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实现“意念采摘” 农交会秀出智慧农业新图景
央视网· 2025-10-18 12:14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于10月17日在天津开幕,为期三天,主题为“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 [1] - 展会吸引参展商近4000家,参展产品约2.5万种 [1] - 展会专门邀请了5万余名专业采购商,搭建高质量产销对接平台 [7] 科技创新亮点 - 新技术、新装备成为展会一大亮点,80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200多款前沿科技农机集中亮相 [1][3] - 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展区展示通过脑机接口远程控制机械臂采摘水果的新技术 [1] - 搭载施药、施肥、除草等作业部件的多功能田间管理机器人首次亮相并收获大量关注 [3] 展区设置与品牌展示 - 展会首次设立践行大食物观展区和品牌专区 [3][5] - 践行大食物观展区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系统展示政策体系、典型地区成效及科技赋能成果 [5] - 品牌专区集中展销320个“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入选品牌农产品,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1200家企业参与 [5]
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46
粮食生产与供给能力 -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1000斤,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0斤 [2] - 大豆产量达到2065万吨,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种植结构优化缓解结构性短缺矛盾 [3] -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 [2] 耕地保护与生产能力建设 - 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实现旱涝保收 [2] - 强化灾害预警预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农业应急救灾中心,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3] 粮食流通与产业体系 -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六大提升行动",全国入统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 [4] -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应急加工企业由5448家增至6872家(增长26%),日加工能力由120万吨增至178万吨(增长48%) [5] - 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成效显著,储存、运输、加工环节年均损失量约占粮食年产量的2% [6] 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 -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安全从行政责任提升为重大政治任务,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新格局 [7] -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8] - 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 [8]
新华鲜报|守护好“食”光!世界粮食日话“饭碗”
新华社· 2025-10-17 11:17
粮食安全现状与成就 - 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 - 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并于去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4] -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超过六成 [3] 粮食生产与收获保障 - 针对黄淮地区连阴雨天气导致的农田渍涝问题,河南通过改造升级收获机以提升过湿地块通过能力,山东则绘制全省农机化生产服务图并动态更新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以保障秋收进度 [6] -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展示机械化收割水稻作业,体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6] 粮食储备与科技应用 - 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采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冬季蓄积冷源,夏季循环冷源使粮堆保持在准低温状态以延缓品质劣变 [6] - 中央储备粮阜阳直属库应用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形成低氧环境来抑制微生物繁殖和防治害虫,实现绿色保鲜 [6] -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共青农场有限公司粮贸中心使用铲车进行粮食清选作业为烘干做准备,提升粮食品质 [8] 节粮减损与消费新风尚 - 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定为“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各地“光盘行动”渐入人心 [8] - 杭州老字号餐饮“知味观”通过服务员点餐提示、店内醒目位置张贴标语等方式避免食物浪费 [8] - 昆明品牌连锁蛋糕烘焙店将当日未售完的蛋糕甜品加工成鸡饲料,实现物尽其用 [10]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践行大食物观,食物来源向海洋等多元化拓展,人民饮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 [10] - 2024年底畜产品总量达到1.75亿吨,较2020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达7358万吨,较2020年增长12.3%;食用菌年产量超过4000万吨 [10]
守护好“食”光!世界粮食日话“饭碗”
新华网· 2025-10-17 10:45
粮食安全现状与成就 - 中国粮食安全基础稳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3] - 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并于去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4] -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但黄淮地区如河南、山东的连阴雨天气对秋收进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3][6] 粮食生产与保障措施 - 为应对不利天气,各地采取协同措施保障秋收,例如河南改造升级收获机以提升过湿地块通过能力,山东绘制全省农机化生产服务图并动态更新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 [6] - 国家强调坚定不移保丰收,尽管多年丰收,但仍需警惕自然灾害等对粮食生产的威胁 [4] 粮食储备与科技应用 - 在粮食储备环节应用绿色科技以减损保鲜,例如河南周口的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使用内环流控温技术,使粮堆夏季保持在准低温状态以延缓品质劣变 [6] - 安徽阜阳的中央储备粮阜阳直属库采用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通过创造低氧环境抑制微生物繁殖和防治害虫,实现绿色保鲜 [6] - 绿色储粮科技在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应用,旨在减少储存损失并提升粮食品质 [8] 节粮减损与消费新风尚 - 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渐成新风尚 [8] - 餐饮企业积极践行节约,如杭州老字号“知味观”在点餐前进行菜量提示,并在多处设置反对浪费的提醒标语 [8][10] - 食品加工环节注重物尽其用,例如昆明某品牌连锁蛋糕店将当日未售完的蛋糕甜品加工成鸡饲料 [10] - “光盘行动”深入人心,餐饮节约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新食尚 [11] 食物供给体系多元化 - 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陆地、海洋等全方位拓宽食物边界,推动人民饮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 [11] - 截至2024年底,畜产品总量达到1.75亿吨,较2020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358万吨,较2020年增长12.3%;食用菌年产量超过4000万吨 [11]
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
辽宁日报· 2025-10-17 09:05
活动概述 - 活动于10月16日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举行,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主办 [1] - 活动主题为“2025年世界粮食日和全省粮食安全宣传周”,并进行了粮食安全宣传和好粮油产品展示 [1] - 2025年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1] 行业背景与核心议题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多重挑战,粮食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1] - 行业需推动全社会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以应对风险 [1] - 行业需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持续深化粮食节约减损行动 [1] 行业举措与目标 - 行业旨在凝聚社会合力,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贡献 [1] - 宣传周期间将重点展示全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积极实践 [1] - 行业将宣传在践行大食物观、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 [1] 公众影响与教育 - 活动旨在加深公众对全省粮食生产、粮食产品、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了解 [1] - 目标是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爱粮节粮 [1]
