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明年3月8日施行!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管理“路线图”明确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4 07:07
计量审查规范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计量管理、计量人员、计量器具、计量数据等进行了规范,明确 了碳排放计量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废物处置等过程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净购 入的电力、热力消费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等。该计量审查规范的正式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建立健全碳达 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关键举措,为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碳排 放权市场的公平、公正交易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将于明年3月8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重 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工作有了明确、统一的计量审查规范指引。 ...
科技助力公共建筑“绿色样板间”升级
科技日报· 2025-09-23 16:52
论坛背景与政策支持 - 2025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支撑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论坛于9月22日在上海举办[1] - 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1] - 公共机构具有社会影响力强、示范带动突出、技术推广应用灵活度高等特点[1] - 2021年11月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推广应用[1] 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 - 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公共机构降碳的重要途径鼓励建设连接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和充放电设施的微网系统[2] - 目前使用较多的硅太阳能电池理论转化效率约29%[2] - 建议创新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太阳能分级利用[2] 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 - 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能承担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作用[2] - 当前我国BIPV应用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但建筑屋顶、墙面仍有较大发展潜力未被充分利用[2] - 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专项补贴政策提供一定比例的初始投资补贴[3] - 建议推动示范项目建设选择代表性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3]
温室气体排放有新规!《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4:21
政策发布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将于明年3月8日起施行 [1] - 该规范为碳计量工作提供了明确、统一的计量审查规范指引 [1] 规范内容 - 规范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计量管理、计量人员、计量器具、计量数据等进行规范 [1] - 明确碳排放计量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及废物处置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消费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1] 政策意义 - 该规范是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关键举措 [1] - 为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管理工作提供清晰“路线图” [1] - 为碳排放权市场的公平、公正交易提供坚实数据保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
经济观察网· 2025-09-23 14:11
经济观察网 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将于明年3月8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 国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工作有了明确、统一的计量审查规范指引。计量审查规范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 放计量管理、计量人员、计量器具、计量数据等进行了规范,明确了碳排放计量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 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废物处置等过程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净购入的电力、热力消费引起的温室气体 排放等。该计量审查规范的正式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关键举措, 为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碳排放权市场的公平、公正交易提供坚实 的数据保障。 ...
明确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计量管理、计量人员等 这项规范发布
央视新闻· 2025-09-23 14:04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将于明年3月8日起施行。这标 志着我国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工作有了明确、统一的计量审查规范指引。 计量审查规范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计量管理、计量人员、计量器具、计量数据等进行了规范,明确 了碳排放计量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废物处置等过程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净购 入的电力、热力消费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等。该计量审查规范的正式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建立健全碳达 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关键举措,为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碳排 放权市场的公平、公正交易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 ...
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华财经· 2025-09-23 08:52
能源结构转型成效 - 截至2024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约59.2%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5.9%增至2024年的19.8%,煤炭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 [1] - 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全球占比超过40% [1] - 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6.8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实现目标 [1] 节能降碳与产业升级 - 2021年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达到11.6% [1] - 稳步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钢铁落后产能超1.5亿吨 [2] - 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430家,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0% [2] - 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业园区491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 [2] - 2024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4% [2] 循环经济与资源回收 - 全国主要城市回收网点已超15万个 [2] - 2024年一季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同比大幅增长70% [2] - 主要互联网回收平台废旧手机回收额同比增长50% [2] 生态环境改善与碳汇能力 - 2024年,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3] - 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 [3] - 设立5个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上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约18% [3] 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0% [3] - 27个省份出台碳普惠政策 [3] -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中,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3] 全球贡献与国际合作 - 向全球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3]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3] - 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 [3] - 2016年以来,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770亿元 [3]
“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22:09
