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制菜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36氪精选:预制菜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为什么是河南?
日经中文网· 2025-11-01 08:33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省凭借其农业资源、食品工业基础、区位交通和劳动力优势,已发展成为全国预制菜产业的核心聚集地,堪称"中国厨房" [6][9][15] - 尽管广东预制菜企业综合实力强,山东上市企业数量多,但河南的产业集中度最高,拥有全国最多的预制菜相关企业 [9][10] - 从速冻食品成功转型至预制菜领域,河南孕育了多家行业巨头,其产品通过直接零售和餐饮供应链两种方式,深度渗透至中国消费者的日常餐桌 [7][8][14] 河南预制菜产业概况 - 河南预制菜存续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位居全国第一 [10] - 产业集中度高,被视为预制菜的"快乐大本营" [9] - 代表性企业包括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双汇发展、千味央厨等,覆盖速冻调理品、肉制品、餐饮供应链等多个领域 [7][8] 主要企业市场地位 - 三全食品2023年销售规模达74.34亿元,在速冻调理品市场份额估计为20%至40% [8] - 双汇发展2023年销售规模为601亿元,市场份额约为5% [8] - 千味央厨2023年销售规模为19.01亿元,市场份额约为1%至2% [8] - 千味央厨由思念食品为服务肯德基而设立,现已独立上市,为西贝、海底捞等众多连锁餐饮品牌供应产品 [8] 原料供应与农业基础优势 - 河南生产了全国1/4的馒头、1/3的方便面、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原料供应优势显著 [11] - 2024年河南肉蛋奶总产量达133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拥有牧原集团等畜牧业龙头 [14] - 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6719.4万吨,播种面积10777.1千公顷,单位面积产量6234.8公斤/公顷 [13] - 面粉、猪肉、蔬菜等优质低价的本土原料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14] 区位与产业链优势 - 河南地处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铁路公路交通发达,冷链运输水平高 [15] - 食品工业数十年发展积累了完善的工艺、配套和生产管理体系 [14] - 庞大的人口基数既提供了消费市场,也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15] - 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是吸引外部创业者的关键因素,如卫龙辣条选择在河南漯河创业 [11][14]
预制菜企业最集中的省份 为什么是河南?
36氪· 2025-10-27 10:05
行业地位与核心观点 - 河南是中国预制菜产业的快乐大本营,产业集中度高 [1] - 河南预制菜相关存续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位居全国第一 [2] - 河南凭借农业原料供应、食品工业基础及区位交通优势,发展为预制菜时代的“中国厨房” [3][4] 代表性企业与品牌 - 知名新消费品牌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胖东来均起家于河南 [1] - 双汇(火腿肠)、白象(方便面)、思念(汤圆)、三全(水饺)、锅圈食汇(火锅食材)等食品巨头诞生于河南 [1] - 千味央厨由思念食品为服务肯德基而设立,现为西贝、肯德基、海底捞、杨国福、老乡鸡、魏家凉皮等连锁餐饮供应黄米凉糕、蛋挞皮、大油条等预制菜品 [1] - 双汇集团于2021年以“筷乐星厨”品牌切入预制菜赛道,推出小酥肉、椒盐排骨等产品 [3] - 在鸡肉和鸭肉类预制菜品领域,河南拥有金品达、华英等非上市企业代表 [3] 农业与原料优势 - 河南生产中国1/4的馒头、1/3的方便面、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 [3] - 河南是农业大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仅次于黑龙江,小麦产量常年全国第一 [3] - 河南是畜牧业大省,2024年肉蛋奶总产量133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牧原集团是全国第一的养猪大户 [3] - 面粉、猪肉、蔬菜等本土原料市场提供优质、低价、易得的原材料 [3] 区位与产业链优势 - 河南位于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铁路公路发达,冷链运输水平高,形成食品行业天然区位优势 [4] - 食品工业几十年发展积累了完善的工艺、配套和生产管理体系 [3] - 从速冻速食转型预制菜具备产业链基础,得心应手 [3]
预制菜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为什么是河南?
