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
搜索文档
天工股份公布三季报 布局高端钛合金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证券日报网· 2025-10-29 21:12
业内人士分析,天工股份的战略布局深度契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趋势。从市场需求来看,消 费电子高端化(钛合金在旗舰机型渗透率提升)、航空航天快速发展(民航零部件)、医疗植入物国产化(人 口老龄化推动需求扩容)三大趋势叠加,为钛合金材料打开万亿元级市场空间。 在增材制造赛道,该公司加速布局,通过合资设立天工钛晶新材料公司,引入等离子雾化制粉技术及专 业生产线,填补国内高端钛合金粉末空白,预计未来实现约3000吨/年的总产能,全面切入3D打印高端 市场,加速导入钛合金零部件。 在医疗健康领域,该公司布局高附加值"蓝海市场"。依托钛合金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该公司将医疗健康 列为战略重点领域,已完成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重点研发TC4ELI、Ti6Al7Nb等医用高端 钛合金材料,应用场景覆盖齿科、创伤、脊柱、关节及医用耗材等细分市场。目前该公司已具备生产h8 级精度医用棒丝材的能力,同时加快棒线材轧线新项目建设,通过装备与工艺升级进一步提升材料组织 均匀性与性能稳定性,有望在医疗植入物材料国产化进程中抢占先机。 本报讯(记者矫月)近日,江苏天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工股份")披露2025年 ...
直面掌门人|天工股份朱小坤:让世界看见天工“钛”度
上海证券报· 2025-10-29 13:54
公司概况与上市里程碑 - 公司业务从化工耐腐蚀管材、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拓展至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不断拓展钛合金应用版图 [2] - 公司于2025年5月成功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成为北交所开市以来首例港股红筹架构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至北交所成功上市的案例 [2] - 公司位于江苏镇江,深耕精密切削工具与高端工模具钢制造,并转型升级至钛合金领域 [2] 钛合金业务战略与技术发展 - 公司自2010年投身钛合金领域,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是核心战略方向 [3] - 公司专注于钛及钛合金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涵盖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钛合金线材、板材、管材 [3] - 钛合金具有重量轻、质量稳定性高、耐磨性强、耐热性优异及出色耐腐蚀性等卓越综合性能,适配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需求 [3] - 公司正全力研发适配2026年、2027年、2028年及更长期电子行业、低碳行业需求的高端钛材料 [5] 消费电子领域应用与突破 - 公司于2022年四季度推出使用钛合金线材的手机,并于2023年9月使第一代采用其钛合金材料的苹果手机正式面市 [3] - 苹果手机产品是最早采用钛合金材料的,为前端材料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4] - 预计最晚到2030年,钛合金在手机行业的应用将实现全方位普及,需求规模或将迎来持续性增长 [4] 航空航天领域进展与产能扩张 - 2025年,公司顺利交付首个航空级紧固件用钛合金丝材订单,标志着产品在航空领域市场的重要突破 [4] - IPO募集资金投向"年产3000吨高端钛及钛合金棒、丝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从7000吨提升至10000吨 [6] - 产能提升项目旨在满足消费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端钛合金材料的迫切需求 [6] 资本运作与新材料领域拓展 - 登陆北交所使公司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加速研发转化,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钛产业技术开发与研究 [6] - 公司与天德投资等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江苏天工钛晶新材料有限公司,并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天工品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切入增材制造用钛合金粉末赛道 [6] - 此次布局聚焦粉末新材料领域,涵盖金属粉末注射成型、3D打印材料等增材制造前沿方向 [7] - 公司看好增材制造行业前景,将整合技术优势与市场资源,尽快提升增材制造用钛合金粉末产能 [7]
超卓航科三季度净利增长45.57% 研发投入超2100万夯实技术壁垒
长江商报· 2025-10-28 07:54
超卓航科表示,第三季度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业务订单恢复和销售费用下降。第三季度,公司加快 了航空航天零部件及耗材增材制造业务的市场布局,毛利贡献增加。同时,超卓航科持续推进精益管理 与费用控制,使销售费用同比减少,进一步提升了盈利能力。 重视创新研发投入增近两成 近日,超卓航科发布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 21.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6.86万元,同比增长45.57%。面对航空航天产业周期波动与新 业务拓展期的双重挑战,超卓航科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强化技术创新,实现了稳中向好的经营表现。 研发投入是超卓航科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保障。财报披露,前三季度,超卓航科研发投入达2137.34万 元,同比增长19.12%。 业绩回暖营收增长21.62% 报告显示,超卓航科第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净利润总额达到约792.68万元,同比增长66.05%;实现了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76.86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45.57%。 超卓航科是国内少数掌握冷喷涂固态增材制造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的企业之一,主营业务涵盖定 制化增材制造和机载设备维修。据202 ...