农产品供给贴合“新吃法”(农产品新消费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20
图①:四川省盐边县金芋健魔芋三产融合示范园一景。 王明钰摄 图②:云南省彝良县的一家特色餐馆,天麻被制成各类美食端上餐桌。 赵 昱摄 图③: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一家农场,燕麦喜获丰收。 张可心摄 减脂餐,药食同源,一站式吃住游……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新趋势,折射产业、产品和生产结构之 变。"十四五"以来,全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每年向社会提供绿 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 近年来,缤纷多样的农产品里,涌现出行业细分新赛道。农产品供给端要如何适应各种潮流"新吃法"? 记者进行了采访。 把握营养健康消费主线,各类功能性食品融入一日三餐 早上,倒入即食燕麦片,淋上冰牛奶,撒一把蓝莓和奇亚籽。"比吃包子油条少摄入200大卡热量,膳食 纤维还多出5克……"社交平台上,这样的轻食搭配吸引了不少网友。流行趋势里,过去不起眼的杂粮杂 豆,正悄然加入主食化行列。 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去芒、筛选、籽粒切割等工序,一款新研发的低升糖指数 (GI)燕麦产品即将装车运往各地。公司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地处阴山北麓,正是优质裸燕麦的黄金产 区。 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燕麦曾是养 ...
学习进行时丨总书记引领筑牢国家粮食安全
新华网· 2025-10-16 21:23
民以食为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 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世 界粮食日之际,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论述。 我们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民以 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 2023年4月10日 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民以食为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 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 2023年1月18日 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书记引领筑 家粮食 E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 事,吃饭为大。 2022年3月6日 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 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 键是要保粮食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 食大省的政治责任。 2025年2月8日 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 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 设,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 基地,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 供给。 2024年3月20日 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的讲话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 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 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 ...
新华鲜报丨守护好“食”光!世界粮食日话“饭碗”
新华网· 2025-10-16 15:59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题:守护好"食"光!世界粮食日话"饭碗" 新华社记者古一平、胡了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0月16日,我们迎来第45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14亿多人要吃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粮食安全这件"头等大事",强调"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过六成。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端牢饭碗,中国底 气十足。 辛勤耕耘、保证粮食产量;节粮减损、深耕"无形粮田"。生产、储备、加工、消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努力,贯穿粮食流通全链条。 坚定不移保丰收——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但多年丰收并不代表可以懈怠松劲儿,自然灾害等不利影 响还在威胁着粮食生产。 2025年10月14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省米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机械化收割水稻作业展示(无人机照片)。新华 社记者 张楠 摄 近期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一些地 ...
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央视网· 2025-10-16 14:08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十四五"收官之际,中国农业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从粮食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到持续增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表明,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来看"十四五"成绩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动 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国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一批新业态不断涌现。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7131元增长至2024年的23119元,年均增幅接近8%。 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正徐徐铺 展。 从东北黑土地,到黄淮海主产区、长江流域,我国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超过10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96%。 丰收不仅是田间的喜讯,更是民生福祉的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里, 建成了众多的产业路、旅游路。新疆奇台县凭借万亩金色麦浪,将A级旅游景区、农业观光示范点 ...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人民日报· 2025-10-15 14:37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 流通改革发展成效。"'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践行新粮食安全观,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 全战略,扎实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进展符合预期,国家粮食安全 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 局局长刘焕鑫介绍,"十五五"时期,将深入谋划和推进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 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年均粮食收购量超4亿吨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5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 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 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多措并举畅通农民售粮渠 道,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 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制度保障更加有力。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 政府储备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地方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