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搜索文档
两岸作家相聚武夷山市采风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11:18
两岸作家共同走进武夷山水、茶园与人文古迹,以文学视角探寻两岸茶文化的同根之源,书写茶产业发 展的现代篇章。 中新网福建南平11月18日电 (彭小斌)以"茶香两岸·文脉相连"为主题的两岸文艺工作者交流采风暨创作 研讨会15日至16日在福建武夷山市举办。 图为以"茶香两岸·文脉相连"为主题的两岸文艺工作者交流采风暨创作研讨会在福建武夷山市举办,两 岸作家共同走进武夷山水、茶园与人文古迹。 肖菁文 摄 采风结束后的研讨会上,两岸文友围绕朱子文化、茶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 文学如何书写并传承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悉,参与作家将围绕茶文化主题开展创作,计划结集出版《茶香两岸·文脉相连》作品集。(完) 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作家们泛舟九曲溪,在山水之间激发创作灵感;走访"朱子故里"五夫镇,于朱子 文化园、紫阳楼与兴贤古街追寻中华文脉的共同根基,并观看"月印武夷"特色演出、体验"朱子家宴"以 品味文化传承。在沈丹乡村美术馆,两岸作家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创开发与农旅融合新业态, 见证了茶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家们还走访了大坪州生态茶园,感受茶山意境,品鉴各类武夷岩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第十届中华茶奥会圆满闭幕
中国经济网· 2025-11-10 11:22
活动概况 - 第十届中华茶奥会于11月9日在浙江杭州龙坞圆满闭幕[1] - 活动与中华茶文化周首次联袂举办[3] 活动规模与参与度 - 七项主要赛事共吸引855名选手进入决赛圈[1] - 赛事最终产生金牌14块、银牌24块、铜牌34块[1] - 斗茶大赛七个组别共收取茶样360只,评选出金奖茶产品93个[1] 行业意义与展望 - 活动标志着茶奥会开启了第二个十年的探索与辉煌[1] - 赛事规模与质量再创新高,展现了茶产业的蓬勃生机与多样风貌[1]
广西“三茶”统筹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11-05 13:46
行业整体概况 - 广西茶叶年产量约13万吨,已连续6年进入全国前十强 [1] - 六堡茶年产量约4.3万吨,占全区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占广西茶产业半壁江山 [2] - 横州茉莉花茶产业综合总产值超180亿元,年产茉莉花1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60%以上 [2] 细分产业表现 - 广西早春茶开采面积约56.5万亩,产量约1.1万吨,近3年产量平均增长率达13.8% [1] - 早春茶中绿茶产量占比最大,约占70% [1] - 2025年早春茶大会签约合作项目47个,签约金额达3.7亿余元 [1] - 2024年经广西出口到东盟等国家的六堡茶约占全国黑茶类出口的20%,出口额同比增长7.5%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行业组建国家技术团队,强化茶园生产指导,将茶叶高值化生态模式种植、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加工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主攻研究范畴 [1] - 通过科技赋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早春茶的“生态溢价” [1] - 横州实施茉莉花产业“1+9”战略,形成“种植—窨制—交易”全链条集群 [2]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茶叶团体共订《六堡茶斗茶规则》,提升六堡茶感官评价科学性与公信力 [2] - 2025中国黑茶大会将于11月在梧州市开幕,提升六堡茶国际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2] - 行业通过联合水果、陈皮、水牛奶等特色农产品展示,展现协同发展潜力 [3] 文化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通过茗画联展、汉服秀、裸眼3D技术、机器狗互动及现场制茶等多样化形式展现茶叶消费新场景与文化新业态 [3] - 广西茶科所“三茶”综合展示馆通过沉浸式体验系统展示产业发展,近年科普游客数超4万人次 [3] - 2025年智慧农业博览会特设茶叶展馆,举办6个茶产业相关主题活动,涵盖产销对接、学术交流、文化体验等内容 [3]