36氪· 2025-10-26 10:00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省凭借其农业资源、食品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预制菜及速冻食品产业的核心聚集地,众多知名品牌在此诞生并供应全国餐桌 [4][5][8][14] 河南省食品产业地位 - 河南是预制菜产业的快乐大本营,产业集中度高,拥有预制菜相关存续企业4000多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8][9] -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有"天下粮仓"美名,2024年粮食总产量仅次于黑龙江,小麦产量常年全国第一 [10][12] - 河南生产了中国1/4的馒头、1/3的方便面、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原料供应优势显著 [10] 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 - 三全食品2023年销售规模74.34亿元,在速冻调理食品领域市场份额达20%至40% [6] - 双汇发展2023年销售规模601亿元,在火腿、香肠等品类市场份额约5% [6] - 千味央厨2023年销售规模19.01亿元,市场份额约1%至2%,为西贝、肯德基等连锁餐饮供应黄米凉糕、蛋挞皮等产品 [6][7] - 华英农业2023年销售规模14.5亿元,专注于鸭肉制品和预制烤鸭等领域 [6] 产业发展优势 - 河南2024年肉蛋奶总产量133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全国第一的养猪大户牧原集团位于南阳,为食品工业提供优质低价原料 [14] - 食品工业几十年发展积累了完善的工艺、配套和生产管理体系,使企业从速冻速食转型预制菜得心应手,例如双汇集团2021年推出筷乐星厨品牌切入预制菜赛道 [14] - 人口大省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位于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加上发达的铁路公路及冷链运输,形成了食品行业的天然优势 [14]
财新周刊-第38期2025
2025-10-09 10:00
本⽂由第三⽅AI基于财新⽂章 https://a.caixin.com/FuyPiPcI(https://a.caixin.com/FuyPiPcI) 提炼总结⽽成,可能与原⽂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细致⽐对和校验。 本⽂由第三⽅AI基于财新⽂章 https://a.caixin.com/o8Vxgqon(https://a.caixin.com/o8Vxgqon) 提炼总结⽽成,可能与原⽂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细致⽐对和校验。 本⽂由第三⽅AI基于财新⽂章 https://a.caixin.com/046ceS06(https://a.caixin.com/046ceS06)提炼总结⽽成,可能与原⽂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细致⽐对和校验。 行业与公司 * **金融业**:涉及中国金融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就、风险防范与未来展望[7][8][9] * **预制菜行业**:涉及预制菜的定义、产业现状、监管挑战、消费者争议及政策发展[16][18][20] * **美国政治与媒体**:涉及美国政治人物查理·柯克遇刺事件及其对美国政治生态、社会撕裂和媒体环境的影响[60][61][63] 核心观点和论据 **金融业** * 中国金融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重大成就 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世界第二 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世界第一[7] * 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序化解 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峰值大幅压降[7][8][9] * 央行行长潘功胜总结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实践经验 包括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宏观视角看待经济与金融风险关系 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化解风险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9] * 需科学把握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态平衡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源头上促进金融稳定[10] * 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传染性、高杠杆性等特征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未来需对房地产和地方债等风险保持高度警惕[12] **预制菜行业** * 预制菜产业因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与网红罗永浩的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 争议焦点在于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及消费者知情权[16] * 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十余年 受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和疫情期间C端需求高增推动 餐饮业工业化已成为趋势[18][25][26] * 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印发《预制菜通知》 首次在部委层面定义预制菜 即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 不添加防腐剂 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 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 中央厨房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20][32][33] * 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安全、卫生、营养、知情权和选择权等方面的担忧 但合规预制菜通常经过标准化热加工、真空包装与冷链配送 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甚至更高[28][29] * 行业面临标准不统一、监管界限模糊等挑战 目前有关预制菜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预制菜术语和分类》还在起草中 现行及废止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众多[31][32] * 政策层面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但《预制菜通知》未强制推行告知或标识监管[35][36] * 部分餐饮品牌如老乡鸡已尝试对菜品加工等级进行公示 将菜品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个等级[41] * 预制菜产业被视为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转型、消费升级、创业就业的积极产业 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 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30][46] * 监管挑战包括产业链条长、涉及部门多、需要多部门协同监管 以及针对预制菜中塑化剂等潜在风险的监测和标准制定[30][50][51][52] **美国政治与媒体** * 美国右翼青年活动家查理·柯克遇刺身亡 事件引发美国政治社会巨大震荡 被视为加剧美国政治极化、暴力和撕裂的放大器[60][61][64] * 柯克是MAGA阵营最具知名度的青年活动家之一 其核心媒体平台《查理·柯克秀》日下载量在50万至75万次 其政治观点如反对赋权性少数群体、反堕胎、反移民等争议巨大[61] * 事件迅速被共和党政治化 特朗普、副总统万斯等将柯克之死归咎于激进左翼政治暴力 并借此推动对左翼组织的系统性打击 包括签署行政令将反法西斯行动列为国内恐怖组织[66][67][69][72] * 民主党方面反应相对被动 前总统奥巴马等谴责暴力但亦遭批评 事件凸显美国政治中情感上的厌恶和对立情绪加剧[74][75][77] * 事件也引发了对政治暴力、言论自由和社会团结的理性讨论 但担忧其会进一步激化美国政治中的对立情绪[77] 其他重要内容 **金融业** * 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 截至今年6月末 与2023年初相比 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 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11] * 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 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 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11] **预制菜行业** * 研究表明预制菜中部分塑化剂检出率较高 但整体污染水平处于安全可控水平 不过存在超标样品 建议完善相关限量标准和检验标准[50][51] * 教育部表示鉴于当前预制菜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对预制菜进校园持十分审慎态度 不宜推广进校园[52] * 部分地方如山东省、四川省已出台预制菜相关的地方法规或监管办法[54][55] * 学者建议对预制菜进行专门立法 内容应包括安全标准、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等[56] **美国政治与媒体** * 副总统万斯与查理·柯克关系密切 柯克在万斯政治崛起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68] * 极右翼网红人物劳拉·鲁默等在柯克遇刺后迅速切换姿态 利用其政治遗产博取流量[72]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文莉指出 将Antifa列为国内恐怖组织的行政命令在法律上存在争议 定义过于宽泛可能成为打击左翼的法律工具[73]
满大街的预制菜,是怎么来的?
