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循环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威海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齐鲁晚报网· 2025-09-22 15:14
农业发展理念与战略 -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3] - 着力构建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生态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3] 耕地质量与保护 - 2019年以来已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 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1949座[4] - 威海市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达到100%[4] - 全市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7% 农药 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6.7% 5.2%[4] - 全市耕地面积达到250.3万亩 较2021年增加约7万亩 耕地质量等级达到6.77 较2021年提升0.2个等级[4] - 主要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比例达到48% 较2021年提高35个百分点[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 7次获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设[5] - 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8万亩[5] - 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位居全省前列[5]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49个 其中有机食品认证34个 位列全省首位[6] -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8.5%以上[6] -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地方标准69项[6] - 引进苹果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玉米新品种52个 2个玉米品种通过山东省审定[6]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 发动群众5.9万人次 累计清理生活垃圾4163吨 村内沟渠1684公里 村内水塘1490口 农业生产废弃物685吨[7] - 全市已建在建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站12个[7] - 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95个 市级和美乡村600个[7] 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 - 出台支持乡村振兴激励政策 大力培育设施农业 智慧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8] - 打造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10余个 新建 改扩建设施苹果5000余亩 设施蔬菜300亩 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227个[8] - 2024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2% 列全省第六位[8] - 共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52处[8]
丰收节前话丰收!句容秋茬玉米抢鲜上市 ,20 万穗预计创收百万
扬子晚报网· 2025-09-19 16:57
公司运营与业绩 - 秋茬鲜食玉米总产量约为20万穗 秋茬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人民币 [3] - 采收期从9月19日持续至11月中旬 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10天 [3] - 销售渠道包括线上平台 线下渠道以及与大型连锁商超合作 [5] 生产技术与管理 - 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业技术指导 实施科学田间管理 [3] - 采用有机种植模式 通过科学灌溉 合理追肥和绿色除虫等措施提升品质与产量 [5] - 与句容天王戴庄村签订生态循环共建协议 玉米秸秆制成青储饲料供给养殖场 养殖场牛羊粪便发酵后还田 实现生态循环 [5] 行业与产品概况 - 公司位于江苏句容茅山丘陵地区 该地区为典型丘陵地貌 生态资源优势突出 [5] - 鲜食玉米分春 秋两季种植 引种品种包括小红玉 牛奶玉米等 [5] - 鲜食玉米产业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产业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5]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经济日报· 2025-09-07 09:1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2005年开始蛋鸡养殖 最初规模为500羽肉鸡 500羽蛋鸡和500羽本地鸡[2] - 2008年遭遇重大挫折 养鸡架倒塌导致半数蛋鸡死亡 损失价值六七十万元[2] - 经历禽流感风波后市场回暖 产品供不应求 远销湖南 广东和河南等地[3]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 目前存栏量达50万羽 年产鲜蛋1万余吨 年产值超亿元[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成功进行本土化改造 耗时4个月解决设备"水土不服"问题[4][5]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 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和实时数据监测[6] - 人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单个工人管理鸡群数量从5000只增至12.5万只 人工成本降低80%[6] - 投资兴建有机肥厂 年处理5万余吨有机肥和沼液肥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5] - 有机肥厂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业务模式与产业拓展 - 创新帮扶机制 提供统一鸡苗采购 饲料配送 技术服务 鸡蛋销售和资金协调的全链条支持[7] - 建立12家合作社 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发展林下种养模式 在山水村拓荒200多亩山地 实现"不管盈亏都分红"的承诺[7] - 规划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打造集智慧养殖 有机种植 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9] - 拓展乡村旅游业务 在油茶林 桃林和竹林分区打造生态农场 带动青年返乡发展民宿产业[9] 产品质量与市场认可 - 鸡蛋品质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3] - 中药养殖专利技术既减少抗生素用量又提升鸡蛋品质[6] - 长沙4家批发市场持续下单 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记江西省葛溪正太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纯
