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
搜索文档
两名外籍专家全职加盟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日报· 2025-10-11 18:04
10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科技大学获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增材制造领域国际知名学者Chua Chee Kai(蔡志楷)教授,南 非国家科学院院士、自动化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王庆国教授同日全职加盟武汉科技大学。 王庆国院士表示,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他期待与武科大同仁携手共进,为学校相关领域的科 技前沿探索、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贡献力量,助力武科大高质量发展。Chua Chee Kai(蔡志楷)院士表示,他愿以全新 的热情与精力,投身于学校未来的学术发展,将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积累的知识、经验与国际关系,为武科大的持续成长与全球声誉贡献力 量。 吕勇表示,两位院士全职加盟武科大,将为学校在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武科大 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 "引进两位院士是武科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武科大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战略选择。"倪红卫表示,该校将竭尽全力 为两位院士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在"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背景下,武科大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 求,通过精准引进战略科学 ...
易加增材大额旧账还赖着“养老”,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
搜狐财经· 2025-10-03 15:05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级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准医疗等领域 [1] - 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47亿元、4.09亿元、4.71亿元、2.54亿元 [4] - 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92.60万元、6858.15万元、9881.34万元、5140.38万元 [4] 供应链与市场依赖 - 公司核心元器件激光器、振镜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进口部件在性能成熟度和稳定性方面优于国产部件 [2] - 公司已逐步尝试在中小机型中使用国产激光器、振镜,但国产部件长期稳定性不足,短期内无法全面替代进口 [2] - 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4313.36万元、6028.47万元、7047.56万元、4876.1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17.51%、14.84%、15.22%、19.55% [2] 现金流与应收账款 -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呈恶化趋势,2024年净流出9379万元,较2023年净流入1967万元同比暴跌576%,2025年上半年继续净流出3007.95万元 [3] - 现金流恶化主要原因为存货和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较快,符合公司快速成长阶段特征 [5] -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逐年增加,最近三年分别为8224.63万元、1.54亿元、2.1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3.30%、37.68%、46.04% [5]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一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亿元,占比35.10%,部分长账龄款项未能完全收回 [5] 存货状况 -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68亿元、3.75亿元、4.45亿元、4.38亿元 [6] - 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各期末分别为61.26%、47.20%、43.26%、46.54% [6]
“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材料汇· 2025-10-02 22:41
产业背景与发展形势 - “十四五”期间产业总产值突破8.2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 [4] - 在超高强度钢、高性能碳纤维、半导体硅片、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4] - 部分高端材料如高端芯片用光刻胶、高纯度靶材、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单晶叶片等仍受制于人 [4] - 新材料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研发范式加速变革 [5]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 发展目标到2030年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达到80%以上 [11] - 计划突破5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11] -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新材料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11] - 材料生产过程的能耗、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绿色低碳材料占比大幅提升 [11] 重点发展方向:先进基础材料 - 先进钢铁材料包括超高强度汽车钢、高耐蚀海工钢、特种装备用钢等 [13] -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涵盖高强高韧铝合金、高性能镁合金、钛合金等 [13] - 先进化工材料包括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13] -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包含特种玻璃、特种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等 [13] 重点发展方向:关键战略材料 - 高端装备用特种材料包括高温合金、耐蚀合金、高强轻型合金等 [14] - 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涵盖大尺寸硅片、碳化硅/氮化镓衬底、高纯金属靶材、先进光刻胶等 [15] - 新能源材料包括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材料、钠离子电池材料、氢能材料、高效光伏材料等 [16] - 生物医用材料涉及高端植入器械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药物缓控释材料等 [16] 重点发展方向:前沿新材料 - 低维与智能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智能响应材料、仿生材料等 [17] - 量子信息材料涵盖量子点、拓扑绝缘体、量子磁性材料等 [18] - 先进能源材料包含新型超导材料、热电转换材料、新型核能材料等 [18] - 生物基与可持续材料包括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CO₂基材料、可持续回收设计材料等 [18] 重点任务: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新材料 - 航空航天领域需新型高温合金在1100℃高温下持久强度达120MPa以上,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需达7GPa [22] - 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镍含量需提至90%以上,能量密度达300Wh/kg,轻量化铝合金材料屈服强度需≥350MPa [22] - 电子信息领域需12英寸超高纯硅片纯度达11N,5G通信基站高性能射频前端材料需实现低插损≤0.5dB [22] 重点任务:强化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 计划新建5个国家新材料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6] - 设立规模为1000亿元的国家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对企业研发费用实行175%加计扣除政策 [46] - 目标认定100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创新联合体,培育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3%以上 [48] 重点任务: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 - 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将保费补贴比例提高至30% [50] - 建立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库,每年遴选100个以上示范项目,给予每个项目500-1000万元资金支持 [50] - 