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瑞斯康达两年虚增营收6.3亿再起波澜 4年亏10.5亿李月杰朱春城固薪合计1000万
长江商报· 2025-07-09 07:01
公司高管涉案 - 董事长李月杰和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朱春城已被取保候审 [1][2] - 涉案事项与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对公司的行政处罚系同一事项 [1][2] - 公司指定董事兼副总经理韩猛代行董事长及总经理职责 [4] 财务造假详情 - 2019年至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6.32亿元 虚增营业成本5.16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1.17亿元 [1][3]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3.51亿元 虚增营业成本2.88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6378.67万元 [3]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2.81亿元 虚增营业成本2.28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5345.29万元 [3] - 公司被责令改正并处以200万元罚款 李月杰、朱春城分别被处以100万元罚款 [4] 业绩表现 - 2021年至2024年净利润累计亏损10.54亿元 [1][8] - 2021年营业收入18.53亿元 同比增长7.48% 净利润-8.1亿元 同比下降686.26% [6] - 2022年营业收入21.56亿元 同比增长16.33% 净利润8006.83万元 同比增长109.89% [6] - 2023年营业收入16.26亿元 同比下降24.57% 净利润-2.02亿元 同比下降352.70% [6] - 2024年营业收入13.82亿元 同比下降14.99% 净利润-1.22亿元 同比增长39.46% [6]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50亿元 同比下降34.89% 净利润亏损1936.71万元 [9] 财务指标 - 2021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8.05%、41.35%、40.66%、39.80% 连续2年下滑 [9]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45.03% 较上年同期38.31%有较大提升 [9] - 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26.78亿元 较2020年底36.84亿元下降27.31% [9]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25.70亿元 较年初进一步减少 [9] 高管薪酬 - 2021年至2024年李月杰和朱春城薪酬合计约为1000万元 [10][11] - 2021年两人薪酬均为125.26万元 2022年至2024年每年均为124.89万元 [10]
专网通信造假再发酵:瑞斯康达实控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扭亏之路遇重创
搜狐财经· 2025-07-08 22:17
财务造假事件 - 一起牵连十余家上市公司、涉资逾900亿元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仍在发酵[1] - 瑞斯康达董事长李月杰和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3] - 公司2019年~2020年两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合计虚增营业收入约6.33亿元、利润总额约1.17亿元[7] 公司股价与财务表现 - 事件曝光后公司股价开盘即跌停,跌幅达9.95%[1][2] - 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超过1亿元,2024年净利润亏损1.22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48亿元[2][10]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89%,净利润亏损1936.71万元,同比降幅达195.18%[10] 业务与战略调整 - 公司2024年实施"光+IP+X"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但营收同比下降14.99%[10] - 公司面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收入和利润未达预期[10] - 董事长李月杰曾提出"向上生长、向外发展"战略,但业绩持续下滑引发质疑[11] 公司治理与人事变动 - 公司未让实控人任建宏代行董事长职责,而是选择副总经理韩猛[8][9] - 任建宏作为创始股东参与财务造假,被认定为"信息披露违法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罚款50万元[8] - 公司一致行动人由李月杰、朱春城变更为李月杰、任建宏[8] 专网通信业务造假细节 - 公司通过子公司深蓝迅通开展虚假专网通信业务,为隋某力方面提供垫资[5] - 业务模式为"以销定产",通过倒算采购单价虚增业绩[6] - 公司被证监会责令改正并罚款200万元,李月杰、朱春城分别罚款100万元[7]
被罚2890万!*ST观典风险叠加
上海证券报· 2025-07-08 16:25
财务造假与虚假记载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虚假记载1.39亿元,虚增银行存款占当期披露资产总额的13.37% [3] - 2022年8月至12月通过北京银行华安支行账户向5家公司转账8笔累计1.39亿元,未进行会计核算 [3] 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 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向8家公司累计转出2.84亿元,资金流向关联方及实控人高明指定用途 [4] - 未在2022年报、2023半年报及年报中披露资金占用事项,余额分别为1.39亿元、1.63亿元、2.31亿元,占净资产比例13.91%、15.33%、22.94% [4] - 2024年4月再向关联方昭阳文化转出1.41亿元,占净资产14.08%,实控人高明未偿还余额9694.72万元 [4] 对外担保违规 - 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累计担保1.73亿元,未履行审议程序及信披义务 [5] - 2022年5月《转板上市报告书》未披露22笔担保事项,累计金额6.35亿元 [5] - 2024年2月至4月新增担保1.38亿元,占净资产13.81%,未履行程序及披露 [5] 行政处罚与风险警示 - 北京证监局对公司罚款950万元,对实控人高明罚款1400万元,其他高管合计罚款540万元 [6] - 因财务指标虚假记载,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8日起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7] - 此前因资金占用1.59亿元(占净资产15.97%)及2024年亏损1.44亿元,公司已被实施ST及*ST警示 [7]
证监系统严打财务造假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7-08 07:37
