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台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从算力到应用:港股“科技七巨头”如何接棒AI浪潮第三阶段?
搜狐财经· 2025-08-18 19:46
横向对比:显著低估 - 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约25.8倍,较纳斯达克100指数折让约20%,中美科技龙头估值差达10-20倍,腾讯和阿里动态PE不足20倍远低于美股同类企业 [5] - 恒生指数整体PE为10.2倍,低于标普500的22.3倍和日经225的18.6倍,科技板块估值优势更为突出 [5] - 港股科技股因稀缺性和流动性差异,估值普遍低于A股同类型企业,存在跨市场套利空间 [5] 纵向历史:处于低位区间 - 恒生科技指数PE处于近五年分位数的8%,显著低于历史中位数,互联网板块估值泡沫已充分消化 [5] - 部分龙头股如阿里巴巴和百度因AI业务转型,估值中枢正从消费股向科技成长股切换,但股价尚未充分反映技术升级潜力 [5] 驱动因素:修复与成长双逻辑 - 2025年Q2腾讯和联想等企业财报超预期,显示降本增效成果,AI商业化加速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5] - 国内经济温和复苏叠加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基本面边际改善 [5] - 南向资金2025年累计净买入超3000亿港元,港股科技ETF年内涨幅近40%,反映资金配置需求 [5] - 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美元走弱,推动全球资金增配新兴市场,港股作为离岸中国资产直接受益 [5] 结论:战略性配置窗口已至 - 港股科技板块兼具低估值、高成长和政策催化三重优势,是中长期资金布局的理想选择 [5] - 当前估值水平隐含较高安全边际,若盈利增速兑现,板块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6] - 建议关注恒生科技ETF和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以及AI算力、平台经济和硬科技细分龙头 [6]
线上线下价格依旧失衡,外卖平台高额补贴疑“假性”退场
证券时报· 2025-08-18 08:44
外卖平台补贴政策调整 - 三大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 [1] - 部分平台仍推出"19减18"等高额补贴,导致奶茶到手价低至2-3元,快餐8元 [1] - 北京大学专家指出高额补贴导致餐饮业陷入利润侵蚀与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 [1] 补贴减少后的市场反应 - 外卖配送员订单量显著下滑,日收入从高峰期的七八百元降至400多元 [2] - 茶饮店外卖订单从单平台100多单降至美团20-30单,饿了么和京东50-60单 [2] - 线上线下价格仍失衡,堂食20多元的快餐外卖仅售7-8元,奶茶线上比线下低50%以上 [2] 平台补贴策略的潜在空间 - 某平台公告称不做大规模"0元购",但实际仍发放"15减13"优惠券,部分商品低至2元 [3] - 约10%的外卖订单为顾客线上下单后自行到店取货,规避配送费 [3] 补贴成本分担机制 - 商家实际承担补贴成本是平台的2倍多,例如21元奶茶顾客付9元,商家到手仅4.8元 [4] - 中小商家在"36减18"优惠中承担12元,平台仅承担6元,而连锁品牌可能获得更高平台补贴比例 [5] - 专家指出平台通过算法权力将补贴压力转嫁给商家,形成隐性成本共担 [4] 行业长期影响与监管建议 - 补贴大战扭曲消费者价格认知,导致商家可能通过降低质量或倒闭应对亏损 [6] - 浦银国际调研显示外卖券后价仍低于线下,消费者习惯短期难改变 [6] - 专家建议建立补贴溯源机制、强制算法透明度、实施阶梯式处罚(首次警告,二次罚款营收1%-3%) [7] - 提倡多边协同治理,包括消费者举报奖励和行业协会制定《外卖平台补贴行为公约》 [7]
线上线下价格依旧失衡!外卖平台高额补贴疑“假性”退场,监管穿透力亟待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8-18 08:23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现状 - 三大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外卖平台之间的硝烟暂歇 [1] - 仍有平台推出高额补贴,如"19减18"等接近"0元购"的超高补贴,导致奶茶到手价低至2-3元,快餐8元 [2] -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叶韦明指出,不正常的高额补贴对实体餐饮造成利润侵蚀到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 [2] 补贴对行业的影响 - 外卖配送员订单量显著下滑,从补贴高峰时一天七八百元降至现在400多元 [4] - 商家外卖订单减少,如某茶饮店从单平台100多单降至美团二三十单,其他平台五六十单 [4] - 餐饮行业线上线下价格依然失衡,堂食20多元的快餐在外卖平台7-8元可买到,10余元奶茶只需4-5元 [4] 补贴成本分担机制 - 平台通过算法机制将补贴压力传导至商家,形成隐性成本共担 [7] - 某奶茶订单显示商家实际补贴11.1元,平台补贴4.5元,商家承担成本是平台两倍多 [7] - 中小商家谈判空间有限,如"36减18"优惠券中商家承担12元,平台仅承担6元 [8] 监管建议 - 建立补贴溯源机制,要求平台披露优惠券资金构成,明确成本承担方 [10] - 实施算法透明度规制,强制公开与补贴相关的算法规则 [11] - 激活多边协同治理,鼓励消费者、骑手、商家参与监督 [11] 长期影响 - 补贴大战让消费者误以为超低价是正常价格,但商家无力长期承担 [10] - 浦银国际调研显示外卖平台券后价格仍低于线下,消费者短期内不会很快回到线下 [10] - 叶韦明指出行业应回归通过算法赋能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多方共赢的初心 [12]
外卖平台高额补贴疑“假性”退场 监管穿透力亟待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8-18 06:06
外卖平台补贴政策调整 - 三大外卖平台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但实际仍存在高额补贴现象,如"19减18"等接近"0元购"的超高补贴[1] - 部分平台在公告中为后续高额补贴留出空间,表态不做大规模"0元购",但小范围补贴仍存在,如连续多天发放"15减13"优惠券[3] - 外卖订单量在补贴减少后显著下滑,配送员日收入从高峰期的七八百元降至400多元[2] 线上线下价格失衡 - 餐饮行业线上线下价格依然显著失衡,堂食20多元的快餐在外卖平台可用7到8元买到,10余元奶茶仅需4到5元[2] - 部分顾客利用线上低价点餐后自行取餐,导致商家外卖订单中约10%为顾客自取[3] 商家补贴成本分担 - 中小商家承担更多补贴成本,例如一杯21元奶茶顾客实付9元,商家实际到手仅4.8元,商家补贴11.1元,平台补贴4.5元[4][5] - 连锁品牌与中小商家补贴分担比例不同,中小商家在"36减18"优惠券中承担12元,平台承担6元,而连锁品牌可能反之[5] - 平台通过算法权力将补贴压力传导至商家,形成隐性成本共担,如要求商家参与满减活动并自掏腰包补差额[4] 行业生态影响 - 不正常的高额补贴导致餐饮业陷入利润侵蚀到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商家面临高固定成本与低需求弹性压力[1] - 补贴大战让消费者误以为超低价是正常价格,但商家无法长期承担高补贴,可能导致倒闭或以次充好[6] - 线上平台促销力度仍高于价格战前,券后价格低于线下自取,消费者短期内难以回到线下[6] 监管建议 - 建议建立补贴溯源机制,要求平台披露优惠券资金构成,明确补贴承担方[6] - 实施算法透明度规制,强制公开补贴相关算法规则,禁止通过隐性门槛强迫商家承担成本[7] - 激活多边协同治理,鼓励消费者、骑手、商家参与监督,引导行业协会制定补贴行为公约[7]
外卖平台高额补贴疑“假性”退场监管穿透力亟待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8-18 01:41
外卖平台补贴政策调整 - 三大外卖平台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但实际仍存在高额补贴现象,如"19减18"等接近"0元购"的超高补贴 [1] - 部分平台在公告中为后续高额补贴留空间,表态不做大规模"0元购",但小范围仍存在"15减13"等优惠券发放 [2] - 外卖订单量在补贴减弱后显著下滑,配送员收入从高峰期的七八百元降至400多元 [1] 商家经营现状 - 独立茶饮店外卖订单从单平台100多单降至美团二三十单,京东和饿了么五六十单 [1] - 商家面临线上线下价格失衡,堂食20多元的快餐在外卖平台仅售7到8元,10余元奶茶仅需4到5元 [1] - 部分顾客通过线上点餐后自行到店取餐,占外卖订单约10% [2] 补贴成本分担机制 - 商家实际承担补贴成本是平台的两倍多,例如21元奶茶顾客实付9元,商家到手仅4.8元,其中商家补贴11.1元,平台补贴4.5元 [4] - 中小商家在补贴分担中处于弱势,"36减18"优惠券中商家承担12元,平台承担6元,而连锁品牌可能由平台承担更多 [4] - 平台通过算法权力将补贴压力传导至商家,形成隐性成本共担,如要求商家参与满减活动并自掏腰包补差额 [3] 行业生态影响 - 高额补贴导致商家利润侵蚀和质量妥协,形成恶性循环,餐饮业因高固定成本和低需求弹性陷入囚徒困境 [1] - 补贴策略依赖双边市场的网络效应,平台通过短期亏损锁定用户规模以巩固垄断地位,但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崩塌 [4] - 外卖大战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超低价为正常价格,商家无力长期承担高补贴,可能引发倒闭或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5] 监管建议 - 建议建立补贴溯源机制,要求平台披露优惠券资金构成,明确补贴承担方 [5] - 实施算法透明度规制,强制公开补贴相关算法规则,禁止通过隐性门槛强迫商家承担成本 [6] - 激活多边协同治理,鼓励消费者、骑手、商家参与监督,引导行业协会制定补贴行为公约 [6]
平台经济的“缰绳”又紧了,不会又跌3年吧?
