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

搜索文档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落幕 数智赋能文旅新场景 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03:09
今年上半年,全国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和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3万亿元,同比增长7.4%;国内 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5.2% ◎记者 荆淮侨 走进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一座直径达14米的半球形装置,就能瞬间"穿越"到千里之外的山西应县木塔,近 距离感受其通体无钉的精巧工艺。在"应县木塔"不远处一个25平方米的房间,戴着VR眼镜的游客正身 处39平方公里的西夏陵遗址,探索神秘的西夏历史文化……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下称"博览会")9月14日在武汉落幕。本届博览 会汇聚了全国文旅产业发展成果和创新实践案例,为广大游客打造了一场可感、可触的科技文旅盛宴。 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在展会上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和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 业收入7.13万亿元,同比增长7.4%;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0.6%和15.2%,充分彰显了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强劲活力和广阔天地。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本届博览会上,武汉光谷推出了包括前沿创 新、科普博物 ...
爱奇艺《万里长城》全感剧场落地北京,实现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新京报· 2025-09-01 15:31
项目概况 - 爱奇艺《万里长城》全感剧场全国首店在延庆开业试运营 通过科技+文化+IP融合实现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1] - 游客扮演明代行人司信使角色 体验护送敕令 巡视长城沿线 对抗敌兵 高空观景及献孔明灯等沉浸式冒险环节 [1] - 除北京八达岭首店外 后续将在甘肃嘉峪关 河北山海关 陕西榆林镇北台 甘肃宁夏长城关等景区落地该产品 [1] 技术实现 - 采用次世代游戏引擎 结合动作捕捉 音频制作 数字资产扫描 真实置景等影视工业化流程 达到电影级沉浸式视听体验 [3] - 借助VR重定向技术及无线串流技术 使游客在百平米物理空间获得上万平方公里无限行走的感知体验 [3] - 精妙还原明长城时期军旗 战甲 火器 复刻嘉峪关至山海关沿线七彩丹霞 悬臂长城等自然奇观与人文风貌 [3] 产品定位 - 该项目是爱奇艺继《长征·四渡赤水》全感剧场后第二个结合文旅场景定制开发的全感剧场产品 [3] - 研发过程中聘请长城文化专家及长城博物馆单位全程进行创作指导 确保文化呈现的专业性 [3]
银发旅游列车一票难求 沉浸式体验成文旅消费新宠
证券日报网· 2025-07-31 21:40
政策规划 - 四川省制定《做优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行动方案》 明确到2027年熊猫旅游列车累计开行数量不少于200列 游客数量不少于6万人次 开行数量和旅客运输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1] - 自年初商务部等九单位印发行动计划以来 云南 山东 山西 新疆等多地均已开行银发旅游列车 不少地方因一票难求现象而一度加开[1] 市场需求特征 - 银发旅游列车遵循车随人走 昼游夜行理念 提供舒适悠闲的慢节奏沉浸式文旅体验 充分迎合老年人社交与情感需求[2] - 老年人口规模大 消费行为逐渐年轻化 需求呈现品质化 多元化 个性化趋势 与文旅市场新业态形成成功碰撞[2] - 消费者在文旅市场中最关注三大需求:体验为王 服务优质 价格合理[3] 产业发展现状 - 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文旅消费新宠 除银发旅游列车外 电影小镇 互动体验剧 模拟太空舱等项目备受青睐[2] - 