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肥胖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为何越减越胖,减肥一生却陷入“越减越重”困局?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5 17:51
肥胖现状与定义 - 国际上衡量胖瘦最常用标准是BMI指数 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BMI在18.5-23.9为正常 超过24为超重 28以上为肥胖 30及以上为中重度肥胖[4] - 2016年《柳叶刀》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数首次超过体重偏轻人群 中国肥胖总人数跃居全球第一 超过美国[5][11] - 中国成年人肥胖率已超过50% 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率接近20%[5] 肥胖成因分析 - 40%-70%肥胖与遗传因素有关 包括基因遗传和生活方式"传承"[11] - 现代社会食物供应充足但体力消耗减少 "多吃少动"成为主因[11] - 社会环境变化如外卖便利 汽车普及导致活动量减少[11] - 生理心理因素如夜宵综合征和情绪性进食[12] - 中国肥胖呈现地域差异 北方比南方胖 西北比东部更易发胖 女性重度肥胖比例高于男性[14] 肥胖健康风险 - 腰围过快增长需警惕腹型肥胖 男性超过90厘米 女性超过85厘米即属腹型肥胖[15] - 肥胖直接或间接诱发200多种疾病 与17种癌症密切相关[15] - 脂肪堆积导致冠心病 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17] - 脂肪在口咽部引发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膝关节造成骨关节炎 在肝脏形成脂肪肝[17] 科学减重方法 - 医学减重理念将肥胖作为疾病 通过筛查 评估 诊断 治疗和监测等流程进行科学管理[20] - 改变生活方式是减重基础 需从四点入手:保证充足睡眠 每天称体重 保持规律作息 减少盐油糖摄入[21][22] - "吃动平衡"是核心理念 饮食控制占80%作用 运动占20%[23] - 主食选择应多吃杂豆 全谷物 薯类等粗粮 提供持久饱腹感[25] - 推荐高纤维 高蛋白食物如生菜 西兰花 鸡蛋 富含钾的"排水食物"如菠菜 冬瓜[26] - 应远离添加糖和精制糖 代糖饮料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和食欲[27] 减重实践建议 - 饥饿分为胃肠型饥饿和心理性饥饿 需对症处理[29] - 运动建议每次30-40分钟有氧加20分钟力量训练 可拆分进行[32] - 减重需长期坚持 防止反弹 应梳理不健康习惯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33]
掀起体重科学管控热潮!迎战国家“体重管理年”新征程
GLP1减重宝典· 2025-06-10 17:09
国人超重肥胖现象 - 我国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比例高达19% 成年人群超重肥胖率达50.7% [5] - 过去15年青少年肥胖率激增12倍 职场人士"过劳肥"和老年人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5] - 肥胖相关慢性病医疗负担占全国疾病总负担70%以上 直接医疗支出每年超2400亿元 [5] 肥胖判定标准 - BMI正常范围为18.5~23.9 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² [6] - 男性腰围超90厘米 女性超85厘米提示腹部肥胖风险 [8] - 男性体脂率超25% 女性超30%即属肥胖范围 [8] - 男性腰臀比超0.9 女性超0.85提示肥胖隐患 [9] 肥胖健康影响 -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偏高密切相关 易演变为糖尿病 [10] - 肥胖是高脂血症重要危险因素 导致血脂异常 [11] - 即使BMI正常 不良生活习惯仍可能导致代谢问题 [11] 体重管理策略 - 提升基础代谢率(BMR)可增加静息热量消耗 肌肉含量是关键因素 [13] - 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基础代谢水平 规律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13] - 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 维生素B1/B2/B6提升基础代谢率 [14] - 维生素B3/B5提升活动代谢能力 摄入不足会导致代谢障碍 [14] 环境因素影响 - 铅中毒破坏内分泌系统 增加肥胖风险 [15] - 环境荷尔蒙(如双酚A)扰乱新陈代谢平衡 [15] - 维生素C/槲皮素/姜黄素等抗氧化剂可减轻毒性物质损害 [15] 肠道健康作用 - 肠道失调导致消化不良和便秘 影响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 [17] - 特定肠道菌群增强营养吸收 厌氧菌分解脂肪产能 [17] - 内分泌系统紊乱直接表现为肥胖 科学饮食是管理关键 [17]
中国肥胖日:专属国人的“科学瘦身秘籍”——《中国居民减重行动20条》要点全解析
GLP1减重宝典· 2025-06-08 18:24
全球肥胖现状 - 全球约40%成年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4] - 中国成年人口中超重或肥胖比例超过50%,学龄儿童中近20%体重超标 [4] - 肥胖显著增加慢性疾病和过早死亡风险,带来健康和经济压力 [4] 中国肥胖日倡议 - 2018年倡议将每年5月11日设为"中国肥胖日",寓意"我要腰、我要瘦" [4] 科学减重饮食建议 - 控制总热量,坚持谷物为主的均衡饮食,涵盖谷薯类、蔬果、畜禽鱼蛋奶及豆制品,减少油脂、盐分和糖分摄入 [5] - 适量增加奶制品有助于减重,每天建议摄入300~500克液态奶或等量奶制品 [6][7] - 避免"深夜加餐"和"跳过早餐",不吃早餐会增加饥饿感和胰岛素抵抗 [8] - 减重要"细嚼慢咽",每餐用时超过20分钟,降低热量摄入并增强饱腹感 [8] - 天然膳食补充剂(如肉碱、白芸豆提取物等)对减重效果无确凿科学证据 [9] 科学减重运动建议 - 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抗阻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均有助于减重 [10][11] -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累计超过250分钟有助于显著减重,高强度运动效果更明显 [12] - 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超重或肥胖人群需专业评估后再进行高强度运动 [13] 科学减重睡眠与心理建议 - 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会提升肥胖风险,建议不少于7小时以预防腹部肥胖 [14] - 长期心理压力会提升肥胖风险,保持积极心理状态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 [15]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鼓励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9] - 《柳叶刀》发布4类减重方式和5大体重管理要点 [18]
《世界肥胖地图2025》正式发布!
GLP1减重宝典· 2025-05-29 10:14
全球肥胖趋势 - 全球超重及肥胖成年人比例预计从2000年的36%升至2030年的50%,涉及近30亿成年人[6] - 肥胖问题从中高收入国家蔓延至中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增长尤为迅猛[6] - 全球约1/3成年人和81%青少年未达到WHO建议的身体活动标准[6] 各地区肥胖趋势 - 非洲:肥胖和超重成年人数量预计从2010年的1.07亿增至2030年的2.63亿,女性增长突出[7] - 美洲:2030年美国和加拿大将有5.94亿成年人受肥胖或超重困扰[7] - 欧洲:2030年肥胖和超重成年人数量预计达4.29亿[7] - 东南亚:2030年肥胖和超重成年人数量将达6.19亿[7] - 西太平洋:2030年肥胖和超重成年人数量将达6.62亿[7] 肥胖与NCD关联 - 2021年全球1600万成年人因肥胖相关NCD过早死亡,占NCD过早死亡总数的15%[8] - 肥胖导致4430万成年人承受NCD疾病负担,占NCD总负担的27%[8] - 2型糖尿病中55%过早死亡病例与肥胖相关[9] - 肥胖显著提升心血管疾病、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风险[9] 中国肥胖特征 - 2025年中国预计41%成年人属于高BMI人群(BMI≥25kg/m²),其中9%达到肥胖标准(BMI≥30kg/m²)[12] - 2030年中国高BMI成年人总数将增至5.15亿[12] - 性别差异:2030年男性高BMI比例升至44%,女性为36%[16] - 年龄分布:40-65岁人群高BMI比例最高[16] - 2021年中国因高BMI导致846,526例过早死亡[16] 中国肥胖相关疾病 - 2021年中国40%的2型糖尿病过早死亡与高BMI相关[17] - 2021年中国15%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归因于高BMI[17] - 2021年中国16%癌症过早死亡与高BMI有关[17] 全球健康系统准备 - 多数国家医疗体系缺乏系统性肥胖管理指南和有效公共卫生政策[10] - 仅少数国家实施不健康食品征税或广告限制等预防措施[10] - 126个国家尚未出台任何应对肥胖政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为突出[11] 政策与行动建议 - 优化城市规划以提升步行和骑行便利性[21] - 加强公共教育普及健康饮食和运动知识[21] - 增强医疗体系对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控能力[21] - 需卫生、农业、教育等多领域协同合作建立整体性政策框架[21]
一个让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
央视新闻· 2025-05-25 09:26
胰岛素抵抗定义 - 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反应性下降的状态,导致需要更多胰岛素完成血糖调节工作[5] - 胰岛素作为"血糖管理员",正常情况下指挥血糖进入脂肪细胞、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以维持稳定水平[3] - 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胰腺功能衰退,可能发展为糖尿病[5] 形成原因 - 遗传基因是首要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更易出现[6] - 年龄超过35岁后肌肉量减少、代谢功能障碍会显著增加风险[6] - 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患者中80%伴随胰岛素抵抗[8][18] - 久坐和缺乏运动使肌肉葡萄糖利用率下降,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抵抗[10] - 高精制碳水、高脂肪饮食及烟酒摄入均会提升风险[11][26] 健康危害 - 与肥胖形成恶性循环:高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分解[21] - 糖尿病主要诱因:胰腺持续超负荷分泌导致功能衰竭[20] - 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通过影响交感神经活动加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22] - 导致脂肪肝:脂质代谢紊乱促使肝脏脂肪过量积聚[23] 改善措施 -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和烹调油(当前国人日均摄入43.2克超标33%),增加全谷物和优质蛋白[25] - 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每增加1kg肌肉日耗能提升110大卡[26] - 医疗干预:糖尿病前期需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管理[28] 诊断指标 - 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腰围超标是重要警示信号[17][18][19] - 临床通过空腹胰岛素检测、葡萄糖钳测定等方法评估[16]
国家喊你减肥实际上是在为你省大钱!
