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理人
icon
搜索文档
小红书电商抖音化能走多远?
36氪· 2025-10-21 15:28
小红书2025年双11活动与平台宕机事件 - 2025年10月13日小红书平台出现宕机,话题“小红书崩了”登上微博热搜榜首,部分直播间出现购物车无法查看和加购的功能问题 [2] - 平台宕机发生在2025年双11活动开启的第3天,流量过载特别是瞬时流量洪峰被认为是重要诱因,反映了商业化加速驱动的业务流量激增 [2] 小红书商业化战略加速与组织架构调整 - 2025年8月公司内部宣布组建大商业板块,由首席运营官柯南总负责,旨在促进商业化与交易的深度协同 [3] - 2025年5月先后与淘宝天猫、京东达成合作,推出“红猫计划”和“红京计划”,实现广告挂链功能,支持内容投放直达外部电商平台店铺 [3] - APP底部导航栏第二位新增“市集”按钮,作为电商新入口,整合了原“我的”页面中的订单信息 [3] 小红书市集的产品形态与差异化定位 - 市集板块顶部导航栏前两位为“推荐”和“1年1度”大促栏目,后接10个商品类目,页面布局为双列瀑布流,混合展示商品笔记、商品卡、直播间及短视频 [5] - “推荐”子栏目顶部入口优先展示“市集直播”、“买手橱窗”与“新品首发”,与抖音、快手商城强调“超值购”、“低价秒杀”等价格竞争策略形成明显差异 [5] 小红书电商业务发展历程与当前规模 - 公司电商业务探索始于2014年自营项目“福利社”,2023年凭借董洁、章小蕙等原生博主的直播带货实现关键突破 [7] - 2024年业内测算小红书电商GMV约4000亿元,同期抖音电商GMV约3.5万亿元,快手电商约1.4万亿元,显示其规模已不容小觑但上行空间广阔 [7][8] 对标行业领先者的电商化路径借鉴 - 在电商化路径上借鉴抖音、快手做法,包括召开创作者动员会、上线“橱窗”功能以实现“24小时不打烊”带货 [11] - 2025年7月将平台slogan由“你的生活指南”更新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深化“兴趣社区”概念,借鉴抖音“兴趣电商”的“货找人”逻辑 [11] 买手经济与主理人模式的核心策略 - 买手经济成为小红书电商差异化关键,2023年演员董洁凭借“慢直播”风格出圈,单场GMV一度破亿,章小蕙则主打高客单价小众品牌商品 [12][13] - 平台推动创作者向买手与主理人身份转变,主理人定义为“懂生活方式,且有供应链的人”,但该定义较为模糊且大众接受度不及买手 [13] - 热销商品深度绑定人格化IP,例如章小蕙置顶笔记讲述个人经历与创业故事,通过可信赖的叙事提升商品销售 [14] 买手主理人模式在具体品类中的实践 - 农产品领域出现如“sweet果记”通过“自家果园”文案构建源头人设,将花香蓝莓卖出14.6万单,“桃掌柜”等账号也采用类似策略 [16] - 服装领域工厂直销趋势明显,“王五羊保暖衣厂”通过发布面料解析笔记与用户互动,单篇笔记获440人收藏、97条评论 [16] - 账号运营强调打造“活人感”形象,例如“桃掌柜”将账号头像换为真实照片以增强用户信任 [18] 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与现状 - 相比成熟电商平台,小红书在货盘、物流、支付、客服等电商基建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19] - 平台头部带货达人平均粉丝量大幅低于快手,达人集中度低,利弊并存:利在平台对主播依赖度不高,弊在难以在大众化产品优惠政策上竞争 [20] - 货架电商热销类目为服饰、生鲜、食饮、潮玩等,生鲜农产品中花香蓝莓已售32.3万单、江苏脆桃已售24.5万单属高亮战绩 [23] - 物流履约存在短板,部分商品发货时长为24至48小时,甚至采用预售制(5-7天内发货),而拼多多同类商品发货时长可缩短至以小时计 [27]
怎么“独立游戏制作人”就被玩成了下一个“主理人”?
