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物
搜索文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权威学习辅导材料:将对人的投资纳入统计核算范围 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6:08
投资理念的转变 - 投资理念从侧重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这是对投资方向的重点提升和优化 [1] - 投资于物是指对实物资产的投资 包括基础设施 房屋建筑 机器设备等 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1] - 投资于人是指对全人群 全生命周期人的能力提升和潜力开发的投入 包括育幼 养老 健康 教育 技能培训等 [3] 投资于物的现状与空间 - 投资于物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积累实物资本 增强生产和供给能力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 - 投资于物拉动了经济增长 创造了大量就业 带动了居民财富积累和消费能力提升 [1] - 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 存量资本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一些重要产业领域投资不足 投资质量有待提升 [2]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大量新的投资需求快速涌现 我国投资于物仍有很大空间潜力 [2] 投资于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投资于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因投资于物回报率近年来已有所下降 需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 [3] - 全球产业竞争已从资本密集转向人才密集 需加大对人的投资以形成人力资本红利 构筑长期发展竞争力 [3] - 加大对教育 医疗 养老等的投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高品质生活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之举 [3] 投资于人的重点方向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促进多劳者多得 技高者多得 创新者多得 [4] - 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 加大对生育养育 教育医疗 职业培训 普惠养老 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投入 [4] -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投资 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 高技能人才等的培养投入力度 [4] - 建立健全投资于人的长效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调动全社会投资于人的积极性 [4]
“十五五”投资:“投资于人”成为主线,“投资于物”布局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8:12
投资理念转变: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 - 投资理念转变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更加重视民生成为“十五五”规划要点 [1] -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随着资本存量增加和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于物的有效投资空间减小,因此需转向投资于人以提升人力资本 [3] - 在科技时代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投资于人”不仅是发展阶段需要,也体现发展理念变化,投资空间和收益率比固定资产投资更大 [4] 投资于人的具体举措 - 提升人力资本需改善人口数量与结构,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为长期发展奠定人口基础,并聚焦人口质量提升,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 [3] -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理念转化为具体部署,包括促进高质量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办好教育、健全社保、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民生举措 [4] - 扩大有效投资的具体方向包括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适应人口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投资 [4][7] 投资于物:布局未来产业 - 投资于物特别强调“布局未来”,2024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规划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 [5] - 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5] - 从国际竞争看,需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占据地位以提升竞争力;从经济发展规律看,需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全球价值链高度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6] 扩大有效投资的路径 - 扩大有效投资需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并提高投资效益,具体包括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7] - 有效投资是向有正收益、百姓愿意消费的领域投资,需培育经济内生动力,加大民生保障消除消费后顾之忧,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和产品创造新需求 [8] - 政府投资应改善投资环境和搭建平台,中央政府投资着眼于全局性,地方政府着眼于地区性,核心是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以增强市场主导 [8] 当前投资结构与产业优化 - 今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产业结构优化,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7]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十五五”时期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部署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
“十五五”规划建议关键词解读 | 投资于人
搜狐财经· 2025-10-29 14:42
"十五五"规划核心战略 - 规划建议强调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 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1] - 核心目标是促进消费和投资 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1] - 最终目的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1] "投资于人"概念释义 - "投资于人"是将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 与建厂房 买设备等"投资于物"相区别[2] - 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将更多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投向教育 就业 医疗 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2] - 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和消费潜力释放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 投资策略的内在统一性 -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是内在统一的 均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3] - 二者结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需要[3] - 具体路径为在保持基础设施合理投资的同时 将投资更多转向教育 医疗等领域[3]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并举 扩大内需战略新部署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07:42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 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超大规模市场彰显强大韧性 [3] - 中国市场覆盖14亿多人口,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目标是成为对全球经济贡献更大的重要消费市场 [3] - 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良性互动 [1][3] 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 - 公报明确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要求二者同时发力 [1][4]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1] - 夯实内需基点能使中国在外循环上占据主动和更自信 [3]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 - 全会提出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1][5] - 投资于人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如医疗健康、体育运动、人才培养、鼓励生育、养老保障等 [5] - 在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背景下,需要投资培养高技能人才,使人力资本与产业创新相匹配 [5] - 投资于人需增强人的技能,让人更好地参与经济循环,并增加民生福祉方面的投资 [6] -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是有机互动,突出此项举措的可持续性,二者结合是关键 [5][6]
