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协同
搜索文档
“双高协同”助力区校一体化发展
新华日报· 2025-11-21 15:11
推动高新区与高校深度协同(简称"双高协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在推动科 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构筑"学科—产 业—创新"三元联动新型发展生态的战略抓手,也是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关键行动。当 前,全球科技竞争已演化为创新生态体系的整体较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化 高新区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更能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 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双高协同"的底层逻辑与时代价值 从理论逻辑看,"双高协同"是通过制度创新,将高校知识创新策源能力与高新区产业集聚转化优势深度 融合,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条,形成创新驱动倍增效应。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 融合的主阵地,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二者协同能实现创新资源与产业 需求的精准对接。 从历史逻辑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科研范式加速变革,传统创新路径已难以为继。"双高协同"以高 校前沿研究引领技术突破、以高新区产业需求牵引应用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去,高校的创 新"盆景"未能长成产业"森林 ...
省级试点扎实推进 市级培育探索起步 “双高协同”,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镇江日报· 2025-11-14 07:43
合作模式与战略定位 - 镇江高新区与江苏科技大学出资500万元共建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启动 [1] - 合作模式为“双高协同”,旨在通过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首批有江苏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江苏中智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入驻该中心 [1] 试点进展与初期成果 - 镇江高新区作为全省首批试点,聚焦船舶海工与高端装备产业,与3所高校的11个重点学科协作 [2] - 已开展校企对接50余家次,实施技术合作15项,新增项目研发投入7492万元 [2] - 合作直接催生创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镇江龙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 [2] - 创能科技实现当年落地、达产、入规,截至9月底开票销售突破2300万元,全年预计达3000万元,并与高新区直属企业签署10%股权认购协议 [2] 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 - 联合江苏大学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重点实验室 [3] - 联合江苏理工学院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高新区分中心、“微校区”等平台 [3] - 在校地联合发布中,共享企业技术需求30项、科研仪器设备343台套、专利成果1742项、协同创新平台86个 [4]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市级科技计划将从2026年起增设“双高协同”专项,每年安排1000万元,立项约20项 [5] - 协同推进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 [5] 区域扩展与产业应用 - 丹阳高新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中高新区与南京工程学院、丹徒高新区与常州大学及镇江高专签订市级“双高协同”培育合作协议 [6] - 涌现多个合作典范,包括江苏工大金凯公司与南航攻坚高效精密加工技术、江苏威腾能源科技公司与南京工程学院发力浸没式液冷电池系统创新、江苏镇安电力设备公司与常州大学赋能岸电系统智能检测技术升级 [7]
我省18个高新区与37所高校结对协同发展做实“关键一招”,推动“科产深融”
新华日报· 2025-11-14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省首创并大力推进“双高协同”发展模式,旨在通过高新区与高校的系统性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4] - 该模式自7月启动试点后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多个试点单位在平台共建、机制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1][3] - 省级部门及地方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目标是构建全域协同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 [4][5][8] 试点进展与成效 - 无锡高新区组建“双高协同”促进中心,打造三大平台,编制三张清单,已纳入企业技术需求100项、高校可供转化专利成果5151项、可共享大型科研设备500台(套)[2] - 南京鼓楼高新区通过“扫楼问需”形成31项校企合作清单,合作金额近1亿元 [2] - 苏州高新区与3所结对高校组建36个创新联合体,配备1亿元成果转化基金 [1] - 盐城环保高新区联合4所结对高校,建设约1万平方米的“双高协同”工作基地 [1] - 江阴高新区与东南大学合作设立1亿元“双高协同”专项资金,每年提供不低于500万元合作经费 [3] 合作模式与机制创新 - “双高协同”将以往“点上”的自发合作升级为有组织、面上的合作,例如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联合成立概念验证中心等机构 [3] - 高校出台配套政策,如江南大学形成6类政策包,支持教师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促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 [2] - 东南大学计划通过“一学院一高新区”的精准绑定机制,将校地合作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体系 [7] 政策与资源支持 - 