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
搜索文档
中国迈向世界工程教育舞台中央
中国青年报· 2025-10-20 07:21
"什么是人才?卓越工程师标准是什么?" 9月27日,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现场,中国工程教育专 业认证协会理事长王树国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答案就在他下一个问题里:"中国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的 标准?" 从过去的"跟随",到如今"拿出中国标准"的历史性转变;从加入《华盛顿协议》,到培养出占全球三分 之一的工程师,中国工程教育走过了艰辛而卓越的历程。 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合作启动构建研究生 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时,不仅填补了全球工程人才认证体系的关键空白,构建了高层次人才互认 新基准,更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工程教育规则制定中,首次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 正如王树国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的那样,"我们已不再是跟随者"。 技术走出去,就需要人才也走出去 "推动标准的共研、共建和共享,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培养大批卓越工程人 才!"会议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于2023年牵头成立了 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作为联合体的秘书处单位和首届理事长单位,组织制定7项培养工作指 南 ...
内蒙古工业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内蒙古日报· 2025-10-13 12:46
内蒙古工业大学卓越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 10月12日,内蒙古工业大学举行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育人论坛暨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 内蒙古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 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重要指示精神 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也是坚决落实中组部、教育部关于工程硕博士改 革和加强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精神,持续深化工程科技人才改革的关键一步。学院成立后,将依托该校 工科优势与深厚的企业资源,聚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关键领 域,搭建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着力培养国家、自治区级亟需的关键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工程师副理事长单位授牌仪式。 "卓越工程师学院是我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举 措,也是加快晋位升级、争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重要抓手。学校将以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契 机,立足办学实际,发挥特色优势,着力构建'工大模式',系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工大样 板',为区域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贡献工大智慧力量。"内蒙 ...
尹力主持召开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5 19:08
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发展 - 支持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等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 持续吸引知名国际科技组织在京设立代表机构[1] - 抓好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建设 持续优化外籍人才服务体系[1] - 支持国际科技组织与北京在技术研究、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 助力链接全球创新资源[1]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 鼓励引导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学会协会等创新主体在京创办更多高水平科技期刊[2] - 聚焦科研优势和重点产业方向 前瞻布局战略前沿和空白薄弱领域期刊[2] - 加强期刊出版平台建设 全面优化提升科技期刊发展生态[2]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 - 加强人工智能广泛应用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超常规设置急需紧缺学科专业[2] - 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创新培养模式 建好用好实践基地[2] - 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分类确定发展目标 实现特色化办学[2] 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 - 坚持校企协同育人 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3] -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持续布局建设市级产教融合基地[3] - 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支持工程师在产业一线取得成果[3] 全球博士后激励计划 - 强化央地协作提高博士后站点建设水平 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博士后工作品牌[3] - 在项目支持、编制保障、完善配套等方面丰富政策措施[3] - 各区做好属地服务保障 营造优良创新创业环境[3]
创新地方高校研究生育人机制 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生态矩阵”
经济日报· 2025-09-08 05:59
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 - 学校将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视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支点 [1] - 学院建设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并与中铁装备、宇通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共建协议 [1] - 学院建设经费预算达4300万元,形成企业投入+专项经费+事业投入的多元保障体系,其中共建企业年均投入近2000万元,学校匹配专项经费1000万元 [1] 学科与平台资源 - 学校构建覆盖广、层次高、交叉性强的学科体系,6个本科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 - 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列 [1] - 建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平台,以及3个省校企研发中心、15个重点实验室(中心)、10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2] 产教融合培养机制 - 学校以双导师制为纽带,打造由5名国际院士、6位战略科学家领衔,300余名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参与的双导师队伍,校内理工科研究生导师700余人、企业导师200余人 [3] - 与中铁装备、宇通、中信重工等龙头企业共建15个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发33个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4门校企联合实践课程 [3] - 通过项目制培养,研究生驻企开展研究,直接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中铁装备录用的毕业生由企业直接资助出国读博 [3] 国际合作与人才输出 - 学校与30余个国家100余所高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签订合作协议70余份,组建44个中外联合博导团队,900余名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4] -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博士40余名 [4] - 学校每年向中铁、宇通等企业输送毕业生50余人,培养出多名行业技术中坚 [4]
找准真需求 提升硬实力(在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8-10 06:11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 -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百川以2项行业标准、1件专利初稿和1篇核心期刊论文作为实践成果替代传统论文完成学位申请 [1] - 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布局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1] - 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生中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张百川为其中之一 [1] 校企协作培养模式 - 张百川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完成实践,该院提供从克级实验室到万吨级油田生产的完整技术转化链条 [1] - 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学生全程解决实际生产需求 [2] -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71%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张百川毕业后成为研究院正式员工 [2] 产教融合未来规划 - 教育部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 [3] - 计划2030年前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3] - 改革将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3] 技术研发突破 - 张百川研发的环保型抗高温降滤失剂需同时满足抗180℃高温、降本15%等五项技术指标 [2] - 该产品已完成中试达标,即将进入油田现场验证阶段 [2] - 研究院配备首席专家+资深博士组成的导师团队,聚焦解决"卡脖子"难题 [2]