2025第二届“茶录传承”茶王大赛斗茶活动成果发布会圆满举行
环球网· 2025-10-28 16:04
活动概况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福建省安溪县与仙游县人民政府于2025年10月26日在北京举办2025第二届“茶录传承”茶王大赛成果发布会 [1] - 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重点产茶区的1400余份茶样,经过多轮盲评与专家会审,最终评选出“茶王奖”11项以及金奖、银奖、铜奖等多个奖项 [1] 战略定位与行业意义 - 项目旨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茶产业从“地方特产”迈向“国家战略名片”,打造权威、专业、可持续的国家级茶产业交流平台 [6] - 通过文化赋能、标准引领、品牌共建,推动形成“文化可感、品质可信、品牌可”的发展新范式,深化机制创新助力优质茶企走向市场 [6] - 茶被定位为兼具日常消费属性与文化社交功能的传统工艺饮品,是促进人文交流、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6] 地方实践与品牌建设 - 安溪县将“安溪铁观音”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核心引擎,通过统一标准、标识、监管和推广提升品牌公信力与市场竞争力 [11] - 仙游县追溯“茶录”之名至北宋蔡襄所著《茶录》,旨在传承千年匠心,将“茶录”打造为新时代中国茶的文化符号与品质标杆 [13] 机制创新与合作签约 - 现场举行三轮重要合作签约,标志着项目在机制化、平台化建设上迈出关键步伐 [18]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茶文化梳理、技艺传承、品牌传播深化合作 [18] - 启动“匠心品鉴”数字传播计划,通过直播带货、专题报道等形式助力茶企走向全球市场 [20] - 首批供应链签约企业包括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益、福建海晟通仙、云南宝和祥等知名茶企,旨在打造全链条服务闭环 [22] 获奖企业与未来展望 - 11位“茶王奖”得主揭晓,包括安溪大垅格茶业有限公司、建瓯市旭凤茶业、福鼎市汪家洋大毫茶茶业专业合作社等企业 [32] - 未来项目将面向全国茶企开放“匠心品鉴”合作申请,推动建立中国茶品质评价体系与数字化档案 [35]
76份茶样现场比拼 金奖花落谁家? 首届西湖区九曲红梅斗茶大赛 看点多
每日商报· 2025-09-28 09:48
9月26日至27日,以"茶香九曲·红梅竞艳"为主题的首届西湖区九曲红梅斗茶大赛圆满落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赛不止于"斗",更注重"品"与"传"。主会场精心设置的三大体验区,为市民 游客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九曲红梅文化盛宴。 本次大赛是杭州市西湖区系统性振兴九曲红梅产业的成果缩影。据《2024年西湖区茶产业发展情 况》报告,2024年九曲红梅茶产量和产值同比分别大幅增长33%和59%。2025年九曲红梅春茶同比增长 10.8%,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九曲红梅不仅是杭州的城市记忆,更是西湖区茶文化的重要标识。依托西湖区"政策+协会+科技 +人才"的组合拳,九曲红梅必将以更自信的姿态,从西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交流 互鉴的芬芳使者。 本次斗茶大赛共收到来自茶企和个人的九曲红梅茶样76份,其中企业组40份、个人组36份,这些茶 样代表着当前九曲红梅茶制作的最高水准。整个评审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行 业标准《九曲红梅茶》执行,对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大因子进行精细化打分,并邀请公证 机构全程监督。 经过角逐,杭州加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企业组特别金奖,梅香隐(杭州)茶业有限 ...
