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造船进入“搭乐高”阶段 武汉成绿色智能船舶“理想试验场”
长江日报· 2025-11-11 08:37
武汉船舶产业基础与优势 - 武汉在船舶制造上拥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1] - 武汉集船舶制造、航运、科研检验等核心资源于一体,在技术实景落地与航运实践转化上具备天然禀赋 [1] - 武汉拥有长江、汉江等丰富的内河岸线资源,拥有完备的船舶制造人才链、产业链和强劲的科研实力 [2] - 武汉是中国内陆唯一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集聚了超过100家产业链核心主体 [3] - 武昌区船舶产业大厦汇聚近40家绿色船舶企业,全国超八成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设计成果出自武汉 [3] 行业转型趋势与技术发展 - 船舶行业正迈入智能、绿色、数字深度融合的全新阶段 [1] - 模块化生产与跨区域协作的普及,打破了“靠海造船”的传统认知,造船已进入“搭乐高”时代 [2] - 内河航运过去更侧重经济成本,如今必须向安全、绿色、数字化转型 [4] - 绿色船舶发展需研发专属技术,纯电驱动、电磁驱动等技术在船舶场景的适配性不足,目前多处于探索阶段 [7] - 必须结合船舶续航、载重、抗腐蚀、安全管控等航运特性研发专属绿色能源与技术,避免直接套用汽车领域技术 [7] 企业合作与项目进展 - 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约,正加速京杭运河绿色智能船舶布局 [1] - 宁德时代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67.6米绿色智能船舶已在济宁段交付,今年内将完成约55艘船舶交付任务 [1] - 在长江沿线,宁德时代已实现电动船舶从0到1的突破,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场景落地全链条贯通,覆盖渔船、大型游览船、港口拖轮等全场景船型 [2] -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的“三峡氢舟1”号是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 [6] 未来发展策略与方向 - 武汉及湖北的产业生态为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期待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2] - 未来将聚焦规模化推广与标准化升级,为水上交通提供柴油动力的绿色替代方案 [2] - 武汉将在巩固国际业务与海船业务的基础上,强化对内河航运的技术支撑,以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生态协同为抓手,带动全国内河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 [4] - 需进一步拓展场景应用深度,精准适配客游船、货船、工作船等不同船型对动力方案的差异化需求 [7] - 建议以“产学研用协同”为核心,组建绿色船舶产业联盟,联动高校、制造企业、航运公司、码头等主体,共享数据资源、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7]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央广网· 2025-11-04 09:29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海洋船舶工业 -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6.7%,海船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25.7% [1]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1]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1] - 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 [1] 海工装备制造业 - 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1] 海洋对外贸易 - 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额同比增长23.9% [1] - 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22.4% [1]
权威访谈|国民经济发展“蓝色支撑”稳中有进——访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负责人
新华网· 2025-11-04 00:4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2]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 [6] - 涉海企业经营总体向好,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同比增长 [6] 海洋资源与能源开发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7.7% [2]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2] 海洋工程与高端制造 - 海船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63.5%,造船完工量占47.3%,手持订单量占58.6% [1][4]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60.0%,交付订单金额占50.8%,手持订单金额占61.9% [4]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5] 科技创新与重点项目 - 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 [2] - 我国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大丰(800兆瓦)"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3]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 [4] - 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4] 智能化与绿色转型 - 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5] - 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相继开工 [5] - 我国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OCCS)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 [5]
