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家”会聚科创板 产学研融合加速孵化新质生产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8-04 16:24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六年来通过制度创新和生态建设为科学家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 [1] - 超六成科创板公司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四成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近三年推动1100余项合作项目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 [1] 科学家创业特色 - 科创板公司中近三成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科学家创业成为鲜明特色 [2] - 百济神州共同创始人王晓东带领团队耗时7年零5个月研发出第一款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创造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产品 [2] - 佳驰科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国盾量子参与研制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并在"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 高校教授与产学研结合 - 75家科创板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具备高校教授或博导任职经历,其中21人教龄超过10年 [3] - 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牵头研制我国高性能通用CPU芯片,2025年发布的龙芯3C6000性能比肩2023-2024年国际主流产品 [3] - 达梦数据董事长冯裕才带领公司成长为年营收突破10亿元的国产数据库厂商 [3] - 超三成科创板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拥有海外求学经历,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领域这一比例达五成 [3] 人才与产业集群 - 科创板公司实控人中有约110位本科毕业于中国C9高校,董事长和总经理中毕业于C9高校的达169位 [4] - 联影医疗创始人薛敏带领企业打破高端医疗设备国际垄断,推出世界首款2米PET/CT等创新产品 [4] - 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等半导体设备领军人物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相关专业 [4] - 格科威和思特威分列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企业营收第六、七位,成为国产CMOS图像传感器中坚力量 [5] - 近四成科创板公司"关键少数"有博士学位,19家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后研究经历 [5] 产学研合作成果 - 近三年科创板公司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超八成,合作形式包括联合研发、人才联合培养和共建实验室 [6] - 天合光能与复旦大学联合建设的实验室已创造29次世界纪录,寒武纪累计覆盖上百所高校约2.5万名学生 [6] - 近三年科创板公司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超4000项,其中1300余项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立项,1100余项实现产业化 [7] - 华海清科和清华大学合作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截至2024年末已实现超500台12英寸CMP装备出机 [7] - 科创板公司合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超2万项 [8] 制度创新与资本助力 - 超七成科创板公司运用股权激励工具,覆盖核心业务及技术人员超14万人 [9] - 科创板公司研发人员合计超24万人,占员工总数比例近三成 [9] - 2024年11家公司申请再融资近280亿元,投向创新药或芯片研发等项目 [9] - 2024年证监会推出"1+6"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 [9]
“航天宝”保丰收,中国太保产险汕尾中支产学研融合结硕果
南方农村报· 2025-08-01 15:01
核心观点 - 中国太保产险汕尾中支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引入"航天宝"微生物菌剂技术,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和抗病能力,实现"保防救赔"一体化农业保险创新模式 [3][5][8] - "航天宝"技术在海丰县试点后推广至汕尾多个区域,覆盖水稻、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展现出防灾减损、稳产增产效果 [9][10] - 该技术源自航天诱变的克里本类芽孢杆菌PS04,具有提产提质、抗病防害、改良土壤三大核心功效 [14][15][18][19] 技术应用效果 - 亩均增产百斤蔬菜,水稻纹枯病防效达75%,荔枝结果率显著提升,油柑增产10%-15% [2] - 油柑种植户反馈使用后树木长势增强、结果量增加、抗病能力提升,收成更有保障 [11][12] - 技术具备促进光合作用、提升作物萌芽率/坐果率/最终产量、增强抗性及抗氧化能力、修复土壤生态等功能 [15][16][18][19][20] 合作模式创新 - 项目开创"以防为先"的农险经营思路,将保险服务前置到防灾环节,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5][8][21] - 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被认定为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 [21][22] - 项目为探索"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践经验,计划扩大技术示范效应和应用覆盖面 [22][23][28][29]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将在政府指导下深化"防大于赔"理念,持续为农户提供专业化防治技术支持与保障 [30][31] - 重点发挥保险的防灾减灾功能,全面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护航稳产增产 [26][27][31] - 目标是通过科技力量掌握农业减灾主动权,助推汕尾乡村振兴 [25][31][32]