虎嗅· 2025-09-30 19:16
独立游戏制作人的角色与内涵 - 独立游戏制作人不仅是游戏开发者,更是作品精神的塑造者,通过个人审美和文化积累转化游戏以获取收益 [5] - 制作人与玩家之间超越单纯消费关系,共享关于艺术和文化品位的叙事,玩家购买行为基于对制作人本身的认可 [4][5] - 该角色集创意、决策、运营及品牌文化精神于一身,是品牌人格化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2] 独立游戏的定义与行业现状 - 行业对“独立游戏”缺乏确立标准,团队规模等单一评判标准难以清晰界定 [8][9] - 独立游戏最初用于区分大型商业游戏,现更多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玩家感受成为实际衡量标准 [10] - 独立游戏一词是贴合人数少、能赚钱、想法独特团队的“代词”,本质重于称呼 [10][11] - 近几年行业体感独立游戏制作人数量显著增多 [12] 行业乱象与口碑挑战 - 部分从业者滥用“独立游戏制作人”头衔,存在为流量打造人设而非踏实做游戏的UP主 [19][20] - 出现缺乏专业知识和内容但过度包装的个体,甚至无法拿出像样demo却自诩创意绝佳 [23][24] - 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现象,如富二代以创业为名烧钱后项目快速失败,或众筹中制作人卷款跑路 [21][25] - 这些行为导致“独立游戏制作人”口碑下降,类比“主理人”一词从高端精致到风评受害的演变 [1][26] - 早期优秀作品如《太吾绘卷》《戴森球计划》曾提升国产独立游戏水准,却在乱象中成为口碑下降的“受害者” [26] 独立游戏的开发与支持模式 - 独立游戏开发者可在仅有demo或PPT阶段通过众筹获得启动资金,同时收获首批粉丝和测试员 [6][7] - 成功众筹前提是清晰阐述游戏理念和创作原因,并获得玩家认可 [7] - “独立游戏制作人”身份具有社交实用性,如应对职业询问等场景 [14][15]
“主理人”泛滥的背后:溢价包装和称呼挪用
虎嗅· 2025-09-05 10:06
行业现象演变 - 主理人概念从潮流圈传入并广泛普及 成为新一代社会身份象征工具 [1] - 该头衔曾被赋予洋气和精英滤镜 获得市场普遍认可与接受 [1] - 当前阶段主理人称号面临社会舆论的集体嘲讽 公众认知发生显著逆转 [1] 市场认知变化 - 早期阶段消费者为主理人概念包含的精英属性支付溢价 [1] - 现阶段出现群体性信任危机 头衔价值遭遇实质性贬损 [1] - 概念过度泛化导致滥用现象 凡事皆可挂主理人头衔 [1]
食品主理人,为何烂大街?
