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融合
搜索文档
宝应:校地联动强产业 南北携手促发展
新华日报· 2025-11-13 07:58
合作活动与协议 - 扬州市委组织部带队宝应县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并拓展合作领域[1] - 宝应县科技镇长团协同创新联盟东北地区联络处揭牌成立[2] - 校地签订"哈尔滨工程大学(宝应县)成果转化分中心"共建协议[2] 人才引进与对接成效 - 扬州市向校方赠送青年人才"面试补贴券"首批吸引568名毕业生投递简历其中硕士397人博士11人[2] - 通过"产业强链""两访三对接"等活动推动高校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供需精准匹配[2] - 扬州累计选请包括哈工程4名教授在内的16批次1064人次科技镇长团成员来扬挂职[2] 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合作 -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宝应中学设立"科普教育联合共建基地"和"哈工程图书角"[3] - 未来双方将通过科普讲座研学实践等形式为国家输送国防科技事业后备力量[3] - 严汝建副校长现场介绍在江苏省招生政策与人才培养体系后200余名学生表达报考意向[3] 产业研发与成果转化 - 虹运电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其4个高性能导电浆料研发方向与哈工程教授团队研究方向契合希望达成合作[4] - 宝应常态化开展"三高一品"供需对接活动深入企业摸排高质量课题并拜访高校院所对接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成果[4] - 活动已推动20余个校地合作新产品应运而生将人才科技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4]
软件谷推动产业经济提质增效
江南时报· 2025-11-13 07:55
经济运行与软件业务收入 - 公司1-9月预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 [1] - 公司力争全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500亿元人民币 [1] - 公司健全重点企业常态化走访服务机制,持续开展企业走访以精准助企纾困 [1] 重大项目投资与建设 - 公司统筹调度28个区人代会重点项目,1-9月完成投资30.12亿元人民币,年度投资完成率达78.4% [1] - 公司推动5个产业项目竣工,包括“互联网+”科技产业园,以及两个信息化项目投产 [1] 产业平台与AI技术应用 - 公司推动“汇智智能”、“运吨吨”等平台签约入驻,夯实街区产业集聚基础 [1] - 公司深化AI场景创新应用,与天创机器人合作打造园区AI引导讲解场景,以机器狗作为移动智能服务节点 [1]
盐城亭湖:向“绿”而行 打造节能环保产业人才集聚区
扬子晚报网· 2025-11-07 23:11
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 -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的化工园区废水治理项目获202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废水毒性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 该废水毒性控制技术已在江苏沿江化工园区实现全覆盖,并推广至全国16个省份,产品销往海外10余个国家 [1] -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落地亭湖区,持续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瓶颈 [2] - 南京大学研究院研发的滩涂菌草技术实现亩均吸碳6吨 [2] 产业发展与市场地位 - 亭湖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其烟气治理装备制造占全国市场份额20%,被誉为“中国烟气治理之都” [1] - 中建材、国电投、万邦达(300055)等一批央企和上市公司已相继落户亭湖区 [1] - 亭湖区已建成16家实体化研发平台,其中包括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2] - 全省首创的“首席技术官+成果转化员”制度已带领20余家链主企业拓展市场 [2] 人才集聚与平台建设 - 亭湖区已集聚院士团队24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65名,行业领军人才420名 [3] - 南京大学在亭湖设立研究生协同培养基地与青年学者书院,持续输送人才;清华工程研究中心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2] - 亭湖区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设立6000万元孵化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并建成人才公寓超4000套、10幢科学家工作室及超45万平方米职工宿舍 [3] 政策与资金支持 - 亭湖区设立5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构建“聚亭基金+绿色基金”等多层次支持体系 [2] - 亭湖区秉持“用户思维”打造“家政式”服务,为人才提供从工商注册到政策咨询的全方位支持 [3]
连云港打造人才近悦远来好生态
新华日报· 2025-11-07 07:29
人才政策体系 - 推出3.0版人才新政及12个配套办法,构建以“花果山英才计划”为统揽的政策体系 [2] - 政策覆盖范围实现重大突破,为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支持,如创新类人才项目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综合资助,创业类人才项目最高可获得1亿元综合资助 [2] - 赋予100家企业人才举荐权,已将近1000名高精尖缺人才纳入“百企千才”支持计划 [3] 产才融合与平台建设 - 通过科技镇长团机制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累计组团14批、644人次,协助企业申报省级及以上项目1152个,获得立项支持497个,授权专利6869件 [4] - 集中力量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实验装置、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等科创平台,支持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建设 [5] -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10条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引人才,引导基金重点投资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初创型人才项目,2023年以来已与90余个人才项目洽谈对接,10家企业已落地 [5] 人才服务与生态优化 - 推出“英才码”实现卡码融合,8大类16项服务可“码上享”,提供免费公交、景区游览及公积金贷款提额等便利 [6] - 构建完整安居体系,“山海智家”系统已为2600名人才匹配房源,设立500余个“青连驿站”房间为择业青年提供最长14天免费住宿 [6] - 今年以来新增高层次人才近1800名、青年人才2.54万名,通过政策、事业和服务吸引人才扎根 [7]