2025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1-03 09:57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航运业正加速绿色转型,绿色船舶成为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核心抓手 [1] -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净零框架》和中国的《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为绿色船舶产业发展划定了清晰的政策路径 [1][14] - 绿色船舶技术呈现“多元并进”特点,清洁能源技术是核心方向,金融创新与区域实践共同推动产业变革 [1][2][4] - 全球航运业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需要约1-1.9万亿美元投资,庞大的资金需求催生多元金融支持体系 [16] 我国绿色船舶产业全景图 船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 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明确减排目标:到2030年将国际航运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至少减少20%(力争30%),到2040年至少减少70%(力争80%),到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 [19] - IMO《净零框架》规定总吨位超5000吨的远洋船只必须逐步降低年度温室气体燃料强度(GFI),未达标船舶需购买“补救单位”,使用近零碳技术船舶可获经济奖励 [1][19] - 中国《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从绿色船舶产品供给、骨干企业能效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提出2025年与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1][23] 绿色船舶的技术图谱 - 清洁能源技术中LNG动力船舶已形成规模应用,2023年全球新造船订单中LNG动力船占比最高;甲醇燃料船舶紧随其后,去年全球新接甲醇动力船订单达138艘,占总订单量13% [2][28][31] - 氢能、氨能等零碳燃料多处于示范阶段,绿氢因全生命周期零排放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生物燃油2023年全球船用生物混合燃油总产能为130-150万吨 [29][30][32] - 能效提升技术(船型优化、空气润滑、废热回收等)改造成本适中、短期见效快,减排潜力在0.5%-8%之间;碳捕集技术作为“末端治理”手段为高碳排放船舶提供临时解决方案 [2][24][33][36] 绿色船舶的产业链条 - 上游原材料与配套设备领域市场集中度高,宝钢、中船重工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清洁能源技术推动新兴企业入局竞争格局重塑 [3][37] - 中游船舶设计与制造环节高度集中,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等头部企业主导绿色技术集成,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千亿级并购进一步巩固产业链优势 [3][38] - 下游运营与维护环节企业分散、船舶更换周期长(通常25年以上),绿色转型进度相对缓慢,但中远海运、马士基等龙头企业已探索绿色运营模式 [3][39] 绿色船舶的区域分布 - 上海依托技术与金融优势锚定“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2023年上海碳市场航运企业碳配额交易量达77万吨,占全市年交易量34.5% [4][17] - 江苏在LNG动力船舶建造上成绩突出,南通、泰州、扬州三大造船基地集聚全省80%以上产能;山东聚焦氢能、LNG应用,福建以电动船舶为突破点,辽宁发力绿色甲醇产业链 [4] - 沿海省市形成产业集群,江苏造船完工量占全国47.1%,新接订单量占41.5%,手持订单量占44.3% [51] 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路径 中国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路径 - 构建“债权+权益+保险”多元融资体系:债权领域北京银行南京分行为船舶企业提供100亿元授信,南京银行推出与转型成效挂钩的贷款 [5] - 绿色债券与融资租赁稳步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交银金租等6家专业子公司去年上半年绿色船型投放超100亿元 [5] - 深圳、江苏等地设立绿色航运产业基金,国寿双碳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支持技术研发;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合成立共保体提供全周期保障 [5] 国际金融支持绿色船舶的路径 - 以《波塞冬原则》为核心推动金融机构将碳排放绩效纳入项目评估;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工具广泛应用 [5][16] - 日本NYK、丹麦马士基等企业通过发债支持绿色船舶建造;挪威企业推出租金与船舶碳排放量挂钩的光船租赁合同实现环保与商业利益绑定 [5] - 国际资本市场已形成较成熟绿色融资体系,租赁模式更趋灵活,支持绿色船舶的建造与运营 [5][16]
两天两艘,领航全球 中国船舶工业向“绿”而行
央视新闻· 2025-11-01 03:52
