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人工智能(AGI)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中国造船、无人机,美国再不改,公厕都建不成
观察者网· 2025-09-16 12:11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王旦(Dan Wang,音译)的人生轨迹与中美两国紧密交织:2000年,出生于云南的他先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后定居于美国旧金山,最终成为一名科技分析 师。 2018年,出于对中国工程领域发展的强烈好奇,王旦重返故土,在香港、北京、上海先后居住近6年,专注研究中国技术发展动态。 在王旦眼中,这几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段经历也让他清晰看到中美治理逻辑的差异:王旦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工程思维"治理的国家,由具有工程背景的人士主导,擅长统筹建设;而美国已演 变为一个"律师主导型社会",凡事倾向于设置阻碍,联邦政府已沦为一个"由律师掌控、为律师服务、替律师发声的政府"(a government of the lawyers, by the lawyers and for the lawyers)。 为了跳出上世纪 "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传统标签化概念来解读中国,王旦撰写了《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极速前进:中国 塑造未来的探索》)一书,力求厘清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真实变化。该书已于今年8月下旬正式发售 ...
报道:OpenAI正在组建人形机器人算法团队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1:40
公司战略转向 - OpenAI正加速机器人技术领域投入 通过组建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新团队 押注物理世界交互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1] - 公司近期已聘请多位人形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 招聘目标明确指向人形机器人项目 [1] - 所有机器人相关职位均强调"专注于解锁通用机器人技术并在真实世界环境中推动AGI级别智能" 表明公司将机器人技术与AGI终极目标直接挂钩 [2] 人才招聘进展 -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Chengshu Li已于2025年6月加入 其研究涉及为处理家务的人形机器人设计能力基准 [2] - 另有两名来自其他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已入职 招聘行动正在提速 [2] - 公司寻找具备遥操作和模拟(如Nvidia Isaac平台)经验的专家 这些是训练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1] 硬件发展路径 - 机械工程师职位要求具备原型设计和制造带触觉及运动传感器的机器人系统专业知识 [3] - 职位要求拥有"为大批量(100万台以上)生产设计的机械系统经验" 暗示未来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甚至制造业部署 [3] - 公司可能自研机器人硬件 或为机器人训练开发遥操作系统 具体路径尚未明确 [3] 行业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 包括特斯拉、谷歌以及Figure、Agility、Apptronik等明星初创公司 [4] - 自2024年初以来 风险投资已向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投入超过50亿美元 [4]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该产业市场价值可能达到5万亿美元 [4] 技术发展背景 - 公司战略转向正值业界反思大型语言模型发展路径之际 在GPT-5研发达到平台期后 AI需要"走向物理世界"寻求突破 [1][4] - 虽然目前人形机器人仍难以应对复杂不可预测的环境 但资本和顶尖人才涌入有望加快技术突破步伐 [4]
OpenAI与微软分成曝新料!这家印度老厂哭晕:10年前白捐了10亿美元
AI前线· 2025-09-15 16:08
整理 | 华卫 也就是说,即便如此,微软仍能从投资 OpenAI 的这笔交易中获得约 333.3 亿美元。不过,该报道并未明确这一数字是累计金额还是年度 金额。一位了解相关磋商情况的人士称,两家公司目前还在就 OpenAI 向微软租赁服务器的费用问题进行谈判。但总的来说,微软因早期 就押注 OpenAI 赚了不少钱已是毋庸置疑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更可能与 OpenAI 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支持者并不是微软,而是一家数字化与咨询服务公司。这家公司名为 Infosys,是印度历史上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而,如今他们的股份已"毫无价值"。 OpenAI:营利、IPO 我全都要 自 2019 年以来,微软已向 OpenAI 投资 130 亿美元,并参与 ChatGPT 及其应用程序接口(API)所产生收入的分成。 当前,估值实现惊人跃升的 OpenAI 正试图进行重组并最终实现上市。9 月 3 日,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OpenAI 正将其二次股票出 售规模扩大逾 40 亿美元,向符合资格的现任及离职员工提供出售约 103 亿美元股票的机会,相比最初 60 亿美元的目标大幅提升。知情人 士表示 ...