省科技厅、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联合出台“双高协同”的24条支持政策和15条改革事项 [5] - 省科技厅支持试点单位实施13个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共建7个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3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5] - 省教育厅发布10项支持试点高校的举措,并开展“沉浸式”蹲点调研 [5] - 各市普遍重视,苏州将“双高协同”列为重要内容,镇江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双高协同”专项 [5] 未来规划与目标 - 省科技厅与省教育厅将共同成立“双高协同”联合工作组,配备联络员,并开展多维度成效评估 [6] - 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启动建设低空经济、能源科技等领域的省级专业特色学院 [6] - 江苏理工学院计划与镇江高新区共建微校区和技术转移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在船舶海工领域的应用 [7] - 最终目标是构建全域协同网络,实现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转变 [7][8]
做实“关键一招”,推动“科产深融”
新华日报· 2025-11-14 05:24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省首创并大力推进“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发展”(双高协同)的全新创新发展模式,旨在系统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该模式已从7月启动试点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1][3][4] 试点工作进展与规模 - 试点单位于7月确定,18个高新区与37所高校结成51个对子,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 [1][5] - 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部分高新区和高校已在平台共建、机制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3] 具体合作案例与投入 - 无锡高新区组建促进中心,打造三大平台,编制三张清单,已纳入企业技术需求100项、高校可供转化专利成果5151项、可共享大型科研设备500台(套) [2] - 南京鼓楼高新区形成31项校企合作清单,合作金额近1亿元 [2] - 东南大学与江阴高新区合作,江阴高新区设立1亿元“双高协同”专项资金,每年提供不低于500万元合作经费及免租场地、人才公寓 [3] - 苏州高新区与3所结对高校组建36个创新联合体,配备1亿元成果转化基金 [1] - 盐城环保高新区联合4所结对高校,建设约1万平方米的“双高协同”工作基地 [1] 省级政策支持体系 - 省科技厅、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联合出台“双高协同”的“政策指南清单”和“改革指引清单”,包含24条支持政策和15条改革事项 [4] - 省科技厅支持实施13个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共建7个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3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5] - 省教育厅发布10项支持试点高校的举措,并启动建设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省级专业特色学院 [5][6] - 各市普遍重视,苏州、镇江等地已出台配套政策或将“双高协同”列为重要内容 [5] 合作模式与机制创新 - 模式内核要求高新区主动搭建应用场景、投入科创基金,高校需将学科建设紧贴产业链、实验室深入企业端 [4] - 将以往“点上”的自发合作升级为有组织、面上的合作 [3] - 东南大学计划通过“一学院一高新区”精准绑定机制,整合分散项目为聚焦产业的协同链条 [7] - 南京鼓楼高新区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池,并优化政策宣传与需求对接以解决“校热企冷”现象 [6] 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 省科技厅与省教育厅共同成立联合工作组,配备联络员,并将开展多维度成效评估 [6] - 江苏理工学院计划与镇江高新区共建微校区和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在船舶海工领域的应用 [7] - 最终目标是构建“全域协同”网络,实现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转变 [7][8]
江苏推进“双高协同”放大赋能效应
新华日报· 2025-11-14 05:20
会议核心观点 - 会议将“双高协同”定位为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举措,并要求在学科专业调整、科研模式重塑、人才评价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1] - 会议指出“双高协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强省和教育强省的战略支点,旨在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1] - 会议认为试点高新区与高校已形成有效模式、标志性项目和制度机制,需围绕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金融支撑和人才融通等关键环节持续攻坚[1] 工作部署与要求 - 各地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统筹配置资源要素,以构建“基础研究聚焦高校、应用开发深耕园区、成果转化覆盖全域”的创新生态[1] - 会议正值“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窗口期,强调放大“双高协同”的赋能效应[1]
从“碎片化项目对接”到“系统化战略合作”“双高协同”激发镇江创新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11-13 07:37
