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

搜索文档
金光再现: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与它的守护者们︱文物修复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08:55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概况 -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崖,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1] - 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占崖立面面积88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1] - 2008年汶川地震后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1] 造像病害状况 - 因千年风化、地震及潮湿环境影响,造像出现岩体疏松剥落、雕刻断裂、金箔变色起翘等34种病害[2][6] - 造像手臂数量经首次精确统计为830只(手817只、臂13只),法器246件[6][7] 修复技术突破 - 创新采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等现代技术,病害诊断准确率达95%[4][5] - 首次在石窟修复中应用三维扫描、虚拟修复技术,绘制300多张病害图及1000余张调查表[5][6] - 针对潮湿环境,放弃传统牛胶改用川渝本地大漆材料,使用约1吨大漆和100多万张金箔完成贴金修复[8][10][18] 修复工程难点 - 主尊右侧前伸手存在25度角度偏差,团队考察30余座石窟后首创可拆卸式对称修复方案[11][12] - 修复历时8年,团队成员需长期高空作业并忍受极端工作环境(夏季高温蚊虫、冬季透风寒冷)[15][16] - 大漆实验导致多数成员皮肤溃烂,仍坚持无休完成修复[17] 修复成果与意义 - 2015年6月13日完成修复,成为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自主修复的首个成功案例[18][19] - 开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石窟修复范式,为5万余尊大足石刻造像保护奠定基础[19][20]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亮点抢先看
消费日报网· 2025-05-21 10:37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概况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州举办 展示传统技艺与创新设计 涵盖玉器陶瓷 刺绣漆器等多元品类 [1] - 博览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 是行业"风向标" 甘肃展团连续五届全勤参展 本届携卓尼洮砚 兰州掐丝珐琅画等百余件精品亮相 [3] 甘肃工艺美术展团 - 甘肃展团以黄河文明为主题 呈现10大类200余种工艺美术 包括洮砚 掐丝珐琅等 从业者达33万 含298位省级大师和6位国家级大师 [4] - 重点展品《沧海曙光》洮砚采用喇嘛崖老坑鸭头绿砚料 37厘米砚面雕琢海浪纹 可盛三斤墨汁 创新双面设计 [5] - 掐丝珐琅作品《飞天藻井》以莫高窟第329窟为蓝本 融合LED光影技术 将敦煌艺术引入现代空间 [6] - 产业转型方面 推动"非遗+文旅+电商"模式 唐卡 掐丝珐琅等技艺通过研学工坊 直播等形式实现商业化 [8] 青海唐卡艺术 - 青海展团聚焦唐卡艺术 完德尖措大师携融合工笔画技法的水陆画唐卡参展 作品使用矿物颜料 勾金工艺突破传统审美 [12][13] - 热贡龙树画苑由完德尖措创立 免费培养170名学员 开发唐卡衍生品 被列为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拥有8位省级以上大师 [15] - 创新方向包括创作56民族主题唐卡 推动技艺从宗教用品向艺术品转型 [15] 江西陶瓷艺术 - 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展团呈现12件创新陶瓷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参展作品融合高温颜色釉与粉彩 如《日出青峦烟欲紫》山水画卷 [18][19] - 展品主题为"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结合青铜面具 自然花卉等元素 采用拼贴 立体方器等现代手法 [20] - 研究所拥有700多台设备 承担400多项科研项目 通过优化釉料配方 跨界融合等方式推动工艺创新 [22][23]
“把芝麻点大的事做到极致”——一家93年老字号企业的强信心样本观察
新华社· 2025-05-14 21:45
公司概况 - 公司前身为创建于1932年的崔记香油坊,现为年销售额超6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1] - 年加工芝麻6万余吨,年产小磨香油和小磨芝麻酱各1万吨[1] - 拥有"崔字牌"小磨香油品牌,是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 生产工艺 - 采用传统石磨磨酱和水代法提取工艺,保持低温低压以保留芳香物质和营养成分[3] - 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检测中心,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3] - 与多所高校合作优化工艺,使小磨香油中芝麻木脂素和维生素E含量提高10%以上[3] 原料管理 - 使用当季活芝麻,通过三次过筛、两次风选等七道工序严格筛选原料[2] - 原料仓库常备3000多吨芝麻,仅能满足一个月生产需求[2] - 原料来源包括国内主产区和非洲等地[2] 产品创新 - 推出"芝食分子"黑芝麻丸、黑芝麻酱酸奶等新产品适应年轻消费群体[4] - 研发粉末香油、保健香油等高端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4] - 参与制定17项芝麻及芝麻油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 技术认证 - 获得15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4] - 通过BRCGS、美国FDA、ISO9001等多项国际认证[4] - 推动我国芝麻加工产业技术发展和升级[4]
