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

搜索文档
深化校地合作 共筑人才发展新平台
齐鲁晚报网· 2025-07-22 09:36
校地合作与人才共育 - 山东师范大学与博兴县吕艺镇就校地合作、人才共育、红色文化挖掘展开深入交流,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 双方在京博N1N学训基地围绕产教融合、学分认定、人才培养等展开交流,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新思路 [2] - 共青团博兴县委书记推介"千乘学子青春兴博"品牌,完善"123N"工作机制,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 [4] 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 - 调研组实地考察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其"园林花卉、健康食材、文化旅游"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循环体系 [2] - 参观智能联动温室,探讨花卉产业的市场前景与技术应用 [2] 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 - 山东师范大学学子宣讲队在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开展《共青团奋进在革命洪流中》主题宣讲,深化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3] - 博兴县委常委提出与山师大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3] - 吕艺镇党委书记介绍当地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特色,提出以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 [3] 长效机制与未来发展 - 山东师范大学提出以社会实践基地为纽带,助力博兴文化挖掘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4] - 吕艺镇将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构建"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成果共享"长效机制,为博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4]
各方搭桥助高校毕业生“奔县”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5:48
昆山经济发展与人才引进 - 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0 17亿元 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398 42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77 87亿元 [1] - 昆山推出"百校千企"引才计划和"归雁计划"等品牌活动 已与全国120余所高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 [2] - 昆山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倍增行动 计划3年内引进超10万名应届毕业生 [2] 校企合作与人才对接 - 教育部"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昆山专场活动汇集110余家企业和113所高校 围绕人才培养 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洽谈对接 [2] - 昆山浦东软件园已对接昆山杜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 提供安居 创业 生活保障等人才优惠政策 并为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空间和投融资服务 [2] - 昆山设置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对接区域 持续推动校企交流 促进产教融合 [2] 产业基础与人才需求 - 昆山产业基础雄厚 发展动能澎湃 对高素质人才和前沿科技成果有持续旺盛需求 [1] - 昆山为毕业生量身定制八项就业措施 提供人才公寓 美味食堂 健身房 足球场等完善设施 并设置培训体系助力成长 [1][2] - 昆山政府表示将围绕"人才成长全过程 项目发展全周期" 架设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 [3]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智汇簕竹促振兴,青春执笔绘新卷
南方农村报· 2025-07-09 23:51
乡村振兴实践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暑期实践团队深入云浮新兴县簕竹镇,通过技术推广、产业调研、文化挖掘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1] - 实践内容涵盖竹笋提质增效技术推广、禽类免疫接种、青年返乡创业调研、侨乡文化记录四大方向 [1][2][3][5][7] - 校地合作模式形成"党建结对+人才驿站+多学院联动"体系,未来将围绕畜禽、笋竹、文旅、预制菜等特色产业打造全链条赋能方案 [9] 竹笋产业技术升级 - 专家通过"营养课+水肥管理"实招解决竹笋"口感脆甜、纤维细腻"的核心问题,技术课堂从冷场转变为农户主动抢话筒的热烈讨论 [2] - 调研发现竹笋产业创业者最迫切需求为用地政策支持,竹编从业者反映传统手艺缺乏创新设计 [5] 畜禽养殖技术实践 -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温氏集团簕竹现代化鸡场完成10万羽接种任务,单日接种效率从300羽提升至1000羽 [3] - 团队创新"无痛接种法"减轻肉鸡应激反应,实践过程显著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3] 文化保护与品牌建设 - 文旅团队系统梳理簕竹镇"红、侨、竹"文化名片,拍摄内容包括侨胞故事、百年骑楼群、竹编非遗技艺及革命旧址 [7] - 文化抢救工作通过影像记录串联起华侨文化、竹艺传承与红色历史 [7] 青年人才返乡支持 - 调研形成《簕竹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困境分析》报告,反映技术指导、政策支持、传统工艺创新等核心诉求 [5] - 校地合作计划通过"技术链+人才链+品牌链"三链融合政策吸引青年人才 [9]
中国之声一线调研丨把毕业设计写在城市更新里:在“真题真做”中赋予“山峪新生”
央广网· 2025-07-08 10:28