36氪· 2025-09-04 11:37
行业现象分析 - 食品行业主理人模式从受追捧到被消费者抛弃 反映品牌IP过度泛滥与价值错配问题 [1][9][10] - 主理人概念源自海外 本质是品牌人格化运营 要求高超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 但当前多数从业者缺乏专业性 [4][6] - 消费者对主理人店铺的核心不满在于价格虚高(如咖啡售价达数十元)且产品品质未达预期(口感与连锁品牌无差异) [3][7] 消费行为变化 - 年轻消费者初期愿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 但理性消费时代更看重产品实质与性价比(瑞幸9.9元咖啡形成价格对比) [1][3] - 消费者反感过度包装的主理人标签(如煎饼果子、烤肠摊主自称主理人) 认为本质是个体户却刻意营造高端人设 [4][7] - 当前消费者偏好真材实料的服务提供者 而非缺乏专业能力的"形象型主理人" [9][12] 商业模式缺陷 - 主理人店铺依赖高溢价盈利而非规模化运营 产品力不足时易引发价值质疑 [6][7] - 品牌将主理人作为营销噱头(如燕麦片品牌称"早餐主理人") 反而加剧消费者反感 [9] - IP化运营存在风险:当产品无差异化时 消费者会将注意力转向主理人个人 若无法持续提供价值则导致口碑崩塌 [10] 行业未来展望 - 需清除缺乏专业能力的假主理人 推动行业重塑 [12] - 未来主理人模式需以专业化服务与过硬产品重建信任 尤其在行业壁垒高、服务需求强的领域 [11] - 主理人本质是品牌与消费者关系重塑的桥梁 在渠道发达时代需更精准匹配消费需求 [10][11]
6200元手冲翻车,主理人成为全民笑柄,一场10万亿消费市场的真相
创业邦· 2025-09-02 11:09
文章核心观点 - "主理人"概念从潮流文化的高端身份标签演变为被全民嘲讽的营销噱头 反映消费市场对过度包装和缺乏实质价值的商业模式的排斥 [14][26][61] - 消费者拒绝为虚高溢价和"文化优越感"买单 转向追求产品真实性和性价比 导致"主理人"模式出现大规模口碑塌方 [26][38][45] - 互联网玩梗成为消费者对抗商业傲慢的话语权工具 加速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主理人"业态淘汰 [51][55][59] 概念演变 - "主理人"源自日本潮牌文化 指品牌灵魂人物 兼具管理、创意和文化输出职能 如BAPE的NIGO和fragment的藤原浩 [15][16] - 该概念在中国年轻创业群体中被泛化为"开店者"的高级替代词 赋予普通商业行为生活方式和浪漫色彩 [18][19] - 词汇因互联网快速复制而泛滥 餐饮行业成为重灾区 出现大量如"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等过度包装头衔 [23][26] 消费者反感焦点 - 主理人存在三宗罪:第一 点单时过度使用专业术语和外语 将简单消费变为教育场景 [31][33] - 第二 设立过多消费限制规则 如限时两小时、必须预约、禁止拍照等 附加条款降低体验 [33][35] - 第三 服务态度双标 对熟客热情周到 对生客冷漠相待 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身份等级 [35][38] 行业数据与市场趋势 - 2023年中国咖啡门店数量突破38万家 年增速超过15% 但市场扩张伴随小店洗牌 [42][45] - 便利店和连锁品牌推动现磨咖啡价格降至9.9元 改变消费者价格预期 性价比成为重要评判标准 [40][42][45] - 女性消费者支撑超10万亿消费市场 规模超过法国、德国、英国零售市场总和 是餐饮、文创、潮玩行业核心驱动力 [57] 商业模式反思 - 高价策略需匹配实质价值 如上海某咖啡馆因6200元手冲缺乏品质支撑迅速衰落 [47] - 消费者拒绝"伪精致" 转向真实体验 如河南卫辉李福贵凭借质朴经营方式获百万粉丝 [49] - 幸存业态分为两类:专注产品稳定性的专业派 以及实现社交媒体美学与线下价值闭环的经营派 [59] 未来发展方向 - 去除过度包装和身份门槛 将溢价建立在真实风味、供应链和服务基础上 [61] - 用产品复购和稳定体验替代故事营销 避免教育消费者 [61][62] - 拥抱长期主义 坚持透明出品和真诚服务 而非依赖短期营销噱头 [61][62]
“叫我主理人”,装吗
中国青年报· 2025-08-27 08:38