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
经济日报· 2025-08-10 05:52
行业政策动态 - 教育部正在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 将于2023年下半年对外发布 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1] - 标准研制工作启动意味着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 人才现状与挑战 - 中国每年只有约37%的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类相关职业 且有下降趋势[3] -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匹配度较低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瓶颈[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需要推动培养主体从高校单兵作战转向校企协同作战[2] - 构建校企共同招生 共同培养 共同选题 共享成果四共机制[2] - 建立师资互通 课程打通 平台融通 政策畅通四通新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2] 人才素质要求 - 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爱党报国 敬业奉献的品质[1] - 需要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2] - 需要引导工程技术人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 行业环境优化 - 需要提升工程师社会地位 完善符合工程人才特点的评价激励机制[3] - 需要加快建立工程师认证制度体系 搭建更广阔事业平台[3] - 需要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障让工程师心无旁骛地投身创造[3] 行业价值与贡献 -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的重要力量 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 - 大国重器的诞生和超级工程的落成都凝结着工程师群体的智慧与汗水[1] - 卓越工程师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突出贡献[1]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迈入新阶段
中国青年报· 2025-07-22 19:44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山东大学举办2025年卓越工程师培养高端论坛暨校企导师交流会,常务副校长吴臻和中国中铁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周翔出席致辞 [1][3] - 会议揭牌威海、青岛、苏州、深圳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依托地方研究院和校区建立,推动培养体系专业化 [3] - 学院组建7家工程师技术中心,涵盖安全与智能建造、元宇宙、半导体材料等领域,聚焦实践教学、课题攻关和协同创新 [3]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领域召集人获聘,覆盖新材料、工业母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强化校企合作 [3] - 为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代表颁发聘书,促进联合指导机制 [3] - 举办4场校企导师交流会,探讨项目制育人、工学交替实践等议题,并解答学生问题 [4] 行业专家参与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院长曹庆华、中国兵器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马小花等专家作主题报告 [3]
工程师红利,注入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2:05
工程师培养政策与需求 - 卓越工程师被列为国家4支战略人才力量之一[1] - 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 首届21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1][3] - 中国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拥有全球最大工程师队伍[3] - 71%首届毕业生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精准服务国家战略[2]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 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由高校(清华/浙大等)联合企业(航天科工/宝武钢铁等)建设[3] - 学制采用硕士"1+2"、博士"2+3"模式 企业导师全程参与[9] - 67名首届硕士以实践成果替代论文申请学位[10] - 中国电科与34所高校联合培养900多名学生 提供1200余项企业课题[12] 关键技术领域突破 - 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18个关键领域 建设201门核心课程[14] - 中国石化联培生研发的环保型抗高温降滤失剂需攻克5项技术指标[10] - 北航通过跨学科技术(航空发动机设计)解决半导体企业芯片清洗难题[13] - 微纳中心提供2500平米超净实验室 支持芯片全流程研发验证[13][14] 国际标准与未来规划 - 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填补国际硕博工程教育认证空白[17] - 2030年目标推动超50%工程培养单位自建卓越工程师学院[16] - 向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产教融合机制[17]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3]
工科硕博士培养,校企牵手能擦出什么火花
新华网· 2025-07-16 10:44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2022年起已公布三批名单,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工程师[1] - 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2100多名即将毕业,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重要参与者,已培养747名毕业生,其中89人为首批试点硕士生[1][3] - 培养模式采用"一年在校+两年在企"的校企联合机制,校内外双导师制和项目制培养,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2][7] 校企联合培养案例 - 浙江大学新能源电网技术与绿氢项目硕士生丁琦欣通过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实践,参与分布式光伏接入调研,强化工程一线能力[2] - 深圳正浩创新科技企业导师带领硕士生薛旭池研究储能双向逆变器,推动移动电池为大功率家电充电的技术落地[5] - 中石油企业导师提出深层油气田数智化等课题,高校形成"AI+能源"研究方向,学生参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绿电驱动稠油开采项目[9] 项目制培养机制 - 浙江大学"智慧能源"项目打破专业限制,每年招收20多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等背景学生,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或企业攻关课题培养[7] - 项目立项需满足国家关键领域需求,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并搭建课程体系,如钟崴团队围绕"双碳"战略成功申报智慧能源项目[7][8] - 学院项目从最初4个扩展至最多25个,动态调整设置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成为产学研合作重要载体[9][10] 企业深度参与模式 - 全国试点高校发布200多门核心课程,企业提供5000多个研究课题,2000余名一线总师和1.2万余名企业导师参与培养[12]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蔚伟等企业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全程参与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和论文指导[13][14] - 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五研究所成立校企导师团队,在培养全周期共同把关,提升人才与产业需求匹配度[14] 培养成效与行业影响 - 工程硕博士可凭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论文课题更聚焦企业实际问题,如短期光伏功率预测等[10] - 培养模式帮助高校精准把握企业痛点,如杭州士兰微电子通过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赋能产业发展[16] - 浙江大学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确保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16]
校企联动 自主培养高端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校企联动培养高端人才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张百川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完成5轮中试放大实验,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1] -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2100多名毕业生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1] - 教育部联合9部门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3年成效显著 [1]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 已建立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 [2] - 校企协同建设201门核心课程覆盖18个关键领域,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共享 [2] - 企业提供5100多个产业一线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科研选题来源 [2] - 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支持真实环境科研 [2] 企业参与培养机制 - 北方华创科技集团创立成果导向评价机制,以实际工程成果替代学术论文作为毕业依据 [2] - 企业导师定期评估学生课题进展,首批试点学生全部参与核心研发项目且表现优异 [2][3] - 3年累计吸引40多名优秀学生参与企业联合培养 [3] 就业与未来规划 - 首届专项试点工程硕士71%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4] - 教育部计划2030年前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4] - 培养模式将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