制定和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新材料标准,培育30个以上国际知名的新材料品牌 [53] 重点任务: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 - 高性能纤维制造需将纤维直径偏差控制在±0.3μm以内,增强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30%以上 [55] - 极紫外光刻装备需实现光刻分辨率达到5nm以下,8英寸碳化硅单晶缺陷密度需降低至10³/cm²以下 [55] - 增材制造技术打印精度需达到0.05mm,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需将生产周期缩短40%以上 [56] 重点任务: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 - 建设新材料产业互联网平台使供应链响应时间缩短50%以上 [64] -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以上 [64] - 人工智能辅助研发效率可提高40%以上,智能制造使产品不良率降低50%以上 [65] 重点任务: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 - 每年遴选50家新材料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培育10家以上营收超100亿元的领军企业 [70] - 培育1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00名以上 [71] - 每年培养复合型人才1000名以上,目标培养和引进5000名以上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 [73] 重点任务:促进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 在环渤海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用新材料,建设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 [76] - 在长三角地区培育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集群 [76] - 目标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30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 [78] 保障措施 - 建立国务院牵头的部际协调机制,将新材料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 [81] - 设立规模5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对重点项目给予30%资本金补助 [82] - 实施“材料人才专项计划”,培养100名战略科学家、1000名青年领军人才 [83]
增材制造“打印”产业新赛道
四川日报· 2025-09-22 06:23
行业概况与市场规模 - 增材制造是以3D打印方式制造零部件的技术,可实现复杂、精密、轻量化零件的高效一体化加工 [1] - 2024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营收达530亿元,同比增长32.5%,近5年复合增长率达26%,产业规模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二 [2] - 行业在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汽车制造等领域成为轻量化零部件和集成化结构件快速制造的利器 [2]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 四川省增材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显现,初步形成多地集聚、多领域突破的发展格局 [1][4] - 全省50余家相关单位集聚泸州、成都、绵阳等地,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材料供应、打印服务等多个领域 [4] - 泸州已初步构建“上游粉末生产、中游装备制造、下游应用服务”的金属增材制造全产业链条,成功培育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6] 技术应用与案例 - 技术应用于航空叶片、复杂换热器等精密零件的一体成型 [1] - 在商业航天领域,液体火箭发动机有上百万元价值的零件需要打印,以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2] - 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包括用于椎间盘置换手术的增材制造椎间融合器,产品孔隙率高达80%,更利于骨骼生长与融合 [3] - 消费品领域有3D打印鞋,产品透气轻便,例如一双拖鞋仅重1克但很耐用 [3] 企业动态与投资 - 彭州先临三维科技公司已启动商业航天赛道布局,其母公司海川鑫瑞计划在彭州再投资4亿元扩建增材制造产线,预计两年后投产 [2] - 四川华曙图灵增材制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注医疗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3] - 四川博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现场少数当场就卖出产品的企业之一 [3] 产业合作与生态建设 -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与长安汽车、东方电气等大型制造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互配互采”共同发展的产业合作新模式 [1][5] - 建议川渝两地立足各自优势,推动增材制造全产业链要素的系统整合,建设覆盖两地的中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 [6] -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将持续做好产业政策引导,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拓展规模化应用场景,强化金融和人才支撑 [6]
有研粉材(688456.SH):已经开发高流动性低氧含量的打印铜粉,可用于液冷板的增材制造
格隆汇· 2025-09-04 17:12
公司技术进展 - 公司已开发高流动性低氧含量打印铜粉 [1] - 该产品可用于液冷板的增材制造 [1] - 产品性能满足下游客户需求 [1]
中国新技术加速落地 无人智能装备亮相阅兵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23:01
中国军事装备技术突破 - 新型无人装备集中亮相包括反无弹炮系统 高能激光武器 高功率微波武器 侦打突击 扫雷排爆 班组支援等无人战车 新型无人潜航器 无人艇 无人布雷系统 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无人僚机 舰载无人直升机 [1] - 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和战略重器展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钢铁意志和强大实力 [2] -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崛起轨迹折射整个国家发展轨迹 [3] 人工智能与智能终端产业发展 - 明确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 培育智能产品生态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 智能机器人 智能家居 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4] - 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 低空飞行 增材制造 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4] - 大模型备案总量达439款 覆盖医疗健康 农业 教育 智能制造 金融科技等30余个行业 [7] 机器人与低空装备市场增长 - 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 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7] - 智能机器狗市场规模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37.5% 规模将突破50亿元 [8] - 低空装备产品数量超400万台 整机企业约1400家 技术特征呈现无人化 电动化 智能化 [8] 新技术应用落地优势 - 拥有丰富应用场景 强大产业基础 海量数据及坚实工程应用人才基础 [6] - 通用技术突破衍生发展出能充分应用适配该技术的产品 服务 企业与商业模式 促进释放技术红利 [6] - 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 AI将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 深入各行各业 [8]
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新华社· 2025-08-31 00:42
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导向 - 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人工智能+"是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并关系民生现实关切 [2] - 人工智能技术正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 赋能千行百业发展 [2] - "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居民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转变 [2] 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 - 人工智能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 [2] - 技术融合将推动新产品新形态持续涌现 释放新消费潜力 [2] - 人工智能让工作更智能、学习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消费更丰富 [2]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 - 人工智能成果将惠及每个家庭 使"智能"成为家庭生活组成部分 [2] - 科技成果将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推进惠及每一个人 [2]