行业趋势 - 主理人模式在咖啡店、奶茶店、潮牌店、小酒馆、小剧场、民宿等文旅业态中广泛流行,取代传统经营者称呼[1] - 多业态融合成为新兴商业模式,例如民宿结合种植与茶艺体验、咖啡店提供烘焙课程、日咖夜酒与小剧场组合运营[2] - 基于趣缘社交的青年社群形成,消费者从购买者转变为理念认同的参与者和共建者[3] 商业模式创新 - 主理人通过文化表达和生活方式传递构建新型商业关系,超越传统交易模式[3] - 年轻创业者通过创意实践实现自我价值,降低对传统资源与人脉的依赖度[2] - 部分经营者通过自嘲式称呼(如"洗杯子的""养狗的")降低表达姿态,聚焦产品本质[4] 市场现象 - 主理人概念出现注水现象,部分经营者通过标签化包装抬高价格但未提升产品品质[3] - 存在服务态度偏差案例,部分主理人强调"只接待朋友"而忽视基本服务准则[4] - 行业本质仍回归产品实力与服务品质,概念包装需与实质经营能力匹配[4][5]
“主理人”风评反转 小众审美应服务大众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5-08-23 07:59
行业概念演变 - "主理人"一词源于21世纪初美国好莱坞电视剧制作行业 指节目统筹或节目主理人(Show runner) 承担编剧 剧本编辑 执行制片人等职责 后延伸至创意产业领域[2] - 在中国 "主理人"成为潮流 时尚 文艺等品牌的运营者或职业经理人的代称 被认为是个人品牌的代名词与品牌调性的塑造者[1][2] - 该概念曾跻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被视为个体崛起和个人展示的体现[1] 消费者体验痛点 - 消费者遭遇规矩多的体验 包括进店要预约 店里不能拍照 入座有最低消费等[2] - 存在区别对待现象 对穿着普通的顾客态度冷淡 对有消费能力的熟客则热情洋溢[2] - 商品价格高但品质不佳 命名矫揉造作 例如饮品单写着特调和令人看不懂的风味形容词[1][2] - 具体案例显示咖啡价格高且难喝 座椅设计不符合人体工学(很低的露营椅让人"伸不开腿")[1] 行业价值定位 - 主理人应主导品牌理念 把控品牌所有的理念 调性和审美 代表更高的品质和小而精的产出[2][3] - 行业将战略规划 店铺运维 内容生产 社群经营等集于一身 在人设打造 品牌运营上表达对美的独特理解[3] - 部分主理人通过文化巧思提升体验 如使用银锭形筷架 景泰蓝掐丝珐琅铜锅等融入文化巧思的餐具[3] 行业发展挑战 - 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不专业的人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品牌 导致概念被滥用[3] - 部分主理人过度沉溺于"商业美学幻想" 脱离烟火气和民众真实需求 沦为小众"自嗨"行为[3] - 主理人风评出现大幅反转 从正面代名词转变为负面形容词[1][4] 消费者需求变化 - 当代年轻人对"什么是美"有更个性化的审视 对"我要什么"有更自主的表达[4] - 消费者认为美不来自主理人单一的话语 对其关于"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好的"的看法持批判态度[4] - 互联网让消费者有更多方式传递"我认为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美的"的看法[4] 行业转型方向 - 主理人需要放平位置 让产品服务于大众 而非仅在自己的圈层自娱自乐[5] - 店铺经营需嵌入当地文化环境 例如契合街区特色发展商业定位 或在老年人多的社区提供花茶等平价饮品[5] - 需要建立平和友好的双向沟通机制 当消费者主动交流时 专业的主理人往往愿意深入交流[5] - 行业需探索"小众审美服务大众生活"的契合点 实现真正破圈[5]
主理人贬值史
36氪· 2025-08-22 16:47
词源与翻译演变 - 主理人一词源自英文director 经日语ディレクター转译而来 涉及英译日和中译的双重转换过程[2][7][10] - director在拉丁语中意为向导 现代公司制度中指董事 20世纪初延伸出导演含义 本质是通用负责人头衔[3][4][5][6] - 中文通过信达雅翻译原则创造董事导演等专有名词 日本则采用音译保留词汇宽泛性[6][7] 潮流文化起源 - 主理人概念90年代起源于日本里原宿潮流文化 藤原浩NIGO等潮牌创始人自称ディレクター[7] - 潮牌特殊性在于与创始人IP强关联 需超越老板设计师等传统称谓的新词汇[8][9] - 香港潮流杂志首次将ディレクター译为主理人 解决明星如陈冠希创立CLOT时的职位定义问题[8][9][10] 传播路径与泛化 - 主理人早期通过娱乐圈和潮流杂志传播 与潮牌时尚街头文化深度绑定[11] - 词汇自上而下扩散 从明星潮牌主理人延伸至买手店古着店经营者[12][14] - 2023年起突破临界点 渗透至咖啡店装修业零售业等大众领域 出现空间美学主理人手冲咖啡主理人等泛化头衔[15] 商业模式与消费者反应 - 主理人商业模式本质是审美品味延伸 通过不理人会员制等方式构建圈层筛选客户[14][18] - 头衔无需认证或专业背景 成为营销话术 通过外在手段标榜审美独特性[17][19] - 消费者因姿态高门槛低而反感 用戏谑对抗伪精英主义 认为劳动本身光荣无需过度包装[16][20][21]
把“主理人”批倒批臭,就能让服务变好吗?