经济日报· 2025-09-07 06: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5年公司以500羽肉鸡、500羽蛋鸡、500羽本地鸡起步养殖业务[2] - 2008年养殖架倒塌导致蛋鸡损失一半 价值六七十万元资产化为乌有[2]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人工成本降低80%[6]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产能与规模 - 当前蛋鸡存栏量达50万羽[7] - 年产鲜蛋1万余吨[7] - 年产值超亿元[7] - 现代化鸡舍可容纳11万羽小鸡[1] - 有机肥厂年产出5万余吨优质有机肥和沼液肥[5] 技术创新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通过4个月技术改造解决水土不服问题[4] -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 采用紫珠草增强蛋鸡免疫力并减少抗生素用量[6] - 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 单个工人管理能力从5000只提升至12.5万只[6] -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系统 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5] 业务模式 - 构建统一鸡苗采购、饲料配送、技术服务、鸡蛋销售、资金协调的帮扶模式[7] -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 销往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地[3] - 在芦溪县建立12家合作社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涵盖智慧养殖、有机种植、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9] 社会影响 - 通过合作社模式使农户守着家一年获得2万多元收入[7] - 养殖基地帮助农户实现年收入10多万元[7] - 有机肥厂为30余家种植企业提供肥料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 发展林下种养项目使2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7]
(乡村行·看振兴)荒山变“金山”:兴安岭上小县城耕耘“幸福果园”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20:23
行业规模与产值 - 当地果树经济林面积达12.7万亩 年产值5200万元 [8] - 和胜村1400亩果园年产鲜果180吨 [6] - 宝林村1万余亩沙果林中6000亩进入盛果期 [8] 种植技术与品种发展 - 主栽品种从单一品种发展为抗寒性强且糖度高的大杏和李子 并引进寒富苹果 南果梨等10多个品种 [3] - 实现7月到10月连续采收 通过不同成熟期果树错落分布延长销售周期 [3] - 采用林间套种燕麦模式 燕麦苗为果树保墒 收割后卖给饲料厂形成生态循环 [8] 农户经济效益 - 刘景志20亩果园年收入超7万元 [6] - 和胜村272户村民利用庭院培育果苗 每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6] - 宝林村七成农户靠沙果产业增收 种植户孙树立90亩果园亩产果子销售收入2000多元 除去成本净赚一半 [8] 劳动力与就业带动 - 采果季周边村民前来务工 分拣装箱工作每日收入可达100元 [8] - 果园果实供应本地超市和批发市场 并吸引回头客及采摘游客 [5]
科技扎根田野间 多地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 - 多地通过产学研协同 科技育种 智慧种植 特色产业培育和生态改良等多元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化 智能化 产业化转型 [1] - 山西采用高校+企业+农户合作形式构建粮菌菜肥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以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纽带 [2] - 海南建立6000亩西甜瓜示范基地 创造产值超1200万元 实现从试验田到生产地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内蒙古使用无人机沿预设航线喷洒农药 实现从扛锄头到点屏幕 从看天色到读数据的种植方式跨越 [4] - 福建推广机械化种植使耕种收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同时创新智能农机装备实现盐碱地增产 [6] - 云南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规模化种植 培育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7] 特色产业培育成效 -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发展黄菇娘种植产业 采用绿色种植方式和传统手工劳作带动家门口就业 [5] - 云南南华县将食用菌作为重点特色产业 从深山菌窝发展到全国餐桌 成为撑起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7] - 福建通过试验耐盐碱水稻品种和菜稻轮作模式 实现向盐碱地要粮的农业变革 [6] 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 - 山西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引领 打造区域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发展的绿色样板 [2] - 各地通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构建有机旱作生态循环链 [2] - 内蒙古坚持绿色种植方式 福建探索菜稻轮作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5][6]
新华视点|科技扎根田野间 多地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8-26 21:24
