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
经济日报· 2025-09-17 14:30
会议举办与生态建设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举办 系该10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且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1] - 中国目前拥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数量居亚洲首位 [1] - 中国将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契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并聚焦关键技术攻关 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贡献 [1] 自然保护地发展 - 国家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保护地范围 解决生态系统分割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 [1] -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得到遏制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呈现回升趋势 [2] - 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 较禁渔期前增加36种 [2]
汇聚治理智慧,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10
大会概况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该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1] - 大会预计迎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1] - 大会将发布《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和《杭州宣言》,制定未来十年发展蓝图[1] 生态保护成效 - 通过国家公园与植物园体系建设,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2]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包含44个国家级野外台站,为全国生态环境决策提供基础科学数据[2] -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对兽类、鸟类、微生物等多类群开展系统动态监测[2] 科技应用与支撑 - 开发了集图像、声纹与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2] -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强化数据采集,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3] - 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和旗舰物种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 国际合作与贡献 - 中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积极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1] - 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等数十个科学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行动计划[3] - 中国积极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任务落实,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3] 行业实践与创新 - 农业农村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实施休禁渔制度、建设海洋牧场,推动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有机统一[4] - 浙江省联合蚂蚁森林开展“零碳办会”活动,截至8月底参与人数达335万,积累碳汇4452吨[5] - 科技支撑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长江十年禁渔、国家公园建设等重大决策提供重要支撑[3]
新华全媒+丨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看点前瞻
新华社· 2025-09-16 22:45
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 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本届大会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中国如何利用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国新办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有关情况。 看点一:首次在亚洲举办,将发布《杭州宣言》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我国于1973年加入 该计划。"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说,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据统计,本届大会预计将迎来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其中包括1000余名境外代 表。 何宏平介绍,本届大会预期核心成果包括审议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面向未来十年战略行动计划,以及 发布《杭州宣言》,旨在进一步提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 看点二:我国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胡喆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看点前瞻 发布会公布信息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推 ...
国家林草局答21: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年均输水量增百亿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8:35
大会核心信息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区域举办 [2] - 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 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并将发布《杭州宣言》 [4] 中国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情况 - 中国于197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并于197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4] - 目前中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数量居亚洲首位 [4]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成效 - 通过整合120多个现有自然保护地 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 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 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输水量增长百亿立方米 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5] 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享与民生改善 - 首批5个国家公园规划了20多条生态旅游线路 建立宣教馆、访客中心等设施 吸引1400多万人次参与 [5] - 实施惠民政策 支持自然保护地及周边社区发展绿色产业 开发优质特色农林渔牧产品 选聘村民担任护林员、科普讲解员 带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7] 政策法规与科技支撑 -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家公园法》 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提供规定 并将指导《自然保护区条例》的修订 [7] - 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中强化科技支撑 实施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7]
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讲了三方面
第一财经· 2025-09-16 17:55
在今天(9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新闻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科技创新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力量。中国科学院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科院已经建成覆盖全国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与研究体系,包括国家 级台站、院级台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为一些世界生物圈保 护区如鼎湖山、卧龙、九寨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西双版纳生态站通过长期观测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为亚洲象及其伴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 学基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保育羊肚菌、兜兰等新种质以及研发配套技术,形成了科技 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中科院每年会更新和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科技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技是如何支 撑生态文明建设的? 此外,中科院还牵头"科技支撑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建设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了第二次青藏高原 综合科学考察以及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为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
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人民日报· 2025-09-16 17:47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的关键路径,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型具有重要意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绿色发展 示范带》对此作出深刻阐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 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 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的有效途径,让生态产品尽显其值,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把握价值内涵。生态产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独特概念,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主要指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自然要素为经济活动 和其他人类活动提供货物和服务,如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等。具体可 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类别,其内涵外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拓展延伸。具体 来看,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主要 ...