搜狐财经· 2025-08-15 12:53
行业竞争态势 - 外卖平台在监管约谈后仍持续价格战 导致订单量增长但商家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2] - 平台通过流量分配机制强制商家参与促销活动 不参与则面临生意流失风险 [2] - 行业存在寡头垄断格局 平台收费品类繁多且佣金居高不下形成利润挤压 [3] 监管政策变化 - 市场监管总局于7月底发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 规范佣金/抽成/会员费等收费行为 [3] - 新规要求平台明确优惠促销的分担方式和比例 禁止未经协商临时加收促销费用 [3] - 对"先免费后收费"行为进行规范 要求变更收费规则前需公示7日并征得同意 [3][4] - 明确禁止重复收费/只收费不服务/强制促销收费等8种不合理收费行为 [4] - 平台"换个马甲重复收费"和"先降后涨"行为将被重点监管和严厉处罚 [5] 历史监管影响 - 2020-2022年互联网行业经历强监管周期 涉及反垄断/数据安全/资本合规等多领域 [7] - 易方达中概互联50ETF较2021年初高点下跌70% 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WEB)同期跌幅超80% [8][10] - 监管政策在一年半后转向 伴随中美审计合作推动板块估值修复 [11] 政策意图解读 - 新规旨在提升经营者话语权和议价权 构建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共赢的良性生态 [6] - 政策导向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率 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13] - 监管思路从无序扩张整治转向常态化规范治理 强调透明化/法治化监管 [6][14] 商业模式展望 - 指南未否定平台经济商业模式 允许合理收费但需整改不合理行为 [13] - 2022年曾引导外卖平台下调餐饮服务费 但经济日报指出不影响平台长期前景 [14] -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 在就业/新质生产力方面仍具重要价值 [14]
法治让平台竞争更理性(金台锐评)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46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平台企业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理性参与竞争,构建多方共赢生态 [1] - 外卖平台通过"补贴换低价""算法推荐"争夺用户资源,导致无序竞争乱象 [1] - 平台推出"满18元减18元"政策导致商家利润几乎为零,被迫保量减质 [1] - 算法要求骑手极限速度配送,导致超速行驶和事故频发 [1] - 平台利用市场优势地位逼迫商户"二选一",中小商家在"流量霸权"下艰难生存 [1] 平台经济竞争失序原因 - 技术创新与法治供给存在"时间差",专门性立法缺位导致监管不足 [2] - 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算法歧视、数据垄断等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不足 [2]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网购规定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2] - 传统属地化、条块化执法难以匹配平台跨地域、跨领域特性 [2] - 既往监管偏重事后处罚,对平台主体责任事前规制不足 [2] 治理平台无序竞争的措施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平台强制商户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 [3] - 需加快制定平台经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相关指南,细化标准 [3] - 市场监管总局拟出台《网络交易平台规则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平台在流量分配、规则制定时兼顾各方利益 [3] - 构建"事前预警—事中查处—事后救济"治理链条,加强算法治理 [3] - 优化骑手权益救济机制,加强劳动纠纷调解和创新保险制度 [3] 政策导向与行业展望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为平台竞争划定边界 [4] - 法治将推动平台从强制"二选一"转向自愿"多赢",从算法黑箱转向阳光治理 [4] - 法治是平台经济在创新与规范轨道上长期发展的保障 [4]
数字经济迈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鼓励平台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新华网· 2025-08-12 14:27
国家政策方向 - 国家召开专题协商会,明确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努力适应其带来的全方位变革,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1] - 国家已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自上而下的总体布局,经过近两年清理整顿,数字经济正逐步迈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1] - 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2] 平台经济的角色与定位 - 应发挥平台经济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1] - 平台型公司沉淀了大量数据要素,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应引导其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 [2][3] - 经过清理整顿,平台经济在垄断、数据等问题上的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下一步将迈入健康发展阶段 [2] 科技创新与平台企业参与 - 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2] - 支持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有利于形成创新联合体,聚合社会各方面科技创新力量 [3] - 平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持续健康发展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5] 资本市场支持 - 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通过市场驱动力发展壮大数字经济 [4] - 需支持更多数字型、平台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规范有序发展 [4][5] -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可以强化数据要素价值、提升其市场化程度,并促进数字产业发展 [5]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增加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内容
新华网· 2025-08-12 14:02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简介】记者26日从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增加了数字经济、 平台经济等调查内容。 记者:张文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 ...
最高法:依法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 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10:24
政策导向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意见依法审理涉消费纠纷案件 引导经营主体规范经营 [1] - 落实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制度 依法规制知假买假行为 [1] - 依法支持预付式消费融资功能发挥 降低经营成本并促进投资 [1] 行业影响 - 网络消费典型案例发布促进网络经济与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 - 依法打击经营者卷款跑路和霸王条款等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1] - 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并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