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在首都北京,赴一场与月季的“倾城之约”
环球网· 2025-05-25 20:48
生态建设 - 北京2024年启动花园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通过月季种植等生态工程提升城市景观 [1] - 全市月季栽植面积达2 5万亩 品种超2500个 城市应用品种比30年前增长10倍至上百种 总种植量5000余万株 [2] - 四环路将新增60公里"月季花环" 与现有环路景观形成连贯的"月季项链"体系 [2] 产业创新 - 北京月季产业形成研发 生产 景观应用全链条 年产切花1300万支 盆栽300万盆 年产值超2700万元 [4] - 拥有国家级种质资源圃 国际测试中心等4大科研平台 培育50余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 [4] - 国际月季大会首次在华举办 凸显中国在种质资源 育种研发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4] 文旅融合 - "花开北京·2025月季文化节"设立14大展区 覆盖3500亩花海 展示3000余个品种 [6] - 推出VR云花展和月季赏花地图 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扫码集章可享购花优惠 [6] - 月季主题内容在社交媒体形成打卡热潮 成为城市文旅新IP [6]
完善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自愿碳市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5-23 08:13
林业碳汇在CCER项目中的地位 - 林业碳汇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的重要类型 是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的关键途径 [1]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支持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 [1] - 首批CCER方法学涵盖造林碳汇等四个领域 林业碳汇是全国碳交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林业碳汇的战略意义 - 发展林业碳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 林业碳汇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2] -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强调要突出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主体作用 [2] - 林业碳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可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并增强碳汇功能 [2] - 林业碳汇项目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高林农收入 是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2] 林业碳汇的经济效益 - 林业碳汇具有较低的边际减排成本 是减排策略中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3] - 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可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升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 [3] - 林业碳汇项目因其成本效益和环境协同效益成为企业和政府实现减排目标的优选策略 [3] 完善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议 - 需激发市场需求 鼓励重点排放单位优先购买林业碳汇CCER作为履约工具 [4] - 建议调整高能耗企业初始碳配额发放方式 从无偿向有偿过渡以提高需求 [4] - 需建立科学监测体系 提升各林业碳库的监测技术并加强方法学开发 [4] - 应完善产权制度 明确碳汇权属 规范转移程序 保障供给主体权益 [5] - 需建立统一市场监管机制 设立全国性林业碳汇数据库提升透明度 [5]
学者视点|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如何健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3 07:42
生态综合补偿机制 - 生态综合补偿是推动生态保护与治理、协调区域生态经济利益、激发优质生态区域"生态转换动力"的有效手段 [1] - 需从"碎片化"补偿机制转向中央政府及全流域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综合补偿模式 [1] 纵向生态保护补偿 - 纵向补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兜底性制度安排 需健全分类补偿机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保护成效确定差异化补偿标准 [2] - 需构建稳定的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 加强生态价值核算研究 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2]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 横向补偿通过政策或市场化途径解决跨区域协商难题 核心是上下游行政单元间的利益协调 [3] - 需探索异地开发补偿模式 如合作园区、产业转移等技术培训 健全地区间利益分配机制 [3] 市场化补偿机制 - 市场机制可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需衔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补偿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购买生态服务 [4] - 拓宽资金渠道 包括资源环境交易、生态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元化筹措方式 [4] 补偿方式创新 - 需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补偿 践行系统化、数字化、法治化理念 [5] - 系统化要求增强各项补偿方式的关联性 构建纵横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 [5] - 数字化需运用智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数据库 实现量化变现 [5][6] - 法治化依托《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明确权责界定和资金监管 确保有法可依 [6]
督察《条例》出台,地方该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中国环境报· 2025-05-23 07:28
当前,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了生态环保工作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错误思想。 《条例》的颁布,彰显了党中央以制度创新坚守绿色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各地要加大对《条例》的学 习贯彻,进一步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督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制度设计,绝不 是"一阵风"。要将督察制度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印发,以更刚性的法治约束、更系统 的制度设计,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根基。各地要充分认识督察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力支持督察、自觉接 受督察,积极落实问题整改,举一反三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 型。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2015年实施以来,其重要作用已充分显现。各地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 督察是对各地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方式的一种宝贵的体检,是帮助各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方面,督察已经成为帮助地方政府彻底解决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的有力武器。老大难问题往往涉及 面广、持续时间长,利益盘根错节,仅靠地方政府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能够以 ...
“我家门前有条河”影像征集及融合报道启动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冯华、王浩、刘毅)10年风雨无阻巡河,攒下21本巡河日记,生动记录家门口河 流变清变美的历程……5月19日,本报头版刊发通讯《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同时 推出短视频《巡河日记》,讲述浙江杭州民间河长、已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胡福庆的故事。报道及视 频推出后,引发网友共情共鸣,很多网友在评论区、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家门口的美丽河湖、幸福河 湖,展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 共情共鸣,源自共同奋斗、切身感受。大美中国,江山如画,从浩荡奔腾的长江黄河,到碧波荡漾的家 乡河湖,江河胜景见证发展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 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各地区各部门统筹上下 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持之以恒护河治水。生态环境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美丽河 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水利部推动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我国水生态环 境质量持续向好,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亿万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一起来晒晒家门前的河湖!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吴桂英: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不断开创美丽长沙建设新局面
长沙晚报· 2025-05-21 10:09
市领导邹特、刘新良、郑平出席。 会议指出,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 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市各级各 部门要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定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生态文明之 基,落细落实美丽长沙建设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 五"目标任务。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土壤环境质 量改善、秸秆禁烧管控、烟花爆竹燃放管控等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要坚决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 改,动真碰硬、集中攻坚,确保按时保质整改到位,推动形成常态长效的制度机制。要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 型,严格"两高一低"项目准入管理,推进应用基础研究,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和"数智化"转型 ...