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 - 多地通过产学研协同、科技育种、智慧种植、特色产业培育及生态改良等多元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化、智能化、产业化转型 [1] 有机旱作生态循环农业 -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采用"高校+企业+农户"合作形式 构建"粮、菌、菜、肥"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3] - 以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纽带 打造区域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发展的绿色样板 [3][5] 南繁育种与产业转化 - 海南建立6000亩优质西甜瓜示范基地 创造产值超1200万元 [7] - 南繁选育的种子实现从试验田到生产地的产业转化 推动农户增产增收 [7][9]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实现万亩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管理 [11] - 农业生产实现从"扛锄头"到"点屏幕"、从"看天色"到"读数据"的数字化转型 [13] 特色种植产业发展 -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发展黄菇娘种植产业 通过绿色种植方式和传统手工操作带动村民就业 [14][16] - 黄菇娘产业激活乡村活力 成为农民手中的"金豆子"和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14][17] 盐碱地改良与利用 - 福建惠安县通过试验耐盐碱水稻品种和推广机械化种植 使耕种收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19] - 引进"海水稻"和创新智能农机装备 实现盐碱地农业增产增收 [21] 食用菌产业链延伸 - 云南南华县将食用菌作为重点特色产业 通过引进技术和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 [23] - 培育食用菌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使菌产业成为撑起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23][25] 农业转型综合成效 - 各地探索实践既破解传统农业发展难题 又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能 [27] - 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27]
陕西:府谷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闯出富民兴村路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22:11
产业模式创新 - 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融合与生态循环模式推动产业升级与惠民增收双赢 [1] - 天桥则村谷果美农业基地发展种植业与畜牧业协同经营 种植60亩西瓜及多种蔬菜 养殖几十只山羊和十来头肥猪 [1] - 红墕村幸福家庭农场发展林下经济 通过"林养畜、畜肥田"生态循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2] 经营主体发展 - 府谷县累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个 市级示范联合体2个 [2] - 形成市级龙头企业5家 县级龙头企业3家 家庭农场1497个 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151个 [2] -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数量稳步增长与质量持续提升 共同构成全县农业发展生力军 [2] 社会效益体现 - 农业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村民反映"挣钱也不少 过日子踏实多了" [1] - 基地计划打造沉浸式农业教育场景 将"田间"变"课堂"以解决城市儿童农业知识缺乏问题 [1] - 生态循环模式降低养殖成本并提升产品品质 同时促进林木生长 [2]
正大(琼山)农业产业链项目开工
海南日报· 2025-08-16 09:33
项目概况 - 正大集团在海南投资建设第二个农业产业链项目 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现代化模式 打造饲料生产 生猪养殖 屠宰加工 冷链物流 终端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 [1][2] - 项目位于琼山区甲子镇琼星村 当天开工甲子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采用国际先进智能化养殖技术和环保工艺 实现绿色养殖生态循环 [2] 产能与供给 - 项目全面投产后年出栏生猪20万头 年产优质猪肉2万吨 有效提升海南生猪自给率 [3] - 为海南自贸港居民和游客提供安全新鲜猪肉产品 [3] 技术模式 - 采用智能环控系统 自动化饲喂设备 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显著提升养殖效率 [2] - 创新全量还田生态养殖模式 配套粪污沼气发电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清洁电力 剩余沼渣全量还田反哺澄迈热带果蔬种植 形成猪-沼-果生态循环链 [2] 产业影响 - 通过智能化标准化养殖带动海南生猪养殖业向现代化绿色化转型 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3] - 建立从种源 饲料到屠宰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肉类产品 [2]
苏州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9.9%,走在全国前列
苏州日报· 2025-08-09 07:39
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创新 - 苏州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9%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4% 位居全国前列 [1] - 传统焚烧处理导致PM2.5飙升且浪费有机资源 直接还田长期堆积引发土壤板结和病虫害 [1] - 长云村通过高校科研技术将秸秆腐熟制成水稻育苗基质 实现原料化与肥料化利用 [1] 生态循环农业实践案例 - 长云村2022年试点秸秆堆肥育秧数字化项目 提升利用率并带动全村就业 [1] - 太仓市东林村秸秆饲料加工厂年产3万吨发酵饲料 每吨售价500元 覆盖江浙沪鲁市场 [2] - 东林村获全球环境基金"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 秸秆利用升级至3.0版本 [2] 技术应用与经济效益 - 长云村通过添加辅料调节酸碱度 实现秸秆科学转化 插秧时回归田间 [1] - 东林村依托江苏省农科院技术 将秸秆与农作物废料转化为村级致富手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