2025伦敦工艺周中国馆“天工开物”主题展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3 10:20
展览概况 - 2025伦敦工艺周中国馆"天工开物"主题展于5月12日在伦敦皇家造币厂开幕 [1] - 展览由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承办,得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伦敦工艺周组委会支持 [1] - 展览融合中国传统工艺之美与现代设计理念,展现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 来自中英艺术、文化、学术、工商业、媒体行业的140余名嘉宾出席开幕式 [1] 展览内容 - 展览以"材美、工巧、器韵、时宜"为遴选标准,构建古今贯通的工艺美学体系 [6] - 展出120件/组作品,呈现中国工艺从传统经典到当代表达的发展脉络 [6] -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涵盖当代精品、民族技艺与茶文化 [6] - 展品包括独龙毯、青瓷、银器等,展示技艺的精妙细节 [6] 行业影响 - 中国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积极融入脱贫、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 [2] - 展览突出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实践 [6] - 中国手工艺在设计与创意中展现"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4] - 近年来中国展览内容持续升级,展现出更强的策展力与文化深度 [4] 国际合作 - 活动促进中英工艺界深入交流,激发创意灵感 [2] - 展览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文明火炬",点亮未来合作道路 [6] - 伦敦工艺周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手工艺文化活动之一 [9] - 中国已连续11年参展伦敦工艺周 [9] 活动安排 - 中国馆展期从5月12日持续至5月18日 [9] - 展期将举办多场讲座、体验与互动活动 [9]
铜师傅赴港上市:年营收近6亿,小米顺为加持,俞光掌握26%表决权
搜狐财经· 2025-05-10 02:17
上市申请与资本路径 - 杭州铜师傅文创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标志着其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1] - 公司原计划2022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后终止与中金公司的合作,转向香港上市 [1] - 股东阵容包括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及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为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 03亿元、5 06亿元和5 71亿元,呈现稳步增长 [1][8] - 毛利率从2022年的32 2%提升至2024年的35 4%,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1][8] - 2024年毛利达2 02亿元,较2023年的1 64亿元显著增长 [1][8] - 2024年实现年内利润7898万元,利润率13 8%,较2023年8 7%大幅提升 [8] 业务模式与产品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3] - 采用垂直整合模式,涵盖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全链条 [3] - 以铜为核心材质,产品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吸引广泛消费群体 [3] 股权结构 - 创始人兼CEO俞光持有26 27%表决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9] - 顺为资本持股13 39%,小米旗下天津金米持股9 56% [9] - 股权结构兼顾稳定性与资本运作空间 [9]
传统工艺注入科技动能 河北河间市工艺玻璃制品销往海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9 08:28
各式樱花杯、煮面碗、玻璃面板电茶炉……近日,在河北省河间市明尚德玻璃博物馆内,各类玻璃产品 一应俱全,一名主播正在直播间展示最新产品。 从最初的分散加工到规模生产,从贴牌代工到拥有自主品牌,从老手艺传承到现代化的创新融合,河间 市在工艺玻璃制作产业实现了"突破",直接出口企业达66家,2024年共有货值6.44亿元的河间工艺玻璃 制品销往海外。 单品最高可卖上千元 在河间永华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黄金丝、银丝被高温熔化,蘸到玻璃棒上,再经过燃气与 液氧的高温熔烤,熏到透明的网格纹玻璃杯上。传承百年的熏金、熏银工艺,经创新改良后焕发新生, 赋予高硼硅玻璃茶具玉石般的即视感。 河间永华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玉见"品牌主理人孙贵海介绍,近年来,公司开始把目标转向高端市场, 通过组建自己的设计研发团队,引进了3D打印机、激光打孔机等设备,在外观设计、实用性能、工艺 细节上下功夫,将传统手工艺与时尚设计融合在一起,每年都能申请专利20多个,仅"玉见"品牌系列产 品就有数百种。 设计团队将景德镇的陶瓷纹样、云南藤编工艺、星空球等工艺与玻璃茶具跨界融合,打造出兼具美学与 实用价值的产品矩阵。孙贵海特意拿起一款名为"小 ...