沉浸式文旅项目借助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场景 满足消费者好奇心与探索欲[3] - 供需两旺局面为加快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3]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地方层面均已发布沉浸式文旅项目支持性政策 不少地方在新政策中明确了对项目的奖补标准[2] 未来发展方向 - 沉浸式文旅项目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需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产品服务体系[3] - 应推动科技创新与项目融合增强趣味性与互动性 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链条服务体系[3] - 需精准掌握不同消费群体兴趣爱好与消费习惯 据此制定相应营销策略[3]
DIY热潮助力景德镇文旅升级
消费日报网· 2025-07-29 10:40
文旅消费新趋势 - 景德镇通过"动手做"手工体验成为年轻人热门打卡地,DIY陶艺和玻璃制作成为文旅消费新主角 [1] - 游客从传统"看陶瓷"转向"做陶瓷",拉胚、画釉、烧制等体验套餐价格亲民(如69元包两件成品、39元/小时吹玻璃)[2] - 沉浸式体验推动游客从"打卡式消费"转向深度参与,部分游客出现"十小时包日""连烧四天"等高强度创作现象 [4] 产业转型与升级 - 景德镇实施"陶瓷+"与"+陶瓷"双向融合战略,推动陶瓷文化、创意设计、现代旅游等多产业协同发展 [6] - DIY体验带动文旅收入显著增长: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3亿元,DIY类订单同比增超60% [6] - 老厂片区从批发交易区转型为创作园区,催生定制烧窑、电商打包、主题民宿等新兴业态 [7] 产业链与配套优化 - 完整釉下彩产业链(素坯/原料/烧窑等)为零基础游客提供全流程支持,形成稳定圈层文化 [5] - 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新增公共烧窑点、自提柜、釉料供应点,民宿增设陶艺桌等满足长期驻留需求 [7] - 部分配套短板显现,如空调不足、夜间餐饮有限,需系统性提升服务体系 [7] 沉浸式文旅发展路径 - 核心在于构建专业可持续的产业体系,需深挖文化内容、创新形式、提升服务专业性 [8] - 通过"热度带动高度"策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如夜间市集、分批预约上窑等新玩法 [7] - 文旅产品需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增强复购率与口碑稳定性 [6][8]
沉浸式文旅何以成为旅游消费新趋势
消费日报网· 2025-07-29 10:40
沉浸式文旅发展趋势 - 文旅产业向个性化、深度化转型,沉浸式体验成为重要路径[1] - 新一代游客偏好从"看客"转变为"共创者",追求文化体验和情感认同[1] - 旅游模式从"看风景"转向"创生活",从产品输出走向内容共建[1] 沉浸式文旅市场表现 - DIY手工体验类项目快速增长,如景德镇陶瓷、成都香囊、苏州缂丝、丽江扎染等项目火爆[1] - 沉浸式戏剧、研学营地、历史场景体验等形式日益成熟,如西安实景剧、杭州考古营、长沙夜游演出[2] - 项目带动住宿、餐饮、物流、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1] 沉浸式文旅产业价值 -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打破传统景点旅游的时间限制与消费瓶颈[1] - 为非遗技艺传承提供通道,从"展示"走向"传习",激活文化价值和商业空间[2] - 旅游产品从单点服务走向系统构建,从单一消费走向多维价值延展[2] 沉浸式文旅发展挑战 - 基础设施滞后与服务标准不一,接待能力不足、指导不专业[2] - 内容趋同缺乏创新,部分地区复制模式缺乏地域特色[2] - 产业化水平有限,多停留在个体作坊层面,缺乏品牌化支撑[2] 沉浸式文旅发展建议 - 完善配套服务和标准建设,提升体验可预期性与舒适度[3] - 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专业化产品体系[3] - 推动旅游、文化、教育、电商等领域融合,形成完整消费闭环[3] 沉浸式文旅未来展望 - 实现传统文化、地方产业与现代需求的有效衔接[3] - 数字技术与内容创意将推动模式在更多领域复制深化[3] - 有望成为引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3]