污染防治成效 - 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并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和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七大流域及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 [2] - 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2] - 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2] -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3] 减污降碳协同进展 - 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3][5]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4] - 将煤矿瓦斯排放限值从30%加严至8%以控制甲烷排放 [4] 碳市场体系建设 -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7.14亿吨 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5] - 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覆盖范围扩大至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5] - 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 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体系 [5] - 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发布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5] 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 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中长期目标任务 [6] - 深化39个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加强青藏高原等区域气候风险评估 [6]
四部门重磅发布!涉及锂电/钠电/固态电池/液流电池/BMS/飞轮/超级电容/构网储能等
核心观点 - 到2030年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 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6] - 重点发展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 低碳高效能量转换 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 高效稳定能源输送四大战略任务装备[6] -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5][6] 能源勘探开发装备 - 煤炭开采装备突破高硬度岩体截割材料 高功率密度防爆传动系统等技术 研制深井井筒机械破岩智能建造 超大型轮斗挖掘 年产千万吨成套装备[7] - 油气装备研发深地深水全波场地震勘探 随钻高精度测井 万米深地智能钻井 千米深水防喷器等关键装备[7] 能量转换装备 - 煤电突破低成本高灵活高可靠清洁降碳技术 提升宽负荷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燃气轮机突破高效宽工况压气机技术 构建H/J级高参数机组谱系[8] - 风电突破高性能海上叶片 高功率齿轮箱 超高混塔塔架 低成本漂浮式基础等装备 光伏突破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组件 高压组串式逆变器[9] - 光热发电突破30万千瓦级成套技术装备 水电研制千米水头段大容量冲击式机组 海洋能研制兆瓦级潮流能发电装置[10] - 核能加快突破压水堆关键装备 开展小型堆四代堆新装备研发 提升高温强辐射环境材料服役性能[10] 能源存储装备 - 电池储能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 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液流电池体系[11] - 物理储能突破大容量低成本技术 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 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膨胀机[11] - 短时高频储能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 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 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11] - 氢能突破高效率电解水制氢装备 开发高压管束集装箱 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 低能耗氢液化膨胀机等储运装备[12] - 氢能应用突破富氢竖炉 掺氢/纯氢燃气轮机 大功率高稳定性燃料电池等关键装备[12] 能源输送装备 - 输变电装备研制高可靠大容量低损耗直流换流变压器 基于高参数功率器件的换流阀 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14] - 配电系统研制一二次深度融合智能开关和固态断路器 智能融合终端 构网型和柔性直流等先进装备[14] - 化石能源输送突破深海油气输送钢管柔性管技术 研制离心式天然气管道压缩等装备[15] - 煤炭输送突破粗颗粒煤浆管道运输技术 研制千公里千万吨级输煤管网装备[15]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能源装备智慧调控研发自主可控嵌入式操作系统 一体化智能调控优化系统 数字孪生系统及垂直领域大模型[16] - 终端装备突破智能感知与决策融合技术 搭建全景感知网络 研制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终端[17] 绿色高端发展 - 绿色发展突破组件关键元素替代 经济型绿色循环材料 多能协同分级互联调控等技术[18] - 再制造与回收突破关键装备精准检测和复杂零部件原位修复技术 构建光伏风电设备回收标准规范[18] 产业创新生态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 提高扣除比例 国有企业创新投入视同利润加回[19] - 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平台及试验验证中试平台 培育首台套检验检测机构[19] - 鼓励首台套应用完善推广目录 建立国有企业采购绿色通道 投保后免收质量保证金[20] - 加大政策支持国家科技项目加大攻关支持 用好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2]
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华网· 2025-09-22 16:03
能源结构转型 - 截至今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约59.2% [2]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5.9%增至2024年的19.8%,煤炭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 [2] - 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全球占比超过40% [2] - 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6.8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实现目标 [2] 产业低碳化与绿色制造 - 稳步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钢铁落后产能超1.5亿吨 [3] - 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430家,全国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0% [3] - 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业园区491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 [3] -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18% [3] - 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4% [3] 节能降碳与循环经济 - 2021年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达到11.6% [2] - 全国主要城市回收网点已超15万个 [3] - 今年一季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同比大幅增长70% [3] - 主要互联网回收平台废旧手机回收额同比增长50% [3] 生态碳汇与绿色生活 - 202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 [4]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0% [4] -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中,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4] 全球影响与绿色技术出口 - 向全球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 [4]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4]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4] - 我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5] - 2016年以来,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770亿元 [5]
生态环境部: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政策体系构建与落实 - 推动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3] - “十四五”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3] -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发布甲烷和工业氧化亚氮控排方案,将氢氟碳化物纳入配额管理,将煤矿瓦斯排放限值从30%加严到8% [3] 全国碳市场建设 - 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4] - 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出台相关意见与条例,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4] - 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 [4] 产品碳足迹管理 - 指导发布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填补国内数据空白 [4] - 定期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帮助企业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推动碳足迹规则标准国际衔接互认 [4]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 联合多部门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中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 [5] - 深化39个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提升重点区域气候韧性,加强青藏高原等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风险评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