新加坡媒体:“新式”茶饮,先看舌象再喝茶
环球时报· 2025-08-19 06:49
行业趋势 - 新式茶饮在新加坡饮品市场迅速崛起,以健康益处和生活方式属性受到消费者追捧 [1] - 传统茶文化正被现代手法重新演绎,花草茶、草本茶及茶球等创新产品逐渐流行 [1] - 茶饮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从大众连锁到精品茶馆,新品牌和新体验不断吸引消费者 [3] 产品创新 - 本土品牌推出22款功能性茶饮,如灵芝龙参饮结合灵芝、人参、茉莉茶和牛奶,主打增强免疫力和缓解疲劳 [1] - 部分门店计划引入AI智能镜,通过扫描顾客面部及舌象提供体质诊断并推荐适合茶饮 [1] - 无咖啡因的花草及冻干果茶成为新卖点,强调茶饮带来的内心平和与身心健康 [3] 消费场景 - 茶馆推动茶文化与静心生活结合,例如潮州工夫茶馆提供高级单丛乌龙、冰茶、冷泡茶及茶点 [1] - 高品质茶叶品鉴套餐旨在培养消费者对茶香层次的鉴赏水平 [3] - 茶饮被视为慢下来的社交方式,与咖啡的提神效果形成对比 [3] 市场动态 - 新加坡本土企业家引入中医药理念的养生茶饮品牌,替代甜味珍珠奶茶的健康需求 [1] - 5月新开茶馆主打潮州工夫茶,并推出茶香鲜奶油和果冻装饰的草莓单丛蛋糕等创新茶点 [1] - 行业竞争加剧但商家认为茶饮可见度提升是积极信号,有利于整体市场扩张 [3]
人挤人的暑假,这座云南小城避暑也避世
36氪· 2025-08-12 11:53
行业概况 -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茶园面积达221万亩[2][3] - 普洱市同时是中国咖啡豆的主要产区,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主产区[4] - 当地形成"左手咖啡右手茶"的产业特色,咖啡因饮料占据当地饮料市场半壁江山[4][7] 文化遗产 - 景迈山拥有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包含5片古茶林和320万余株古茶树[3] - 茶马古道在普洱境内保留较为完好路段,成为重要历史文化遗迹[8] - 唐代《蛮书》记载的"银生城"即今普洱地区,为史籍最早记载云南茶叶的文献[2] 旅游资源 - 普洱年均气温19.5℃,植被覆盖率97.45%,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800多种野生动物,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动植物天堂"[8] - 太阳河森林公园夏季气温20摄氏度左右,可近距离观赏犀牛、小熊猫、猕猴、长臂猿等珍奇动物[8][9] - 当地拥有多个特色咖啡庄园,包括小凹子庄园、炬点庄园和大象庄园,提供咖啡种植加工全流程体验[5] 特色产业 - 咖啡品种主要包括卡蒂姆、铁皮卡、波旁,为都市SOE精品咖啡主要原料来源[5] - 夏季菌类资源丰富,曾出现单朵重达1.06公斤的巨型牛肝菌[9] - 当地特色小吃包括酸醋米线和米干,采用独特豆汤或花生汤烹饪工艺[9] 文化影响 - 电影《一点就到家》取景景迈山,成功推广当地云海景观和慢生活方式[3] - 市区精品咖啡店密集分布,简聿咖啡、Torch咖啡、多嚞咖啡成为网红打卡点[7] - 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成为茶叶贸易核心通道,长期作为商旅马帮交通命脉[8]
石矿墟变“零碳村” 一个浙江小山村的“生态经”
中国青年报· 2025-08-11 08:07
核心观点 - 径山村通过生态修复和文化创新实现从贫困村向零碳旅游乡村的转型 开发茶产业衍生品并联动周边村庄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1][2] 生态资源 - 森林覆盖率达96% 负氧离子浓度30000个/cm³ 形成天然碳汇库 [1] - 拥有3000亩茶园和万余亩毛竹林 发现192种野生动物和386种野生植物 [1] - 现存130株古树名木 柳杉群落平均树龄超300年 [1] 生态修复历程 - 2000年关闭里洪石矿 结束1996年开产的石矿对山体的破坏 [1] - 实施封山育林行动 2003年获评杭州市级生态村 [2] - 2024年入选全球环境基金首批"中国零碳村镇"试点 成为全国29个示范村镇之一 [2] 产业创新 - 开发径山红茶 福佑茶 抹茶 团茶等系列产品 延伸近百种茶科技衍生品包括牙膏和面膜 [2] - 创建旅游IP"径灵子" 推出点茶套装 抱枕等文创产品 [2] - 布局智慧路灯和光伏长椅等低碳设施 发展茶园碳汇经济 [2] 区域协同发展 - 2021年起联动周边4个村庄共同打造禅意旅游线路 [2] - 2024年累计接待1500余批次考察团 游客量超30万人次 [2] - 以1200年径山文化为核心开展研学旅游等精品业态 [2]