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拜访吉利汽车极氪梅山工厂 正式启动“大型一体化压铸”工艺深度融合
智通财经· 2025-10-20 13:44
合作概述 - 天工国际高层团队拜访吉利汽车旗下极氪梅山工厂,标志着双方正式启动在大型一体化压铸工艺领域的尖端材料与技术深度融合 [1] - 合作旨在共同攻克行业制造瓶颈,引领中国汽车工业在关键制造技术上的自主突破 [1] - 此次合作远超简单的供需买卖,是尖端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工艺在产业链上游的深度合作 [4] 天工国际的技术实力 - 天工国际是中国粉末钢领域的开拓者与权威,已构建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全链条一体化能力 [1] - 公司在2024年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压铸模具用钢粉末冶金与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 [1] - 公司将把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的相关成果应用于吉利汽车模具的制造与再制造环节 [3] 大型一体化压铸的行业需求 - 极氪梅山工厂正大规模应用大型一体化压铸工艺,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大型底盘结构件、车身部件等 [2] - 该工艺能极大减少零件数量、简化制造流程、减轻车身重量并提升结构强度 [2] - 该工艺对压铸模具材料的性能,尤其是在极端工况下的热稳定性及可靠性提出了苛刻要求 [2] 合作的具体技术层面 - 针对模具在极端高温、冷热循环下产生的热疲劳裂纹、冲蚀磨损等难题,天工国际将为吉利定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压铸模具钢 [2] - 目标材料致力于实现更高热稳定性、更优异导热性能、更强抗回火软化能力以及数倍于传统材料的使用寿命 [2] - 公司将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实现复杂随形冷却水道模具的一体化快速成型,并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对在役模具进行精准修复 [3] 合作的预期效益 - 合作将直接助力吉利提升压铸生产的良品率与效率,同时显著降低因模具频繁更换和维护带来的综合成本 [2] - 模具修复技术以修复替代整体更换,可为吉利汽车节约大量采购成本并大幅缩短停机时间 [3] - 天工国际的材料优势将转化为吉利汽车在高端制造领域降本、增效、提质的具体成果 [4] 合作机制与未来展望 - 天工国际承诺为吉利汽车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涵盖从材料选型到模具失效分析的全周期服务 [3] - 双方将组建联合技术工作组,共同应对产品开发与量产过程中的技术挑战 [3] - 双方表示将以此会晤为新起点,持续探索材料与工艺创新,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 [4]
天工股份朱小坤:让世界看见天工“钛”度
上海证券报· 2025-10-18 02:38
公司发展与上市背景 - 天工股份业务覆盖从化工耐腐蚀管材到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再到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 拓展钛合金应用版图 [2] - 公司于2025年5月成功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 成为北交所首例港股红筹架构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至北交所成功上市的案例 [2] - 公司位于江苏镇江 深耕精密切削工具与高端工模具钢制造 并转型升级深耕钛合金领域 [2] 钛合金业务战略与历史 - 公司自2010年投身钛合金领域 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为核心战略方向 [3] - 公司专注于钛及钛合金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 涵盖研发、生产与销售 核心产品包括钛合金线材、板材、管材 [3] - 2019年行业不看好钛材料在消费电子应用 公司持续技术攻关 于2022年四季度推出使用钛合金线材的手机 2023年9月第一代采用公司钛合金材料的苹果手机面市 [3] 钛合金材料特性与应用前景 - 钛合金具有重量轻、质量稳定性高、耐磨性强、耐热性优异、耐腐蚀性出色等卓越综合性能 适配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多样化需求 [4] - 苹果手机最早采用钛合金材料 为前端材料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印证钛合金在消费电子领域巨大潜力 [4] - 预计最晚到2030年 钛合金在手机行业应用将实现全方位普及 市场需求规模将迎来持续性增长 [4] 航空航天领域突破与技术布局 - 2025年公司顺利交付首个航空级紧固件用钛合金丝材订单 标志产品在航空领域市场重要突破 推动我国高端钛材料本土化进程 [4] - 公司正全力研发适配2026年、2027年、2028年及更长期电子行业、低碳行业需求的高端钛材料 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方向 [5] 资本运作与产能扩张 - IPO募集资金计划投向年产3000吨高端钛及钛合金棒、丝材生产线建设项目 投产后总产能将从当前7000吨提升至10000吨 [6] - 北交所认可增强市场信心 使公司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 加速研发转化 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钛产业技术开发与研究 拓展应用场景 [6] - 公司与天德投资等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江苏天工钛晶新材料有限公司 并在南通海安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天工品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6] 新业务赛道拓展 - 新布局聚焦粉末新材料领域 涵盖金属粉末注射成型、3D打印材料等增材制造前沿方向 公司正式切入增材制造用钛合金粉末赛道 [7] - 增材制造行业是未来高端制造重要发展方向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公司将整合技术优势与市场资源提升钛合金粉末产能 [7] - 选择北交所因其是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平台 公司属性与北交所定位高度契合 符合公司发展需求 [7]