行业政策导向 - 国家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包括船舶在内的多个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1] LNG船舶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的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交付,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设备国产化率提升,综合性能指标大幅提高,总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1] - 船舶配备全球首套再液化装置和国内自主研发的废弃再循环系统,有效降低碳排放和LNG消耗,提高能效 [4] - 船舶安装避碰系统,可自动规避近距离航行船舶,极大提高航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4] - 一次满载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可供上海市居民使用半个月 [1] 建造效率与产能 - LNG船建造效率大幅提升,单船生产时间由过去30多个月缩短至17个月 [4] - 沪东中华手持LNG船订单达50多艘,同时在建24艘,今年全年有望交付大型LNG船11艘,将创全国单年交付数量新纪录 [6] 绿色船舶市场地位 - 截至今年6月,中国承接全球近七成(68.8%)的绿色船舶订单,实现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6] - 船舶工业利润率达到9.71%,创近十年新高 [6] - 沪东中华造船厂今年接到的绿色船舶订单占比已超过80%,为近5年最高水平,船型覆盖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燃料拓展至甲醇、液氢 [8] - 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全谱系生产产品,满足海事工业各方面需求的国家 [8]
今年我国大型LNG船交付量有望创新高
新浪财经· 2025-10-30 21:51
核心观点 - 我国自主研制的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成功交付,标志着行业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1] - 中国船舶工业在绿色船舶市场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新接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68.8% [1] - 行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利润率9.71%创近十年新高 [1] 产品交付与产能 - 单艘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交付,次日将再交付一同型号船舶 [1] - 2025年全年计划交付大型LNG船11艘,将创全国单年交付数量新纪录 [1] 市场地位与份额 - 截至2025年6月,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68.8% [1] 行业财务表现 - 船舶工业利润率达到9.71%,为近十年最高水平 [1]
2天、2艘,创纪录!船舶工业在低碳技术应用、高端船型研发等领域持续发力
央视网· 2025-10-30 17:23
船舶交付与技术突破 -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大型运输船于10月30日及10月31日交付,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总体技术国际领先 [1][3] - 该船型配置全球首制再液化系统和国内自主研发废气再循环系统,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提高能效 [5] - 船舶配备避碰系统,显著提高了航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 产能与订单情况 - 中船沪东中华单月交付4条LNG船,相比几年前年交付4到5条有重大突破,标志着建造能力全面提升 [7] - 公司手持LNG船订单达50多艘,在建24艘,2025年有望交付11艘大型LNG船,将创全国单年交付数量新纪录 [8] - 2025年沪东中华造船厂接到的绿色船舶订单占比超过80%,为近5年最高水平 [12] 行业市场地位与绿色转型 - 截至2025年6月,我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8.8%,船舶工业利润率达到9.71%,创近10年新高 [11] - 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全谱系生产产品以满足海事工业各方面需求的国家,绿色船舶总装建造取得长足进步 [14] - 中国船舶工业未来五年将加快绿色转型,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高端船型研发等领域发力 [15] 产品性能与多样化 - 第五代LNG船一次满载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可供上海市居民使用半个月 [3] - 绿色船舶订单船型覆盖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主力船型,燃料从液化天然气拓展到甲醇、液氢等 [12]
我国已拿下全球绿色船舶近70%订单
中国能源报· 2025-10-30 14:07
中国LNG船舶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的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实现两天内连续交付,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新船配置全球首制再液化系统和国内自主研发的废气再循环系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提高能效 [3] - 单船一次满载的液化天然气可供上海市居民使用半个月 [1] 沪东中华造船厂产能与订单 - 船厂手持LNG船订单超过50艘,目前在建24艘,预计今年将交付11艘大型LNG船,创全国单年交付数量新纪录 [3] - 船厂产能实现重大突破,从往年交付4-5艘提升至单月交付4艘LNG船,未来将保持该产能水平 [5] - 2024年该船企接到的绿色船舶订单占比已超过80%,为近5年最高水平 [6] 中国船舶行业全球市场地位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8.8%,接近全球总量的70% [6] - 中国船舶工业利润率达到9.71%,创近十年新高 [6] - 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全谱系生产产品以满足海事工业各方面需求的国家 [12] 行业绿色转型与未来发展 - 绿色船舶订单覆盖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主力船型,燃料从液化天然气拓展至甲醇、液氢等 [6] - 未来五年是行业应对全球航运业绿色变革、扩大产业优势的关键时期,将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并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高端船型研发等领域发力 [10] - 行业计划通过建设智能绿色工厂、优化生产流程、加大研发投入来开拓新的绿色智能船型,以进一步提升效率并领跑市场 [8][12]