城市更新行动 -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1] - 北京建筑大学等八所顶尖高校师生参与"更新·更新——'再定义'空间设计"联合毕业设计,聚焦李家峪村更新改造 [1] - 李家峪村计划转型为集休闲、农业、文化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体和"城市微度假"品牌IP [1] 李家峪村改造方案 - 杨钰彬的毕业设计围绕李家峪村现有建筑风貌与空间肌理展开,提出"城市微度假"和"宠物友好"理念 [2] - 设计方案包括将村委会改造为文化休闲体验空间,麦秀农庄打造成高端民宿,融合文化休闲、农业体验等功能 [4][6] - 改造方案注重空间开放性和景观融合,如大面积玻璃窗设计让绿色空间融入室内 [4] 产业发展与空间利用 - 李家峪村异地回迁后将释放大量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空间 [9] - 改造需考虑产业用地最大功效,带动周边发展,吸引企业投资和本村大学生回流 [10] - 设计方案需兼顾村民福利待遇增加和村集体营收问题 [10] 校地合作模式 - 北宫镇与北京建筑大学建立稳固校地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城市更新项目 [14] - 高校提供学术指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专业力量共同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14][15] - 从开题到终期答辩历时3个月,产生山地车公园、文创IP、骑行环道等具体设计方案 [14] 青年创意价值 - 青年学子的天马行空创意能为城市更新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11] - "真题真做"的实践模式让设计方案更接地气,考虑政策落地要求 [11] - 城市更新需要激发全社会内在发展力,小规模更新可能带动更大范围的变革 [18] 人才与城市发展 - 城市活力体现在年轻人活力,青年创意是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20] - 丰台区打造"青年友好生态城区",搭建平台让青年学子参与基层治理和城市更新 [20] - 校地协同模式既为学子提供施展才华舞台,也为区域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21]
服务乡村振兴,46所高校900余名学生奔赴北京平谷开展实习实践
北京商报· 2025-07-04 16:28
活动概况 - 北京市平谷区举办2025年"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启动仪式暨"汇谷计划"人才交流会活动,涉及46所高校、190支实践队伍、900余名学生参与[1] - 该活动是平谷区链接首都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的品牌项目,已连续举办三年,累计吸引全国175家次高校、3200余名学生参与,并与21个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1] - 活动成果包括打造南山艺术季、鱼子山电站美术馆等网红打卡地,推出"村课""村播"等品牌活动,并建立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实践成果转化平台[1] 实践内容创新 - 2025年活动新增"知农、务农、助农、兴农、融农"五大实践内容,具体形式包括开办乡村知识小课堂、体验农时"新农人"、开展"村晚"非遗文化赋能等[2] - 通过"青春带货官"等角色,学生可直接为乡村增活力、村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2] 校地合作深化 - 设置"平谷好YOUNG"系列主题活动,涵盖政策推介、直播推广、创业大赛、直播带岗、建言献策五大板块[2] - 发布镇街"揭榜挂帅"决策咨询课题26个、村居发展项目210个,并建立项目课题资金池以鼓励高校参与[2] - 推出"平谷人才咖啡日"品牌,促进人才跨界交流、校地资源流通及产业链融合[2] 政策支持升级 - 启动"创业北京"农业中关村青年人才创业大赛,设置青年创意、农业食品科技、宠物经济三个赛道,奖金池增至100万元[3] - "博士农场"50亩地创业大赛即将开赛,优质项目最高可获100万元支持[3] - 提供1300余套人才公寓,并开发乡村农宅、优质民宿纳入安居体系,满足多元化居住需求[3] 教育实训平台建设 - 北京市劳动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实训基地揭牌,依托农业中关村学院打造"实景、实事、实活、实操"教育平台[3] - 实施区级人才计划"汇谷计划",第二批评选47名优秀人才并颁奖[3] 行业交流活动 - 首场"平谷人才咖啡日"围绕"教育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和"人才赋能高大尚平谷"主题开展沙龙,汇聚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专家建言献策[4]
北京海淀成立全区首个高校共建共治共享服务联盟
新京报· 2025-07-03 19:51
高校服务联盟成立 -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37所驻区高校成立首个高校共建共治共享服务联盟 旨在提升高校市场监管服务水平并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1] - 联盟采用"1+1+3"设计框架 包括联席会商机制 信息直通平台和三个工作组 聚焦特种设备安全 食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领域 [2] - 三个工作组分别由区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 应急管理及经济服务相关部门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 确保精准匹配高校需求 [2] 联盟工作机制 - 联席会商机制通过业务培训和集中座谈等形式 聚焦特种设备安全 食品安全 科研成果转化 创业孵化等领域的共性问题和前瞻性需求 [2] - 信息直通平台建立常态化 精准化的市场监管政策法规 服务举措 风险预警等信息推送机制 确保高校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相关负责人表示 联盟设立的服务工作组能提供更加精准 专业的指导 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2] 联盟活动与成果 - 联盟首次活动邀请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海淀区人社局专家现场解读专利转化政策与就业扶持措施 [2]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高校代表 分别就高校特种设备安全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 [2] - 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拉开海淀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序幕 宣传周期间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活动 [3] 校地合作发展 - 海淀区持续深化政校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发展 此前已成立高校反餐饮浪费联盟和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联盟 [3] - 高校服务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校地协作从单一服务模式向多元共治跨越 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并激活创新动能 [3] - 联盟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 为高校 高校园区及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3]