从智能窖藏到东方纳帕,解码传统茶业的破局新生
第一财经· 2025-07-28 14:01
景迈山茶文化核心价值 - 景迈山是全球唯一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拥有2.8万亩连片古茶林,展示茶树驯化文明序列[1][9] - 作为普洱茶核心产区,其"林下茶"种植技术实现茶林与森林共生,形成多民族共生的活态文化传承[9] - 布朗族将茶升华为生命信仰,通过茶祖节、茶魂树等仪式延续千年茶脉,奠定世界遗产的文明底气[9] 中国茶产业现状与挑战 - 2023年中国茶叶内销增速仅0.3%,出口量价连续两年双降,而立顿茶年营收达17.4亿欧元(约137亿元)[10] - 国际话语权失衡:绿茶受制于日欧标准,红茶由英国主导,缺乏国际品牌[10] - 普洱茶因陈化价值稀缺性和标准化潜力,或成中国茶争夺国际话语权突破口[10] 茶马古窖技术创新 - 采用AI茶纹识别+区块链技术构建普洱茶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解决28.6%年份造假问题[14] - 建立科学窖藏转化模型,部署150组机器人实现无人化仓储管理,APP实时监控窖藏环境[15] - 一期5000个智能茶窖将实现万吨级仓储,千万饼茶叶上链,推动价值评估从经验转向数字科学[18] 产业生态构建 - 对标纳帕谷模式,打造"普洱茶+"生态体系,规划"产-文-旅-医-养-康"六维融合[21] - 形成三大增长极:智能窖藏平台(产业层)、双IP文旅体验(安缦酒店等)、梯度康养服务体系[22] - 整合MASASTUO、LPA、KHA等12个国际顶级设计团队,构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24] 全球化文化输出 - 2024年"万国茶会"吸引60余国上千人参会,涵盖产业领袖、艺术家等多元主体[10][27] - 推出数字茶饼Teaken1号,建成1800人户外剧场孵化茶文化剧目,强化国际传播[29][30] - 纽约时代广场普洱茶外交、谭盾音茶共生等事件突破地理边界,塑造"和合"文化符号[30][31]
搜狐酒馆第27期|周重林:在茶香里溯源千年,让年轻人爱上中国茶
搜狐财经· 2025-07-04 11:45
茶文化历史与传承 - 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宋徽宗《大观茶论》提出"香甘重滑"的品茶标准和"七汤点茶法",成为宋代茶艺核心 [2][4] - 唐宋时期流行抹茶,宋代发展出"十二先生"茶具体系,明代转向叶子茶,清代形成工夫茶,现代茶文化进入最兴盛阶段 [7] - 茶文化传承需通过古籍解读、符号性人物引导以及贴近年轻人的实践方式,如书店、读书会等 [10] 茶艺标准与技术 - "香甘重滑"标准中,"香"指独特茶香如兰花香,"甘"强调回甘效应,"重"体现综合物质口感,"滑"指茶汤顺滑度 [4] - "七汤点茶法"包含调膏、缓展注水等七步骤,被视作宋代点茶复兴的"心法",使茶艺与书法、古琴并列艺术形式 [5] - 宋徽宗通过《文会图》记载的君臣共饮场景,以艺术家身份互动,强化茶艺仪式感与政治亲和力 [6] 现代茶饮行业创新 - 新茶饮品牌如霸王茶姬、喜茶等采用真奶真茶原料,年消耗原叶茶量超越传统茶企,推动茶文化年轻化 [9] - 新茶饮标准化模式契合Z世代生活方式,解决传统泡茶场景限制,同时健康化趋势受年轻人品质监督 [9] - 生普洱与熟普洱工艺差异显著,生茶未经渥堆发酵口感刺激,熟茶经发酵后色泽变深且口感醇厚 [8] 茶学研究与传播 - 茶学研究需结合古籍文献(如《茶经》《大观茶论》)与实地考察(如茶马古道研究),形成系统性学术脉络 [3] - 当代茶文化传播需建立学科体系,通过符号性作品(如《茶叶战争》《宋茶》)降低古籍理解门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