山东移动携手产业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作物育种大模型
齐鲁晚报· 2025-08-01 09:35
近日,在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教育厅、科学技术厅联合主办的"高端软件与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学研 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上,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 移动潍坊分公司、中移齐鲁创新研究院四方联合,正式发布育种大模型(BreedGPT)。该模型的发 布,标志着我国作物育种科研与产业应用在智能化、精准化方向上迈出关键一步。 BreedGPT旨在解决传统育种痛点,推动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设计育种"的实质性跨越。该模型依托中 国移动研究院"AI For Science (AI4S)"科学装置的强大算力支持,以及中移齐鲁创新研究院自主构建 的"AI+"技术平台,深度融合先进的大模型技术与农业育种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了覆盖科研智能问答、 基因深度解析、高效文献检索、智能科研辅助四大核心场景的全链条育种智能平台。其目标是提升育种 科研效率,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BreedGPT的核心能力与显著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化的科研辅助。BreedGPT创新性地将文献理解模型与生物学知识库相结合,并运用大模型智能体 技术。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即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助力企业“知产”变“资产”
海南日报· 2025-08-01 09:29
园区荣誉与定位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入选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优秀案例 系海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5][6] - 园区定位为服务中国种业振兴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园区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6]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发起2亿元创投基金 投资早期硬科技企业 提供从创业辅导到创投基金的全链条服务 [14] - 园区通过"先投后股"模式立项支持5个项目 与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共担风险 [21] - 推出"崖知贷"金融模式 放款总额达5350万元 加速专利转化 [21] - 出台7条专项政策 覆盖植物新品种权 高价值专利培育等领域 鼓励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21] 企业孵化与成果产出 - 累计孵化企业119家 其中海南大学师生创业企业达28家 [15] - 推动企事业单位转化科技成果1078项 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22亿元 [25] - 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崖州湾科技城创新服务平台精准促成5份核心技术合同对接 [24] 代表性企业案例 农业科技领域 - 海南以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辣椒种质创新项目获"崖州湾杯"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6万元奖励 并签署200万元技术服务合同 [9][10] - 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超2万亩水稻基地 年产400万公斤水稻种子和300万公斤大米 通过专利抵押获200万元贷款 担保费率仅0.1% [16][19] - 该公司"高抗逆性巨胚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专利评估价值超700万元 带动超3000户农户增收 年吸纳劳动力3万人次 [19][20] - 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鲜食玉米品种以290万元完成技术转让 种植面积超60万亩 亩产值达6500-9000元 [22][23] 新能源领域 - 海南深远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攻克PEMWE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 降低贵金属用量和能耗 使富氢水杯使用年限增加5年且单价降低500元 [12] - 该公司将专利以4.5万元转让给深圳企业 并联合国家能源集团等推进100kW级电解槽等项目 2023年营收突破100万元 [11][13] 知识产权服务创新 - 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协助企业完成3项商标 7项省级水稻品种权及8项专利布局 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压缩至3个月 [18] - 通过专利导航分析技术趋势 帮助新增专利申请25件 授权14件 [12] - 构建"企业出题 科技界答题"转化模式 推动产学研合作覆盖品种选育 技术研发及品牌保护环节 [18][20]
聚合力、谋新篇,政企研共绘茂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蓝图