DeepMind哈萨比斯最新认知都在这里了
量子位· 2025-09-15 13:57
文章核心观点 - 谷歌DeepMind CEO哈萨比斯认为AGI将在未来十年内实现 并开启科学的黄金时代和新文艺复兴 在能源 健康等领域带来巨大益处 [2][7][51] - 当前AI系统仍存在关键瓶颈 包括缺乏真正的创造力 无法提出新假设 以及在某些领域表现优异但其他方面犯简单错误 [4][5][33] - 实现AGI需突破多模态理解 世界模型构建和持续学习能力等核心技术障碍 [6][21][36] DeepMind战略定位与团队规模 - DeepMind与谷歌完成合并 整合Alphabet所有AI团队 成为谷歌和Alphabet的"发动机舱" 负责构建核心Gemini模型及视频模型 交互式世界模型等多种AI模型 [15] - 团队规模约5000人 其中80%以上为工程师和博士研究员 约有三四千名顶尖技术人才 [16] - 模型已全面接入谷歌生态 包括Workspace和Gmail等全线产品 每日服务数十亿用户通过AI概览 AI模式或Gemini应用进行交互 [15] 世界模型技术突破 - Genie 3世界模型通过分析数百万段YouTube等平台视频 自主推导现实世界运行逻辑 能即时生成可交互的沉浸式环境 [17][19] - 模型无需预编程物理规则 仅通过观察学习即掌握光影反射 物体运动等复杂原理 生成持续一两分钟的高度一致性交互场景 [19][20] - 技术突破点在于实现逆向工程学习物理规律 生成范围远超人类活动 包括操控沙滩小狗或与水母互动等多元世界模拟 [19] 机器人技术发展路径 - 采用"安卓模式"战略 打造跨机器人的通用操作系统层 同时探索垂直整合 将最新模型与特定机器人类型深度结合 [25] - 人形机器人对日常任务极具价值 因人类环境基于人体工学设计 但专用机器人形态在工业等领域仍有不可替代性 [26][27] - 当前处于类似70年代PC初期阶段 未来两三年将实现算法突破 关键挑战在于硬件规模化时机选择 需平衡成熟度与量产需求 [28][29] AGI核心能力缺失与衡量标准 - 当前AI缺乏真正创造力 无法像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那样实现直觉飞跃或类比推理 [33][34] - 真正AGI需在所有领域保持博士级表现 而非仅在某些领域优异 同时需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以实时吸收新知识 [35][36] - 关键测试包括给AI设置1901年知识截止点 检验其能否提出类似1905年爱因斯坦的创新理论 [34] 创意工具变革与行业影响 - Nano Banana等工具的核心优势在于惊人一致性 能理解指令并保持其他元素不变 实现高效迭代 [14][38] - 工具双轨赋能:降低大众创作门槛 同时为顶级创作者提供十倍百倍效率提升 但输出质量仍依赖使用技巧和审美素养等专业因素 [38][39] - 未来娱乐将出现融合共创的新艺术形式 顶级创意先锋主导高质量动态叙事 数百万人可参与部分内容共创 [39][40] 药物研发加速前景 - Isomorphic Labs依托AlphaFold技术 旨在将药物研发周期从数年或十年缩短至几周或几天 [41] - 目前与礼来 诺华等重要合作 推进癌症 免疫学和肿瘤学研究 预计明年进入临床前阶段 [43][44] - 采用混合模型架构 结合学习组件与化学物理规则约束 以解决生物学数据不足问题 [45] 能源效率与AGI贡献 - 通过模型蒸馏等技术 相同性能下模型能效过去两年提升10倍甚至100倍 [49] - AI系统在电网效率 材料设计和新能源等领域的贡献将远超其自身能源消耗 [50] - 当前总需求未降低因前沿模型仍需扩大规模实验 但服务端能效持续优化 [49]
正式开课!具身大脑和小脑算法与实战教程来啦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08:04
