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首期1亿元!湖北科创供应链在岸创新中心概念验证基金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6-18 23:31
基金发布与投资大会 - 湖北科创供应链在岸创新中心概念验证基金正式发布 首期规模1亿元 单笔投资200万至500万元 [3] - 产业投资资金首期5亿元 单笔投资500万至5000万元 投向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等东湖高新优势产业及人工智能 脑科学 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3] - 光谷创新创业投资联合体成立 长江力合 聚华传新 普朗克 东科创星等11家企业签约 [3] - 首批投资项目签约 武汉模态跃迁 武汉六芯光电与概念验证基金签约 武汉天石科丰新能源与概念验证子基金签约 [3] 科技成果转化布局 -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联合东湖高新区 省联投集团成立湖北科技创新投资公司 参与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 [6] - 与深圳力合科创合作打造在岸创新中心 构建"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产业落地"转化链条 [6] - 概念验证基金将专注"从0到1" 投资原创性 颠覆性早期技术项目 协助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7] - 力合科创表示将以概念验证基金为抓手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 覆盖完整创新链条 [7] 科创供应链平台进展 - 东湖高新区科创供应链平台访问量突破1776万次 入驻用户10.5万家 [8] - 平台采集企业创新需求5.4万项 成功对接1.6万项 促成合作金额145亿元 [8] - 搭建"创新创业服务专区" 通过AI数字赋能重构双创服务链条 [8] - 谋划关山大道区域城市更新 建设"一园两街" 打造中试验证 低成本创业空间及研发型企业集聚区 [8] 双创项目展示 - 大学生双创项目路演展示多个领域高科技含量项目 获得投资机构高度关注 [7]
深创投左丁:打造“创新三角”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证券时报网· 2025-06-18 20:06
产学研投一体化实践 - 大湾区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 大湾区作为国家多重战略承载地 培育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一体发展 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 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软硬兼备的良好环境 高校院所研发的新技术能迅速找到应用场景 [1] - 风投创投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最佳合伙人 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 风险高 投入大 风险投资在价值发现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方面契合成果转化特点 大湾区是全国风险投资集聚地 基金规模 投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成效显著 [2] - 高校院所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最佳策源地 成果转化质量关键在于原创性和市场适应性 大湾区市场化程度高 开放型经济活跃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营商环境优良 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 装备制造 新能源 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输出大量成果 探索"科技-产业-风投"创新三角 [2] 技术经理人学院意义 - 深圳技术大学成立技术经理人学院 对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 促进技术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 [3] - 深创投将与高校 企业 金融机构 政府部门协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3]
厦门创新创业的硬科技未来--擎科技之「火炬」|WAVES新浪潮2025
36氪· 2025-06-18 10:53
中国创投新纪元大会 - 36氪WAVES新浪潮2025大会以"新纪元"为主题,聚焦AI技术革新、全球化浪潮与价值重估等前沿议题,汇聚创投领域顶级投资人、新锐企业创始人及跨领域专家 [1] - 活动于6月11-12日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包含36氪CEO与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的对话环节 [1][4] 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布局 - 高新区以占全市3%土地创造厦门40%工业产值和70%软件信息产业,承担6条千亿产业链建设任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 [5] - 链主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新能源)、天马微电子(平板显示)、ABB(电力电器)等,培育多家上市公司和4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5][7] - 