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本主义

搜索文档
上了美国大当!欧盟刚投降,美法院就裁定非法,欧洲利益白让了
搜狐财经· 2025-09-01 11:01
特朗普方面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一边,他依旧利用关税大棒威胁和勒索各国;另一边,美国上诉法院却站出来宣称,这些加征措施大多缺乏国会的明确授 权,属于非法行为。这种"美国内部自我对抗"的画风,令世界各国都看得一头雾水。相关媒体报道指出,这一判决发布后,特朗普情绪彻底失控,直言法院 的行为等同于摧毁美国的未来。而对于欧盟来说,更难以接受的是,自己前脚刚刚屈服,后脚就发现根本是白白付出。 | 李琪 | | | | | | --- | --- | --- | --- | --- | | 观察者 | | | | | | 分享到: | | | | 員 10 E 29 | | 2025-08-30 12:03:27 | 字号: A- A A+ | 来源:观察者网 | 阅读 21307 | | 真是让人感到气愤与无奈。对于欧盟而言,这次的局面几乎等同于一场彻头彻尾的浪费。就在不久前,冯德莱恩还曾公开强调,欧盟绝不能和美国直接对 抗,否则只会让中俄坐收渔利。于是,在美国持续施压下,欧盟选择了妥协,甚至可以说是低头投降。谁料到,刚刚妥协没多久,美国上诉法院却裁定特朗 普加征的关税属于非法行为。换句话说,这些关税随时可能撤销。这样一来 ...
投资者拉响警报:特朗普“强占”英特尔9.9%股权,恐开启美国国家资本主义新时代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21:20
美国政府干预措施 - 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将111亿美元拨款及政府资金转换为英特尔9.9%的股权 [1] - 交易要求商务部在董事提名及提案方面支持董事会 但未赋予董事会席位 [2] - 特朗普政府曾要求英特尔CEO陈立武辞职 并威胁强占股权 最终达成协议 [1]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英特尔股价从8月6日20.41美元上涨至8月15日24.56美元 周二收跌1%报24.35美元 [1] - 惠誉评级指出交易无助于改善英特尔略高于垃圾级的BBB信用评级 [2] - 交易未能从根本上提振客户对英特尔芯片需求 仅提供更多流动性 [2] 股东权益与公司治理影响 - 交易稀释现有股东权益并降低投票权 可能使公司在其他国家面临额外监管限制 [3] - 软银在特朗普宣布消息三天前刚向英特尔注资20亿美元 表明公司并不缺钱 [3] - 美国政府不享有董事会代表权或其他治理权 信息权 [5] 行业比较与国际先例 - 德国下萨克森州持有大众汽车20%股权 意大利法国对半导体产业实施大量产业政策 [3] - 在欧亚国家政府持有大型企业股权属常态 但在美国被视为非常规举措 [3] - 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华盛顿曾临时入股濒危企业 但对健康企业施加压力获取长期股权前所未有 [3] 投资者担忧与潜在冲突 - 政府持股可能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制造矛盾 例如新厂选址 裁员决定或海外市场推进力度 [4] - 缺乏制约的政府直接投资可能大幅增加股票交易风险 需要法规限制内幕交易等滥用行为 [4] - 若美国政府持续入股其他企业 可能是迈向国家资本主义的令人担忧的一步 [5]
英特尔发出警告,特朗普:我想要更多这样的交易