文章核心观点 - 镇江市系统化推进“双高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即推动高新区与高校从碎片化项目对接向系统化战略协同转型 旨在通过平台共建、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人才共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1][2][3][7] “双高协同”模式与政策支持 - 镇江市将“双高协同”纳入年度科技工作要点和“十五五”规划目标 并成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 [3] - 制定《镇江市“双高协同”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目标到2027年全市高新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以上 [3] - 从2025年起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双高协同”专项 每年安排1000万元、立项20项左右 [4] - 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出台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政策 制定尽职免责和成果评价机制以清障赋能 [7] 合作平台与资源投入 - 镇江高新区与江苏科技大学投资500万元共建全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2] - 镇江高新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库首批技术需求30项、高校科研仪器共享库设备343台套 [4] - 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共建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 [8] - 江苏大学联合华东电力申报省第二批次重点实验室 江苏理工学院谋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高新区分中心 [8] 合作成果与产业成效 - 联动结对高校开展校企对接50余家次 达成校企合作意向24项 开展技术合作15项 新增项目研发投入2.3亿元 [4] - 镇江高新区内企业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 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合作申报项目占比近60% [4] - 创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作为“双高协同”成果 实现当年注册、当年量产、当年入规 截至9月底开票销售突破2300万元 预计全年实现3000万元 [5] - 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突破—高新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6] 企业案例与市场表现 - 龙天科技有限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初创组评审中斩获优秀企业奖 其系列流量传感器为航空航天高精度液体流量测量提供解决方案 [1] - 镇江海姆霍兹传热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凭借薄膜加热器产品 新增10余家车企客户、31款车型完成定点 订单量同比增加300% [4] - 江苏工大金凯高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高效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展开联合攻关 [6] - 镇江星实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地双方共同推动下 与中船集团达成合作 成功配套某型号船舶的动力设备隔振应用 [7] 未来目标与发展规划 - 力争到2027年推动全市高新区与结对高校共建省级以上平台5家以上 实现“双高协同”发展模式全覆盖 [8]
科创为核 产城共生——环南大科创圈赋能太湖科学城
扬子晚报网· 2025-11-12 12:34
环南大科创圈创新生态共同体 - 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核心构建创新生态共同体,校区设有智能科学、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8大学院、10个研究院和4个研究中心,学科布局与太湖科学城新兴产业高度契合 [1] - 教师团队由30余名院士和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衔,成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 [1] 产学研合作与平台建设 - 狮山量子计算与量子探测前沿实验室作为校地共建标杆项目,与华为、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合作,获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 - 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项目占地122亩,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建设超80个高水平实验室,覆盖车规芯片、电磁兼容等领域,已进入验收收尾阶段并开展试运营 [2] - 通过“太湖科学城南大行”等活动,促成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与西门子、长光华芯等企业达成3亿元产学研合作,落地30个教授及校友科技项目 [2] 产业集聚与企业表现 - 光子与集成电路产业汇聚长光华芯、天准科技等200余家领军企业,构建全产业链布局 [3] - 数字与智能产业引入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等头雁企业,天准科技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 [3] - 高端医疗器械与大健康产业以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集聚1400余家相关企业,成为江苏省重点支持的产业集聚区 [3] - 具身智能赛道集聚长三角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等院所企业,太湖具身智能产业园加速建设 [4] - 片区已集聚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科创板企业、11家上市公司,新增上市公司与科创板企业数量多年稳居全区第一 [4] 人才吸引与创新创业 - 吸引全球近2万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4] - 苏州布布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突破技术壁垒研发国内首款高性能高精密吸乳泵,产品上市后成为行业爆款,斩获全国高端智慧吸奶器销量第一佳绩 [3] 城市配套与人才服务 - 总投资15亿元的苏州龙之梦酒店集群正式启用,涵盖三星至五星级客房及公寓式酒店,“十一”期间日均订房近千间 [4] - 打造朗诗寓、万科泊寓等近23万平方米人才公寓,集居住、健身、社交、路演等多功能于一体 [4] - 构建“三链一联盟”优质教育体系,37所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从托育到高校的全链条教育覆盖,19个名师工作室培育出市级学科带头人与竞赛获奖教师 [5] 区域发展与文旅生态 - 依托28公里太湖岸线与37座山体,打造234公里城市“超级绿道网”和龙山人才会客厅等山水节点 [5] - 树山村通过“登山+非遗+农事”业态转型成为沉浸式“郊野生活空间”,彩石湖公园、诺贝尔湖公园成为市民热门选择 [5] - 龙之梦酒店集群与苏州乐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激活区域文旅消费 [5]
