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者知情权
icon
搜索文档
西贝“翻车”启示录:一场教科书级的公关危机如何炼成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20:11
核心观点 - 西贝因预制菜争议引发公关危机 反映当代商业逻辑与消费心理的裂痕 消费者关注知情权和性价比 企业应对失当加剧信任危机 [2][4][7] 消费者质疑焦点 - 消费者质疑支付高价却获得预加工食品 缺乏知情权和透明度 引发被欺骗感 [4][5] - 消费者认为支付150元人均餐费却获得速冻食品 性价比失衡 不如购买罐头自行加热 [5][8] - 消费者期待为新鲜食材和厨师手艺付费 而非工业流程 要求明码标价和自主选择权 [5] 西贝公关失误 - 企业以法律诉讼回应舆论 对抗消费者代表 升级情绪对抗而非降温 [7] - 企业纠缠预制菜术语定义 忽视公众认知 技术性狡辩遭群嘲 [7] - 创始人情绪化下场 公布用户消费细节 涉嫌侵犯隐私 加剧品牌信誉损失 [7][8] - 企业应对措施矛盾 开放后厨又迅速关闭 决策摇摆暴露内部混乱 [8] - 企业回避核心价值争议 大谈成本结构而非匹配高价与价值 激化消费者不满 [8] 危机解决建议 - 企业应谦逊回应 承认未告知预加工疏忽 避免法律威胁 [11] - 企业需量化透明 公示菜品成本结构和加工方式 如标注中央厨房预加工 [11] - 企业可邀请消费者共建 如担任产品体验官 推出透明定价套餐 转化对抗为合作 [11] - 企业应主动拥抱监管 发起餐饮透明化倡议联盟 推动行业标准制定 [11] - 企业需情感共鸣 通过故事化传播强调品质初心 平衡工业化与人情味 [11] 行业趋势与信任构建 - AI时代信息透明度提高 信息差护城河消失 信任成为核心数字化资产 [20] - 未来商业竞争是信任较量 透明性增强信任和问责性 需制度化自我批判 [21] - 企业需将透明融入血脉 开放倾听内外部批评 以真诚行动回应质疑 [21] AI视角分析 - 企业道歉信使用争议修辞 如"顾客'虐'我千百遍" 被解读为模糊主体责任 [17] - 道歉信承诺模糊 如"尽可能调整加工工艺" 缺乏执行决心 未能打消疑虑 [17] - 道歉信被动回应舆论 而非主动透明 未能平息公众情绪 加剧信任危机 [18]
消费者:我们没想“虐”西贝千百遍,只想吃口安心饭!这个简单的要求,过分吗?
搜狐财经· 2025-09-16 19:39
核心消费者诉求 - 消费者要求餐饮品牌明确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并保障知情权而非反对预制菜本身[1][5] - 消费者期待获得菜品制作方式(中央厨房半成品或门店现做)及食材成本的透明信息[5][8] - 消费者诉求本质是希望获得与支付价格匹配的食材质量和明确信息而非刻意刁难品牌[12][24] 公司回应与改进措施 - 西贝承诺2025年10月1日前全国门店完成九项具体加工工艺调整包括儿童餐牛肉酱改为门店现炒、牛肉饼改为门店现做、鳕鱼条改为现炸现烤原切大黄鱼[2] - 调整涉及核心菜品:烤羊肉串改为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猪排烩酸菜改用生排骨现炒、酥皮肉夹馍改用生肉现卤、手撕椒麻鸡改用生鸡现煮[2] - 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将调整为非转基因大豆油 燕麦小米粥中的金瓜泥改为新鲜金瓜片现熬[2] - 公司正与供应商沟通缩短保质期 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前提下优化产品[2] 消费者不满焦点 - 消费者质疑支付80多元却无法获知食材来源及制作过程 品牌此前开放后厨后又禁止参观引发信任危机[8] - 品牌将消费者知情权诉求表述为"顾客虐我千百遍" 被解读为扭曲正常反馈为恶意刁难[12][24] - 道歉信未提供具体改进时间表及预制菜标注方案 被批评缺乏实质性解决方案[20] 行业比较案例 - 萨莉亚因明确使用预制菜且价格低分量足获得消费者认可[22] - 胖东来通过公开食材来源及供应商资质建立消费者信任[22] 品牌信任重建路径 - 消费者期待品牌通过具体行动而非修辞重建信任 如菜单明确标注预制菜、提供菜品成本信息[20][24] - 信任需通过持续透明化改进实现 包括公开食材处理流程及供应商信息[22][24] - 品牌需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非仅进行应急公关[22][24]
特斯拉车顶维权女车主发声!法院判决车企提供完整行车数据
南方都市报· 2025-09-16 18:48
法院判决与数据提供 -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责令特斯拉向车主提供事故前30分钟完整行车数据[1] - 法院认定行车数据属于消费者知情权范畴 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1] - 特斯拉被要求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共同提供2021年2月21日事故前行车数据[1] 车主维权诉讼策略 - 车主最初以产品质量案起诉特斯拉 后因数据不完整更改为数据案[1] - 车主计划申请强制执行判决 并申请司法鉴定数据真实性与完整性[1] - 车主拟依据数据结果进行刹车系统司法鉴定[1] 名誉权纠纷案件 - 车主2021年4月19日在上海车展通过车顶维权行为指控刹车失灵[1] - 特斯拉起诉车主名誉侵权并索赔500万元直接财产损失[1] - 2023年7月二审判决认定车主侵犯名誉权 需赔礼道歉并赔偿17万元[2] - 事件组织策划者媒体人封某需向特斯拉道歉并赔偿25万元[2]
罗永浩向西贝开炮后,预制菜反倒藏投资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9-16 15:08
