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合作

搜索文档
理想与供应链四种合作模式
理想TOP2· 2025-07-26 18:08
理想供应链合作模式 - 自研自制模式:设计与生产均由公司自主完成,例如i8后电驱系统,已投资建成年产能100万台电驱的产线[1][6] - 自研锁定关键技术但不自制:与汇川成立合资公司"汇想"生产前电驱,实现双赢合作[2][8][9] - 深度合作定义前沿技术:投入数百人与宁德合作研发麒麟电池,与欣旺达成立1700人规模事业部实现高度融合[3][11] - 战略合作优化产品定义:与地平线合作升级芯片存储器,与禾赛定制激光雷达提升性能[4][12] 供应链管理逻辑 - 根据技术战略价值、供应链发展阶段和资本投入密度决定介入深度[13] - 核心技术环节采用"重度介入"模式,如自研自制或合资生产[13] - 成熟技术或高资本投入环节采用"轻度介入"模式,如自研设计委托代工[13] - 关键领域保持"自研"与"外采"双路径并行形成良性竞争[13] 核心技术突破 - 碳化硅功率模块使i8后电驱续航增加47公里,高度降低40毫米改善空间[10] - 5C超快充麒麟电池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11] - 与三安半导体合资成立斯科公司掌握碳化硅芯片自研能力,已注资5亿元[9] 供应链安全策略 - 电驱动采用全资子公司与合资公司并行供货,同时外采部分总成[14] - 电芯研发聚焦5C超充等前沿技术,制造委托宁德时代和欣旺达[14] - 供应商数量计划从500家逐步收敛实现聚量增效[14] 合作共赢成果 - 与汇川合作使联合动力业务规模与技术影响力显著提升[9] - 欣旺达事业部实现企业文化与工作流程高度融合,共享整车数据[11] - 地平线芯片和禾赛激光雷达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升级[12]
“澳青初创·社区客厅”横琴揭牌
人民日报· 2025-07-23 03:49
澳青初创社区客厅项目 - 项目由中华青年进步协会广东办事处运营,采用"政府+社区+社团"模式打造澳门青年创业综合服务载体 [1] - 自5月试运营以来已进驻超20家澳资初创企业,覆盖网红旅游、跨境电商、中医药大健康、无人机等产业 [1] - 广东省政府横琴办指出该项目填补了合作区公益性创业平台空白,精准服务青年学生和初创业者群体 [1] 战略合作与资源对接 - 青进协广东办与澳门城市大学等三所高校签署协议,设立"双创研习服务基地"连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 [2] - 入驻创业者反馈平台帮助降低初期资金压力,并提供对接大湾区市场资源的通道 [1] 协会背景与影响力 - 中华青年进步协会成立于2005年,现有会员超2000人,累计服务达150万人次 [2] - 协会定位为推动澳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重要平台 [2]
汇聚校企智慧 共筑“两新”生态——浙大城市学院民盟发展基金启航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1 16:31
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浙大城市学院民盟发展基金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该基金的成立,在为民盟城市学院总支和城思智库参政议政工作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将推动 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据介绍,浙大城市学院民盟发展基金由陈盛、王哲彬、马育、孙波磊、邵楚涵等六位校友企业家发起成立,用于支持民盟浙大城市学院总支部和城思智库课 题调研等工作的开展,是浙江省内高校第一家民盟发展基金。 民盟浙大城市学院总支部主委董婷在发言中表示,六位捐赠人和浙大城市学院有不解的缘分和深厚的师生情谊。在2024年举办的"科学家+企业家"共话新质 生产力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企业家就给予了大力支持。基金的成立,不仅为民盟城市学院总支和城思智库参政议政工作注入新动能,也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 新"两新"融合搭建了桥梁,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德平在致辞中指出,民盟浙大城市学院总支成立不足两年,已取得突出的成绩和积极的社会影响:连续两年荣获民盟杭州 市先进基层委,2024年获得市委会调研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获得调研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在广大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
央广网· 2025-07-04 15:10
青年工作与科技创新 - 全国青联学联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动员青年拼搏进取,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1] - 各级青联学联组织过去5年积极履职,贡献青春力量[1] - 全国青联秘书长强调将贯彻总书记贺信精神,坚定政治方向并深化改革创新[1] 区域发展与青年担当 - 新疆基层青年干部见证边疆青年用奋斗诠释青春价值[2] - 香港青联委员计划搭建内地就业创业桥梁,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3] - 澳门青年代表提出应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国家与澳门发展[3] - 台湾省籍青年代表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年合作创业,共谋民族复兴[3] 科技领域青年行动 - 高校科研团队聚焦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领域技术攻关[3] - 中科院专家提出凝聚青年力量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助力科技自立自强[4] - 学联代表号召青年投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领域[5] 学联组织桥梁作用 - 全国学联主席强调团结青年听党指挥,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5] - 青联学联组织需深化改革创新,更好引领青年奋进新征程[4]