财务造假监管政策与执行成效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旨在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监管协同机制、构建长效机制 [1] - 一年内监管部门开出165张财务造假罚单,罚没金额合计37亿元 [1] - 建立"三位一体"立体化追责体系,包括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 [1] 监管机制完善与责任压实 - 发布《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加强中介机构监管,防止利益捆绑 [2] - 最高法联合证监会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财务造假案件审判尺度,限制缓刑适用 [2] - 行政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完善协作机制,建立第三方造假线索移送机制 [2] 典型案例与司法震慑 - 最高检发布3件中介组织财务造假犯罪典型案例,强化"看门人"责任 [3] - 证监会与最高检联合发布8宗证券违法犯罪指导性案例,其中4宗为刑事犯罪 [3] - 公安部公布5起上市公司犯罪案例,4起涉及财务造假且责任人被定罪 [3] 跨部门协同与长效机制建设 - 加强部际协同和央地协同,推动建立常态化财务造假防治机制 [1] - 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全链条打击造假犯罪 [1] - 通过文件发布和案例指导展现从严打击立场 [2][3]
000070,“摘帽”
中国基金报· 2025-07-08 00:01
公司摘帽及更名 - ST特信成功摘帽,证券简称由"ST特信"变更为"特发信息",股票代码仍为"000070"[2] - 公司股票于7月8日停牌一天,7月9日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2] 财务造假事件及处罚 - 因子公司深圳特发东智科技有限公司在2015年至2019年间通过虚构业务、跨期调节成本等手段虚增收入,导致2015-2018年度利润总额分别虚增1039.33万元、9173.46万元、5624.61万元、1162.92万元,2019年度利润总额虚减2108.06万元[6] - 2024年5月10日收到深圳证监局《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5月14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更为"ST特信",股价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6] 整改措施及进展 - 公司已对2015-2019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专项审核报告[7] - 已就行政处罚决定所涉事项对相应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重述,并针对投资者索赔计提1007万元预计负债[7] - 自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之日起已满12个月,符合撤销其他风险警示的条件[7] 股价表现 - 去年5月"戴帽"后股价曾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一度低于4元/股[9] - 截至今年7月7日股价收于8.03元/股,较一年前反弹超90%[9] 财务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44.09亿元,同比下降10.69%,归母净利润-4.03亿元[10]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下降26.16%,归母净利润-1505.64万元[10] - 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64.61亿元,净资产20.58亿元[10] 业务构成 - 以光通信产业为基础,发展形成线缆、智慧服务、融合和物业租赁四大业务板块[10]
信奉“缝隙法则”的瑞斯康达董事长牵头业绩造假,近日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公司曾两年虚增营收6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7 22:03
公司高管涉案 -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月杰、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朱春城已被取保候审 [1] - 上述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的事项与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对公司作出的行政处罚系同一事项 [1] - 公司董事会决定由董事兼副总经理韩猛代行董事长及总经理职责 [1] 财务造假详情 - 2019年—2020年公司虚增约6.32亿元营收和约1.17亿元净利润 [1] - 2019年虚增营收3.5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6378.67万元 [6] - 2020年虚增营收2.8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5345.29万元 [6] - 李月杰和朱春城是财务造假案的牵头方和积极参与方 [1]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深蓝迅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网通信业务 [5] - 专网通信业务是没有实质的虚假自循环业务,公司作为垫资方为隋某力方面提供垫付资金 [5] - 业务模式为"以销定产",先与下游签订销售合同,再根据毛利率倒算采购单价 [5] 公司发展历程 - 1996年成立初期以光纤收发器为切入点,通过自主研发降低成本打开运营商市场 [2] - 1999—2003年凭借光纤收发器实现年收入从1000万元增至2.5亿元 [2] - 2006—2017年推出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2009年收入突破10亿元 [2] - 2017年上市后布局5G等业务,收入屡屡超20亿元 [2] - 近年公司聚焦"双千兆网络",参与国家新基建战略 [2] 公司业绩表现 - 过去5年出现3次年度营收同比下滑、3次年度归母净利润净亏损 [7] - 2020年营业总收入17.24亿元,同比下降35.18% [8] - 2021年营业总收入18.53亿元,同比增长7.48% [8] - 2021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0亿元,同比下降686.26% [8] - 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24.03% [9] - 2024年第一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0亿元,同比增长173.86% [9] 公司高管背景 - 李月杰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8年本科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计算机系 [2] - 李月杰信奉"缝隙法则",主张在细分市场深耕,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 [2] - 李月杰去年从公司获得报酬124.89万元,持有公司3869.33万股 [2] 市场表现 - 公司股票因涉及CPO、6G等热门题材,今年初曾多次出现连板行情 [10]
因涉嫌虚增研发费用等,华铭智能收行政处罚通知书
巨潮资讯· 2025-07-07 11:08
公司违规行为 - 公司涉嫌虚增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收到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 - 公司2019年通过发行股份和可转换债券收购北京聚利科技100%股权,后者于2019年10月纳入合并报表[2] - 聚利科技在ETC等产品销售中将部分第三方居间、代理服务费用错误确认为研发费用,而非销售费用[2] - 聚利科技未严格按照业务性质确认费用,且未按权责发生制准确计提销售费用[2] 财务影响 - 公司2020年虚增利润总额2531.54万元,占当期报告利润总额的18.76%[3] - 公司2021年虚减利润总额3570.37万元,占当期报告利润总额的16.9%[3] 监管处罚 - 公司被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罚款[3] - 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亮被警告并罚款70万元[3] - 时任财务总监章烨军被警告并罚款70万元[3] - 时任董事范丽娜被警告并罚款60万元[3] - 时任总经理韩智被警告并罚款50万元[3]