来公园,20分钟感受自然“疗愈”(美丽中国·身边的生态获得感①)
人民日报· 2025-05-21 06:02
人们在北海公园游玩。 翁奇羽摄(人民视觉) 天坛公园绿地。 本报记者 江 萌摄 小朋友在海淀公园放风筝。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数据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 编者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18年5月18 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 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 环境需要。" 你身边的环境变美了吗?相关生态产品选择更多、更优质了吗?本版今起推出"美丽中国·身边的生态获 得感"系列报道,从身边的点滴变化,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稳健步伐。 "去公园转了20分钟,神清气爽""大自然真是个巨大的能量场"……社交媒体上,"公园20分钟效应"火 了。 在北京,游园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931.83万人次,同比增加 4.37%。 "人们为什么爱逛公园?""'公园20分钟效应'有何依据?""除了赏花观景,公园还有哪些新功能?"……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多个公园。 "公园治愈指南"发布 置身自然,可帮助降低体内 ...
北京首次发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清单
新京报· 2025-05-20 19:35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果 - 截至2024年底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960万吨,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公园总数增至1100个且三分之二实现无界融通 [1] - 典型案例总投资超100亿元,总面积2.3万公顷,覆盖10个行政区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包括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修复、首钢园群明湖修复等16个项目 [2] 生态修复案例的行业意义 - 案例体现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如废弃矿山重生、工业遗迹转型为生态秀场,形成破解大城市病的东方方案 [3] - 生态修复被验证为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通过重构城市竞争力、激活城乡共生能级,推动从技术输出到规则制定的全链条突破 [3] 超大城市生态建设理论框架 - 需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体系:宜居侧重生态获得感,韧性强调稳定生态系统,智慧依托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 [4] - 理论范式需多尺度整合生态安全格局与功能,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并提升服务能力,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 [4]
2025年“520世界蜜蜂日”主会场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
环球网· 2025-05-20 17:20
活动概况 - 第八届"520世界蜜蜂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知蜂堂蜂博园开幕 主题为"亲蜜无间" [1] - 活动由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办 北京知蜂堂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北京蜂业学会协办 [1] - 活动内容包括"蜜蜂友好"倡议 科普研学 趣味互动 文化体验 蜂业金融 蜂产品品鉴等 [1] - 国务院原参事刘志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等300余名行业专家 企业家 媒体代表出席开幕式 [3] 活动意义 - 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呼吁保护蜜蜂栖息地 减少农药使用 种植蜜源植物 [5] - 推动构建蜜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和社会生态 [1][5] - 弘扬蜜蜂精神 关爱蜜蜂 保护地球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 北京蜂产业发展 - 北京蜂产业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样板 秉持生态美 产业兴 农民富的发展理念 [7] - 通过科技赋能推进种业振兴 服务赋能拓展蜂授粉市场 文化赋能培育"蜂业+"新业态 [7] - 目前北京蜜蜂饲养规模达22 55万群 养蜂年总产值1 5亿元 蜂产品生产销售突破12亿元 [7] - 蜂产业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促进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 金融支持与合作 - 北京蜂业学会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7] - 工商银行将通过普惠贷款等创新产品助力蜂业升级 [7] 其他活动 - 5月18日在密云区信远大厦举行"健康安全 与蜜同行"2025年520世界蜜蜂日活动 [9] - 活动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密云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 促进"蜂业+"多维融合共生 [9] - 全国设十余个分会场 线上线下吸引超百万公众参与 [10]
从7只到1.1万只,朱鹮保护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9:51
坚持法治筑基,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构建物种保护等级体系,以《自然保护区条例》划定刚性生态屏 障,为朱鹮保护筑牢制度根基。2019年汉中划定生态红线,保障朱鹮核心栖息地免受侵扰。洋县创 新"四不准"铁律(不准伐木、不准狩猎、不准开矿、不准污染),从源头切断生态破坏链。洋县人民法 院发挥秦岭保护法官工作站、环境资源审判巡回点、"秦岭四宝"司法保护基地作用,推进"行政执法+检 察监督+司法审判"综合治理。同时,加强朱鹮保护国际合作。我国自1999年向日本输出7只朱鹮种源, 以"基因共享"打破种群孤立困境以来,截至2024年重建起了包括500余只朱鹮在内的野外种群。这一跨 境朱鹮保护协作范例,彰显了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保护链 从1981年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突破1.1万只,朱鹮保护 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揭示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既保持法律权威又预留创新空间,既攻克 专业瓶颈又注重实用转化,既强化可持续发展又共享生态红利。中国生态治理经验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 贡献了中国方案。 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网 从法律条文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