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探索中,具身智能逐渐成为关键方向之一。相比于传统的预设动作序列不 同,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与适应,聚焦于如何让智能体具备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环境、理 解任务、执行动作并反馈学习的能力。 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低层感知到高层任务理解与泛化的持续演进,其核心目标是不断提升机器人 在真实世界中自主感知、理解和行动的能力。 第一阶段: 技术研究主要聚焦于抓取位姿检测(Grasp Pose Detection),通过点云或图像预测合适的末端 执行器姿态,实现静态物体的抓取。然而这一阶段的策略多为单步决策,缺乏对任务上下文和动作序列的 建模,难以胜任复杂操作任务。 而具身智能领域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大脑和小脑构成了具身机器人最重要的模块,如果类比于人,大脑负 责思考感知(主导语义理解和任务规划),小脑负责执行(高精度的运动执行)。 国内外相关领域产业分析 近2年,许多具身明星团队陆续出来创业,成立了多家非常有价值的公司。星海图、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 团队陆续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和工业界,推动具身本体和大小脑技术的不断进步。 国内传统大厂,华为于2024年底启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 ...
500亿美元!OpenAI拟削减微软分成
北京商报· 2025-09-15 01:04
虽然协议的许多方面仍在商讨中,但部分安排已基本敲定。在新的公司架构下,OpenAI的非营利组织 和微软预计将各自获得约三分之一的股份。目前OpenAI允许员工以5000亿美元估值出售股份。 微软与OpenAI就修订合作关系达成初步协议,被一些乐观人士解读为微软的"放行",对于OpenAI未来 谋求上市及筹集所需海量资金而言至关重要。 随着OpenAI与微软敲定新的合作条款,OpenAI有望减少500亿美元分成支出。据媒体报道,OpenAI已 告知部分股东,其向微软支付的收入分成比例将从今年的近20%大幅下降,预计到2030年降至约8%。 这意味着到2030年,OpenAI将能为自己额外保留超过500亿美元的收入。双方的谈判不止于此。围绕当 OpenAI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后双方合作关系将如何演变,以及OpenAI向微软租用服务器的成本 等关键问题,谈判仍在进行中。 根据双方最初的合作协议,直到2030年,微软都有权获得OpenAI 20%的收入。而新的8%分成比例意味 着,到2030年OpenAI预计将与微软和其他合作伙伴分享近560亿美元的收入,远低于此前约为740亿美 元的预测。 目前尚不清楚为何O ...
英伟达财报披露,DeepMind发布Genie 3
中国能源网· 2025-09-14 11:56
中国银河近日发布全球科技动态月报:八月主要科技股指全线上涨:2025年8月,美股指数小幅上涨, 港股及中概股上涨,A股计算机大涨。标普500指数累计+1.9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58%,费城半导 体指数+1.09%;TAMAMA科技指数+1.36%;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6.03%;恒生科技指数+4.06%; 计算机+17.49%。 以下为研究报告摘要: 热门科技股大部分上涨,苹果月涨幅近15%,英特尔月涨幅超26%:据统计,苹果合计+14.71%,英伟 达+0.26%,特斯拉+10.32%,谷歌+12.57%,亚马逊+6.64%,META-1.51%,微软-3.32%, ARM+0.53%,英特尔+26.10%,高通+8.46%,AMD-5.28%。 八月10年期美债累计无变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累计调升466个基点:8月29日,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 为4.23%,相较8月1日累计无变动;中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84%,相较8月1日累计上升13.2bps。8月 29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报7.10,较8月1日价累计调升466个基点。 核心观点: 8月27日,英伟达发布2026财年第二财季财报。Q2 ...
获微软放行?OpenAI重组,最新进展!
