9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4] - 运用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及新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 [2] - 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引导信贷投向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支持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4] 未来政策方向 - 未来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6] - 政策重点包括强化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5][6] -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6] -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6] - 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6]
8月末,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
国际金融报· 2025-11-13 19:42
政策框架与体系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建成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1+N”政策体系,其中“1”为联合12个部门印发的包含30条具体举措的行动方案,“N”为各子领域的一系列专项政策方案 [1] - 政策体系旨在精准破解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的融资难点和堵点问题,形成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政策合力 [1] 贷款增长与资源配置 - 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 [1] - 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37.5% [1] 工作机制与任务落实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上海市16个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强化任务落实、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 [2] - 工作专班牵头制定《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项目清单及任务分工》,涵盖92项工作任务共275个具体项目,以“四张清单”方式推进落实 [2]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运用全国性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以及上海特色工具如“沪科专贷”、“沪科专贴” [3] - 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辖内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实现近三倍增长,碳减排贷款累计发放额突破370亿元 [3] - 1—9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502亿元,累计发放再贴现814亿元 [3] - “沪科专贷”和“沪科专贴”分别发放134亿元和155亿元,惠及科创企业超4200户次 [3] 重点企业名录与供需对接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向金融机构推送重点企业(项目)名录,包括超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贷户、460余个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5000余家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余家稳岗扩岗重点企业 [3] - 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产品和服务,加强供需对接,优化审贷流程,以满足重点领域融资需求 [3] 未来工作方向 - 下一阶段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向纵深发展,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协同推进 [4]
央行上海总部:综合施策 共同推动上海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向纵深发展
新华财经· 2025-11-13 13:05
文章核心观点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通过系统性举措全面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促进金融资源加速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置 [1] - 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达37.5% [1] - 下一阶段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向纵深发展 [2] 贷款增长与政策工具运用 - 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 [1] - 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辖内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实现近三倍增长 [2] - 碳减排贷款累计发放额突破370亿元 [2] - 1-9月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502亿元,累计发放再贴现814亿元 [2] - “沪科专贷”和“沪科专贴”分别发放134亿元和155亿元,惠及科创企业超4200户次 [2] 重点企业名录与供需对接 - 向在沪金融机构推送重点企业(项目)名录,包括超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贷户 [2] - 名录涵盖460余个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2] - 名录包括5000余家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3000余家稳岗扩岗重点企业 [2] - 引导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供需对接,优化审贷流程 [2]
读Q3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利率为锚
国盛证券· 2025-11-12 20: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利率为锚淡化总量,利率调控将发挥更重要作用,广谱利率下行但幅度或收敛,债市延续震荡修复,10 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 1.6%-1.65% [1][4][5] -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动能发展、生产供给良好、总需求扩张等积极因素支撑增长,但也面临外部环境复杂、有效需求不足等风险,物价回升积极因素增多 [18][19][21] - 央行将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从总量、信贷、利率汇率、改革开放、风险防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24][2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以利率为锚淡化总量 - 央行 3 季度货政报告淡化总量要求,金融总量增速放缓合理,要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发挥利率调控锚作用 [1][9] - 市场各类利率需保持合理比价关系,目前比价关系大幅改善,后续政策或着力保持 [2][10] 信贷结构优化与消费潜力释放 - 信贷结构优化聚焦“五篇大文章”、科创碳减排、普惠小微、银发经济与个人信贷修复四个方面,挖掘释放消费潜力 [3][12] 广谱利率走势 - 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等各类利率有不同程度下行,预计广谱利率仍下行但幅度收敛 [4][14] 债市表现 - 货币政策报告强调利率为锚淡化总量,债市将震荡修复,4 季度中后段利率有望顺畅下行,10 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 1.6%-1.65% [5][16] 对实体经济的看法 -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GDP 同比增长 5.2%,生产需求稳定、消费活跃、投资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18] - 积极因素包括新动能加快发展、生产供给增势良好、总需求持续扩张、宏观政策积极有为 [19][20] - 风险因素有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需巩固 [21] - 物价水平温和回升积极因素增多,CPI 降幅持平,核心 CPI 回升,PPI 降幅收窄,需宏观政策协同推动物价合理回升 [23] 下一阶段总体思路 - 央行将坚持相关指导思想和工作基调,深化金融改革和开放,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平衡多方面关系,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24] - 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物价回升,完善利率调控,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稳定汇率,防范金融风险 [25] 具体措施 - 货币政策方向: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营造适宜金融环境,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28] - 信贷政策导向:发挥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民营小微、乡村振兴、消费等发展,稳定房地产市场 [29][30] - 利率与汇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稳定人民币汇率 [31][32] - 深化金融改革与对外开放: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和对外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发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33] - 金融风险防范: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34]
央行: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搜狐财经· 2025-11-11 17:42
货币政策总基调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1] - 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关系,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1] 金融总量调控 -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2] -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 [2] - 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 信贷政策导向 -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3] - 持续优化并用好支持科技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3] - 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研究制定重点高碳行业金融机构碳核算规则 [3] - 引导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合理增长,研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3] -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作用 [3] - 着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 [3] 利率与汇率管理 -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 [4] - 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提高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4] -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4] - 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4] - 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强风险中性理念,为实体经济营造稳定的汇率环境 [4] 金融市场建设与开放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用好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更多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债融资 [5] - 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持续推进柜台债券业务扩容和规范发展 [5]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5] 金融风险防范 -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5][6] - 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 [5][6] - 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管理,纵深推进附加监管体系建设 [6] - 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风险处置资源 [6]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