21对话|叶桂平:琴澳产业一体化更注重深度与广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18:21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核心内容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年)》正式印发,明确未来五年产业发展路径,聚焦制度体系、要素流动、特色产业及琴澳一体化 [1] - 到2029年目标:澳资产业增加值达90亿元,"四新"产业占GDP比重约65%,电子围网系统及跨境金融管理体系全面建立 [1] - 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核心监管模式,优化货物、资金、人员跨境流动机制,构建国际高标准营商环境 [1][3] 四大产业功能布局与协同效应 - 规划构建四大片区十一个产业功能组团,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精准对接澳门产业需求,吸引优质企业落地 [2] - 重点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及会展商贸产业,采用"澳门注册+横琴生产"模式加速中医药国际化 [3] - 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打破金融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3] 未来产业与科技创新布局 - 前瞻培育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增长极 [5] - 澳门依托中葡双语人才及国际网络,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协同创新体系 [5][6] - 探索设立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推动量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领域创新集群 [6] 高等教育与产学研融合 - 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将重构澳门高等教育生态,推动"一校两区"模式,解决土地资源瓶颈 [8][9] - 澳门高校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医药等学科,构建"教育─科研─产业"三位一体创新循环 [7][11] - 澳门城市大学计划延伸横琴办学,对接四大新产业人才需求,深化与内地高校合作 [11] 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 - 琴澳两地法律体系差异可能影响科研合作效率,需建立统一政策框架 [12] - 澳门高校需避免同质化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际人才引进 [12][13] - 通过联合实验室、共享课程资源等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 [13]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年)》印发
快讯· 2025-06-30 16:12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年)核心要点 - 到2029年澳门回归30周年时,合作区与澳门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确立,市场准入制度高效衔接 [1] - 各类要素跨境流动高效便捷,电子围网系统和跨境金融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体系高效运转,人员出入境高度便利 [1] - 特色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四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65% [1] - 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升,琴澳创新产业园等产业园区落地建成 [1] -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澳资产业增加值90亿元 [1]
科研院所联合企业研发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 一粒新型复合肥的田间突围(科技视点·看科技成果如何“变身”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45
产品技术突破 - 公司生产含有ARC生物菌剂的复合肥,该菌剂由李培武院士团队研发,具有黄曲霉毒素控制(A)、诱导根瘤菌结瘤固氮(R)、两者耦合同步实现(C)三大功能 [2] - ARC生物菌剂通过靶向调控微生物群落抑制黄曲霉产毒菌,阻控效果达63%以上,同时提升大豆/花生根瘤数与固氮酶活性3.7倍/4.8倍,产量增幅超15%/19% [3][4] - 公司破解复合肥与微生物难兼容的行业难题,确保菌剂存活率90%以上,实现肥菌结合"1+1>2"效果 [6] 产业化进展 - 2023年公司与李培武团队合作推进ARC生物菌剂复合肥产业化,优化出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微生物保活剂 [6] - 产品在全国30多个试验点验证显示:花生果变白、病斑减少、果实均匀,收购价更高,农民使用积极性大幅提高 [7] - 2024年该技术被遴选为全国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2025年入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7] 市场前景 - 新型复合肥2024年销量预计较去年翻番式增长,未来5年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 [2][7] - 技术可扩展至其他豆科作物、牧草甚至非豆科作物,市场空间广阔 [8] 产学研合作 - 科研团队从生产实践凝练科学问题,企业攻克菌剂与化肥结合难题,双方优势互补实现技术产业化 [9] - 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9]
复星旅文与福建旅发达成战略合作,文旅业深度合作案例频现
财经网· 2025-06-26 14:16