南方农村报· 2025-07-31 21:33
行业发展规划 - 茂南区发布《罗非鱼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产量1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25亿元的目标,构建"内销为主、出口为辅"的双循环格局 [23][24] - 规划明确"产业固基、文化铸魂、数字赋能、资本运营、合作共富"核心思路,将通过IP设计、全渠道营销提升"茂南罗非鱼"品牌辨识度 [23][25][26] - 区政府将做强品牌拓市场,探索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加快地理标志申报,支持全产业链项目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37][38] 产业协同创新 - 茂南区罗非鱼协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约共建罗非鱼种质创新平台,聚焦种质保护、育种及病害防治等领域协同攻关 [18][19][20] - 协会完成换届选举,广东京塘农业科技当选会长单位,13家企业入选理事会,3家企业组成监事会,形成多元化产业治理结构 [14][15][16] - 新会长提出将推动政企对接、行业自律、资源共享、产学研融合,目标打造科技赋能标杆产业和富民强区支柱产业 [28][29][30][31] 产业链优势 - 茂南罗非鱼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年产种苗超13亿尾(2025年将达20亿尾),养殖面积4.86万亩,年产量4.18万吨,其中"茂南脆罗非"年产1.2万吨 [35][45][46] - 加工环节拥有12条鱼片生产线和6条条冻鱼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超6万吨,开发出鱼糜、鱼油等20余种衍生产品 [47][48] - 流通网络覆盖全国及20多个国家,建有专业交易中心和销售平台,年出口创汇上亿元 [48][49] 科技与金融支持 - 产业累计获32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搭建全流程溯源平台 [52][53] - 茂南推出专项金融奖补办法,设立综合金融服务中心,累计投放贷款6.64亿元,建立"绿色审批"通道 [54][55] - 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00多养殖户增收 [56][57][58]
博士团队突破芯片温控技术在汉创业 企业上半年订单突破两千万元
长江日报· 2025-07-30 09:56
在千亿级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产业圈的核心区,武汉中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中旗光电)的会议室里,创始人顾勇刚和技术骨干就核心产品晶圆卡盘的又一次技术升级开展讨 论。与此同时,在光谷腹地的一处车间,一块块晶圆卡盘正从生产线上顺利下线。 在温度控制体系中,晶圆卡盘处于核心地位,堪称"皇冠顶上的明珠"。 工程师周华健介绍,传统调温高温多使用电加热丝,加热时间需35分钟。传统调温低温使用冷媒或 液氮,变温时间也需35分钟。现在,公司产品突破时长,既可加热也可制冷,5分钟内完成变温,价格 上较传统产品下降2/3,具有极大的市场优势。 "突破半导体级温控技术壁垒,才能推动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替代。"顾勇刚斩钉截铁地说道。 正在武汉大学攻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的顾勇刚,已经拥有5家公司,覆盖半导体制造、 激光医疗、生物科技等行业。今年,是中旗光电成立的第十年。瞄准核心技术攻坚十年,企业已成为行 业龙头京东方、歌尔的供货商。 参加大赛,团队收获远超"一座奖杯" 在刚刚举行的第四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中,智能制造赛道的顾勇刚团队从837个参 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以"基于高精度半导体温度控制技术 ...
陕西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崛起
科技日报· 2025-07-28 16:01
氢能产业赛事与技术转化 - 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西安站赛事汇聚"政产学研用金"资源,设立双赛道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10支科研团队入围十强 [1] - 赛事依托陕西氢能产业崛起背景,全省已集聚超百家氢能企业,覆盖全产业链,2024年产值预计突破40亿元 [1] 核心技术突破 - 西北首条全自动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投产,氢燃料电池电堆实现材料、研发到生产自主可控,打破国外垄断 [2] - 旭氢时代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发布陕西首台氢燃料电池电堆,2025年攻关150千瓦大功率技术,预计年产2000台(套)供应1000辆氢能重卡 [2] - 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将成本从23.3元/公斤降至11元内,工厂已投产助力绿氢普及 [3] 示范应用进展 - 陕西省规划推动氢能重卡在短倒运输、城际物流等场景规模化示范,并拓展至公交、市政等领域 [4] - 韩城—西安氢能走廊实现200公里运输,蒲城县开通陕西首条氢能源公交线路,百公里耗氢4.5公斤 [5] - 茯茶镇景区推出氢能助力车,换氢瓶仅需10秒,续航超80公里 [6] 政策与标准支持 - 陕西省出台《"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成立省市级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场景落地 [6] 产业生态布局 - 陕西氢能公司在榆林建设全国首个省级氢能全产业链项目,涵盖制氢、储运、应用等环节 [7] - 氢能国际联合实验室启动,聚焦储氢材料、AI辅助制备等国际合作 [7] - 全省构建"一核引领(西咸新区)、两轴联通(榆林-西安等)、三心支撑(西安/榆林/渭南)"发展格局 [8][9] 产业集群规模 - 西咸新区聚集87家氢能企业(占全省半数),涵盖上中下游全链条,包括42家制储加氢企业、18家燃料电池企业 [10] - 2025年目标:高纯氢产能5万吨/年、200家以上氢能企业、核心零部件产值达10亿元 [11] - 2030年规划形成绿氢制备及供应体系,支撑碳达峰目标 [11]
