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私有化
icon
搜索文档
130亿大交易,物流巨头将退市!创始人套现超10亿元退居幕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9 18:48
上市四年的港股快运巨头安能物流(HK09956 ,股价9.40港元,市值110.56亿港元)拟私有化退市。 10月28日深夜,安能物流公告称,由大钜资本、淡马锡及True Light三大投资机构组成的财团与安能物流联合宣布,拟以每股12.18港元的价格对安能物流 发起私有化要约。 据此计算,安能物流估值约14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0.65元),这一价格较该公司10月24日(最后交易日)市值溢价近三成,这也是安能物流自2021年 11月上市以来从未达到过的估值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注意到,安能物流创始人兼CEO秦兴华不仅将通过此次交易套现约11.83亿港元,还将卸任CEO等所有核心 管理职务,转任集团高级顾问。这也标志着安能物流将正式进入由财团主导、创始人退居幕后的新发展阶段。 公开报道显示,秦兴华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1993年转业到中国民航。2010年,秦兴华扔掉了铁饭碗,离开广西机场集团,在上海创立了一家区域性物 流公司,这便是安能物流的前身。 据秦兴华介绍,安能物流2010年开始创业时只有50个人,主要承接大件货运(3公斤到3吨)。 秦兴华,视频截图 秦兴华拟获现金11.83 ...
港股异动丨安能物流(9956.HK)一度大涨近18% 此前获财团提出私有化要约
格隆汇· 2025-10-21 16:17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强势反弹,盘中大幅拉升近18%,收盘涨10.47%报9.6港元 [1] 私有化提案 - 公司收到由大钲资本、淡马锡及淡明资本组成的财团提出的有条件收购建议 [1] - 若提案落实,可能导致公司从香港联交所退市,完成私有化 [1] - 大钲资本目前持股约24.32%,且自2019年起便持续投资该公司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零担货运总量682万吨,同比增长6.2%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6.25亿元,同比增长6.4% [1] - 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10.7% [1] - 2025年上半年毛利和毛利率分别达8.8亿元和15.6% [1] 股东回报 - 公司发布上市后的首次分红方案,中期分红派息率为50% [1]
安能物流时隔一个月复牌,大股东大钲资本牵头财团提出私有化,“港股快运第一股”何去何从?
国际金融报· 2025-10-17 23:34
收购事件概述 - 10月17日,安能物流收到由大钲资本、淡马锡及淡明资本组成的投资者财团提出的有条件指示性收购建议 [2] - 同日下午1点复牌后,安能物流股价一度大跌约25%,最终收盘跌9.86%,报收于9.14港元 [2] - 公司于9月17日收到收购建议,并注意到自2025年9月4日起已出现与可能收购相关的网络传闻 [2] 停牌前后股价表现 - 安能物流于9月18日上午9时起在香港联交所短暂停止买卖,停牌前9月股价累计大涨超过20% [2] - 停牌前的9月4日、9月5日,股价分别上涨10.61%和5.95%,成交量显著放大 [2] - 物流行业专家赵小敏指出,长期停牌对上市公司不利,港股上市公司短暂停牌一般为三至五个交易日,此次停牌约一个月表明条件未谈拢 [2] 公司股权结构与股东变化 - 安能物流成立于2010年,是零担快运行业头部企业,于2021年11月以“港股快运第一股”身份上市 [4] - 上市前,2020年1月,大钲资本完成对安能物流超过3亿美元的投资 [4] - 上市时,管理层股东持股比例为27.85%,为单一最大股东组别 [5] - 2022年9月,管理层股东一致行动协议终止,持股24.60%的大钲资本成为最大股东 [5] - 2023年1月10日,王拥军辞任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秦兴华和大钲资本合伙人陈伟豪获委任为董事会联席主席 [5] - 截至公告日期,大钲资本持股约24.32%,淡马锡及淡明资本未持有任何股份 [5] 潜在私有化背景与行业专家观点 - 赵小敏表示,过去两年公司经营策略较为保守,面临新分歧,大钲资本希望掌握充分主动权 [8] - 若公司被私有化,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整合其他网络、再挂牌上市、成为私人公司或将资产注入A股公司 [8] - PE主导的私有化交易在资本市场属常见操作,例如高瓴资本曾以约531亿港元完成百丽国际私有化 [6] - 大钲资本在投资项目改造方面有相关案例,如在瑞幸咖啡财务造假风波后,牵头买方团成为控股股东,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等业务发展 [6] 公司经营业绩与行业竞争态势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56.25亿元,同比增长6.4%;经调整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10.7% [8] - 报告期内实现零担货运总量682万吨,同比增长6.2% [8] - 公司实施“利润与品质并重”路线,聚焦3公斤至300公斤段高毛利业务,今年上半年300公斤以下货量同比增长18.2% [8] - 零担快运行业竞争态势转变,新玩家涌入,整合案例频出 [8] - 公司管理层指出,大票市场正经历加速集中和整合,新玩法主要通过技术驱动、平台驱动和智慧物流驱动 [8]
一场三年半的私有化拉锯战,博实乐大股东“收割”小股东
搜狐财经· 2025-10-15 12:28