当清凉秘境和城市花海“邂逅”周末 沉浸式文旅打造消费新地标
央视网· 2025-07-13 13:51
湖北神农架避暑旅游 - 湖北神农架夏季平均温度22摄氏度,成为避暑胜地[1] - 提供原始森林探秘、华中屋脊云海观赏、大九湖湿地夜游、星空露营等沉浸式文旅项目[1] - 配套特色美食体验和民俗表演、篝火晚会等互动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3][5] 江西南昌城市花海文旅 - 南昌新建区打造7万平方米城市花海景观,吸引大量市民游客[6] - 围绕花海布局"微度假"设施:24小时城市书屋、3000平方米儿童公园、免费社区球场[8] - 文旅配套带动周边夜市消费,商家延长营业时间并提供特色菜品[10] - 政府通过精准配套推动花海从临时公园升级为全时段消费地标[11]
沉浸式文旅体验邀民众“入戏”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04:26
沉浸式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文旅项目正从"功能型"向"体验式"转型,通过汉服妆造、历史场景复现、互动演出等形式实现游客价值共创 [1] - 典型项目包括杭州宋韵宫廷宴、洛阳"武皇盛宴"、成都"蜀宴赋"等,形成"沉浸式文旅+餐饮"特色模式 [1] - 行业呈现下沉趋势,黑龙江牡丹江"风雪宁古塔"、山东临沂"跟着团长打县城"等中小城市及乡镇项目相继出圈 [1] 商业模式创新 - 嘉兴平湖市新仓镇将闲置粮仓改造为沉浸式剧场《燎原》,观众可跟随演员穿梭场景互动,带动老建筑活化利用 [2] - 项目形成产业链效应,除门票收入外还能促进餐饮、住宿、娱乐等周边业态发展 [2] - 湖州善琏镇含山村实景"剧本杀"融合桑蚕文化及运河历史,首周订单排至8月底,创造返乡青年就业机会 [2] 技术应用与文化融合 - 行业采用全息投影、裸眼3D及声光电技术改造传统旅游目的地,实现商业创新与文化传播协同 [2] - 需注重文化真实性,避免视听要素堆砌或"空降式"文化移植,应深度结合地方文化基因 [3] 目标客群与消费特征 - "90后""00后"成为核心消费群体,典型消费场景包括3小时宴席、半天观演、两天一夜剧本杀等深度体验 [1][2] - 游客通过社交分享形成二次传播,如香港游客专程赴杭州参与宫廷宴并主动进行文化传播 [1]
文旅融合首在产业 ——开封文旅观察之一
河南日报· 2025-06-21 07:39
文旅产业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需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202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将于6月26日至27日在开封举行,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 [1] - 开封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文旅强市战略,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1] 开封文旅经济表现 - 2024年一季度开封第三产业增加值372.08亿元,同比增长8.1%,占GDP比重58.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9.9% [2] - 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3908.93亿元,同比增长10.64%,反映文旅产业综合效益 [2] - 2024年开封旅游接待量1.0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79.6亿元 [3] 核心景区与业态创新 - 清明上河园与万岁山武侠城两大景区2024年接待量均超800万人次,营收15.3亿元 [3] - 端午假期清明上河园运用AI技术复原《金明池争标图》,万岁山武侠城举办江湖擂台活动 [2] - 宋服妆造产业形成全链条消费,半亩园"宋服妆造一条街"聚集90家店,带动2186人就业 [3] 文旅资源与项目布局 - 开封拥有24处27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项国家级非遗及多个国家级文旅平台载体 [4] - 实施"186"文旅政策体系,打造15个"宋潮"体验基地、14家"宋文化"主题景区,日均500余场演出 [5] - 推进清明上河园三期、开封府二期等重大项目,5个科技文旅项目入选省级标识项目库 [5] 产业融合与消费升级 - 发展夜游、夜购、夜娱等新业态,推动"文旅+百业"深度融合 [5] - 形成"住宋居、着宋服、品宋宴、购宋礼"全链条体验,激活餐饮、民宿、文创等多元业态 [3] - 清明上河园与万岁山武侠城入选"2024全省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前者为全国唯一入选景区企业 [3]