千年经典向新行丨小贝壳雕出千年非遗 这是方寸间的海洋史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6 20:14
北海贝雕的历史渊源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融合了异域珍宝与中国传统螺钿工艺,并在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2]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制作的贝雕画曾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技艺传承与创新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通过建立贝雕材料仓库收藏上千种贝壳,并开创利用贝壳天然色彩及纹理的工艺革命 [6][8][9][11] - 开发出浮雕形式贝雕画和实用工艺品,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技艺 [19] - 目前北海民间有约20家贝雕生产机构,从业艺人上千,涵盖老手艺人至"00后"新创作者的多元团队 [26] 制作工艺与挑战 - 单件作品需经历清洗、打磨、雕琢等10余道工序,最精细的"薄意雕"要求贝壳打磨至0.1毫米薄度 [15] - 制作1米高贝雕画需消耗1-2吨原料,涉及数百种贝壳,工期达十几天至三个月 [15] - 珍珠贝等材料因产地不同呈现绿色(北海)、紫色(青岛)、茶红色(大连)等天然色彩差异 [14] 现代转型与教育活化 - 作品类型从传统艺术品扩展至文具、台灯、首饰盒等实用品,重新风靡国际市场 [2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敦煌灯尚》获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2][24] - 创新融合非遗绒花、蜡染等技艺进行材质突破,推动传统纹样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24][26]
千年经典向新行|北海贝雕:在刀尖与贝壳的碰撞中续写新篇章
央视网· 2025-05-06 00:08
北海贝雕历史与传承 - 北海贝雕起源于唐宋时期,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异域珍宝与传统螺钿工艺,明代发展出"百宝嵌"技法 [1] -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贝雕画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因困境面临失传 [5] - 第五代传承人林雄召回26名老艺人重启技艺传承 [5] 工艺创新与材料探索 - 突破传统染色工艺,改用天然贝壳色彩及纹理创作,被称为"中国贝雕制作史上的革命" [7] - 建立全球贝壳采集网络,收藏上千种贝壳原料 [7] - 单件作品需经6道工序,极致"薄意雕"需打磨至0.1毫米薄度 [9] - 1米高贝雕画消耗1-2吨原料,含数百种贝壳,制作周期15-90天 [9] 产品开发与市场表现 - 融合牙雕/玉雕/木雕/国画技艺,开发浮雕贝雕画及实用工艺品 [11] - 从业者从濒临下岗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1] - 北海现有20家生产机构,从业者超千人,含老手艺人与00后新创者 [17] - 产品覆盖艺术品(画/屏风/摆件)与实用品(文具/台灯/首饰盒) [17] 教育与文化传播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贝雕课程,师生合作作品获2019年"云鼎杯"金奖 [11][14] - 创新融合绒花/蜡染等非遗技艺进行材质突破 [14] - 作品《海丝掠影》首次以贝雕呈现13国城市地标,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3]
五粮液工匠群像:传承与创新的千年守护者——五一劳动节致敬每一位酿酒劳动者
中金在线· 2025-05-01 20:26
五粮液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 - 公司通过六位酿酒工匠的故事展现其千年工艺传承与匠心文化,强调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结合[1][11] - 工匠团队覆盖不同年龄层与背景,包括特级技师、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体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2][8][10] 核心生产工艺与技术 - 酿酒工艺依赖"感官经验+理化指标"双轨标准,例如师德刚通过调整水量和投粮节奏解决"酒醅不收汗"问题[2] - 传统工艺为质量根基,袁世华曾因偏离工艺导致酒质下滑,后通过严格遵循标准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5][7] - 生产管理注重细节,如陈小波班组因纠正设备参数偏差使优质酒产量回升30%[8] 人才培养与内部晋升 - 推行"1带N"师徒制,师德刚培养出多名获奖徒弟,其班组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任务[2] - 高校联合培养计划输送专业人才,余聪等大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成长为技术骨干[8] - 内部晋升体系完善,王代君从操作工晋升为管理者,协调传统经验与标准化操作[8] 生产效能与质量管理 - 陈小波接管落后班组后,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两轮次生产超额完成公司任务200%[9] - 袁世华在523车间引入"感官+理化检测"方法,解决发酵不彻底导致的酒质酸度过高问题[7] 企业文化与社会价值 - 工匠精神体现为"对工序的敬畏"(袁世华)和"用手艺守护文化"(颜佳)[7][10] - 公司通过劳动节专题宣传强化品牌叙事,将个体工匠故事升华为中国白酒文化传承的象征[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