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
搜索文档
强信心·走进百企|解码福州新区“机器人医生摇篮”建设密码
新华社· 2025-11-14 16:29
公司核心业务与定位 - 公司是上研院(福州)技术创新中心,由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长乐区人民政府、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州新区集团共同发起成立 [5] - 公司作为全国首个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承建单位,专注于医疗机器人研发、产业生态搭建和检测认证服务 [2] - 公司以医疗机器人为重要切入口,致力于形成区域智慧医疗装备产业链基础引擎,推动智慧医疗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5] 技术产品与研发进展 - 全国首个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于2025年4月落地,核心优势在于构建高仿真、多任务的沉浸式训练环境以训练适应各类医疗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6] - 阿尔兹海默症辅助训练设备已开发200多种定制化训练模式,未来将优化为小型化家用产品 [6] - 无人化医学实验平台通过“大模型+机器人”协同,精准完成化学实验、试剂分装等操作 [6] - 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能自主识别、分拣输液管、输液袋等医疗垃圾,部分产品已进入医疗机构试用对接阶段 [6] 产业生态与合作 - 公司于今年6月与纽顿科技达成机器人CR认证战略合作,为其提供从摸底测试、标准解读到CR认证申报的一站式支持 [7] - 公司设置的验证中心集检测验证与认证功能于一体,包含复合机器人检测和性能检测两个核心实验室,专注于机器人在医疗、康复、教育等应用场景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验证 [9] - 公司打造“闽创智汇·机器人创业汇”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资本对接和政策推介,例如首期活动有1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项目评估 [10] 区域发展与战略规划 - 公司选择落地福州新区(长乐区)是基于其政策诚意、产业基础、营商环境以及福建省唯一的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的产业定位 [11] - 未来3至5年,公司将实现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带动产业链实现可观经济规模,力争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12]
中航光电(002179.SZ):在脑机接口方面可以提供轻便快捷的ICP系列塑料直插拔连接器及组件,用于把收集到的脑电信号连接到外设设备上
格隆汇· 2025-11-13 16:47
公司业务与产品应用 - 公司可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数据中心领域提供光电液互联解决方案 [1] - 在脑机接口方面提供轻便快捷的ICP系列塑料直插拔连接器及组件 用于连接脑电信号至外设设备 [1] - 在医疗机器人方面提供MG系列连接器及组件 实现从显控操作台到手术机械臂之间的网络信号 控制信号 电源信号的集成化混合传输 [1]
一批前瞻性引领性企业与项目接连落地 “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大生态蓬勃生长 “站位”闵行积蓄“长期领跑”强动能
解放日报· 2025-11-09 10:33
宏观经济表现 - 闵行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上海市第二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上海市首位 [3] - “十四五”期间荣获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10项(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3] 产业集群与企业培育 - 形成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 [3] -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65家,数量全市领先 [3] - 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规划面积达10万平方米,已吸引10家脑机接口企业入驻 [3] - 未来能源产业有聚变能源、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项目,未来空间产业集聚沃兰特、时的科技等低空经济领军企业 [4] 人才与创新生态 - 设立“海聚英才”创业城,通过“空间使用零成本、安居乐活零负担、专业服务零距离、资源对接零障碍、事务帮办零等待”体系支持人才创业 [3] - 大零号湾已集聚1.3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经济规模达到965.2亿元 [7] - 上海交大、华东师大通过“合规创业”注册成立近200家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成果转化平台 [7] 区域战略与开放格局 -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累计落户企业达2.8万家,其中总部型企业达275家,税收连续两年超过100亿元 [5] - 推动“长三角制造+闵行研发+虹桥总部”的产业协同新格局,构筑“长三角国际会客厅” [5] - 畅通“长三角制造+虹桥服务+全球市场”出海新通道,联动超500家专业服务机构 [5] - 推动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放宽外资设立投资性公司准入 [6] 科创湾区建设与未来规划 - 大零号湾加快建设,目标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瑞金医院闵行院区启动建设 [7] - 成立100亿元规模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基金” [7] - 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布局,建成高品质人才公寓,引进优质办学资源 [7] - 未来目标将闵行打造成为国际开放枢纽门户、科技创新策源湾区、新质链群集聚高地 [7]