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14位,目标进入第一阵营 [4][5] 厦门创新创业园竞争力 - 四大核心优势: 1) 品牌效应:拥有4个国家级孵化器,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综合竞争力第4,海外人才集聚度全国第2 [7] 2) 产业聚集:服务企业3500家,培育9家上市公司、2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6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 [8] 3) 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技术、科技金融、创业指导、人力资源四大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 [8] 4) 投融资:参股基金规模超130亿元,累计投资300多个项目 [9] 厦大火炬创业成长营机制 - 由厦门大学与火炬高新区联合发起,2023年升级为"南强创业营",已辐射全国43个城市123所高校,累计入选30余个硬核项目 [10][11] - 提供创业培训、产融对接、产业链协作等支持,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半导体、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 [11][17] - 厦门高新投主导设立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分种子和天使两阶段投资,已投115个项目中的20个(金额3亿元) [16][17] 厦门大学产学研协同 - 四大转化路径: 1) 与头部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实现"基础研究-中试-量产"衔接 [12] 2) 科学家团队赋能企业技术攻关 [12] 3) 跨学科融合(如未来显示研究院专注Micro-LED技术) [13] 4) 创业导师提供经济学/管理学支持 [14] - 柔性电子研究院聚焦健康电子产业孵化,设"三所一中心"创新架构 [13]
资本引擎驱动科创裂变:武汉基金解码城市产业升级密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08:05
武汉基金的战略定位与核心作用 - 武汉基金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聚焦科创、赋能产业"为原则,通过国有资本早期投资生态链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成为城市发展的"加速器"和"重塑者"[1] - 构建三级助推体系(种子基金探路、专业机构护航、产业资本接力)破解初创企业"死亡之谷",首只科创种子基金规模达2亿元,存续期超10年[3] - 通过"资本+政策+生态"综合赋能,精准投资产业核心环节与"卡脖子"技术,成功引回涵拓科技等具备全球领先技术的企业[2][9] 投资布局与基金运作 - 2023年以来新设母、子基金近30支,累计设立111支基金,直投项目32个,累计出资204.41亿元,带动社会资本834.7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超4倍[5][11] - 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达14.5亿元(含4.5亿元湖北省首单科创债),票面利率低至1.8%,预计实现4-5倍资金放大效应[6] - 专项基金合作覆盖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例如联合中国信科、华工科技等产业方设立天使基金,与中金资本、君联资本等设立早期基金[4][5] 重点产业项目与成果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投资黑芝麻智能(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和芯擎科技(10.51亿元支持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量产)[10] - 集成电路领域:设立武创芯辰基金(16.32亿元)推动中高端图像传感器国产化,投资武汉新芯4.3亿元支持IPO[10] - 培育本地标杆企业:包括IVF头部互创联合、PPEC技术领先的森木磊石、硅光封测装备企业驿天诺等[4] 创新合作模式与资源整合 - 央地协同案例:联合中国兵装设立15亿元国兵向新发展基金,联合建信股权设立15亿元绿新领航基金引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7] - 跨区域联动:武创江岸科创基金整合北京清华、北大等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汉转化[9][10] - 外资引入:通过10亿元QFLP基金推动领星等企业落地武汉全球运营中心[7]
实探中信银行科技金融一线:从单一贷款走向综合金融
中国证券报· 2025-06-18 05:14