证券时报· 2025-09-13 19:25
微软与OpenAI合作修订协议 - 双方签署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 推进最终协议条款敲定 被视为OpenAI组织架构重组扫清外部障碍的关键一步 [1] - 协议将决定OpenAI能否在年内完成组织架构转型 并影响全球AI产业的技术演进、资本流向与市场格局 [1] 双方核心分歧点 - 云计算排他性分歧:OpenAI早期依赖微软Azure作为独家云服务器供应商 但算力缺口加大后微软供应能力不足 OpenAI从去年开始频繁从其他渠道获取算力 [2] - OpenAI与软银、甲骨文合作推动"星际之门"项目 计划建设覆盖全美的AI算力基础设施网络 并在挪威和印度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3] - OpenAI与甲骨文签署5年价值3000亿美元算力采购合同 微软已逐步放松对OpenAI云计算控制 允许其依托其他云服务商 [3] - 股权与利润分成分歧:微软原有权在2030年前获得OpenAI 20%收入 新条款下分成比例将从近20%大幅降至2030年约8% [3] - 通用人工智能条款分歧:原始协议规定OpenAI实现AGI时可终止微软技术访问权 因AGI定义模糊 微软要求修改或删除该条款 目前仍悬而未决 [4] OpenAI重组计划与上市前景 - OpenAI正积极推进重组 拟摆脱非营利架构束缚 重组后将继续由非营利性母公司控制 同时推进营利性部门转换为公益公司 [5][6] - 非营利母公司将持有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股权 约占公司寻求5000亿美元估值的20% [6] - 重组需获得微软谅解与支持 双方团队过去几周密集谈判 首席财务官团队每周会议敲定细节 [6] - OpenAI首席财务官表示重组为未来可能IPO铺平道路 但需视公司准备程度和资本市场氛围而定 公司考虑在未来时间点上市 [7] - 若成功上市 OpenAI将获得更充裕资金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加速拓展业务 保持对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 [7]
加码AGI等青年人才培育,蚂蚁InTech奖在外滩大会揭晓
贝壳财经· 2025-09-12 15:37
9月11日下午,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2025蚂蚁InTech奖"正式揭晓。10位青年科学家获"蚂蚁InTech科技奖",每人获20万元奖金。同时,10位来自全 球顶尖学府的中国籍在读博士生获"蚂蚁InTech奖学金",每人获5万元奖金。 e p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等学界权威亲临颁奖。美国科学院、工程 院、艺术 与科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 I.Jordan,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田纳西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Jack Dongarra通过视频寄 语青年学者:"科研之路未必平坦,但你们今日探索的问题将定义未来技术与机遇。请大胆求真,你们的研究终将影响世界。" 2025"蚂蚁InTech科技奖"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之 惜 2025蚂蚁InTech科技奖获奖名单 据了解,本届获奖者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具身智能、数字医学、数据安全等前沿方向展现出卓越创新能力,成果被业界广泛采用。其中,"蚂蚁InTech 科技奖"10位获奖者与其代表性成果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 金鑫(北京大学副 ...
宇树科技王兴兴:现在是“AI干活”大规模爆发前夜
国际金融报· 2025-09-11 15:50
王兴兴及他所创立的宇树科技以在机器人领域的惊艳表现而为人所知。不过,据王兴兴透露,在2011年时他曾对AI也非常感兴趣,但当时AI非常冷 门,相关的学习资料也较少。 "当时我看了几本书,觉得能做的有限,后来就没花太多时间关注。AI确实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王兴兴说,不过好在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现在终 于有机会,让AI与机器人结合,真正落地干活。 实际上,AI与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产业,也就是让机器人拥有AGI(通用人工智能)能力,能像人一样自主感知、规划和行动。 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 9月11日,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举行,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圆桌论坛发言时表示,"现在AI写文作画,已经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 好。但真正让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这是宇树科技宣布IPO计划后,他首次公开现身,畅谈大模型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数据层面,数据采集和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也需要提升数据的利用率。在模型层面,当前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并不理想,并且在机器人领域,模型与机 器人的控制模态对齐也是难点。 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