36氪· 2025-09-26 10:42
预制菜行业认知与争议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概念存在误解,将其简单等同于负面标签,但该统称实际上涵盖了从高品质食材到低质料理包的广泛范围,上限极高而下限极低 [1] - 现代化预制流程能提升餐饮行业上限,例如日料顶级刺身使用的三文鱼和金枪鱼均依赖超低温冷冻运输,此过程是杀灭寄生虫的必要安全保证 [2] - 内蒙羊在秋季至初冬屠宰后冷冻,能最大限度保留风味,同时国家对生猪等畜禽的定点宰杀管理自1998年出台条例后不断加强,显著降低了瘦肉精检出率和疫病风险 [3] - 餐饮终端远离现宰是行业规范,追求安全、营养、可追溯的供应链与消费者利益一致 [4] - 行业争议焦点在于预制菜的“下限”,低价外卖套餐普遍使用料理包,导致预制菜被与投机取巧、低质高价挂钩,但将餐饮市场问题完全归咎于预制菜是过度简化 [5][6] 西贝案例暴露的行业问题 - 西贝使用冷冻羊肉是城市餐厅的客观条件决定,但后厨出现羊腿冷冻一年的情况,暴露了公司库存管理能力差或客流不及预期导致采购过量的问题 [9] - 西贝对“预制菜”标签的“滑跪”回应,反映了行业内部也将其视为负面概念,新辣道创始人曾悬赏20万元寻找未使用任何冷冻原料的连锁餐饮,以厘清事实与道德审判 [10]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2023年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标准化水平并培育该产业,释放重大积极信号 [12] - 预制菜产业主要归口农业管理,相关概念最早出现在2016年农业部规划中,2021年农业农村部意见进一步提出发展预制菜肴等业态 [13] - 2022年起,广东、四川、浙江、上海、江苏等多省市陆续出台预制菜产业政策指导文件和相关标准 [14] - 2023年首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大会在佛山举办,超800家企业参展,观展人次超4100万,签约金额达10.6亿元 [15] - 市场监管总局于去年3月联合六部门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官方定义并强调“不添加防腐剂” [16] 资本市场与产业链发展 - 2021年“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上交所上市,股价从发行价28.5元一度飙升至接近140元,点燃资本市场对赛道的看好情绪 [18] - 预制菜企业被分为上游农牧水产企业(原料型)、专业预制菜企业(产品型)、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冻品型)、零售企业(渠道型)、餐饮企业(餐饮型)几大类 [21] - 上游原料型公司包括国联水产、大湖股份、福成股份、新希望等上市公司,传统速冻食品企业有安井食品,均具备成熟供应链优势 [21] - 产品型新品牌包括珍味小梅园、叮叮懒人菜、麦子妈等,渠道型包括锅圈、盒马、叮咚买菜、沃尔玛,餐饮型则有眉州东坡、海底捞、广州酒家等 [21] - 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 [22] 市场挑战与发展趋势 - 2024年后预制菜市场增速放缓,原因包括公众生活恢复常态、下厨频次降低,以及家长对学校食堂使用预制菜的担忧导致教育部持审慎态度 [23] - 消费者主要意见集中于预制菜口感千篇一律、营养流失、制作不透明及可能存在的性价比问题 [23] - 提升预制菜口味需投入研发与设备,例如有连锁餐厅为保持红烧肉形状与香气,为门店配备高价R牌万能蒸烤箱以实现高温梅纳德反应 [25] - 行业竞争关键在于让预制菜味道更具辨识度和价值感,中国餐饮菜系复杂,预制菜需通过量化数据还原味道,实现出品标准化 [25][26]
罗永浩又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9-20 21:31
罗永浩对预制菜分级的观点 - 提出预制菜知情权解决方案 认为行业已有基本定义 可在基础上细化即可[1] - 发布预制菜四级分类标准 I级为净菜 仅经过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的生鲜食材 例如切好的土豆丝[1] - II级为浅加工生制 进行腌制调味但仍是生料 需烹饪后食用 例如预调味牛排[1] - III级为熟制半成品 经过预煮预炸等熟化处理 但需门店或家庭最终复热调味 例如预炸肉丸[1] - IV级为即热预制菜 完全做好的菜肴 只需加热即可食用 例如速冻饺子[1] - 个人接受度方面 在超市或平价快餐厅可接受所有级别 在正式餐厅可接受全部I级 大部分II级 少部分III级 完全不能接受IV级[1] 预制菜行业政策与趋势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于9月13日通过审查 即将公开征求意见[2] - 政策首次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有望加速落地[2] - 食品工业化是大势所趋 餐企为追求高效便捷 配备中央厨房或通过外采缩短前置食材处理是常用流程[2] - 