观察者网· 2025-08-26 11:25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交易 - 美国政府以89亿美元投资获得英特尔9.9%股权 包括57亿美元未支付芯片法案补贴及32亿美元政府资助资金[1] - 交易使美国政府成为英特尔大股东 特朗普称将继续推动类似"有利可图"的交易模式[1] 交易模式与产业政策转变 - 美国政府近期对私营企业采取"交易模式" 在企业需要政府帮助时要求让步 包括获取黄金股及芯片销售收入分成[4] - 特朗普政府表现出推动产业技术国家化的意愿 被指背离共和党传统不干预市场理念[5] -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称此次入股类似主权财富基金首付款 预示其他行业可能出现类似交易[2] 英特尔公司风险提示 - 英特尔在证券文件中警告政府持股可能稀释其他股东权益 限制未来获取政府补助能力 并对国际业务构成潜在威胁[1][6] - 公司指出美国政府承诺资金及履行条件能力存在不确定性[6] 行业影响与竞争对手反应 - 英特尔竞争对手担忧成为下一个目标 特朗普政府已暂停芯片法案部分拨款重新审核项目以敦促在美投资[7] - 台积电和美光虽宣布扩大在美投资 但部分计划被指可能永远不会落地[7] - 芯片公司正观望政府计划实施方式 需考虑向政府让渡控制权与所有权的程度[7] 交易争议与批评 - 批评者质疑政府将芯片法案补贴条件取消直接换取股权 使英特尔更易获得纳税人资金[6] - 保守派智库经济学家指出交易体现机会主义 可能基于政治考量做出商业决策 给公司及长期繁荣带来重大风险[5] - 考虑到英特尔近年技术困境 政府推动其业务发展措施可能效果有限[6]
特朗普“趁火打劫”英特尔、英伟达
36氪· 2025-08-26 08:21
美国政府与英特尔协议 - 美国政府以89亿美元补贴换取英特尔9.9%股份 其中57亿美元来自《芯片与科学法案》补助 32亿美元来自"安全飞地计划"资金 [2][3] - 英特尔需承诺将代工业务持股比例维持在51%以上 若低于该比例 美国政府有权以每股20美元认购5%普通股 [4] - 英特尔过去五年投入1080亿美元资本开支及790亿美元研发资金 计划投资超1000亿美元扩建美国本土生产基地 [5] 美国政府与英伟达协议 - 英伟达获准向中国销售H20芯片 但需将销售额的15%上交给美国政府 初始要价为20% 经协商降至15% [8][9] - 同条款适用于AMD对华销售MI308芯片 英伟达正协商向中国出售运算速度减半的Blackwell架构B30A芯片 [10][12] - 特朗普政府允许销售性能削弱30%-50%的先进芯片 前提是企业接受相同抽成比例 [10] 美国产业政策动向 - 政府对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要求持有"黄金股" 国防部成为稀土矿业公司最大股东 [14] - 拟对海外生产半导体征收100%关税 迫使科技企业回流美国本土投资 [14] - 政策被评论称为"具有美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 企业通过游说获取定制化交易许可 [17][18] 行业影响与企业反应 - 台积电表示若美国政府要求持股 将退还已获补贴 美光科技/三星/SK海力士同样面临政策压力 [13] - 英特尔声明美国政府不享有董事会席位 仅在股东投票时与董事会保持一致 [4] - 企业高管对政策态度转变 从公开反对转为大量捐款赞扬或保持沉默 [17]
美国政府豪掷89亿买下英特尔9.9%股份,救援还是收编?
搜狐财经· 2025-08-23 16:11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交易 - 美国政府以89亿美元收购英特尔9.9%股份 交易价格为每股20.47美元 涉及4.333亿股 [1][3] - 交易形式由联邦补贴转为直接投资 原《芯片与科学法》计划提供109亿美元补贴 [3] - 美国政府成为英特尔重要股东 持股比例达9.9% [1][3] 英特尔经营状况 - 公司面临PC市场下滑与数据中心业务被AMD及英伟达侵蚀的双重压力 [5] - 制程工艺落后于台积电 