大客户依赖重生产有“卡脖”风险 易加增材“抗压”冲刺科创板
观察者网· 2025-10-15 15:23
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级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的易加增材,于今年7月19日已通过上交所问 询。作为国内增材制造行业的头部企业,易加增材本次冲击科创板IPO,可能与国内行业竞争对手铂力 特(688333.SH)、华曙高科(688433.SH)已经成功登录科创板有关。只有尽快获得资本支持,易加 增材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保持强劲动力。 不过,对于易加增材来说,目前企业经营问题不少,要想成功登录科创板并在今后竞争中建立优势,还 是要好好修炼"内功"。 市场潜力大竞争无优势 易加增材招股书显示,近年来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平均售价上升趋势明显,2019年至2024年,工业级 增材制造设备的平均售价从9万美元上升至31.69万美元,金属增材制造设备的平均售价接近50万美元, 主要系设备向大型化发展,设备单价持续上升。 铂力特、华曙高科、易加增材拥有的全球金属增材制造设备产品,销量相较于非金属增材制造设备而言 较少,单台价值更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将超过630亿元,2021年-2025年复合年均增速 20%以上,行业景气度高。另据预测,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到2027年有望达千亿元级别, ...
iTherM2025 | 液冷板与微通道散热器3D打印全景报告
DT新材料· 2025-10-14 00:04
文章核心观点 -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通过实现传统工艺无法制造的复杂内部几何结构(如随形冷却通道和微通道),为应对AI算力、高性能计算、电动汽车等领域日益严峻的热管理挑战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1][5] - 该技术不仅显著提升散热组件性能,还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缩短制造周期,带来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优势,正在从原型制造向广泛的工业应用渗透 [7][8][35] 增材制造的技术优势 - 实现从“线性冷却”到“随形冷却”的革命,冷却通道可完全贴合模具或发热体的复杂曲面,消除冷却盲区和热点,使注塑件生产周期缩短20%至30% [6] - 设计的复杂内部结构能极大增加换热表面积,优化流体流动,例如Alloy Enterprises的冷板可使压降降低多达10倍,直接金属激光烧结制造的热沉性能比传统件提升20%至50% [5][8] - 作为近净成形技术,将材料利用率从传统减材制造的不到45%提升至接近85%,并通过均匀冷却将模具寿命延长20%至30% [8] 增材制造的经济效益 - 尽管金属3D打印设备初始投资较高(如一台约500万元),但长期成本优势显著,SLM Solutions与CellCore合作将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生产时间从半年缩短至不到5天,华曙高科案例显示交期从数月缩至15-20天且成本降低高达75% [8] - 一体化成型工艺消除了传统焊接接头,从根本上解决漏液风险,并降低装配成本 [7][15] 主要技术路线概览 - 粉末床熔融是常见工业级金属3D打印技术,适用于中大型液冷组件 [10] - 叠层锻造是Alloy Enterprises的专利工艺,通过层叠和扩散键合生产无焊缝的一体式零件 [10] - 投影显微立体光刻可实现微米级超高分辨率打印,用于制造超高精度的微流体组件 [10] - 电化学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也在发展,如Fabric8Labs的ECAM技术制造的微网格样板热性能提高1.3°C/100W,表面积增加900%以上 [31] 相关企业及其解决方案 - **希禾增材**:中国首家专注绿激光金属增材制造,解决纯铜等高反金属材料打印难题,适用于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10][11] - **铂力特**:全球金属增材制造龙头,其液冷板热交换效率提升20%,流阻降低60%-70%,支持复杂仿生流道设计 [13] - **易欧司光电**:采用金属粉末床熔融技术制造液冷板,实现仿生微通道等复杂内部结构,适用于超算中心和新能源汽车 [15] - **精研科技**:拥有3D打印液冷歧管技术,能降低成本50%,技术可迁移至AI服务器 [17][20] - **Alloy Enterprises**:独创叠层锻造工艺,制造的结构可实现压降降低最多10倍的热性能突破 [24] - **3D Systems**:为NVIDIA A4000 GPU设计一体化散热器,微通道厚度0.3mm,热阻降低40% [26] - **Fabric8Labs**:专有电化学增材制造技术,其3D微网格设计显著增加表面积并改善散热 [31]
让超强材料“长”出来 新技术实现先打印再选材
科技日报· 2025-10-13 07:12