部分使用中央厨房的企业如老乡鸡 肯德基 萨莉亚已获得消费者认可[2] - 认可企业通过高标准供应商准入 透明原料溯源 公开制作流程建立公众信赖[2] - 未来企业需满足公众吃得安心明白的刚需 供应链体系需更加严格规范 尤其在预制菜使用上需更透明[2] 西贝相关争议 - 罗永浩于9月15日宣布放弃追究贾国龙涉嫌诽谤污蔑的言行 被视为与西贝休战[2] - 罗永浩此前强调不反对预制菜 但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并曾喊话贾国龙进行对话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 - 社交媒体流传截图显示 备注为西贝采购总监的人士要求供应商退回所有预制产品 并称公司面临大问题出现闭店[3] - 西贝方面否认截图内容 表示未听说该情况 核实后无此姓名员工 称网传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3] - 西贝称未发布过相关内部信息 也未涉及对话所述预制菜采购情况[3]
“媒体+”喊大家品鉴港澳流动渔民海捕产品
南方农村报· 2025-09-19 00:01
文章核心观点 - 港澳流动渔民正通过“媒体+”品牌建设、“12221”市场体系和预制菜产业延伸三大策略,解决渔获从“怎么捕”到“怎么卖”的核心矛盾,旨在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并传承渔业文化 [9][10][49][75] 品牌建设与媒体赋能 - 渔民在码头批发渔获价格仅为4-5元/斤,而超市零售价可翻三四番,凸显品牌缺失导致的低收益现状 [15] - 省港澳流渔办支持打造“港澳流渔”公用品牌,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进行分级分类销售,以提高“南海好鱼”的消费者认知度并稳定鱼价 [23][24][25][26] - 计划推出“媒体+”专项培训,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推介海捕渔获的营养价值与稀缺性,并讲述渔民故事以增强文化附加值 [32][33][34][35][36][37][40][41][42] “12221”市场体系应用 - 港澳流动渔民认同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通过渔业大数据、组建采购商队伍和拓展产销市场来提升品牌与销量 [45][46][47] - 以徐闻菠萝为例,应用“12221”模式6年间年产值从9.8亿元增长至25亿元,带动近5万农户增收,证明该模式可复制至渔获销售 [54][55][56] - 协会将利用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推动渔获从南海快速进入国内城市餐桌乃至国际市场,吸引年轻人巩固渔民群体 [51][52][53][57][58] 预制菜产业延伸价值链 - 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超6000亿元,并向万亿级别迈进,为海鲜预制菜提供广阔空间 [64][65] - 渔民可与预制菜工厂合作,将海捕产品转化为即烹即食的工业化品牌产品,从而进入食品工业领域获得更稳定收入 [61][62][66][67] - 省流渔办正对接预制菜工厂探索共享合作模式,首批“港澳流渔”品牌预制菜即将进入市场,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68][69][70][71]
拒餐厅“投喂”预制菜,消费者盼餐饮“于东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2:43
预制菜定义与标准 - 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 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 不添加防腐剂 加热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3] - 市场监管总局规定预制菜两个硬性要求:禁止添加防腐剂 必须全程冷链 确保食品安全与新鲜度 [4] - 官方定义窄于大众认知 行业与消费者对"预制菜"与"现炒菜"的概念界定存在分歧 例如西贝将产品归为"预加工原料"而非"即热成品" [5] 行业价值与现状 - 预制菜解决餐饮标准化问题 缓解高租金与高人力成本痛点 实现降本增效 对食品产业链提升和食品安全闭环具有积极作用 [5] - 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达6173亿元 同比增长27.3% A股预制菜板块有30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突破5000亿元 [7] - 产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 80年代在日本成熟 目前国内依托预制技术发展和冷链物流体系完善成为链接农业与餐饮业的重要环节 [7] 消费者接受度与争议焦点 - 消费者接受度与消费场景高度相关:连锁快餐店超50%接受 