7纳米工艺进展迟缓 5纳米工艺面临难产 [5] - 近期实施裁员措施并削减部分海外项目 反映经营困境 [3] 交易战略背景 - 美国将英特尔视为本土唯一重要IDM(集成制造)巨头 [5] - 确保美国本土高端芯片制造能力被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 [5] - 交易具有政治象征意义 体现美国制造业复兴政策导向 [5] 行业竞争格局 - 台积电和三星分别主导台湾和韩国芯片制造 英伟达依赖台积电代工 [5] - 英特尔工艺落后台积电约两个技术世代 [8] - 美国政府介入标志着半导体行业竞争模式转变 地缘政治因素凸显 [8] 资金用途与影响 - 89亿美元资金将用于稳定现金流 推进制程研发 避免进一步裁员 [6] - 英特尔未来决策需平衡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需求 [6] - 若技术追赶失败 投资可能成为纳税人负担 [6] 长期发展挑战 - 公司需在5年内解决制程落后问题 否则投资效益将受限 [8] - 管理层官僚化和战略犹豫被视为长期发展障碍 [8] - 未来政策连续性受美国大选结果影响 [8]
赢不了中国了?特朗普换了新打法:美企必须交出在华收入,推行芯片国企化,美国还是不甘心
搜狐财经· 2025-08-19 11:40
关税政策效果不佳 - 美国对半导体进口加征100%关税但未能有效压制亚洲供应链 2024年美国进口超600亿美元芯片中80%来自亚洲 [2] - 关税政策推高美国汽车、家电等行业成本并扰乱全球产业链 暴露美国高端制造短板 [2]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因配套体系缺失导致成本高企且进展缓慢 [2] 营收抽成新政策 - 特朗普政府要求英伟达、AMD等将对华芯片出口营收的15%上缴政府 否则限制出口许可 [2] - 英伟达2025年在华销售额预计超150亿美元 按15%抽成计算政府可获22.5亿美元 [2] - 该政策被美国前贸易官员称为"史无前例的贸易政策货币化" [2] 芯片企业应对策略 - 英伟达、AMD的AI芯片在中国市场占据超80%份额 2025年合计销售额预计达158亿美元 [3] - 苹果通过"表态式投资"追加1000亿美元美国投资 但核心组装仍保留在印度 [3] - 英特尔CEO因"对华合作不当"压力辞职 政府计划入股干预企业决策 [3] 行业国有化趋势 - 政府要求英特尔俄亥俄晶圆厂优先满足军方需求 并介入18A先进制程研发决策 [4] - 类似案例包括美国钢铁"黄金股"和MP Materials稀土收购 显示国家资本主义倾向 [5] - 台积电、三星在美建厂成本比亚洲高40%-50% 被迫提高售价削弱全球竞争力 [5] 全球产业链重构 - 欧盟、韩国批评美国政策为"单边主义滥用" ASML拒绝配合在华设备维护限制 [7] - 中国将2025年芯片自给率目标提至85% 加大对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 [7] -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形成"中美欧"三元格局 日本东京电子呼吁WTO介入调查 [7] 经济影响评估 - 耶鲁大学测算2025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2400美元 电脑鞋服等商品价格上涨18%-40% [7] - 密歇根汽车工人因芯片成本上升罢工 宾夕法尼亚卡车公司裁员10% [7] - 企业将资源从研发转向政治游说 可能破坏硅谷创新生态 [7] 产业竞争格局演变 - 半导体产业依赖全球分工网络 行政干预可能导致美国企业失去中国最大单一市场 [9] - 中国和欧盟正通过市场化手段重构产业链 加速技术创新中心多极化转移 [9] - 逆全球化政策可能削弱美国科技霸权根基 [9]
政府出手了!英特尔要迎来“国家队”入场?