进解促在威海|校地携手,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6-26 08:33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 威海综保区与威海职业学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打造"理论+实操+创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融合企业真实业务场景与学校教学资源 [3] - 合作以"真"为核心,学生运营酷澎、速卖通、亚马逊等国际主流电商平台上的真实店铺,资深跨境电商导师提供全流程运营能力辅导 [3] - 培养路径涵盖产品调研、上架、推广、图片视频营销、数据分析等环节,并提供创业孵化支持 [3] 学生实战成果 - 电商学院学生徐寿涛通过实战操练,成功捕捉韩国男士用品细分市场机遇,筹备在威创业 [3] - 学生熟练掌握市场数据挖掘、符合韩国消费者审美的图文视频制作、产品曝光与转化率提升等技能 [3] - 首批68名毕业生中,20人计划自主创业并完成公司注册,其余大部分选择留在威海本地企业实习就业 [5]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跨境电商行业面临语言文化壁垒和市场敏捷性两大关键挑战 [3] - 学院整合韩语、英语、日语等外语专业力量,提供语言培训,并引入项目化实战教学,将跨境企业真实任务搬进课堂 [3] - 学生"真岗实做",确保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在真实商业环境中成长 [3] 人才市场需求 - 实战型跨境电商人才在市场上成为"稀缺资源",企业早早预订电商学院学生 [5] - 企业急需熟悉平台运营、跨境支付、报关清关实务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5] - 校地合作为企业输送适配专业人才,解决招聘难题 [5]
(乡村行·看振兴)毕业设计为浙江宁海乡村赋能 农产“穿新衣”冲销量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9:35
核心观点 -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西翁村通过"毕设助农"行动,将高校设计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设计出创新产品包装,提升农产品销量和附加值 [1][2] 校地合作模式 - 2024年当地启动"毕设助农"行动,已有9所高校参与,为农产品设计包装方案并投入使用 [1][2] - 学生通过采风调研,从洋芋的口感、种植方式、乡土文化等元素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兼具视觉美感和地域辨识度的新包装 [1] - 江苏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的"海边音乐剧场"成为新晋打卡点,还设计了台历、帆布包等文创产品 [2] 农产品销售表现 - 胡陈洋芋新包装助力直播间销量,不到1小时售出500斤 [1][2] - 带动白枇杷销售额增长超10万元,强蛟风鳗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2] - 强蛟镇特色街区高峰时一天能卖出500多杯咖啡 [2] 未来计划 - 宁海望海茶和普格彝礼两款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正在推进,预计2024年下半年面向市场推出 [2]
服务高青月”背后的校地合作共建“密码
齐鲁晚报网· 2025-05-29 22:28
校地合作启动仪式 - 山东理工大学与高青县启动"服务高青月"活动 旨在深化校地融合发展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动聚焦黄河国家战略需求 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1] - 活动包含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签约 捐赠价值10万元农用生物营养液 聘任7名青年推介官和5名产业导师等多项举措 [3] 校地合作成果与规划 - 2023年双方已签署《校城融合战略合作协议》 在乡村振兴学院 医药产业研究院 人才共育 企业创新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如共建氟化工新材料研究院 助力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5] - 本次活动将深化服务国家战略 涵盖新材料 健康医药 电商培训 人才引育 文化创新等领域 预计为县域产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5] - 校方表示将围绕乡村振兴 黄河滩区发展 产教融合等深化全方位合作 构建多元化协同平台 [3] - 地方政府期望汇聚更多科研成果和高端要素 推动三链融合 打造校地合作示范样板 [5] 产业互动与特色展示 - 活动期间展示了美术与设计学院文创作品 并组织参观酿酒车间和酒庄等特色产业 [6] - 企业代表向5名专家教授颁发聘书 校方为5家企业选聘产业导师 体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3]
人才之光闪耀义县——“问天杯”华语辩论邀请赛助力县域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5-22 10:13
赛事举办背景与目的 - 锦州义县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东北唯一取景地为契机,结合历史文化底蕴举办"问天杯"华语辩论邀请赛 [1] - 赛事旨在搭建青年展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吸引人才助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1] 赛事规模与影响力 - 吸引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32支高校参赛队 [1] - 围绕义县历史文化资源与《黑神话·悟空》全球热度设计辩题,进行7场辩论 [1] - 中央财经大学夺冠,现场数百名义县高中学子反响热烈 [1] 赛事成果与人才合作 - 突破地域限制,建立"因赛事聚才、校地合作"新模式 [2] - 与中央财经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机制 [2] - 聘请14名参赛选手担任"义县文旅宣传官",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文旅融合 [2] 区域经济与文化赋能 - 通过辩论赛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展开文化传承与创新对话 [2] - 吸引青年人才关注义县,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2] - 强化"旅游强县、文化名城"城市名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