维峰电子(301328.SZ):公司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已有部分产品实现应用
格隆汇· 2025-10-29 15:49
维峰电子业务进展 - 公司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已有部分产品实现应用 例如用于医疗手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连接器产品 [1] - 相关产品已实现小批量供货 [1] - 当前产业化进程及规模化放量节奏需结合下游客户开发周期动态推进 [1] - 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需求 深化细分领域布局 [1] 相关ETF市场表现 - 食品饮料ETF近五日下跌1.54% 市盈率为20.07倍 最新份额113.1亿份 减少3.2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1700.2万元 估值分位为18.05% [3] - 游戏ETF近五日上涨1.90% 市盈率为41.89倍 最新份额77.3亿份 增加870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8317.9万元 估值分位为60.46% [4] - 科创50ETF近五日上涨4.60% 市盈率为171.30倍 最新份额489.5亿份 增加6.3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1.4亿元 估值分位为97.02% [4] - 云计算50ETF近五日上涨5.50% 市盈率为126.87倍 最新份额3.4亿份 减少90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671.5万元 估值分位为92.08% [4][5]
被Nature亮点报道,登Science子刊!机器人插管急救新技术!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7 20:07
软体机器人插管系统技术概述 - 斯坦福大学等机构开发出软体机器人插管系统,能够自主导航进入气管,无需直视声门开口[3] - 急救新手经过5分钟培训就能熟练使用该技术[3] - 在最具挑战性的困难气道案例中,软体机器人的首次成功率飙升至93%,而视频喉镜仅为36%[3] 技术性能数据 - 尸体模型实验中首次插管成功率达87%,总体成功率高达96%,平均插管时间仅需21秒[3] - 使用传统视频喉镜的成功率分别为63%和92%,平均耗时44秒[3] - 专家用户在人体模型上连续进行50次插管尝试成功率达到100%,平均插管时间仅7.4秒[12] 技术原理与设计优势 - 采用尖端延伸机制,模仿植物根系生长原理[8] - 系统由引导器和自导向管两部分组成,引导器负责定位,自导向管通过翻转运动向前延伸[8] - 软体机器人施加的平均轴向力仅为1.5牛顿,而传统气管导管高达10.3牛顿[11] - 展现极强错位容忍能力,即使引导器偏离标准位置9厘米仍能成功插管,传统导管容错范围仅为2.5厘米[11] 非专家用户应用表现 - 8名急救人员经5分钟培训后,使用软体机器人首次插管成功率为87%,总体成功率达到96%,平均耗时21秒[15] - 两名毫无经验的急救技术员使用软体机器人达到84%的首次成功率和100%的总体成功率[15] - 同一批人员使用视频喉镜的首次成功率仅为63%,总体成功率92%,平均耗时44秒[15] 传统插管技术挑战 - 院前急救环境中插管失败率高达35%,急诊科失败率也有15-20%,手术室失败率为3-15%[6] - 插管失败导致反复尝试会增加缺氧、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风险[6] - 环境因素和技能差异是导致插管失败率高的主要原因[6] 市场潜力与应用前景 - 美国每年有数百万例紧急插管手术,其中相当一部分导致严重并发症[17] - 在军事医疗中,气道管理不当是第二大可预防死因[17] - 全球一半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包括气道管理[17] - 该技术有望在发达国家提高急救成功率,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医疗民主化,在军事医疗中挽救伤员生命[17]
第七届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医疗应用场景)决赛在京举行
央视网· 2025-09-15 18:44
行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强调医疗机器人是国家医学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求医疗系统积极参与研发应用 重点包括拥抱创新 坚守科技向善价值 加强医工协作 完善融资定价医保支付政策 勇担首都医疗机构四个率先责任[1] - 大赛呼应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手术诊断康复护理及医院管理等核心环节的深度融合[2] 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 - 大赛突破性实现机器人全流程参与 包括智能签到迎宾机器人 机器人联动倒计时开场 真人加AI机器人双主持组合 机器人礼仪员颁奖等创新应用场景[2] - 一等奖项目安贞医院MIRACQ手术协同机器人深度融合机器人技术5G通信医疗影像与信息化 具备多模态术中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测能力[3] - 世纪坛医院单孔微创腹腔镜机器人可弯超声刀刀头设计解决传统直柄刀头手术范围受限问题 能更好保护组织降低热损伤准确切除病灶[3] 产业发展与落地进展 -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正推动高精尖临床手术机器人与通用型机器人在市属医院落地应用 目前已累计对接85款机器人产品 在多个科室试点应用临床类及通用类机器人[4] - 复赛阶段吸引92个在京央属市属医院高水平项目 最终10个优质场景项目晋级决赛 涵盖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等创新方向[2][3] 赛事体系与行业生态 - 本届大赛以机器人医疗应用场景为核心 基于前六届赛事积累的创新生态 成为国内医疗类科技赛事中首创机器人全流程参与模式[2] - 评审团汇聚临床医学机器人技术产业代表媒体代表等多领域权威专家 从创新性成熟度应用价值等多维度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3]