“双高协同”,共谋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11-10 04:18
校企合作项目签约 - 南京工程学院在大会上签约56项校企、校城合作项目 [1] - 公司与扬州市、镇江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24家知名企业、单位达成战略合作 [1] - 联合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科创平台,并签约16个涵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学研项目 [1] 科技创新平台与基金成立 - 公司与南京建邺高新区等共建“双高协同创新中心”并揭牌 [1] - 与江宁区人民政府共建的“天印湖科技创新示范区”正式启动,同时成立南京天印湖科创基金联盟 [1] - 常州博瑞电力与南京工程学院共同申报建设“江苏省柔性电力装备重点实验室”,以应对新能源发电并网对电网和电力装备提出的新要求 [2]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 南京工程学院与海达股份(300320)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方向进行产学研合作,公司每年吸纳该校学生任职 [2] - 学校培养了28万余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校友刘辉现任东方电气(600875)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 - 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开设首个数控技术专业,其科研成果包括研制全球第一台超超临界电力仿真机 [2]
“双高协同”启新程,南京工程学院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11-09 18:24
大会概况 - 会议于11月8日举行,主题为“百年办学创辉煌一流登峰谱新篇” [1] - 旨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双高协同”创新生态,实现城市与高校同频共振 [1] 合作平台与机制 - 与南京建邺高新区、宿迁高新区共建“双高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3] - 与江宁区人民政府共同启动“天印湖科技创新示范区” [3] - 合作依托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 [3] - 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高新区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学科与产业衔接及人才双向流动 [3] 具体合作项目与成果 - 与24家知名企业及单位达成战略合作 [5] - 联合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共建16个科创平台 [5] - 签约一批覆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学研项目 [5] - 南京天印湖科创基金联盟正式成立,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注入活力 [5] 发展战略与展望 - 学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双高协同、校城融合”发展道路 [5] - 致力于深化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5]
一颗产学研“金果”,“甜”了动力源和产业链
新华日报· 2025-11-03 20:51
文章核心观点 - 南京建邺高新区作为全省首批“双高协同”示范区,通过五级联动机制和四链融合,有效促进了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的精准对接和长效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1][7] 产学研合作机制 - 构建“市领导挂钩、区领导部署、园区牵头、部门对接、小分队推进”的五级联动机制,通过技术经理人等角色点对点细致工作,显著提升对接效率 [3] - 在机制推动下,江苏欣网视讯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合作从对接到签署“技术开发”和“研究生基地共建”两项协议仅用时15天 [2] - 该机制解决了传统产学研转化路径中高校科研团队不积极、企业“没门路”的被动局面 [3] 企业合作案例与成效 - 欣网视讯与东南大学合作,旨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公司关注AI、智驾、低空经济等领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 - 烽火星空通过委托研究方式,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在网络流量采集分析、大数据存储管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开展研究 [4] - 烽火星空加大从高校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并派驻公司教授级高工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强化协同效应 [4] - 园区累计促成技术合作17项,组织超过20家企业和高校对接 [7] 政策与平台支持 - 出台《建邺高新区“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若干举措》,从载体供给、金融赋能、技术服务等多维度提供政策支撑 [5] - 联合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园区共建“双高数字楼宇”,采用“1+3+N”模式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5] - 举办11场“莫莫下午茶”等对接活动,推动南京市机器人网联与安全技术创新联合体等7个高能级创新平台组建 [6] 人才与生态建设 - 选派企业高管担任高校产业教授和研究生校外导师,例如向南京工程学院选派7名企业高管,同时联合培养了一支20人规模的中级技术经理人团队 [7] - 林洋能源与南京工程学院团队共同攻坚“大规模储能系统中电池状态的精确监测和状态评估”等行业难题 [7] - 园区坚守“数字经济+现代金融”产业定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