金融时报· 2025-10-23 11:41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 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从框架搭建迈入深化细化新阶段,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 [1] - 已发布1项全国标准、9项行业标准,30余项绿色金融标准正在研究,2025年发布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国家标准《绿色金融术语》 [2] - 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将支持领域从生产环节拓展至贸易、消费环节,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 [2] - 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已在20多个省市试用,截至2025年8月末试用地区发放转型贷款约670亿元,银行授信规模达1250亿元 [3] - 第二批冶金、石化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正加快研制,部分绿色金融改革重点地区出台地方层面转型金融标准 [3] - 20多个省市已启动试用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蓝色金融标准正在抓紧研制,将适时在沿海地区开展试用 [4] 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与发展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并优化政策安排,在上海试点将符合条件的转型贷款纳入支持范围 [5] - 形成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绿色贷款余额约42.39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6] -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将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等多种环境权益纳入抵质押品范围,并创新推出跨履约期碳配额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等产品 [6] - 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在多地试点开展物理风险压力测试,并组织2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针对重点排放行业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 [7]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 持续做好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工作,牵头完成《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成果文件,相关成果纳入G20峰会公报 [8] - 与欧盟委员会一道发起成立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参与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工作,与欧盟、新加坡共同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覆盖八大行业110项气候减缓活动 [8] - 参与发起并积极参加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可持续银行和金融网络等多边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中英、中新(加坡)、中澳等双边绿色金融合作 [9] - 积极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在巴西、南非、东亚等地区实施能力建设行动 [9]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金融时报》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
金融时报· 2025-10-20 16:37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 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从框架搭建迈入深化细化新阶段,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 [1] - 已发布1项全国标准、9项行业标准,30余项绿色金融标准正在研究中 [2] - 发布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国家标准《绿色金融术语》并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 [2] - 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已在20多个省市试用,截至2025年8月末发放转型贷款约670亿元,银行授信规模达1250亿元 [3] - 第二批冶金、石化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正加快研制 [3] - 20多个省市已启动试用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蓝色金融标准正在抓紧研制 [4] 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与发展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 [5]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39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6]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跨履约期碳配额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产品 [6] - 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在多地试点开展物理风险压力测试,并组织2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 [7]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 牵头完成《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G20转型金融框架》《G20可持续金融技术援助行动计划》等重要成果文件 [8] - 与欧盟委员会发起成立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与欧盟、新加坡共同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覆盖八大行业110项气候减缓活动 [8] - 参与发起并积极参加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可持续银行和金融网络等多边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中英、中新、中澳等双边绿色金融合作 [9] - 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在巴西、南非、东亚、中亚、中东等地区实施能力建设行动 [9]
央行副行长邹澜: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国际金融报· 2025-10-19 09:07
货币政策工具 - 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科技创新再贷款(2022年)和科技创新与技术再贷款(2024年)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激励科技金融发展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投放 [1] - 央行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总量型工具为主、结构型工具为补充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4] -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绿色贷款1.4万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2.5亿吨 [4] 融资方式与适用阶段 - 对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及技术路线确定的渐进式创新,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可快速响应,能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流向科技领域 [3] - 对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及难以预测的引领式创新,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具有更强的定价效率和风险共担功能,能适应高风险高成长特点 [3] 未来方向 - 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各方一道,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 [4] - 央行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结构性工具体系 [4]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最新发言
搜狐财经· 2025-09-25 04:20
碳市场与绿色金融政策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并修订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以强化相关要求 [2] - 碳市场是形成碳定价的重要基础制度 合理碳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 [2] - 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交易 提高碳定价效率并防范价格过度波动风险 [2] 绿色金融体系完善措施 - 人民银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更多考虑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因素 开展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宏观分析的研究探索 [2] - 2024年6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 并牵头研制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3] - 推动中国欧盟新加坡联合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促进跨境绿色金融投融资发展 [3]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实践 - 2021年发布金融行业标准为金融机构披露可持续信息提供操作规范 [3] - 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在上海开展扩容试点 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发展 [4] -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碳减排贷款发放超1.38万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达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 [4] 气候风险管理与市场展望 - 组织对24家银行及部分行业地区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 提升气候风险防范能力 [4] - 碳价有助于优化风险情景设计 更好评估量化气候相关风险 [4] - 支持碳市场健康发展 以市场化手段助推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