可远程急救!浙大Science子刊发表AI支气管镜机器人,基层福音!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3 12:05
核心观点 - 浙江大学团队研发出AI支气管镜机器人系统,能够自主搜索并远程取出支气管异物,无需依赖术前CT扫描 [1] - 该系统重量不超过2公斤,材料成本低于5000美元(约3.6万人民币),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2] - AI在异物搜索阶段表现优于人类专家,医生仅需在20%的时间内操作 [4] - 通过5G网络实现1500公里远程手术,延迟仅40毫秒 [5] - 系统将支气管镜机器人自主能力从L2提升至L3级别,AI可独立完成大部分任务 [8][9] 技术细节 - AI模块利用实时图像构建肺部拓扑图(TLMB),采用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确保全肺覆盖 [3] - AI探索第10代支气管时观察到77.5±10.2个分支,优于人类的61.0±9.8个分支,操作误差仅17.67±0.54像素 [4] - 导管直径仅3.3毫米(带1.2毫米工作通道),可进入第九代及以上支气管 [10] - 活体实验中AI手术平均耗时4.72±2.00分钟,传统CT引导手术需42分钟 [9] 应用场景 - 适用于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解决专家和设备短缺问题 [10] - 85%异物位于支气管(≥1代),儿童患者63%异物在主支气管(1代),成人57.7%在深部支气管 [9] - 网络中断超过5秒时,系统自动启动安全保障机制,引导支气管镜安全撤回 [8] 行业意义 - 填补欠发达地区急诊异物吸入治疗空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0] - 展示AI在微创诊疗领域的潜力,推动医疗机器人从“助手”向“协作者”转型 [10] - 5G基础设施完善后,“AI-医生协作”模式有望扩展至更多疾病场景 [12]
全球首台国产蛇形臂单孔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完成, 首程控股“机器人落地加速器”角色持续凸显
搜狐网· 2025-07-15 11:14
医疗机器人技术突破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完成全球首例国产SHURUI蛇形臂单孔机器人系统主导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该手术是腹部外科领域难度天花板级别 [1] - SHURUI系统实现三大突破: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完成该术式 器械精度、稳定性与空间协调重大突破 国产医疗设备可比肩国际顶尖水平 [2] - 标志中国手术机器人迈入高精度+高风险+高价值场景兑现期 医疗机器人成为工业机器人后最具落地潜力的前沿技术 [1][2] 机器人产业落地趋势 - 产业竞争核心从"能做得出来"转向"真正落地" 资本市场评估企业价值的核心逻辑是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入真实世界 [1][3] - 中国本土机器人厂商从清洁、配送等通用场景快速切入深度专科、高决策权、高议价空间的真实医疗场域 [2] - 2025年是国产机器人从接单到交付、从估值到变现的关键年 技术高峰攀登只是开始 价值释放依赖持续落地能力 [4] 首程控股落地战略布局 - 构建从资产场景到技术投资再到渠道通路的完整布局路径 定位为机器人产业落地组织者与场景加速器 [1][3] - 组织产业生态:2025年6月在首钢园举办机器人产业大会 汇聚50余家核心企业包括星海图、云深处、宇树科技、松延动力等 [3] - 推动实地部署:联合生态企业在北京、成都部署自动充电机器人停车场和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服务试点 [3] - 打通消费端入口:通过兴业生活App构建机器人即服务标准化销售通路 实现从部署到转化的闭环 [3] 公司协同生态优势 - 从空间掌控切入智能服务 拥有写字楼、公寓、园区、停车场等稳定可运营城市资产 兼具落地场景和高频服务入口功能 [4] - 形成REITs资产提供现金流与场景资源+基金体系关注机器人产业投资+落地能力的三位一体协同闭环 [4] - 资本吸引力体现在三方面:稳定性(类REITs分红+运营资产) 成长性(机器人接单+产业链整合) 组织力(整合技术方、渠道方与场景方) [4]
最新!2款创新器械获批上市!
思宇MedTech· 2025-06-23 16:23
医疗器械创新产品获批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5年6月20日批准两款创新医疗器械注册,分别为深圳市罗伯医疗的"一次性使用消化道内窥镜组织钳"(国械注准20253011149)和苏州思纳福医疗的"数字PCR分析仪"(国械注准20253221148)[1][2] - 截至2025年6月,我国累计上市创新医疗器械达356项[1] 一次性使用消化道内窥镜组织钳 - 产品由罗伯医疗研发,适用于食管、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通过自然腔道进入人体实现病变组织钳夹与提拉,配合公司此前获批的国内首个消化内镜整合型机器人使用[3] - 配套的消化内镜手术辅助操作系统采用微型连续体柔性机械臂设计,直径仅3mm,实现4自由度精准控制,具有不改变传统内镜结构、兼容多品牌设备、成本优势等特点[4][6]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技术源自瑞士洛桑理工和哈工大,在柔性机械臂、并联机器人设计等领域有技术积累,产品覆盖心血管、消化等多临床领域[7] 数字PCR分析仪 - 思纳福医疗研发的产品由温控、液滴生成、光学等六大模块组成,基于数字PCR技术通过液滴分割实现白血病融合基因绝对定量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优于传统qPCR技术[8][9][13] - 数字PCR技术采用泊松分布模型计算核酸拷贝数,在肿瘤筛查、精准治疗等领域加速应用,公司2020年推出首款系统Sniper DQ24,2025年新一代产品获三类证[9][11][14] - 公司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来自分子诊断领域,通过振动注射、模块化设计等技术构建国产平台型路线,形成仪器-试剂-耗材闭环[12][14] 行业会议动态 - 2025年将举办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和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3-5日)[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