技术突破 - 开发出利用普通水凝胶“生长”金属与陶瓷部件的新型3D打印技术 突破了传统光固化立体打印仅能使用感光聚合物的限制 [1] - 提出“先打印形状 再决定材料”的增材制造新理念 即在3D打印之后而非之前选择材料 [1] - 技术流程为先用水凝胶打印三维支架 再浸入含金属盐溶液使金属离子渗透并转化为分布均匀的金属纳米颗粒 此过程可重复5-10轮“生长循环” [1] 性能优势 - 新技术制备的新材料可承受的压力是传统方法制备材料的20倍 [2] - 部件收缩率仅为20% 远低于传统技术60%-90%的收缩率 有效避免了变形 [2] - 最终产物为保持原始形状 且密度与强度前所未有的金属或陶瓷结构 [1] 应用前景 - 特别适用于制造兼顾轻量化与高强度且结构复杂的三维器件 如传感器 生物医学设备 能源转换与储存装置等 [2] - 成功打印出兼具高比强度和复杂几何特征的旋面体数学晶格结构 是航空航天和能源器件中的理想设计形态 [2] - 可用于制造具有高比表面积 散热性能优异的金属结构 应用于能源技术领域 [2] - 新工艺打破了材料对制造工艺的预先限制 提升了制造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有助于制造功能复杂的定制化产品 [3]
两名外籍专家全职加盟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日报· 2025-10-11 18:04
10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科技大学获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增材制造领域国际知名学者Chua Chee Kai(蔡志楷)教授,南 非国家科学院院士、自动化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王庆国教授同日全职加盟武汉科技大学。 王庆国院士表示,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他期待与武科大同仁携手共进,为学校相关领域的科 技前沿探索、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贡献力量,助力武科大高质量发展。Chua Chee Kai(蔡志楷)院士表示,他愿以全新 的热情与精力,投身于学校未来的学术发展,将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积累的知识、经验与国际关系,为武科大的持续成长与全球声誉贡献力 量。 吕勇表示,两位院士全职加盟武科大,将为学校在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武科大 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 "引进两位院士是武科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武科大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战略选择。"倪红卫表示,该校将竭尽全力 为两位院士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在"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背景下,武科大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 求,通过精准引进战略科学 ...
易加增材大额旧账还赖着“养老”,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
搜狐财经· 2025-10-03 15:05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级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准医疗等领域 [1] - 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47亿元、4.09亿元、4.71亿元、2.54亿元 [4] - 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92.60万元、6858.15万元、9881.34万元、5140.38万元 [4] 供应链与市场依赖 - 公司核心元器件激光器、振镜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进口部件在性能成熟度和稳定性方面优于国产部件 [2] - 公司已逐步尝试在中小机型中使用国产激光器、振镜,但国产部件长期稳定性不足,短期内无法全面替代进口 [2] - 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4313.36万元、6028.47万元、7047.56万元、4876.1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17.51%、14.84%、15.22%、19.55% [2] 现金流与应收账款 -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呈恶化趋势,2024年净流出9379万元,较2023年净流入1967万元同比暴跌576%,2025年上半年继续净流出3007.95万元 [3] - 现金流恶化主要原因为存货和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较快,符合公司快速成长阶段特征 [5] -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逐年增加,最近三年分别为8224.63万元、1.54亿元、2.1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3.30%、37.68%、46.04% [5]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一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亿元,占比35.10%,部分长账龄款项未能完全收回 [5] 存货状况 -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68亿元、3.75亿元、4.45亿元、4.38亿元 [6] - 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各期末分别为61.26%、47.20%、43.26%、46.5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