事件概述 - 网络名人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因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发生公开争议 争议一度升级至可能对簿公堂的程度[2] - 该事件引发公众对预制菜使用透明度和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 并可能推动国内预制菜产业规范化发展[2][3] 事件发展脉络 -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 价格贵且体验差 同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4]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态度强硬否认使用预制菜 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 罗永浩回应欢迎起诉并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4] - 9月12日西贝采取应对措施 包括全国门店上线罗永浩同款菜单 开放后厨参观 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详细拆解13道菜品制作流程[4] - 受风波影响 贾国龙透露西贝日营业额出现显著下滑[4] - 9月14日贾国龙在行业交流群中态度软化 承认应对方式有错 表示西贝将打明牌 向胖东来学习透明服务[4] - 9月15日罗永浩决定放弃对贾国龙发起法律诉讼 同时取消10万元征集证据计划[6] 行业影响与监管反应 - 事件引发监管层关注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9月15日表示已关注到相关信息 正进一步了解情况[6] - 由国家卫健委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 即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7] -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定义与范围[7] - 《通知》明确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 并强调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10] - 新国标草案规范更完善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预制菜定义 聚焦食品安全底线 明确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 同时对分类 原料 加工工艺 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全面规定[10] 市场反应与资本表现 - 政策动态反映在资本市场上 9月15日同花顺A股预制菜概念指数上涨0.99% 多只相关概念股大幅上涨[7] - 日本预制菜市场成熟度高 渗透率达75%以上 人均预制菜年消费量达23.5kg[10] 机构观点与投资机会 - 华鑫证券认为标准明晰后 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情况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加强行业自律 头部品牌有望通过规模效应扩大市占率[10] - 财通证券认为国家层面推动预制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力度和速度将加大加快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发挥规模企业和头部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11] - 中长期明示制度将推动供应链透明化 具备品牌 合规 研发能力的头部预制菜企业将获得更多餐饮客户信任 挤压小散乱企业空间[11] - 财通证券看好餐饮供应链方向 推荐安井食品 立高食品 锅圈 宝立食品 千味央厨[11] - 随着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预制菜行业正步入更加透明 规范的发展新阶段[12]
郑刚悬赏5000万下场手撕罗永浩,也救不了西贝贾国龙
新浪财经· 2025-09-16 12:28
事件核心发展 - 罗永浩于9月10日公开批评西贝使用预制菜且价格过高 引发社交媒体热议 [1]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并威胁起诉 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预制菜证据 [1][6] - 双方多次交锋后贾国龙于9月14日道歉 但后续被曝出称罗永浩为"网络黑社会"导致矛盾再升级 [1][3][4] - 西贝于9月15日发布致歉信并撤回修改 将"虐"字添加引号引发二次争议 [1][6] 企业应对措施 - 西贝公布九项整改措施:改用非转基因大豆油 儿童餐改为门店现做 烤羊肉串改为现切现串现烤 缩短食品保质期 [6] - 西贝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顾客监督 并计划开放原材料源头参观 [19] - 老乡鸡等餐饮企业置顶预制菜标识声明 响应行业透明化要求 [19] 行业影响与舆论分化 - 光明网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支持预制菜强制标注 [8] - 巴奴毛肚火锅 吉祥馄饨等数十位餐饮从业者公开声援西贝 [8] - 国家卫健委《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于9月13日通过专家审查 [19] - 六部门已于2024年3月提出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要求 [19] 相关方介入与商业利益争议 - 罗永浩前投资人郑刚指责其利用事件获取流量 微信指数从千万级飙升至7.52亿 [9][11] - 郑刚悬赏5000万元征集罗永浩在锤子科技的不法行为线索 [11] - 双方存在五起诉讼纠纷:包括1500万元借款纠纷(已胜诉) 股东知情权诉讼 回购仲裁及互相提起的诽谤诉讼 [17][18][19] 行业转型趋势 - 事件推动餐饮业加速透明化转型 从产品制作到供应链源头开放 [19] - 争议客观上促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进程 强化消费者知情权保护 [19]
西贝致歉,8道菜将改现做!网友:吃不吃预制菜,让我自己选
齐鲁晚报· 2025-09-16 11:08