金融界· 2025-08-18 15:33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谈判 - 美国政府正与英特尔谈判直接入股芯片巨头 被视为加快推进俄亥俄州延迟超级工厂项目并强化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能力的举措 明显不同于传统补贴或贷款 是资本注入与战略扶持的组合 [1] - 具体持股比例和投资金额尚未公布 [1] 资本市场反应 - 消息传出后英特尔股价盘中一度飙升8.9% 最终收涨7.4%报23.86美元 盘后继续上涨约3% 成为近几个月最强劲单日拉升 显示投资者对政府"国家队"入场充满信心 [1] 对英特尔的多方面影响 - 资金压力将明显缓解 有助于推进重组计划 加快工厂建设以及先进制程研发落地 [1] - 政府入股在市场中释放积极信号 阶段性修复投资者信心 [1] - 政府股东身份可能带来更多军工和政府项目绑定订单 [1] - 资金本身无法立即改变公司在制程 AI芯片及服务器CPU市场中的技术劣势 这些短板仍需时间和持续投入弥补 [1] 行业竞争格局 - 过去两年英特尔在高性能计算和AI市场承受来自AMD和NVIDIA的双重压力 AMD在CPU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NVIDIA在AI加速卡领域遥遥领先 英特尔因产品延迟和市场份额下滑处境艰难 [2] - 政府入股短期内更多是提振士气与改善融资环境 对现有竞争格局影响有限 [2] - 中期若伴随本土制造优先采购政策 公司有机会从AMD和NVIDIA手中争夺部分高端代工及封装订单 [2] 与其他企业协议的差异 - 潜在入股与美国政府近期与NVIDIA AMD达成的"收入分成"协议有本质不同 该协议允许两家公司向中国出口部分AI芯片但需将相关收入的15%上缴美国政府 [2] - 对NVIDIA和AMD是"交钱换市场"直接压缩利润率 对英特尔则是"补血"意味着直接获得资金支持以改善竞争地位 [2] 政策与行业意义 - 传闻不仅是半导体行业重要新闻 也折射出美国产业政策中"国家资本主义"色彩的进一步增强 [2] - 短期为英特尔争取到宝贵喘息空间 [2] - 长期能否实现产品力提升与市场份额回升才是决定此举成败的关键 [2]
豪赌未来:陈立武、特朗普与Intel
虎嗅· 2025-08-16 20:14
核心观点 - 美国政府正与英特尔谈判直接持股 标志着产业政策从补贴模式转向国家直接干预模式 [1] - 事件源于特朗普对英特尔CEO陈立武的公开施压 最终演变为政府与企业深度绑定的战略合作 [4][8][9] - 此举反映特朗普主义下的"美国优先"工业主义 以政治交易取代市场规则 重塑科技行业竞争格局 [23][27][32] 事件背景与演变 - 2025年8月14日美国政府启动与英特尔的持股谈判 涉及俄亥俄州芯片工厂建设支持 [1][36] - 危机始于共和党参议员科顿指控CEO陈立武与中国半导体企业存在关联 特朗普随后要求其立即辞职 [4] - 四天内局势逆转 陈立武与特朗普白宫会晤后获公开称赞 并受命"提出建议"推动政府入股方案 [8][9][10] 英特尔公司状况 - 技术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 在芯片制造工艺节点上存在代际差距 [20] - 财务压力显著 销售额持续下滑 已采取裁员15%和暂停30年股息派发等极端措施 [15][20] - 深度依赖政府资金 是《芯片与科学法案》最大受益者 获85亿美元直接补助 [20] - 具备战略不可替代性 是美国唯一能设计并制造尖端逻辑芯片的IDM企业 [20] CEO个人背景 - 陈立武拥有MIT核工程硕士学位 曾任芯片设计软件公司Cadence的CEO [15] - 通过创立的华登国际在中国科技领域投资超2亿美元 涉及数百家中国先进制造和芯片企业 [15] - 2025年3月临危受命接任CEO 上任即推行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 [15] 政策模式转变 - 特朗普政府倾向直接干预 区别于拜登《芯片法案》的程序化补贴模式 [26][27] - 采用"黄金股"模式 政府以象征性持股获得对重大战略决策的否决权 参照美国钢铁案例 [31][39] - 存在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公司治理"计划先例 允许政府直接安插代表进入国防承包商董事会 [41] 行业竞争影响 - 英特尔或获对华销售豁免 其Gaudi AI加速器可能无需缴纳15%销售额的"对华税" 形成对英伟达和AMD的不公平优势 [48] - 迫使科技公司将政治风险纳入核心决策 资源从研发转向政治游说 可能抑制创新活力 [49] - 加剧全球半导体补贴竞赛 中国启动475亿美元大基金三期 韩国规划4700亿美元半导体集群 欧盟动员430亿欧元投资 [53][57][59] 全球供应链重组 - 中国将加速技术独立 美国行动反而为其国家主导战略提供合理性 [53] - 台湾台积电面临地缘政治压力 被要求购买英特尔49%股份并在美追加4000亿美元投资以换取关税减免 [54] - 全球供应链从效率导向转向安全导向 可能形成美中欧多个平行半导体集团 [57] 潜在长期影响 - 政府多重目标可能扭曲企业决策 导致规避高风险研发投资 影响技术创新 [45] - 或创造"僵尸冠军企业" 即因战略重要性获救但受政治束缚难以取得技术突破的企业 [46] - 美国为对抗中国而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手段 可能导致与传统自由市场原则背离 [51]
韩国沉浮记
