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

搜索文档
阜新:“三绿”并举厚植生态底色
辽宁日报· 2025-06-06 09:16
6月4日,在阜新市国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周家店林场"生态+酸枣示范基地",按比例定植的油松、 酸枣树苗等迎风摇曳。成规模的绿植不仅起到防风固沙作用,还带来可观收益。这正是阜新市全力打好 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鲜明体现。 阜新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拱卫京津冀、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生态屏障。2023年6月6日,习 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要努力创造新 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两年来,阜新市作为全省防沙治沙的主阵 地、最前沿,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 治理,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严格"护绿"巩固建设成果。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共建"的多元治理模式,加强数字监测 技术应用,通过"人防+技防"提升林草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实时性,守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下一步,阜新市将持续加大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攻坚力度,加快推进辽宁千里阻沙带阜新段322公里 工程、柳河绿色生态廊道等重点项目。围绕风沙地生态修复及改良利用 ...
稳妥施策发展草原生态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6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现状 - 我国草原面积近40亿亩居世界第一位 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1100亿元 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 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1亿亩 草原鲜草总产量超5.5亿吨 [1] - 典型案例包括河北塞罕坝荒漠变绿洲 内蒙古实现绿进沙退 青海三江源植被覆盖度由20%增至80% 甘肃荒漠化草原生态显著恢复 [1] - 2024年6月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推进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 财政部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使用 [1] 草原生态产业发展策略 - 根据草原类型和退化程度实施差异化保护措施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稳定性 [2] - 推行"牧区繁育 农区育肥"生产模式 优化畜群结构 采用"放牧+舍饲"利用模式实现草畜平衡 [2] 草原监测监管体系构建 - 建立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平台 实现全国草原资源"一张图"管理 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整治非法占用草原行为 [3] - 依托草原自然公园和国有草场建设 将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作为重点管理区域 严格落实休牧措施 [3] 草原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退化草原修复治理 智慧草原建设等科研活动 加强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站建设 [4] - 推动产学研合作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通过重大项目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吸引国内外专家参与研究 [4]
笃行不怠展新颜 锦绣潇湘绽芳华——美丽湖南建设综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10:00
美丽湖南建设综述 初夏时节,万物葱笼,尽显蓬勃生机;湘江北去,漫江 碧透。浩荡江水宛如一条灵动的翡翠丝带,串联起三湘 大地的锦绣山河,见证着这片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 中的华丽蜕变。 过去一年,湖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 围绕生态强省、美丽湖南建设,不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 复和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 善,美丽湖南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切嘱托 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 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 94.0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管控。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公众满 意度已连续3年提升。"刘群表示,下一步,将以建设美丽 蓝天、美丽河湖,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 染物治理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芦苇摇曳,水草依依,野鸭嬉戏,水鸟云集,初夏的洞 庭湖徐徐展开了一幅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画卷。 "洞庭湖是湖南省实践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 典型地区。"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群表示, 全省从长江保护和修复出发,全面铺开"一江一湖四水" 系统联治 ...
坚持系统思维,确保生态产业政策有效执行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11:12
加强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工作小组等方式,加强部门沟通。建立信息 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政策执行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政策 执行中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广泛收集公众对政策执行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公 众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整改。 持续评估与优化政策。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定期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并调整优化政策内容。通过政策修订、补充规定等方式,确保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与其 他国家在生态产业发展、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资源环境法研究中心 生态产业政策是指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 引导资源向生态友好型产业流动,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但要确保生态产业政策 有效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统筹抓好。 明确政策目标与责任。政策目标不仅要有宏观愿景,还应包括具体的、可量化的短期和中期目标。例 如,设定生态产业产值增长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比例、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指标等 ...
将生态财富转换为经济财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破解生态产业化困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7:2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状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特殊区域,但长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乏力、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1] - 这些地区在地理空间上与欠发达地区高度耦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地区 [1] - 推动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路径 [1] 生态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开发活动严格受控导致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短期收益高的传统产业而忽视生态产业化的长远效益 [2] - 产业模式单一,依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模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 - 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执行力度弱,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低,难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 [3] - 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支持的能力有限 [4] - 人才短缺,教育资源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科技研发能力弱 [4] -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居民仅从事低端服务工作,收入有限 [4] 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 分类施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生态经济核算机制 [5] - 延链强链,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6] -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提高政策执行力与持续性 [6] - 设立专项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推广绿色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7] - 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居民与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8]