天茂集团披星戴帽,12万散户面临退市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7-07 11:08
公司退市风险 - 天茂集团因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股票将于2025年7月8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天茂",日涨跌幅限制为5% [2] - 若公司在2025年9月6日前仍未能披露年报,深交所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5][7] - 汇添富基金已对天茂集团股票按0.27元/股进行估值,较停牌前2.74元下调超90% [9]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3年公司出现近十年首次亏损,归母净利润亏损6.52亿元,同比下降337.82% [16] - 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营收预计400-430亿元(同比下滑13.48%-19.52%),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5-7.5亿元 [16] - 子公司国华人寿2023年净亏损11.55亿元,同比下降338.6%,2024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6.47亿元 [18][23] 股东与投资者影响 - 实控人刘益谦家族对天茂集团投资合计103.92亿元,按停牌前市值135.37亿元计算持股市值已不足90亿元 [5] - 截至2024年5月31日,公司股东人数约12万户,人均持股金额10.31万元 [7] - 若最终退市且存在信披违规,符合特定条件的投资者可能具备索赔资格 [11] 子公司国华人寿表现 - 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46.39亿元(同比缩水超13%),2025年一季度115.93亿元(同比下降近24%) [17] - 2024年前三季度赔付支出同比激增1619.92%至218.22亿元,退保金同比减少73.78%至49.94亿元 [23] - 信托计划投资达485.84亿元,占贷款及应收账款的60.5%,但信息披露有限 [21] 实控人资本动态 - 刘益谦通过新理益集团持有天茂集团44.56%股权,家族合计持股超六成 [26][28] - 新理益集团在长江证券的投资浮亏近半,持股比例14.89%对应市值56.97亿元 [29] - 2023年以来刘益谦通过拍卖藏品套现超6亿港元,并减持新世界等上市公司股份 [32][34]
财务造假“行民刑”全方位追责 退市锦港两名高管被决定逮捕
证券日报· 2025-07-07 00:08
公司退市及高管涉案 - 公司目前处于退市整理期,股票将正式摘牌 [1] - 公司副总裁宁鸿鹏、副总裁曹成因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逮捕 [1] - 2024年10月末及11月初已有高管因同样罪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 - 公司因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情形 [1] 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与7家公司开展无商业实质的大宗贸易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 [2] - 2018年至2021年合计虚增收入超8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近1.8亿元 [2] - 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通过虚假贸易及跨期确认收入虚增利润,分别为3610.45万元、6808.78万元和1537.75万元 [2] - 公司未按期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事项 [2] 监管处罚及法律追责 - 中国证监会对公司责令改正并处以800万元罚款,对6名高管合计罚款1500万元 [4] - 辽宁证监局对公司处以2000万元罚款,对11名高管合计罚款1860万元 [4] - 徐健、刘辉被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李挺同样被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4] - 公司因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被投资者提起民事诉讼 [4] 行业影响及专家观点 - 财务造假严重破坏市场诚信基础,误导投资者决策,损害市场公平性 [3] - "行民刑"全方位追责体现"零容忍"监管态度和"从严从快"执法理念 [5] - 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有助于维护市场稳定,提升市场整体质量 [5]
退市前,两位副总裁被逮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6 07:46
锦州港违法违规事件 - 公司两位副总裁宁鸿鹏、曹成因犯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决定逮捕 [3] - 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此前已被锦州市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3] - 公司已自6月3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5年7月18日 [1][12] 锦州港存在的三大问题 - 未按时披露2024年半年报:法定截止日期为8月31日,实际10月31日收盘后才披露 [5] - 2022-2024年一季度财务造假:通过虚假贸易及跨期确认收入虚增利润,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22.46%),2023年6808.78万元(占65.96%),2024年一季度1537.75万元(占62.05%) [6] - 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2022-2024年未披露资金占用发生额分别为32.18亿元(占净资产47.63%)、55.71亿元(占81.41%)、49.91亿元;2023-2024年为关联方提供担保合计29.8亿元 [7] 处罚情况 - 公司及11名高管被合计罚款386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2000万元 [2][7] - 2025年以来已有8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进入退市程序 [12] 监管趋势 - 证监会加大对财务造假惩处力度,高比例、持续性严重财务造假是当前严查重点 [2] - 2024年6月建立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 [16][17] - 202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文强调投资者保护,支持先行赔付等制度 [17] - 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后,康得新、斯太尔等造假公司相继被摘牌,2025年8家公司因造假退市显示监管决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