新疆头屯河流域治理成效明显,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9-16 09:37
生态治理工程 - 头屯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8.17亿元 历时5年于2021年全面完工[2] - 昌吉州负责河道及西岸综合整治 建成全长13.14公里的庭州生态绿谷 包含五大主题公园[2] - 兵团第十二师负责河东岸整治 建成全长26公里的万亩头屯河谷森林公园[3] 环境改善成效 - 清理昌吉市六工镇9万多立方米垃圾 填平兵团第十二师采砂坑 清退违规企业作坊[2] - 栽植乔木7万多棵 灌木花卉132种 绿化面积2000亩 绿地率达87%[3] - 河道防洪标准得到提升 实现"一河清水润两岸"的治理效果[3] 文旅产业发展 - 兵团第十二师与昌吉州联合申报的国家4A级景区于2021年底获批[3] - 举办大型红色主题灯光秀 马拉松赛事和国潮灯会 吸引乌鲁木齐 石河子等地大量游客[3] - 形成头屯河文旅产业带 带动周边住宅小区发展和商业活动[3]
把握价值内涵 遵循制度逻辑 坚持多措并举 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9-16 07:00
文章核心观点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 该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 [3][5] -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多措并举,包括优化配套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开发和经营模式 [6] 生态产品价值内涵 - 生态产品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主要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别 [2] - 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如水产品和中草药 [2] - 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惠益如固碳和气候调节 [2] - 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非物质惠益如精神享受和休闲娱乐 [2] 价值实现机制与制度逻辑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将生态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和市场经营开发等方式加以实现的制度机制 [3] - 实现过程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再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促使自然资源得到保护 [4] - 该机制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政府绩效考核、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绿色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制度创新 [4] - 制度逻辑是通过创新破除瓶颈制约,构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5] - 2021年国家层面意见提出了覆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整个制度链条的六大机制 [5] 实现路径与具体措施 - 需要从生态保护、规划建设、绿色发展等方面优化配套政策,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 [6] - 系统推进生态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和市场化运作,以推动价值增值 [6] - 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界定权利义务 [6] -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补偿与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公共财政政策有效衔接 [6] -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多样化开发和经营模式,如做精生态乡村休闲旅游 [6][7] - 通过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提升生态产业化项目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质量 [7]
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的关键路径,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型具有重要意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绿色发展 示范带》对此作出深刻阐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 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 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的有效途径,让生态产品尽显其值,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比如,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并不天然具有可用于交换的商品价值;但通过土地出让、使用等方面的制 度安排,就能使土地的价值得到实现,并可能因地理区位、生态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差异而产生溢价。实 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制度逻辑,就是通过制度创新破除现行制度框架下的瓶颈制约,构建把绿水青山转化 为金山银山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使良好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的价值得到有效实 现,并结合配置其他非生态要素以 ...
北京门头沟: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北京标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5 19:06
核心观点 - 门头沟区通过生态立区战略推动绿色转型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1][4][10] 生态建设举措 - 关闭全部煤矿 非煤矿山和砂石厂 彻底退出资源型产业 [2] - 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 开展生态系统灾后修复 入选"十四五"第三批中国山水工程 [6] - PM2.5平均浓度从2019年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8.6微克/立方米 下降20.6% [8] - 地下水水位连续6年回升 通过永定河治理和生态补水实现水生态改善 [8] - 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损伤联合实验室 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自然城市"平台 [8] 产业发展转型 - 构建人工智能 超高清数字视听 心血管医疗器械三大细分产业体系 [11] - 建成600P国产算力集群 为全市最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设施 [11] - 与中央广电总台战略合作 引入"央视界"超高清示范园 成为全市首个超高清视听创新应用示范区 [11] - 依托阜外医院建设心血管创新药械产业园 推进医用直线加速器等成果转化 [12] - 旅游总收入41.3亿元 同比增长34.2% 较2019年增长88% [13] - 乡村旅游收入1.1亿元 同比增长37% 增速全市首位 [13] 生态价值实现 - 率先探索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 建立"绿皮书"项目库 [7] - 实施全域"生态体检" 按镇街生态系统特征"一镇一策"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7] - 发展林下经济 泗家水红头香椿 京白梨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京白梨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6] - 打造"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体系 涵盖162家民宿 [1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市第二 城乡收入比首次降至2以下 [13] 绿色基础设施 - 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压缩空气储能试点建设 [8] - 实施全市首个"生态修复+光伏发电"综合治理项目 [8] - 完成129个村庄清洁能源改造 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91.6% [14] - 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 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