四中全会重要部署,释放关键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2:53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 [1][5]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 [3] -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 [1][5] 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 - 大力提振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 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堵点 [1][5] - 中国市场覆盖14亿多人口 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 [5] - 消费和投资需同时发力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5]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结合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1][7] - 投资于人包括医疗健康 人才培养 鼓励生育 养老保障等广泛领域 [7] - 人力资本投资需与产业创新相匹配 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 [7][8]
中经评论:“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
搜狐财经· 2025-10-17 07:26
政策导向与财政投入 - “十四五”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比70%以上 [1] - 政策部署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1] “投资于人”的战略意义 -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需从依赖要素投入转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新与技术进步最终依靠“人”来实现 [1] - 在优化“投资于物”的同时需将“投资于人”摆在更突出位置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 [1] - “投资于人”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增加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社保投入提升国民素质与发展能力 [2] - “投资于人”关键在于解除居民后顾之忧通过落实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等事项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创造活力 [2] 加大“投资于人”的紧迫性 - 人口老龄化加深与“少子化”趋势并存对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3] - 城镇化进程持续新市民青年人在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需求日益凸显 [3] - 居民对公共服务期待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体系面临提质扩容挑战 [3] - 民生投入可稳定就业提高收入强化社保从而降低预防性储蓄释放内需潜能 [3] - 在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环境治理等民生短板领域的投资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 - 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3] 未来民生投入的重点方向 - 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向“优”升级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重点回应“一老一小”关切 [4] - 深化人力资本投资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增强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 [4] -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动资源更多向乡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 [4]
【数说经济】“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
搜狐财经· 2025-10-17 06:3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从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转向更加突出“投资于人”,将人力资本积累和民生福祉提升作为经济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和根本目的 [2] - “投资于人”的核心在于通过增加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投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通过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3] - 尽管当前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已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但加大“投资于人”力度的紧迫性不降反增 [2][4] 民生投入现状与战略转向 - “十四五”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比超过70%,资金更直接惠及百姓生活 [2] - 发展模式从过去聚焦有形物质资本如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转向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而创新与技术进步最终依靠“人”来实现 [2] - 未来需在继续优化“投资于物”的同时,把“投资于人”摆在更突出位置 [2] 加大“投资于人”的紧迫性 - 社会结构变迁如人口老龄化加深与“少子化”并存,对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4] - 城镇化进程持续,新市民和青年人在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需求日益凸显,公共服务需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提质扩容 [4] -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民生投入有助于稳定就业、提高收入、强化社保,从而降低预防性储蓄,释放内需潜能 [4] 未来民生投入的重点方向 - 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向“优”升级,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重点回应“一老一小”关切,发展普惠托育和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 [5] - 深化人力资本投资,瞄准产业变革方向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增强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 [5] -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动资源更多向乡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减轻群众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 [5]
经观社论|“投资于人”必先尊重人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17:52
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发展模式需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以促进更具包容性的长期增长 [1][3] - 文旅产业具有普惠性优势 其支出能更直接地惠及普通劳动者 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增长 [2][3] - “投资于人”需通过教育、技能培训及尊重多元市场需求来实现 以激活个人潜能和消费力 [4][5][6] 文旅产业的普惠性优势 -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 国内出游人次达8.88亿 总花费超过8000亿元 [2] - 与投资额动辄上百亿元的传统大型基建和工业项目相比 文旅产业优势在于普惠性 [2] - 文旅支出大部分流向拥有各类技能和才能的普通人 而非机器、钢筋和水泥 [2] “投资于物”模式的挑战 - 过去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为引擎的“投资于物”模式 导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3] -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来的普通就业岗位数量远小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3] - 工业品中人工成本占比低 例如一件售价100元的工业品人工成本可能不到10% 导致劳动力在财富分配中份额较少 [3] “投资于人”的实施路径 - 需以长远心态投资于人 通过巩固普惠性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4] - 技能的多元和精深至关重要 需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让更多人发挥一技之长 [4] - 尊重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以创造丰富多元的市场 例如漫展、脱口秀表演等新商业场景为年轻人提供新舞台 [5] - 需持续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比重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并通过再分配环节增加家庭收入和民生投入 [5]
经观社论|“投资于人”必先尊重人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16:59
(原标题:经观社论|"投资于人"必先尊重人)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创出了新高:总计8.88亿人次出游,总花费超过8000亿元。为了迎接海量游 客,各地政府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江苏、湖北、辽宁等多省一把手走上街头,来到古城墙、小吃街、 文创店,为当地旅游业站台。 基于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在财富增长中的重要性,要让人在财富的创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更要让财富的增值服务于占据大多数的普通人。这将带来更具包容性的长期增长。 要让人在财富的创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更有效地"投资于人",以一种更长远而非短期功利 的心态"投资于人"。 拿教育来说,从巩固普惠性学前教育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到高等教育改革和终身教育机制 建设,我们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这种"高"不仅仅是指学历上的 高,也不是单指持有多高级别的资质证书,而是技能的多元和精深。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禀赋,这些 禀赋在锻炼和培训后,能够胜任不同岗位、满足不同市场需求。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劳动技 能培训,让更多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也需要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市场。从个体角度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