高档餐厅仅8.8%接受 [7] - 争议核心并非技术本身 而在于监管缺失与信息不透明 消费者抵制的是餐厅隐性使用预制菜而非预制菜本身 零售渠道销售积极性不降反增 [8] - 供需场景错位导致产业面临"穿小鞋背大锅"境地 消费者期待知情权保障和透明化操作 [8][10] 行业规范与发展方向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 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首次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11] - 需落实"六个统一"措施:法律法规保障知情权 权威机构普及知识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建立全链条标准体系及数字化溯源 [10] - 未来餐饮行业结构将呈现顶端保留手工菜 基底依托食品工业体系的互补格局 关键是通过技术驾驭和规则健全服务大众 [12]
一些餐厅从食客下单到上菜仅需两三分钟疑似用预制菜 专家建议预制菜应在饭店菜单上明示标注
新华网· 2025-09-16 07:48
预制菜市场现状与规模 - 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达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 [2] - 市场发展迅速但信息不透明问题突出,消费者认知模糊 [2] 餐饮业预制菜使用情况 - 记者走访北京、天津10多家餐饮店,仅1家明示使用预制菜 [3][5][6] - 多数商家出餐速度极快,从下单到出餐仅需2至3分钟,但未明示使用预制菜 [3][4][6] - 有快餐店将中央厨房预制的菜品在门店简单加热后出品,并明确告知顾客 [5][6] 消费者认知与态度 - 消费者普遍要求饭店明确告知是否使用预制菜,以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 [2][6] - 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价格不应与新鲜现做菜品同等,感觉被欺骗 [6]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官方界定存在差异,认为非现做、无“锅气”的即为预制菜 [10] 行业界定与监管动态 - 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出台通知,明确预制菜定义及不添加防腐剂等要求 [8] - 行业界定存在模糊之处,如连锁企业中央厨房预备菜与消费者认知的预制菜范围不一致 [9][10] - 国家层面正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并试点推行“预制菜溯源码”制度 [11][12] 行业规范与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外包装及菜单标注“预制菜”字样,并公示添加剂等关键信息 [11]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预制菜信息追溯电子平台,便于消费者查询产品信息 [11] - 发展预制菜产业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助力农产品深加工和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抓手 [7]
对预制菜避而远之?河南一地预制菜产业园“去标签”
第一财经· 2025-09-15 17:01
行业现状与政府态度 - 预制菜产业在河南某县实现全产业链营收200亿元 并入选全国产业百强基地第四名[1] - 当地政府将预制菜园区更名为绿色食品创新示范产业园区 并停止公开提及预制菜[1][6] - 园区入驻160余家食品企业 生产4000多种食品 带动3万农民就业 预计全产业链营收将突破300亿元[6] 政府支持与投资建设 - 当地加快建设总投资200亿元 占地8650亩的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2] - 推进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建设 包含六大服务中心[2] - 2025年省市重点项目中至少15个与预制菜相关 总投资额超20亿元[3] - 三味真厨公司建设15万平方米生产基地 年产30万吨速冻食品和预制菜[3] 市场销售变化 - 羊肉加工企业2022年预制菜产品4个月销售额超5000万元 香辣羊蝎子2024年初订单量达5万单[8] - 卤肉加工企业牛肉礼盒10天卖出20万盒[9] - 企业目前将重点从C端转向B端客户 包括餐饮和团购客户[9] - 部分企业大幅裁减为C端市场成立的电商部门[9] 行业挑战与公众认知 - 学校使用预制菜出现食品质量 卫生问题和送餐不及时现象[9] - 央视"3·15"晚会曝光企业使用糟头肉制作梅菜扣肉 加剧公众对预制菜的质疑[9] - 投资者对预制菜行业认知模糊 盲目进入市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