全国三百万学子逐梦“挑战杯” 三十七个项目现场对接落地学术擂鼓 产才融合好戏连台
新华日报· 2025-11-04 07:23
赛事规模与影响力 - 本届赛事吸引全国2700余所高校、300多万大学生参与,最终来自472所高校的1283件作品进入决赛 [1] - 赛事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项赛,南京大学参赛团队斩获7项特等奖,数量居全国首位 [2] 产才融合创新模式 - 江苏创新打造"1+6"体系,以赛事本体为核心,延伸出人才招聘会、项目对接会等六大活动,构建引才留才完整生态 [2] - 专项赛采用企业"出题"、高校团队"揭榜"模式,例如浙江华海药业发布赛题后,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支团队参与竞标 [2] - 通过项目对接与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精准匹配,已有37个项目落地,超60个项目初步达成转化意向 [5] 人才招聘与就业对接 - "全国学子聚江苏"青年科技人才专场招聘会吸引120家优质企业提供7000余个就业实习岗位,其中央企、上市公司、"小巨人"企业占比超75% [3] - 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收取简历、现场面试超3000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00多个 [3] - 京东集团专门为"挑战杯"学子定制TGT、TET等专项计划,一次性释放1000多个技术及管培生岗位 [3] 项目转化与落地案例 - 南昌大学教师俞金华团队的无人机项目在24小时内与安徽绿丞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6] - 西南交通大学陈德老师团队研发的技术与南京沐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并获得苏州工业园区30万元资金支持承诺 [6] -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管理总规模20亿元天使基金群,已在全国高校投资10余个早期科技项目,总投资额突破1.2亿元 [7] 技术应用与产业赋能 - "AI赋能文脉传承"团队通过智能处理古籍文献,将原本耗时数月的工作压缩至30天 [2] - AI台风定强模型已应用于中央气象台等业务单位,为台风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2] - "智慧海洋牧场监测系统"借助无人艇与星载边缘计算,实现海洋牧场的全覆盖、实时智能监测 [2]
第2届辽西走廊(锦州)人才交流大会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15:30
大会概况与区域协同 - 第2届辽西走廊(锦州)人才交流大会成功举办,汇聚锦州、阜新、朝阳、盘锦、葫芦岛5城之力,旨在以人才集聚驱动区域全面振兴 [2] - 大会通过会、引、赛、洽等多元方式,汇聚国内外院士、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搭建高水平人才合作平台,标志着辽西地区人才工作从各自为战迈向协同发展新阶段 [2] - 系列活动立足锦州、服务辽西、辐射京津冀、面向东北亚,为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辽西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4] 人才需求与产业匹配 - 大会汇聚200余家重点企业,提供涵盖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医药健康等关键领域的2772个优质岗位 [4] - 岗位需求精准锚定区域主导产业,学历层次从博士、硕士到本科、大专全覆盖,反映产业升级对人才梯队的需求 [4] - 企业求贤若渴,例如锦州神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应用工程师,月薪6000至15000元,寻求半导体工艺研发专业人才 [5] 创新平台与生态构建 - 大会揭牌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包括锦州市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锦州市新时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辽西分中心等 [6] - 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聘任技术经理人和产业专家服务团,将顶尖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联结 [6] - 辽西走廊科技创新基金的签约与推介,为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6] 人才服务与长效机制 - 规划建立三大会后机制:跟踪服务机制为签约项目配备专门联络员,确保项目落地零障碍 [8] - 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人才、企业、政府三方座谈,持续跟进项目进展 [8] - 建立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资金支持等方面向人才和项目倾斜,实现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8]
五城协力举办辽西人才交流大会 提供2772个优质岗位
新华网· 2025-10-20 10:08
大会概况 - 第二届辽西走廊(锦州)人才交流大会成功举办,通过多元方式汇聚多方力量为区域人才发展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 [1] - 锦州携手阜新、朝阳、盘锦、葫芦岛等五城联合搭台,以人才集聚动能驱动区域全面振兴 [1] 活动形式与参与规模 - 大会通过院士分享、项目对接、座谈研讨、专场招聘等多元形式精准引育各类人才 [1] - 活动汇聚200余家重点企业,提供2772个优质岗位共同面向各类人才 [1] 岗位与产业需求 - 提供的岗位精准锚定区域主导产业,涵盖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医药健康等关键领域 [1] - 岗位需求从博士到大专各类学历层次全覆盖,践行“产才融合”引才策略 [2] - 例如锦州神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用工程师,专注于半导体工艺研发 [2] -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招聘产品设计工程师,旨在为研发团队注入新力量 [2] 创新平台建设 - 大会揭牌了锦州市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锦州市新时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2] - 辽西走廊科技创新基金开展推介,展现出区域构筑高层次创新平台的行动力 [2] 区域协同发展 - 此次大会是辽西五城在区域协同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加速推进辽西区域人才协作一体化进程 [1][2] - 活动向外界传递出辽西地区以更加开放协同的模式和优越环境广纳天下英才的明确信号 [2]