西贝预制菜舆论风波及行业影响 - 连锁餐饮集团西贝因预制菜问题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菜品制作方式和消费者知情权的激烈讨论 公司发布致歉信并将多道菜品改为门店现做 包括3道儿童餐 [1] 预制菜的定义与标准现状 -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 不添加防腐剂 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 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8] - 明确排除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主食类产品及即食食品 [8] - 目前尚无国家标准 地方和团体已制定相关标准 如广西南宁发布《预制菜术语》等3项地方标准 [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尽快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产品标准 建设配套标准体系 [8]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 将进入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9] 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争议焦点 - 消费者主要争议在于商家将预制菜作为现炒菜销售 侵犯知情权和选择权 希望自主选择并明白消费 [10][12] - 法律专家指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商家对预制菜负有告知义务 需说明是否为预制菜及主要成分等信息 [14] - 部分商家借定义模糊规避告知义务涉嫌打擦边球 以法律抗辩替代尊重消费者知情权 [14] - 如果打着现场炒制的名义销售预制菜 涉嫌虚假宣传 [14] 预制菜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 目前监管主要依赖举报、调查、处罚的事后模式 事前监管较为薄弱 [15] - 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严把原料质量关 依法查验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 [17] - 修订完善相关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17] - 重点检查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环节质量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17] - 冷冻是重要保鲜手段 普通冷冻为-18℃ 低温急冻从-35℃至-60℃ 新技术应用提升品质 [17] - 鼓励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监督 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 第三方平台需履行监管义务 [18] 行业发展趋势与消费者权益保障 - 当前争议将推动行业规范 预制菜便捷性符合需求 信息不对称是信任危机主因 [14] - 国家标准落地与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将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14] - 保障知情权是关键 消费者基于安全卫生、好吃实惠标准进行自主选择 [19] - 公司主动倾听消费者心声并改进服务是基本商业准则 [20]
一些餐厅从食客下单到上菜仅需两三分钟疑似用预制菜 专家建议预制菜应在饭店菜单上明示标注
新华网· 2025-09-16 07:48
预制菜市场现状与规模 - 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达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 [2] - 市场发展迅速但信息不透明问题突出,消费者认知模糊 [2] 餐饮业预制菜使用情况 - 记者走访北京、天津10多家餐饮店,仅1家明示使用预制菜 [3][5][6] - 多数商家出餐速度极快,从下单到出餐仅需2至3分钟,但未明示使用预制菜 [3][4][6] - 有快餐店将中央厨房预制的菜品在门店简单加热后出品,并明确告知顾客 [5][6] 消费者认知与态度 - 消费者普遍要求饭店明确告知是否使用预制菜,以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 [2][6] - 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价格不应与新鲜现做菜品同等,感觉被欺骗 [6]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官方界定存在差异,认为非现做、无“锅气”的即为预制菜 [10] 行业界定与监管动态 - 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出台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及不添加防腐剂等要求 [8] - 行业界定存在模糊之处,如连锁企业中央厨房预备菜与消费者认知的预制菜范围不一致 [9][10] - 国家层面正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并试点推行“预制菜溯源码”制度 [11][12] 行业规范与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外包装及菜单标注“预制菜”字样,并公示添加剂等关键信息 [11]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预制菜信息追溯电子平台,便于消费者查询产品信息 [11] - 发展预制菜产业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助力农产品深加工和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抓手 [7]
预制菜事件谁之过
北京商报· 2025-09-16 00:14