精心呵护草原生态环境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20
草原生态保护进展 -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中央财政"十四五"期间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1100亿元 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 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1亿亩 [1]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多年稳定在50%以上并稳中有升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1]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双轨制 17个试点旗县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由23.9%降至10%以下 [2] - 青海省三江源区域实施黑土滩综合治理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56% 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突破1亿吨 [2] 草原保护技术应用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利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实时监测植被 动物 土壤 气候等要素变化 [3] - 在关键生态节点设置智能围栏实现禁牧休牧动态化管理 将物联网传感器嵌入草场打造"数字牧场" [3] - 加大草品种选育生产 退化草原植被恢复 人工草地建设及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核心技术研发 [3] 草原产业发展模式 - 推广"草光互补""林草复合"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实现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协同发展 [4] - 培育草原碳汇交易市场 搭建草原碳汇计量 监测与交易体系 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 [4] - 培育草原文化旅游新业态 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复合型产业 [4]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 - 打破行政区域壁垒 加强地区间协同合作 共享草原保护经验 技术与资源 [4] - 积极参与全球草原生态保护合作 分享经验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 [4] - 加强草原重点实验室 长期科研基地 定位观测站等平台建设 构建产学研用协调机制 [4]
绵阳平武“绿” 为“熊猫家园”加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发展网· 2025-05-29 14:11
县域经济概况 - 平武县总面积5950平方公里 辖6镇14乡 总人口17.15万人 拥有野生大熊猫335只居全国之首 [1] - 实施生态强县 产业富县 文旅兴县 开放活县四大战略 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22% 2024年一季度增速达50% [1][3] - 2024年对上争取资金增长103.7% 社消零总额增速与固投增速分别位列全省183个县市区第4名和第18名 [3] 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 - 构建"一园四区"自然教育生态产业园 编制全国首个县级自然教育规划 关坝村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2] - 实施报恩寺综合保护项目 拥有8项省级非遗 入选省级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 - 2024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4% 旅游总收入增长67% 建成4大民宿集群93家精品民宿 三年开展旅游活动360余场 [4] 绿色产业发展 - 林业综合产值达43亿元 建成95万亩农产品基地 60万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 创建"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 [5] - 水电装机89万千瓦时 年发电量36.56亿千瓦时 布局风能发电项目 河北-平武工业园入驻162家企业含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6] - 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四年翻四番 形成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新材料产业集群 拥有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城乡与基础设施建设 - 近三年实施46个城建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率94% 绿化覆盖率43.5% 设立7支分险基金撬动10亿元金融资本 [7] - 公路通车里程超5200公里 广平高速 九绵高速平武段全面建成 构建"两高两环十放射"交通网络 [8] - 建成9个和美乡村 3个国家传统村落 生态扶贫案例入选"全球减贫获奖案例" [7] 创新与开放合作 - 成立全国首个"大熊猫生态产品产销联盟" 开展200余场"熊猫走天下"活动 生态产品销售额近3亿元 [8] - 与中国农大 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发乌梅加工工艺 与清华 中科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5][6] - 设立"政策推送官"服务机制 建立"报恩飨礼"区域公共品牌 培育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5][8]
聚焦提质兴业利民,推动森林“四库”联动
中国环境报· 2025-05-26 09:50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提质 -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考虑水资源分布和承载能力,合理选择树种草种 [1] -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 [1] - 西部地区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北方地区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防沙治沙,中部地区推进荒废山体治理和退化林修复 [1]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将生态公益林分为特殊区域和一般区域,实施差异化补偿政策 [2] - 培育森林生态产品市场经营主体,探索林果、林药、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 [2] - 推进林下经济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2] - 创新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和林业绿色金融产品,解决信贷支持难题 [2] 林业经营与农户利益联结 - 推广林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如出租、入股、合作等 [3] - 量化集体统一经营林地收益权到户,发放收益权证 [3] - 鼓励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模式 [3] - 探索"保底收益+二次分红""优先股+普通股"等分配模式,确保农户稳定收益 [3]
“会展+赛事+节庆”三大引擎 成都邛崃市构建低度酒全生态产业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3 10:48
行业动态 - 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授予邛崃"四川省低度酒特色产区"称号 [1] - 邛崃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德彰表示邛崃拥有绝佳的自然禀赋和数千年酿酒历史 被誉为"中国白酒原酒之乡""世界美酒特色产区" [1] - 邛崃率先提出建设"中国首个低度潮饮酒特色产区" 推动果酒产业从传统酿造向"科技+文化"双轮驱动转型 打造"东方果酒美学"新IP [1] 战略规划 - 邛崃市发布三大战略行动:每年举办中国低度酒饮产业大会 自2026年始低度酒业精英将在邛共话产业未来 [1] - 邛崃将在每年盛夏时节举办"潮饮节" 以沉浸式酒旅体验打造年轻消费新地标 [1] - 邛崃已成功获得2026年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主办权 未来将借力"会展+赛事+节庆"三大引擎构建低度酒全生态产业链 [1] 产品创新 - 邛崃青梅酒、蓝莓酒等创新产品亮相 融合古法酿造与生物发酵技术的独特风味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2] - 邛崃产区的启航为传统酒业转型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展现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与文化自信 [2] 产业合作 - 政企协三方围绕"发展低度酒产业和打造低度酒产区""如何突破果酒研发瓶颈""完善产业链配套"等议题展开圆桌对话 [2] - 通过思想碰撞与资源对接形成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共识 为低度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 [2]
“四两博千金”,辽宁彰武防沙治沙突出产业化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35
防沙治沙产业化战略 - 辽宁省彰武县启动万亩沙棘种植项目,实现防风固沙与经济林产业融合发展[1] - 彰武县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推行"两林"(林下经济、林业经济)举措,推进"两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1] - 当地政府将林业产业定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四两博千金"发展理念[1]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 彰武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重点构建"林药、林苗、林花、林菜、林菌、林草、林下养蚕"多业态融合模式[2] - 规划提出2025年建设"一地两园百村"项目,包括万亩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基地、两个千亩中草药种植园和5000亩庭院红枸杞项目[2] - 发展路径以中草药种植业为基础,配套切片加工和电商物流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布局[2] 省级政策支持 - 辽宁省委省政府认同彰武县产业化治沙模式,省委书记强调要科学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2] - 省级推进会明确将生态产业化建设贯穿始终,同步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