鹤壁:以“平台+人才”协同赋能区域科技创新
河南日报· 2025-10-16 13:34
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 鹤壁市致力于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探索以平台为基、以中试为桥的科技创新模式 [1] - 科创新城通过建设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岛、众创空间等实现创新资源的物理集聚 [1] - 中试平台的布局精准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产才融合与人才生态优化 - 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兴鹤聚才”计划,构建“全职+柔性”引才机制,吸引顶尖人才和团队落地 [2] - 创新人才服务市场化机制,设立人才基金、优化服务保障,实现“引才”与“留才”并重 [2] - 通过“人才+项目”、“人才+产业”等方式,使人才价值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释放 [2] 城市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 鹤壁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为双轮,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2] - 系统性布局形成“创新—产业—人才”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让创新成为城市基因 [2] - 传统资源型城市通过该路径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2]
江都区浦头镇:巧打“三张牌” 推动产才融合发展
新华日报· 2025-10-14 05:55
人才引进策略 - 浦头镇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12人、市级人才8人 [1] - 围绕江苏特萨钻石切削工具公司打造金属工具特色产业园并配套近百套酒店式人才公寓及生活设施 [1] - 预留工业用地作为精密刀具行业上下游产业储备用地 [1] 产业与项目发展 - 吸引6家金属工具及新材料企业落户 项目新建超1万平方米生产厂房和超1万平方米洁净车间 [1] -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团队落户创业 开展高精密超硬切削工具金刚石涂层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 - 推动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1] 产学研合作 - 与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农药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 长青农化合作项目将反应时间从7小时降至35秒 节能90%以上 占地面积减少50% 总体积换热系数增大1700倍 [2] - 泰华梨园联合甘肃农业大学开展牧草生态调控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 [2] 技术引进与创新 - 引进同济大学林国斌教授落户 其磁浮单悬浮架悬浮控制系统项目成功落户扬州浦济机电科技公司 [3] - 东南大学帅立国教授与扬州天铁安全设备公司联合研发高铁动车智能制动器 产品将填补国内空白 [3]
滨湖“三张牌”打造青年人才生态圈
新华日报· 2025-10-05 04:59
核心观点 - 无锡滨湖区通过实施“青睐湖湾”工程等多项人才政策,聚焦打造“热带雨林”式青年人才发展生态,以“产业牌”、“机遇牌”、“真情牌”三大举措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人才与城市共成长 [1] 产业基础与人才引进 - 滨湖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76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连续两年位居无锡市第一 [2] - 区域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43位,投资潜力位列第52位 [2] - 域内集聚两所“双一流”高校、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8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占据无锡市近90%的科教资源 [2] - 近3年累计引进大学生超5万人、高层次人才4500余人 [2] - 创新实施“青见滨湖”研学活动,推动人才与“543+X”产业精准对接 [2] - 江南大学与区域内重点院所和企业携手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办“产业创新班”培养实干型人才 [2] 创业支持与孵化体系 - 2023年滨湖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12家,其中大学生及校友创业企业占比达25% [3] - 成立大学生湖湾创业学院,聘请创业领军人才等作为创业导师,提供多层次创业支持 [3] - 定期举办“青创滨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前30%优质项目提供5万元至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3] - 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大学生天使投资基金 [3] - 承诺3年内建成不低于20万平方米新型人才创业载体,其中不少于35%免费提供给在滨创业的高校毕业生 [3] - 自2021年起与江南大学携手举办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推动125个优质项目落地 [3] - 2024年首次引进东南大学“六朝松杯”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 [3] 生活保障与服务配套 - 推出“六个一”青年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提供免费工位、启动资金、天使基金、服务专员、人才公寓、就业保障等全链条服务 [4] - 对新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发放最高30万元购房券,已推出3679套房源,帮助184名人才享受购房补贴共2680万元 [4] - 对来滨湖区就业的大学生,3年内给予吾珈人才公寓最高50%租房补贴 [4] - 创新推出无锡市首批人才友好型商户,人才凭“人才码”消费可享折扣,“人才码”核销量已过万 [5] - 为首次入职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发放公交地铁定向券、文旅年卡等数百元礼包 [5] - 为来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免费提供5次地铁卡、500元美食消费券和300元景区门票抵用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