行业合作趋势 - 复星旅文与福建旅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围绕存量项目优化升级和创新项目开发运营展开深度合作 探索"康养+文旅""交通+文旅"等创新示范项目 [1] - 复星旅文将向福建输入国际化管理经验 双方计划对存量文旅项目联合制定改造方案 实现存量资产价值重估 [1] - 合作案例频现 市场主体与地方资源协同发展模式多元化 如OTA平台从流量入口升级为文旅生态共建者 [2] 企业合作案例 - 同程旅行与云南红河州合作推出"旅居红河"全域营销计划 实现区域文旅品牌曝光超4734万次 直接引流游客超36万人次 [2] - 途牛旅行与十余家地方文旅单位合作 包括文旅消费券发放、宣传推广、直播共建等 带动文化类产品销量 [2] - 众信旅游与法国庞洛邮轮签署协议 围绕极地探险、可持续发展展开合作 开发中国特色极地邮轮产品 [2] - 凯撒旅游与华盛顿特区旅游局合作 推广涵盖体育赛事、户外探险等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 覆盖团体游、定制游与自由行客群 [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旅行业深度合作需形成供需协同闭环 平台需打破信息壁垒 地方端需优化服务体系 构建"信息透明+服务标准"发展底座 [3] - 供给侧需以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差异化体验 通过标准化运营实现规模复制 平衡个性化需求与产业降本增效目标 [3] - 技术应用上需借助AI分析用户行为定向触达垂类客群 重构精准供需对接模式 推动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价值经济跃迁 [3]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国—中亚青年交流营和成果展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6-17 08:26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国—中亚青年交流营 - 活动主题为"互学互鉴,敢闯敢创向未来",由教育部等单位主办,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的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举行 [1] - 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青年学子参与,展示100余个优质项目,涉及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绿色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 [1] - 哈萨克斯坦学生叶尔达那的项目关注推动哈萨克斯坦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该国拥有6000多个村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丰富 [1] 创新论坛与科技合作 - 论坛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促进中国—中亚科技协同创新与产业深度合作 [1] - 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科学与创新部主任布尔巴伊罗娃表示期待更多此类活动,实现跨越国界的友好交流合作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亚高校合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亚多所高校在联合实验室、海外试验示范站建设、师生互访、人才合作培养、创新创业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2] - 该校党委副书记庄世宏强调活动旨在弘扬丝路精神,增进中外青年友谊,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发展 - 大赛自2015年启动,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创新赛事,今年首次设立中亚区域赛,促进中国与中亚青年交流合作 [2] - 活动目标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经济日报· 2025-06-15 05:58
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历程 - 中非经贸合作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对非援助为主,援建坦赞铁路等项目[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拓展至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双边贸易从1980年10亿美元增至1999年65亿美元[2];2000-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贸易额从106亿美元跃升至1985.6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存量从4.9亿美元增至217.3亿美元[3];新时代以来提质增效,贸易额连续4年创新高,2024年达2956亿美元[4] 当前合作成果 - 2024年中非贸易额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贸易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4] - 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421.2亿美元,近3300家企业在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经贸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吸引185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30亿美元[4] - 创新合作模式:基础设施领域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如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农业领域开展订单化种植和"公司+农户"深加工模式[5] 未来合作方向 - 新兴领域合作潜力大: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势明显,已为非洲建设多个数据中心,5G技术应用于矿山开采和城市管理[6] - 制度保障持续完善:中国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投资保护协定,与14国建立经济合作工作组,同20多国签署发展伙伴关系框架协定[7] - 零关税政策成效显著: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咖啡进口增70.4%,可可豆增56.8%,18国22种农产品新获输华准入[15] 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 先行区战略定位为对非经贸合作新高地,聚焦贸易、投资、金融、人员交往,深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合作[8][9] - 创新举措包括首创非洲食品准入预评估制度、启动对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FTN账户+本币结算"模式,设立中非经贸服务基金[10] - 已实施"非洲百店千品上平台"项目,120余款非洲品牌产品进入中国,在16个非洲国家启动40多个产业项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