科技金融生态化服务趋势 - 银行与科技企业合作模式从单纯贷款转向生态化服务,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应用更广泛[1] - 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链整合、人才储备及IPO全周期咨询等多元化服务深度介入科技企业发展[2] 华视诺维医疗科技创新案例 - 专注于眼科精准医疗领域,开发房水采集专用设备及检测系统,解决50-100微升微量样本检测技术难点[1] - 研发脉络膜上腔给药装置,可搭载基因药物/干细胞疗法等,覆盖大部分眼科病症治疗[1] - 获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被认证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1][2] - 获中信银行1000万元信贷支持,资金用于团队建设与重点项目研发[2] 鑫华储科技储能技术创新 - 聚焦锌镍空液流电池体系,具备安全环保、成本低等特性,产品应用于多电压等级配电网调峰[3] - 技术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末获中信银行5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采用专利质押增信[3][4] - 计划2024年四季度启动量产产线建设,2025年中旬投产[3] 中信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推出"启航计划",未来三年计划支持1万家硬科技企业,提供技术突破至量产的全流程金融产品矩阵[5] - 构建资本助力圈、上市培育圈等五维生态体系,通过投贷联动与头部创投机构合作提供股贷债保服务[5] - 依托中信集团全牌照优势,整合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等三大协同平台形成立体化服务格局[6] - 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领域,弱化传统财务指标,侧重技术来源与专利数量评估[4][6]
知识产权“穿针引线” 政产学研协同推进东北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16:36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东北三省一区重点推动协同创新,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2] - 黑龙江省建成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全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网络[4] - 吉林省建设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保护先导区等四大特色区域,实现"全链条、一站式"保护[4] - 辽宁省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加强保护体系建设并推进海外维权[4] - 内蒙古构建"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产业运营"全链条体系,"蒙"字标成为农畜产品品质认证标志[4] 企业知识产权成果 - 本钢板材拥有有效专利832件(含高价值专利73件),2024年获评国家级示范企业[5] - 沈阳德氏冷饮累计申请商标900余件、专利700余件(含PCT国际专利2件),为行业知识产权领军企业[5] - 安达奶酪成为全国首件地理标志保护的本土奶酪产品,年产值达4亿元[5] - 飞鹤乳业建立超2万份母乳数据库,2024年新增专利153件,累计授权专利659件[6] - 兴齐眼药拥有专利130件、商标509件,2022年获评国家示范企业[6] - 思哲睿医疗申请手术机器人专利500余件(授权300件),其产品已在百家医院完成6000例手术[6] 产业融合与价值转化 - 锡伯龙地公司通过"地理标志+"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开发"稻梦空间"观光项目[9] - 大庆油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08件(同比增8.3%),建立"政府-油田-高校"三位一体平台加速专利授权[9] - 马迭尔集团注册"尔滨"系列商标25个类别,打造城市IP并推出文创计划[9] - 沈阳智能制造产业运营中心采用"互联网+知识产权"模式快速匹配供需[9] - 黑龙江股权交易中心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推动实验室成果市场化[10] 高校与科研机构转化 - 哈尔滨工程大学形成"科研-转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盘活存量专利资产[11]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近3年科技成果转化额达8000万元,培育出国内首家机器人上市企业[12][14] - 黑龙江省农科院累计完成专利转化8项(1200万元)、植物新品种转化91项(8596万元),2024年入库可转化成果675项[14]
政策高频|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17 12:48
关注、加星,第一时间接收推送! 文 | 赵伟、贾东旭、侯倩楠 联系人| 侯倩楠 报告正文 2. 政策高频: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2.1 国务院办公厅: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将从统 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四个方面推进改革。广东将通过支持深圳建设一 批高水平高校、深化数据交易规则以及场景探索、支持前海高标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深圳推进放 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举措,全力以赴支持深圳的改革探索。 2.2 中办、国办: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 意见》。围绕民生保障,《意见》强调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 体兜底帮扶等政策举措。围绕公平性,《意见》强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提出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 务质效、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政策举措。围绕民生服务普惠性方面,《意见 ...