私有化交易核心信息 - 公司于10月13日公告与特定投资人组成的买方团签署合并协议,交易完成后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1] - 本次私有化采用开曼短式合并路径,大幅降低了少数股东的参与度及话语权[1][7] - 私有化对价提升至每ADS 2.30美元(约合每股0.575美元),相对于2025年5月23日收盘价溢价47.4%[7] - 私有化交易预计将在2025年内完成[7] 私有化历史背景 - 公司曾于2022年4月29日收到私有化要约,买方团计划以每股0.83美元的价格收购所有流通股[3] - 根据当时总股本2979.8万股测算,2022年私有化总价约为2473.2万美元[3] - 2022年底,买方集团决定撤回私有化提案,第一次私有化尝试未能成功[5][6] - 2025年5月,公司董事会主席、CEO及关联股东再次提交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提议以每股0.50美元或每ADS 2.00美元的现金收购[7] 股价表现与市值 - 公司股价自2021年起不断下行,从上市初的每股10.5美元一路暴跌至不足1美元,一度触及每股0.5美元的历史低点[3] - 因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公司于2022年3月收到纽交所预警,后通过“4股合1股”将股价拉升到3美元左右以符合合规要求[3] - 截至10月13日美股收盘,公司市值为6391.13万美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8] 公司财务状况 - 2021财年至2024财年(截至8月31日),公司收入分别为14.02亿元人民币、14.39亿元人民币、17.72亿元人民币、17.55亿元人民币[8] - 同期,公司毛利率连续三年提升,分别为15.80%、25.75%、26.38%、28.69%[8] - 当前市值约4.5亿元人民币,仅为上一财年超过17亿元收入的25%左右[8] 股东结构与控制权 - 在2022年的私有化尝试中,由杨惠妍及杨美容组成的买方集团持有公司78.06%股份,约占公司总投票权的92.52%[4] - 公司实控方长期控制绝大多数投票权,私有化容易演变为“多数挤兑少数”的交易结构[4] - 部分小股东认为私有化价格过低,未完全反映公司的长期内在价值,特别是其正在增长的海外学校业务的真实价值[8]
怪兽充电“舍高求低”,共享充电宝迎来终局?
36氪· 2025-10-13 20:42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17年成立,2021年4月1日在纳斯达克IPO,成为国内共享充电第一股,开盘价报10美元,较发行价8.5美元上涨17.64% [1] - 上市前完成6轮融资,累计规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吸引阿里巴巴、高瓴资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软银亚洲等机构投资 [3] - 2021年上半年按GMV计市占率达40.1%,位居行业第一;至2022年底,投放超过670万个充电宝,覆盖全国1800多个区县的99.7万个点位,累计注册用户数达3.34亿 [3] 财务表现恶化 - 2024年全年营收为18.94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29.586亿元人民币下降36.0%;2024年净亏损1350万元人民币,同比扩大115.21%,而2023年净利润为8870万元人民币 [6] - 毛利率持续下滑,从2020年的84.67%降至2023年的56.45% [13] - 主营业务移动设备充电服务收入从2022年的27.541亿元人民币大幅降至2024年的4.837亿元人民币 [7] 私有化决策与博弈 - 2025年10月,公司董事会拒绝高瓴资本每股1.77美元的私有化要约,选择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每股1.25美元的方案,该报价较发行价缩水超过85% [1] - 选择信宸资本方案是基于战略控制权考量,该方案为“管理层+友好资本”联盟,交易确定性更高,且自2025年1月已推进近9个月 [17][18][22] - 高瓴资本的收购邀约为初步非约束性提案,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其可能意图复制私有化百丽国际后的资产再造路径 [23][27][29] 行业整体困境 -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达1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突破1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预计全年规模将突破380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 [1] - 行业面临用户体验崩塌与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近3万条,涉及充电效率低、恶意扣费、归还难等问题 [36] - 商业模式陷入“涨价—体验感下降—用户流失”恶性循环,价格从早期1元/小时普遍涨至4元/小时,核心地段甚至达10元/小时 [39] 公司战略转型与挑战 - 为应对经营压力,公司从直销模式转向网络合作伙伴模式,2023年新增代理合作伙伴超4300个,代理点位占比提升至72.8%,代理业务收入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3% [10] - 模式转型伴随副作用,代理商收费乱象频发,总部缺乏有效管理 [11] - 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约32亿元人民币,但市值长期徘徊在2至3亿美元,现金储备远超市值 [14] 行业监管与技术创新 - 2024年8月,北京推出《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怪兽充电、美团、街电等8家覆盖全市95%运营点位的企业已签署 [40] - 工信部正制定《便携式共享移动电源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 [41] - 竹芒科技推出彩宝3.0Pro,支持22.5W超级快充,30分钟可将手机电量从20%充至80%,归还成功率提升至99.9% [42]
怪兽充电拒绝高瓴私有化要约 为啥不选出价高的方案?