虎嗅APP· 2025-08-02 21:56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 韩国在196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政商合作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连续30年保持1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被称为"汉江奇迹" [4][5] - 朴正熙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向少数财阀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导致企业负债率从1960年的100%飙升至1970年的400% [7][8][13] - 财阀集团在政府支持下进行多元化扩张,现代、三星等涉足多个不相关行业,形成内部交叉持股和交叉担保的复杂结构,掩盖真实盈利能力 [11][12] 金融危机与改革 -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GDP萎缩5.7%,30家财阀中约一半破产,政府向IMF申请550亿美元援助并承诺全面改革 [19][21] - 企业重组后债务-股本比率从400%降至200%,大宇破产打破"大而不能倒"惯例,财阀业务聚焦核心领域 [21][24] - 金融改革耗费104万亿韩元(占GDP18%),银行不良贷款率从8.3%降至1.9%,资本充足率从7%升至12.4% [25] 经济转型成果 - 改革后GDP增速从1998年-5.7%反弹至1999年10.7%,人均GDP从1997年1.2万美元增至2024年3.6万美元 [28][17]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外资净流出255亿美元(占GDP3%),但无大型企业倒闭,外汇储备达2500亿美元(1997年8倍) [29] - 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从2013年4%增至2020年4.8%,企业研发中心从1981年46个增至2020年42155个 [33] 创新驱动发展 - 三星在危机后裁员30%,关闭非核心业务,负债率从300%降至85%,聚焦半导体、显示屏等高技术领域 [31] - 风险投资额占GDP比例从2010年0.05%增至2021年0.26%,政府采用"监管沙盘"模式支持创新 [32][33] - 中小企业占政府采购比例达77%,主动创业率从2013年20%升至2020年80%以上 [31][32]
韩国沉浮记
虎嗅· 2025-08-02 08:52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 韩国经济起飞始于20世纪60年代"汉江奇迹",朴正熙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政商关系和财阀治理推动重工业发展[1][5] - 1972-1976年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钢铁、石化、机械等六大战略行业,现代、三星等五大财阀获得政策倾斜[5][9] - 政府通过低利率(低于市场一半)、政策性贷款、关税保护等手段支持财阀,导致企业负债率从1960年100%飙升至1970年400%[6][12] 财阀经营特征 - 财阀实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现代集团同时涉足建筑、汽车、造船等不相关领域,形成内部交叉持股和交叉担保体系[10][11] - 纵向整合产业链,自建供应商和销售渠道,内部转移定价掩盖真实盈利能力,导致预算软约束问题[11] - 1972-1978年十大财阀控制14家金融机构,1980年代入股银行,债务融资偏好使制造业负债率长期维持在300-400%[12] 金融危机与改革 - 1997年金融危机使GDP萎缩5 7%,30家财阀半数破产,政府接受IMF 550亿美元援助并实施四大改革[18][19] - 企业重组后债务股本比从400%降至200%,2008年进一步降至100%,禁止交叉担保并强化公司治理[21][23][24] - 金融改革耗费104万亿韩元(占GDP18%),银行不良率从8 3%降至1 9%,资本充足率从7%升至12 4%[25][27] 经济转型成果 - 1999年GDP增速反弹至10 7%,2024年人均GDP达3 6万美元超过日本,外汇储备增至2500亿美元(1997年8倍)[30][31] - 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从2013年4%升至2020年4 8%,企业研发中心从1981年46个增至2020年42155个[38] - 三星通过裁员30%、出售非核心业务,负债率从300%降至85%,聚焦半导体和显示屏成为全球领导者[34][35] 创新驱动机制 - 风险投资额占GDP比例从2010年0 05%升至2021年0 26%,政府成立KVIC母基金引导民间风投[37] - 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占比达77%,主动创业率从2013年20%升至2020年80%[36] - 实施"监管沙盘"机制,截至2021年批准410种创新产品,重点领域包括物联网和生物技术[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