虎嗅· 2025-08-19 08:41
行业术语使用现象 - "主理人"一词在脱口秀行业 咖啡厅 酒吧等多个行业被广泛使用 但具体职责定义模糊 [1][3] - 该术语适用于不同层级角色 包括老板 合伙人 经理 服务员等 覆盖范围超出传统职位分类体系 [3][4] 社会文化反应 - 部分群体对"主理人"称呼持批判态度 认为其代表假精致文化 导致该术语被批倒批臭 [6] - 存在服务行业人员自称主理人但服务态度差的现象 被调侃为"主打不理人"的市场行为 [4] 替代方案探索 - 提出使用"总舵主"、"分舵舵主"等替代性称号 并建立分舵体系架构 如小红书分舵 抖音分舵 B站分舵等 [7] - 在新型称号体系中融合传统职位称谓 如分舵主兼领法务总监衔 实现职位体系创新 [7] 身份认知观念 - 强调称呼与身份不应强制绑定 反对等级制思维 认为现实中的尊卑秩序仅出于行业谋生需要 [5] - 指出历史上有过平民不能穿特定颜色衣服的限制 对比现代应消除身份与称呼的强制性关联 [5]
主理人餐厅越开越多,年轻人却不买账了
36氪· 2025-08-13 09:55
主理人概念泛化现象 - "主理人"一词近期在社交平台讨论量突破千万 成为热门话题 大量段子调侃其泛滥现象 [1][6] - 该词汇从日本舶来 最初应用于潮牌服饰和地下说唱等小众领域 代表追求品质的小众经营者 [10] - 当前已渗透到餐饮多个细分领域 包括咖啡店、面包店、创意市集等 甚至延伸至18线小县城 [6][8] 消费者祛魅原因分析 - 主理人存在严重"装腔作势"问题 老板常标榜海归背景 强调海外经历 使用中英混杂专业术语 [1][11] - 店铺设立过多限制性规则 包括强制预约制、自助扫码点餐、禁止拍照、设置最低消费及厕所不对外开放 [12] - 存在明显区别对待现象 对熟客提供专属座位和菜单 对普通顾客态度冷淡甚至私下议论 [13] 产品与价格错位问题 - 价格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特调咖啡售价达80元 手冲咖啡出现过6200元天价案例 [1][8] - 产品品质与高定价不匹配 存在"口感一般但价格翻倍"的情况 被质疑时暗示顾客不识货 [15] - 消费者普遍存在"宁可买贵的 也不愿买贵了"的心理 导致德不配位的餐厅生命周期缩短 [15] 行业营销模式演变 - 餐饮行业集体采用相似套路:英文店名、极简轻奢装修、昏暗灯光、法式命名的精巧分量菜品 [17] - 通过"高端小众"滤镜包装普通食材 将日常餐饮转化为需要踮脚触碰的生活美学符号 [19] - 流量逻辑取代初心 营销话术盖过产品实力 使主理人逐渐演变为网红店代名词 [17] 本质与回归路径 - 主理人本质应是用心做产品、有个性、有独特品味的经营者 注重桌椅摆放巧思和食物本真香气 [17] - 需要放下人设执念 在喧嚣中保持定力 专注产品和服务本身而非社交媒体作秀 [19] - 行业应回归食材本味和人间烟火气 通过时间沉淀口碑 以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