犀牛财经· 2025-10-13 14:28
私有化进程 - 怪兽充电董事会正式拒绝高瓴资本提出的溢价私有化要约,决定继续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的原有私有化方案[2] - 高瓴资本于8月15日发出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提案,出价为1.77美元/ADS,较管理层与信宸资本财团1.25美元/ADS的报价高出约40%[2] - 信宸资本与怪兽充电管理层于今年1月联手发起1.25美元/ADS的私有化要约,该价格远低于公司2024年度报告披露的1.63美元/ADS的现金资产价值[2] 财务业绩 - 怪兽充电2024年实现营收18.94亿元,同比下降36%[2] - 公司2024年净亏损为1350万元,同比扩大115.21%[2] - 收入下滑主要归因于直销模式向网络合作伙伴模式转型,以及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导致充电服务收益效率普遍降低[2] 公司背景 - 怪兽充电成立于2017年,于2021年4月上市[2] - 公司通过6轮融资吸引了阿里巴巴、高瓴、小米等顶级投资机构的支持[2]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低价私有化,谁最受伤?
凤凰网财经· 2025-10-10 21:05
私有化方案进展 - 怪兽充电董事会于10月1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文件,正式拒绝高瓴资本8月提出的私有化要约,决定继续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的原有私有化方案 [2] - 高瓴资本于8月15日发出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提案,出价为每ADS 1.77美元,较管理层与信宸资本财团1.25美元/ADS的报价高出约40% [4] - 在高瓴资本私有化提案公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8月18日),怪兽充电股价一度暴涨超22% [5] 管理层私有化方案争议 - 管理层与信宸资本财团提出的1.25美元/ADS私有化价格引发市场质疑,被认为可能未真实反映公司内在价值 [7] - 该私有化价格对应的公司整体估值仅为3.24亿美元,但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的账面现金价值达4.13亿美元,每股ADS现金价值约为1.63美元 [7] - 有业内律师指出,公司基本面良好且现金流充足,具备维持上市状态的能力,拒绝更高报价难言符合所有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7] - 私有化交易完成后,财团将获得公司控制权,投资者担忧自身利益可能未能得到充分保障,需承担控制权溢价未能体现在股价上的潜在损失 [8] 公司财务状况与市场背景 - 怪兽充电自2017年以来多轮融资总金额达5.07亿美元,其中IPO及之前融资额合计3.84亿美元,且2020年后资本开支不大,经营现金流一直为正,大量融资资金沉淀于账面 [8] - 公司上市发行价为8.50美元,当前1.25美元的私有化报价较发行价缩水超85% [5] - 2024年7月以来,中国资产正迎来价值重估,反映科技公司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从5650点上涨至7413点,累计涨幅达31% [9]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怪兽充电管理层合计持有公司16.9%的股份,但通过超级投票权掌握高达64%的投票权 [11] - 市场观点认为,管理层应依托公开市场优势拓展业务以带动股价回升,而非利用超级投票权推动低价私有化 [11] - 管理层的选择引发了中小股东的强烈反对,有股东表示不排除在境外发起诉讼 [12] 创始人历史法律纠纷 -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曾在公司IPO前夕因股权承诺纠纷遭到两位天使投资人(冯一名、尹思成)的起诉 [16] - 投资人方面称,蔡光渊曾口头承诺赠与二人共3%的公司股权以感谢其早期贡献,但该承诺至今未能履行 [18] - 相关法律纠纷使蔡光渊的个人"诚信问题"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19]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低价私有化,谁最受伤?