陕西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唐风“造梦”撬动百亿流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8 15:05
项目背景与定位 -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位于西安曲江新区核心地带,被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唐文化地标环绕,区位优势突出[1] - 原曼蒂广场日均进店人数仅1600多人,客单收入不足100元,商业效益不佳[1] - 项目以盛唐长安历史文化为基石,结合年轻人文化认同需求,打造唐风沉浸式主题乐园[1] 改造策略与空间设计 - 利用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IP热度,采取"文化创意+影视IP+全沉浸感官体验"模式[2] - 将商场狭长空间劣势转化为场景优势,通过"美陈装置+虚拟科技"打造盛唐街市[3] - 设置不同文化体验单元,三层中空立体空间营造强烈视觉冲击力[3] 沉浸式体验设计 - 首创全维度沉浸式体验,设置八大类演出、上百场大型演艺[4] - 从"观听演品玩购"六个维度打造体验,游客可使用仿唐货币"开元通宝"消费[4] - 演职人员扮演唐朝人物,游客可参与互动游戏、品尝市井美食[4] 运营数据与经济效益 - 开业两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全网曝光量破300亿[1][5] - 节假日基础客单价超200元,附加项目人均消费达300-500元[5] - 带动周边汉服租赁店铺从6家增长至上千家[6] 社会效益与行业影响 - 创造超600个就业岗位,包括文化展示、沉浸式演艺等特色岗位[6] - 推动陕西非遗文化保护,为非遗艺人提供经济收益机会[6] - 探索出"IP+商文旅"新模式,成为西安城市文化新名片[7] 行业创新与荣誉 - 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奖[6] - 五大夜游经济业态有机结合,延长夜间经营时间[6] - 推动万亿级文旅产业和文化强省建设[7]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7月18日在金沙滩啤酒城开幕
经济观察网· 2025-06-18 14:47
青岛国际啤酒节概况 -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将于7月18日至8月16日举行,为期30天,主题为"青岛与世界干杯" [2] - 布局七大功能分区和七大内容板块,涵盖主题氛围、啤酒美食、文体活动等,持续增强国际范、体验感、文化味 [2] - 首次推出啤酒节"专属啤酒"和"金花奖"精酿啤酒大篷,汇聚全球2300款啤酒品牌 [4] 开幕式与演艺活动 - 开幕式采用国内顶尖声光设备,集成全息投影、激光、焰火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艺术场景 [3] - 蔡琴、韩磊、黄霄云等歌手献唱经典曲目,莫斯科大剧院首席女高音等国际艺术家参与演出 [3] - 中心舞台呈现20场精彩演出,包括阿根廷MALEVO舞团、俄罗斯空政歌舞团等国际顶级表演 [5][6] - 凤凰之声大剧院推出"凤凰有戏""凤凰艺术节"等20余项活动,新增啤酒花园街区和青岛啤酒超级交易所 [7] 啤酒与美食体验 - 依托9座啤酒大篷、2座精酿工坊、30余座啤酒木屋等业态,提供多元化啤酒畅饮体验 [4] - 引入特色餐饮品牌,提供粤菜、川菜、日料等特色菜系,推出"城市限定"特色菜品 [4] - 建立食材"红黑名单"制度,由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出餐,严格把控品质 [5] 科技与创新 - 设置AR互动场景,游客通过手机扫描触发虚拟内容,体验沉浸式互动乐趣 [8] - 引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送餐、裸眼3D、梦幻光影秀等科技项目 [8] 国际交流与全域联动 - 举办国际啤酒节联盟合作机制、上合周、香港周等国际交流活动 [9] - 设置多语种标识、多语言志愿服务、多币种支付服务,提升境外游客体验 [9] - 延长入园时间至24时,在商街、景区等地植入啤酒文化体验场景,推出"专属旅游线路" [9] 文创与商业化 - 开发啤酒城生肖吉祥物文创产品套系,拓展"哈舅"IP商业化应用 [10] - 线上开设啤酒节官方商城,线下组织26家大型商超开展联合促销活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