山东临清:以校企合作实现“借梯登高”
中国经济网· 2025-07-25 11:04
恒发卫生用品公司的产学研合作成果 - 恒发卫生用品公司与北科大合作成立"北科大-安可新智慧品牌创新研究中心",实现"机器换人—数字赋能—智慧创新"三级跨越 [1] - 数字化营销推动公司年销售额增长率达30% [1] - 2023年联合山东省内高校研发可降解卫生材料 [1] - 2024年引入AI质检系统后良品率提升至99 6% [1] - 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创新闭环模式 [1] 临清市产学研合作整体情况 - 临清市已有2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1] - 政府组织20余次产学研合作活动,包括武汉、北京等地的产业链对接会 [2] - 促成30余个正式合作项目,其中8家企业项目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支持 [2] - 累计争取扶持资金300万元 [2] - 柔性引进40余名高层次人才,包括3名院士和7名国家级/省级人才 [2] 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 中色正锐联合中南大学、郑州大学共建"山东省高性能铜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2] - 润林牧业参与建设"山东省主要畜禽育种重点实验室" [2] - 两个实验室均纳入全省"1313"实验室体系 [2] 政府推动措施 -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组织企业赴多地与顶尖机构交流 [2] - 邀请高校专家开展10余次产业链"诊链"服务 [2] - 计划引导更多企业精准对接高校,强化创新服务力度 [3]
推动生物领域产学研精准对接,山东产研院举办技术-产业对接会
齐鲁晚报· 2025-07-21 16:39
会议共邀请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大连 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华熙生物、德升生物、芃生科技、风奇科技、山东 发展科创投资、福瑞达生物、海智创新研究会、瑾厚资本、玖悦资本、融动力私募基金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的近百人参会,作为 第二届BMEMat-Advanced Materials联合会议暨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的议程之一,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沟通与转化平台,有效弥 合了实验室前沿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及产业化落地之间的鸿沟。 本次技术-产业对接会在生物医药及生物材料等领域针对10余个项目进行了深度对接,通过项目路演、专家研讨、企业洽谈等环 节,精准匹配技术需求与产业资源,与多家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下一步,山东产研院将持续跟进合作进程, 主动协调各方资源,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推动优质项目落地济南,助力区域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产业形成创新 集群效应,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山东大学教授刘宏,济南高新区东区产业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兹东,山东产研院创新发展部部长、产研投执行董事王 ...
“青托促进会”成立大湾区分会 深圳科技创新生态再添新引擎
证券时报网· 2025-07-19 18:41
大湾区青年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平台 -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促进会大湾区分会正式启动 由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促进会及广东领益智造联合承办 旨在搭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常态化合作平台 [1] - 青托工程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培养数千名青年科技人才 大湾区分会将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动人才在产业一线攻克关键技术 [1] - 产学研融合被定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分会成立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 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1] 深圳市科技创新政策与成果 - 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 占GDP比重6.46% 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第二 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全国第一 [2] - 深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政策、资金、平台等全方位支持 让企业主导技术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全流程 [2]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显示区域创新生态优势 [2] 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 - 青托工程通过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 打破科学界与企业界信息壁垒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3] - 专家提出需构建"科研—产业"闭环生态 解决科研端与产业端需求错配问题 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价值双向赋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