政策高频|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17 11:23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治理模式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3] - 广东将通过支持深圳建设高水平高校、深化数据交易规则探索、支持前海高标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措施支持深圳改革 [3] 民生保障政策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等措施 [4] - 具体包括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例、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机制等 [5] 科技成果转化 - 李强总理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要统筹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6] - 需要完善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7] 中美经贸磋商 -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伦敦举行,双方就经贸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就落实两国元首共识达成原则一致 [8] - 中方表示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应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美方表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将共同落实共识 [9] 高新技术产业化 - 工信部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工作,分为产业化实施类、第三方服务类、金融服务类三类试点单位 [10] - 金融服务类试点单位需向推介成果或其他试点单位予以投资倾斜,设计针对性金融产品,整合金融资源赋能企业 [11]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 国家发改委召开科技型民营企业座谈会,企业建议"十五五"规划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强化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 [12] - 国家发改委表示将研究吸纳企业建议,支持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3] 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 - 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包括结对攻关、场景应用验证、完善标准体系三方面内容 [14] - 居家养老服务机器人需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应用验证,社区和机构类需完成不少于20个社区或机构应用验证 [15] 以旧换新政策 -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力度和补贴范围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该领域规模增至3000亿元,新增手机等数码产品补贴 [21] - 截至5月底中央财政补贴已下达1620亿元,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达1.1万亿元,发放补贴约1.75亿份 [22] - 前4月中西部地区政策效果更好,辽宁、甘肃家电销量累计同比分别达97%、88% [23]
全球生物医药版图有了“慧湖坐标”
苏州日报· 2025-06-17 05:47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概况 - 区域内聚集1388家生物医药企业,2023年总营收达373.69亿元 [1] - 诞生多款全球/全国首创产品:泽布替尼(首个美国获批的中国抗癌新药)、智舒嘉®(国内首个rhTSH)、全球首款可标测肾神经的射频消融产品 [1] - 完成19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达成多笔超10亿美元海外授权交易 [1] 头部企业动态与产业韧性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5Q1全球销售额7.92亿美元(同比+62%),推动公司跨过盈亏平衡点 [2] - 信达生物2025Q1四款新药总收入超24亿元,肿瘤领域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2] - 亚盛医药成为首例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的港股18A赴美双重主要上市药企 [2] - 产业韧性源于20年积累的三大集群(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前瞻布局基因/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新领域 [2] 创新药出海与全球化合作 - 2024年罗氏与宜联生物达成超10亿美元授权协议,创当年中国创新药出海首单 [3] - 亚盛医药与日本武田签订93.6亿元奥雷巴替尼全球授权协议,刷新国内小分子肿瘤药纪录 [3] - 企业通过海外权益转让引入国际资本,形成"中国创新药超市"模式 [3] 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体系 -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2025-2027产业腾飞计划,聚焦企业规模化、创新产品上市等8大方向 [4] - 建立分层培育机制:初创企业获"研发-临床-生产"全周期支持,成长期企业加速技术转化,龙头企业推动收并购整合 [4] - 实施"重点产品管线"动态遴选,政府前置介入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等环节 [4] 金融与平台建设创新 - 探索"股债联动"模式,国资基金通过基石投资/长期持股支持研发,创新"管线贷"风险补偿机制 [5] - 建成覆盖临床前研究至销售流通的全产业链平台,包括核酸药物创新平台、类器官药物筛选平台等 [5] - 落地全球最大ClassA级共享实验室苏州飞镖国际创新中心,构建多元化孵化器集群 [5] 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 [6] - 推行"技术经理人+概念验证"模式,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商业化预评估 [6] - 推出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综合险"园研保",覆盖转化失败、专利侵权等风险 [7] - 建立"五无忧"生态(转化、创业、应用、财务、安居),目标打造长三角原始创新策源地 [7]
多部门加力部署,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第一财经· 2025-06-16 19:56
政策部署与高层表态 - 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 强调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破解转化瓶颈 [1] - 工信部 国资委等部门密集部署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旨在统筹创新资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1] - 李强总理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需经历技术研发 工程验证和产业化商业化等环节 需聚焦关键着力打通堵点断点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 转化源头需优化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增强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契合度 [2] - 转化对接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引导产学研合作 [2] - 转化应用需用好首台套政策 推动自主技术产品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 [2] - 国资委提出优化科技成果披露 评价 交易机制 畅通企业内部转化通道 实施应用拓展工程 [2] 中试平台建设与布局 - 工信部公示首批242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涵盖原材料工业(79家) 消费品工业(62家) 装备制造(60家)等六大领域 [3] - 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 计划到2027年培育省部级平台 认定国家级平台 推动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 [3] - 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 强化技术熟化 工程化放大功能 为高校院所 中小企业提供验证服务 [3] 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措施 - 工信部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 聚焦先进制造 新材料领域 通过中试熟化等途径加快转化 [4] - 发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将孵化器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类 推动从量增向质提转变 [5] - 全国现有孵化机构1.6万家 培育大量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 管理办法旨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