新浪财经· 2025-10-10 13:53
私有化要约进展 - 怪兽充电董事会于10月1日向SEC提交13E3文件,正式拒绝高瓴资本8月提出的溢价私有化要约,决定继续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的原有私有化方案[3] - 高瓴资本于8月15日发出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提案,出价为每ADS 1.77美元,较管理层与信宸资本财团1.25美元/ADS的报价高出约40%[5] - 在高瓴资本私有化提案公告后第一个交易日(8月18日),怪兽充电股价一度暴涨超22%[5] 私有化价格争议 - 信宸资本与管理层财团于今年1月发起1.25美元/ADS的私有化要约,该价格远低于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的每ADS约1.63美元的现金资产价值[5] - 1.25美元收购价对应的公司整体估值为3.24亿美元,而公司账面现金价值达4.13亿美元,私有化价格低于公司实际现金价值[6] - 若完成私有化,财团支付给其他股东2.63亿美元后,将剩余1.5亿美元现金留给管理层和信宸资本[6] 公司融资与股权结构 - 怪兽充电自2017年以来融资总金额达5.07亿美元,其中IPO及之前融资额合计3.84亿美元[7][8] - 公司上市发行价为8.50美元/ADS,当前私有化价格较发行价缩水超85%[5] - 管理层合计持有公司16.9%的股份,但掌握高达64%的超级投票权[10] 市场与行业背景 - 2024年7月以来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从5650点上涨至7413点,累计涨幅达31%,中国资产正迎来价值重估[9] - 公司账面现金充足且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但管理层选择利用超级投票权推动低价私有化引发中小股东强烈反对[10] 创始人法律纠纷 -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在IPO前夕遭天使投资人冯一名、尹思成起诉,涉及未履行赠与3%项目公司股权的口头承诺[11][13] - 诉讼文书显示蔡光渊曾于2017年3月31日在微信群承诺给予二人共3%股份,但至今未履行[13]
瑞银:予恒生银行评级“沽售” 若汇丰银行私有化顺利进行股价有上行空间
智通财经· 2025-10-10 11:58
收购要约核心条款 - 汇丰银行提出以每股155港元收购恒生银行剩余36.5%股权 [1] - 收购要约较恒生银行最后收市价提供显著30%溢价 [1] - 此次收购隐含2025财年1.8倍市账率 [1] 交易预期影响与协同效应 - 私有化将加强汇丰与恒生银行之间的协调,从而带来中期收入及成本协同效应 [1] - 潜在的收入及成本协同效应预计将在中期对汇丰产生正面影响 [1] - 此举将提升恒生银行的效率及竞争定位,同时提升汇丰在香港本地市场和快速增长的国际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份额 [1] 交易进程与批准条件 - 私有化提案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 [1] - 交易须获得少数股东至少75%投票权批准 [1] - 除汇丰外无其他重大股东,少数股权高度分散且主要由被动型基金组成 [1] - 汇丰银行有充分理由相信不会有任何重大监管障碍 [1]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消息公布后,恒生银行股价急升26% [1] - 瑞银相信若交易顺利进行,恒生银行股价存在上行空间 [1]
飙涨41%!一银行龙头,宣布拟私有化
中国经济网· 2025-10-09 19:29
私有化交易核心条款 - 汇丰亚太作为要约人提出私有化恒生银行建议,交易估值约为2903亿港元 [1] - 私有化将根据公司条例第673条以协议安排方式进行,计划生效后股东每股可获得155港元现金对价 [3] - 每股155港元的对价较恒生银行前一交易日119港元的收盘价溢价30.3% [8] - 汇丰亚太需向计划股东支付的现金总额约为1061.56亿港元 [8] 市场反应与财务数据 - 公告发布后恒生银行股价盘初一度飙涨41%,收盘报149.800港元/股,涨幅达25.88%,市值为2810亿港元 [6] - 恒生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9.75亿港元,同比增长3%,但股东应得溢利下跌30.46%至68.80亿港元 [12] - 私有化预计将提升汇丰控股每股普通股盈利,对汇丰控股首日资本影响约为125个基点 [8] 未来运营与监管安排 - 汇丰控股承诺私有化后不会改变恒生银行核心运营架构,将保留其独立持牌银行资质、企业管治体系及品牌形象 [10] - 恒生银行将继续保留现有分行网络,汇丰计划通过汇丰和恒生银行两大品牌服务香港市场 [10][12] - 香港金管局已与相关银行保持沟通,将按既定程序进行监管审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