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工智能+”将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
新华财经· 2025-08-29 14:40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影响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居民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1] - 人工智能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1] - 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并推动新产品新形态不断涌现 [1] 消费场景拓展 - 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品质 [1] - 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1] -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智能终端快速普及构建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1] 工作方式变革 - 人工智能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并减轻劳动者负担 降低安全风险 [2] - 在矿山开采、高空作业等劳动力紧缺或高危领域成为可靠工作搭档 [2] - 通过人工智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适应新业态 激发就业活力与创新动力 [2] 教育领域应用 -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 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2] - 开发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情景化定制化教育产品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2] - 帮助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学生同步学习优质课程促进教育公平 [2] 生活品质提升 - 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应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 - 智能陪伴、助残设备、智慧养老等应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3] - 利用人工智能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内容繁荣文化生产与传播 [3]
国家发改委:未来1-2年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11:35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框架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 开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 [3] - 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8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 [3] -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联合42个相关部门及地方共同推进 形成政策联动 [5] 阶段性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过70% 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1][11]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11]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 [11] 重点应用领域 -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终端快速普及 构建全场景智能交互环境 [1][18] - 拓展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1][18] - 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 [1][18] 实施保障机制 - 坚持协同联动、因地制宜、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四大原则 [2][5] - 凝聚政府与市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国企民企、企业与用户五方面合力 [5] - 通过政策指引、标准建设、资金支持三方面强化配套保障 [14] 国际合作布局 - 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推动成果共享、能力共建、技术共进、治理共商、生态共筑 [9] - 发布《中国智·惠世界》案例集 展示人工智能成果在亚非欧地区的赋能实践 [9] - 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 搭建国际供需对接平台 [9] 产业投资数据 - 1-7月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3.9%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6% 信息服务业增长32.8% [8] - 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人工智能算力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 降低创新主体研发成本 [14] - 工程建设领域1-7月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同比增长11.9% [16] 与传统技术对比 - "人工智能+"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跃升 推动生产要素重组和价值创造方式升级 [6] - 较"互联网+"具备更强变革性力量 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全面系统深刻的变革 [6]
国家发改委答澎湃:人工智能还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新浪财经· 2025-08-29 11:13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框架 - 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 [1] - 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产业发展 消费提质 民生福祉 安全治理 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 [1] - 围绕模型 数据 算力 应用 开源 人才 政策法规 安全等8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 [1] 工作方式智能化 - 人工智能技术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 减轻劳动者负担 降低安全风险 [2] - 在矿山开采 高空作业等劳动力紧缺或高危领域应用人工智能 [2] - 通过人工智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 适应新业态 激发就业活力与创新动力 [2] 教育学习效率提升 -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 全过程 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2] - 开发智能学伴 智能教师等情景化 定制化教育产品 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2] - 在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应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公平 [2] 生活品质改善 - 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 健康管理 医保服务等场景应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 - 智能陪伴 助残设备 智慧养老等应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3] - 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中华文化元素内容 繁荣文化生产 增强文化传播 [3] 消费结构优化 - 人工智能推动居民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4] - 拓展文娱 电商 家政 物业 出行 养老 托育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4] - 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家居 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构建全场景智能交互环境 [4] - 人工智能与元宇宙 低空飞行 增材制造 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推动产品创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