事件概述 - 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使用问题产生公开争议,事件从个人质疑演变为关于行业透明度的公众讨论 [1][3][4] - 西贝宣布将对全国门店进行9项工艺调整,包括将儿童餐牛肉饼、烤羊肉串等菜品改为门店现场制作,目标在2025年10月1日前完成 [1][3] - 争议导致西贝门店客流出现断崖式下滑,9月10日、11日营业额分别减少100万元,9月12日预计损失200万-300万元 [4] 公司回应与调整 - 西贝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以证清白,但后续被探店者发现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以及使用冷冻原料如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兰花 [4][10] - 西贝承诺与上游供应商沟通,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原材料保质期 [3] - 罗永浩决定放弃对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发起诉讼,但表示将继续监督西贝的后续调整 [1][3] 行业认知与标准现状 - 国家层面预制菜标准尚未统一,《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首次要求餐饮门店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 [11][16] - 官方定义中,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而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速冻主食等不属于预制菜 [10] - 餐饮企业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显著断层,企业视其为降本增效工具,部分消费者则关联其与低质廉价的刻板印象 [11] 透明度挑战与行业观点 - 餐饮企业认为公示预制菜存在可行性难度,主要挑战在于难以清晰界定菜品是否预制及预制程度,例如腊肉炒蒜苔中的腊肉作为预制原材料如何标注 [6] - 行业人士指出,“预制菜”一词在消费端并非中性词,缺乏科学标准与公众共识,企业担心公示会带来巨大风险 [7] - 有行业创始人声援西贝,认为讨论焦点不应是预制菜概念之争,而应关注冷冻原料与鲜肉在安全、健康、美味、实惠方面的科学比较 [7] 行业发展趋势 - 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张,驱动因素包括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便捷食品需求增长 [12] - 行业未来将朝着高品质、营养健康方向升级,科技应用会进一步提升产品保鲜度、口感和安全性 [12] -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企业严格把控质量、监管部门完善法规与标准、消费者理性看待并参与监督 [13]
欺瞒消费者即是过,争议倒逼行业规范,预制菜或迎来发展新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9-15 23:35
行业现状与争议 - 预制菜成为餐饮行业焦点 消费者对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提升 引发广泛讨论[1][3] - 部分餐馆被指责菜单标注现炒但实际使用预制菜 导致口碑下滑和分店倒闭[3] - 相反有餐馆主动公开使用预制料包和出餐时间 获得消费者正面评价[3] 市场驱动因素 - 大型餐饮品牌依赖预制菜实现全国连锁和标准化运营 例如快餐巨头的汉堡和炸鸡采用加热替代现炒[5] - 效率优先成为年轻消费者核心诉求 预制菜帮助降低价格使打工和学生群体能够负担[5] - 行业争议推动规范制定 市场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始出台标签指引并召开专家会议[5]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从只关注口味和价格转变为重点关注菜品是否现制 像侦探一样审查菜单[7] - 服务员需要解释菜肴来源 餐饮服务转变为知识问答模式[7] - 商家通过公开汤底、主料和配菜来源获得更多认可 新品牌推出预制套餐因性价比获得好评[7] 行业发展趋势 - 预制菜本质是工具而非敌人 行业通过争议推动更规范流程 类似外卖时代催生的封签和后厨直播[9] - 经营者开始提供消费者选择权 服务员诚实解答问题 消费者更懂行并主张知情权[9] - 未来发展取决于透明和信任 餐饮行业需要落实明厨亮灶并将选择权和知情权交给消费者[9]
西贝致歉并启动整改 罗永浩放弃起诉贾国龙 预制菜争议谁之过?律师拆解“五大焦点”所在
北京商报· 2025-09-15 22:09
西贝事件与经营调整 - 西贝因预制菜争议导致门店客流断崖式下滑 9月10日、11日营业额分别减少100万元 9月12日预计损失200-300万元[5] - 公司宣布整改措施:2025年10月1日前全国门店完成9项调整 包括儿童餐牛肉饼改为门店现做 烤羊肉串改为现切现串现烤 手撕椒麻鸡改为生鸡现煮[3] - 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 但被曝光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 儿童餐使用的冷冻西兰花保质期达两年[11] 预制菜行业争议焦点 - 行业缺乏权威国家标准 目前仅有团体标准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征求意见[17] - 消费者与企业对预制菜认知存在显著偏差 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代表低质廉价 而企业视作降本增效工具[14] - 餐饮企业公示预制菜存在实操难度 主要困难在于预制程度难以界定 例如腊肉炒蒜苔中的腊肉属于预制原料[9] 行业规范与发展趋势 - 六部委联合规定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 中央厨房制作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13] - 行业乱象包括使用劣质食材 加工环境差 冷链保障不足 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根源在于准入门槛低和标准缺失[15] - 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持续扩张 未来将向高品质 营养健康方向升级 科技应用将提升产品保鲜度与安全性[15] 消费者权益与法律边界 - 法律界认为在国家标准未强制要求前 餐厅使用预制菜无需提前告知 但若宣称新鲜现做则属虚假宣传[18] - 名人批评企业若内容失实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 企业公布名人消费细节可能侵犯隐私权及构成不正当竞争[19][20] - 行业需建立企业 监管部门 消费者三方协同机制 通过完善标准 加强生产管理 推动信息透明化实现可持续发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