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立法将视情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公布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16:05
立法工作计划 -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公布,继续审议法律案14件,计划初次审议法律案23件 [1] - 继续审议的法律案包括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稳定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等14项 [2] - 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包括生态环境法典、金融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等23项 [2] 生态环境法典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已提交审议,分为5编共1188条,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章节 [3] - 草案将适时进行分拆审议和修改完善 [3] 检察公益诉讼法 - 检察公益诉讼法从2024年预备审议项目升级为2025年初次审议项目 [3] - 立法旨在解决单行法授权导致的受案范围分散问题,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 [3] 人工智能立法 - 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被列入预备审议项目,将开展调研起草工作并视情安排审议 [4] - 2025年已颁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3项规范性文件 [4] - 立法研究范围涵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 [4] 宪法实施与审查 - 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完善合宪性审查机制 [6] - 对所有法律草案进行合宪性审查,加强涉宪性问题研究 [6] 备案审查制度 - 细化备案审查标准,开展专项审查和集中清理工作 [7] - 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信息平台,加强地方立法协同指导 [7]
人大常委会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生态环境法典草案
新华网· 2025-05-01 06:01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审议 法典定位与意义 - 生态环境法典是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继民法典后具有重大意义 [1] - 草案系统梳理现行生态环境法律 提炼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 [1] 污染防治制度创新 - 将污染防治共性制度总结为通则和一般规定 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 [1] - 建议增加土壤与大气 水 固体废物污染的统筹协同治理内容 [1]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强化 重点针对化肥农药使用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大污染突出 [2] 生态系统保护升级 - 转变单一生态要素保护思路 突出系统保护理念 [2] - 建议严格规范生物遗传资源国际合作研究 防范国家安全风险 [2] - 需整合分散条款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系统性 [2] 绿色低碳发展专编 - 绿色低碳发展单独成编 生产流通环节规定全面 消费环节需细化 [3] - 建议系统梳理绿色消费内容 形成完整法律规定体系 [3] 法律责任与体系衔接 - 需完善"过罚相当"机制 区分个人与单位违法情形 避免处罚失衡 [3] - 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 形成"法典+单行法"双法源格局 [3] - 需协调与民法典 刑法等其他法律的关系 维护体系统一 [3] 立法程序优化 - 坚持开门立法 扩大公众参与 吸纳专业意见提升法律可操作性 [3]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审议 专家解析三大看点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22:24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审议 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是中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旨在整合现行分散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形成统一整体 [1] - 草案共1188条,分为五编:总则编、污染防治编(525条占比最大)、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 [2] - 三大核心亮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新问题新挑战、坚持世界眼光 [2][3][5] 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 总则编首次增加"生态环境权益"概念,超越现行环境保护法仅保障"公众健康"的范畴 [2] - 污染防治编占比44%(525/1188条),突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2] - 针对性解决民生环境问题:对油烟/恶臭/噪声污染作出专项规定,要求餐饮业达标排放、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2] 应对新兴环境挑战 - 设立"其他污染防治"分编,规范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等新兴领域 [3] - 针对新能源产业污染:规定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建立动力电池/电子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3] - 首创绿色低碳发展编,通过健全发展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协同 [3][4] 国际化视野 -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与国际趋势接轨,贡献全球新污染物治理方案 [6] - 规定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条款,包括气候技术交流和多边合作机制 [6] - 法典编纂被国际社会关注,旨在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并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 [6]
生态环境法典将带来哪些改变?专家详解
第一财经· 2025-04-29 11:02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与意义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进程 [2] - 法典编纂基于现行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及十八大以来法治实践成果的系统整合 [2][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列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点任务 [2] 法典内容与结构特点 - 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 对30多部现行法律分类处理:综合性法律和污染防治法律直接纳入并修订 生态要素类法律择要纳入 [1][3] - 主要内容涵盖五大领域:通用性制度规范、污染防治制度集成、生态保护制度协调、绿色低碳发展原则性规定、法律责任制度完善 [3] - 强调系统性治理 统筹大气/水/土壤等要素 推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3] 法典化带来的立法影响 - 生态环境法律数量将显著减少 行政法规/规章将依据法典进行修订或废止 地方性法规可能增加以适应区域差异 [6] - 解决现行法律分散化问题 消除规范冲突 提升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统一性 [6] - 填补立法空白 提升法律位阶和权威性 便于国际交流合作 [6] 执法与保护实践变革 - 统一执法依据可减少争议 提高执法准确性和效率 明确违法行为界定与处罚标准 [7] - 促进跨部门协同执法 避免职责推诿 形成执法合力 [7] - 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引导社会践行绿色发展 促进源头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 [7]
新华视点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有哪些看点?
新华社· 2025-04-28 16:43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核心内容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分为5编(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 [1] 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 法典草案在立法目的中新增"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2] - 针对油烟、恶臭、噪声等群众投诉集中问题,草案系统整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并纳入政策中未明确的法律措施 [2] - 对餐饮服务、露天烧烤、服装干洗等民生领域活动作出具体规定,解决居民生活困扰 [2] 新型污染防治措施 - 污染防治编设置9个分编,涵盖传统污染(蓝天、碧水、净土)及新领域(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 [4] - 草案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体系,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风险管控和电磁辐射分类管理制度 [4] - 回应《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及地方光污染治理探索,体现立法对现实需求的及时跟进 [4] 生态系统保护创新 - 生态保护编突破单一要素保护思路,新增江河湖泊、荒漠生态系统专门规定,强调系统保护 [5][6] - 整合森林法、草原法等现有法律内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6] - 强化水生态保护,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 [6]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设立"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章,明确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及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 [7] - 将黑土地保护等地方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约束 [7] - 对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资源属性作出原则性规定,允许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 [7] 绿色低碳发展立法突破 - 绿色低碳发展编为单独成编的创新设计,整合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现有法律 [9] - 提升循环经济领域制度刚性,支持产业结构转型需求 [9] - 草案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条款,体现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承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