视频 | 两艘国产LNG船今明交付!我国已拿下全球绿色船舶近70%订单
央视新闻· 2025-10-30 12:03
船舶交付与技术突破 -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大型运输船于近日交付,同一型号另一艘船次日交付 [1] - 船舶集全球最新设计理念、最优技术装备和最强环保性能于一身,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一次满载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可供上海市居民使用半个月 [1] - 配置全球首制再液化系统装置和国内自主研发的废气再循环系统,有效减少航行中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效 [3] - 船舶配置避碰系统,提高航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公司订单与产能 - 沪东中华手持LNG船订单达50多艘,同时在建24艘 [3] - 公司今年全年有望交付大型LNG船11艘,将再创全国单年交付数量新纪录 [3] - 公司单月交付4条LNG船,标志着建造领域有重大突破,未来将保持此产能 [5] - 公司今年接到的绿色船舶订单占比已超过80%,为近5年最高水平 [5] 行业市场份额与表现 - 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承接全球近七成的绿色船舶订单,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8.8% [5] - 船舶工业利润率达到9.71%,创近十年新高 [5] - 绿色船舶订单覆盖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主力船型,燃料从液化天然气拓展到甲醇、液氢等 [5] - 中国是目前全球各国中唯一能够全谱系生产产品,满足海事工业各方面需求的国家 [11] 行业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船舶工业应对全球航运业绿色变革、扩大产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 [9] - 行业将以国家减排战略为指引,加快全行业绿色转型步伐,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高端船型研发等领域发力 [9] - 公司计划进一步优化,建设智能绿色工厂,减少无效工时损耗,提高生产效率 [7] - 公司将加大船舶研发设计投入,开拓新的绿色智能船型,逐步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7]
2025年航运业转型融资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28 11:19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航运业在IMO《净零框架》等政策驱动下,正经历以绿色船舶为核心的技术与金融双重变革,清洁能源技术迭代与绿色金融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 [1][2][13] 绿色船舶技术路径 - LNG动力船舶技术成熟且应用广泛,是当前过渡期主流选择,2023年全球新造船订单中LNG动力船总吨位占比最大,达18.9% [1][28] - 甲醇动力船舶因能量密度高、加注便利获马士基等巨头青睐,成为近期投资热点,2023年全球新造船订单中共有138艘甲醇动力船,总吨位约占订单总量的13% [1][31] - 氨能与氢能技术具零碳潜力但受限于毒性、储存成本与技术成熟度,尚处商业化前夜,2023年全球新造船订单中仅有11个订单采用氨燃料 [1][29][32] - 能效提升技术如螺旋桨优化、船型优化等,凭借成熟可靠、回报稳定成为企业低成本减排优选方案,减排潜力在0.5%-8%之间 [1][24][33] 绿色金融支持工具 - 国际领先船企通过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工具为甲醇船、LNG加注船等募集数十亿美元资金,如马士基2021年发行5亿英镑绿色债券为甲醇燃料集装箱船建造融资 [2][72][73] - 创新融资模式包括“租金与碳排放挂钩”的绿色租赁、“技术流”定价及“节能收益分成”的能效合同管理,正在重塑行业融资逻辑 [2] - 全球航运业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约1-1.9万亿美元投资,亟需金融市场有效支持 [15] - 中国金融支持路径以中长期贷款、供应链金融、转型贷款及融资租赁为主,如南京银行泰州分行发放1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利率可与转型成效挂钩 [56][57] 产业链结构与区域分布 - 上游原材料及配套设备市场集中度较高,宝钢集团、中船重工等为主要供应商,绿色技术引发新兴市场竞争加剧 [37] - 中游船舶设计与制造环节高度集中,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等头部企业主导绿色技术创新,2024年中期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21% [38][43] - 下游船舶运营与维护市场分散,绿色转型进程相对缓慢,因船舶更换周期长达25年或更久 [39] - 中国绿色船舶产业在沿海省市形成集聚,江苏、辽宁、山东、浙江为重点区域,其中江苏省2024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占全国47.1% [51][53] 政策与标准框架 - IMO《净零框架》2025年落地,规定2028-2035年间船舶温室气体强度每年下降需从4%增至30%,未达标的船舶将面临100-380美元/吨CO₂当量罚款 [18][19] - 中国发布《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从绿色船舶产品供给、企业能效水平等方面设定2025年与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22] - 欧盟自2024年1月1日起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新加坡通过港口费优惠等政策推动绿色船舶发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