GLP1减重宝典· 2025-05-21 12:03
肥胖问题现状与趋势 - 2025年全民营养周主题为"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 [4] - 预测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儿童超重肥胖率达31.8% [4] - 中国成年人超重率34.8%,肥胖率14.1%,肥胖人群中22.8%患三种及以上代谢疾病 [5] - 7-18岁儿童肥胖率从1985年0.1%激增至2014年7.3%,2017-2019年8-13岁儿童肥胖率达历史新高 [7] 肥胖引发的健康风险 - 肥胖会扰乱血糖、血脂和血压代谢平衡,损害心血管、内分泌、肝脏和肾脏系统 [5] - 2019年中国因高BMI导致的死亡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肾病 [7] - 肥胖与乳腺癌、肝癌、肾癌等癌症密切相关,对女性影响尤为突出 [7] - BMI超标会引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肿瘤等慢性病连锁反应 [7] 肥胖的经济负担 - 中国肥胖者年均医疗花费639美元,超重者607美元,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8] - 45岁以上超重/肥胖者超额医疗支出占个人医疗费用的6.48%-7.28% [8] - 超重和肥胖直接医疗费用占中国年度医疗总支出的近4% [8] 体重管理的积极影响 - 体重减少5%-10%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高血压和脂肪肝等疾病风险 [10] - 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和及时干预可实现健康改善,无需高价药物或激进手术 [10]
体重轻一点 烦恼少一点 保持“吃动平衡”好处有这些
央视新闻· 2025-05-18 09:30
全民营养周主题 - 2025年5月17日至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 主题为"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预测 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 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 [1] 肥胖的医学影响 -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会扰乱血糖 血脂 血压等代谢平衡 损伤心血管 内分泌 肝肾等多个系统 [2] - 肥胖与多种慢性病相关 1577万中国成年人数据显示 34.8%超重 14.1%肥胖 肥胖人群中患三种及以上代谢疾病的比例达22.8% 远高于正常体重者的3.0% [4] - 肥胖是高血压 糖尿病 脂肪肝 肿瘤等慢性病的入口 这些疾病降低生活质量并缩短寿命 [6] 肥胖的社会经济代价 - 超重和肥胖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率更高 尤其在门诊和检查方面更频繁 消耗金钱和时间 [7] - 肥胖者更容易因病缺勤 提前退休 影响收入 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 [9] - 肥胖儿童自信心 自我评价偏低 运动能力下降 可能影响社交与学习表现 [9] 体重管理的积极影响 - 体重下降5%~10%能显著降低糖尿病 高血压 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10] - 改善肥胖问题可通过规律饮食 适度运动和早期干预实现 不依赖昂贵药物或极端手术 [12]
Nature重磅发现:牛磺酸竟能帮助癌细胞代谢,促进白血病
生物世界· 2025-05-15 17:39
牛磺酸的多重功能研究 - 牛磺酸是一种条件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广泛分布于体内,常见于功能饮料中用于补充能量和改善疲劳 [2] - 近期研究揭示牛磺酸具有抗衰老、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和抗肥胖等新功能 [2] - 但最新Nature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的牛磺酸会驱动糖酵解,促进白血病发生发展 [2] 牛磺酸与白血病的关系 - 研究发现白血病干细胞富集细胞(LSC)依赖牛磺酸转运蛋白(TAUT)从骨髓环境中获取牛磺酸 [5] - 抑制成骨细胞中CDO1表达可减少牛磺酸生物合成,从而抑制LSC生长并改善生存结局 [5] - 抑制牛磺酸转运蛋白能显著抑制体内髓系白血病进展 [6] - 牛磺酸摄取缺失会抑制mTOR激活和糖酵解,减少LSC能量供应 [6] 牛磺酸与癌症治疗 - Venetoclax耐药的AML患者TAUT表达水平升高 [6] - TAUT抑制可与Venetoclax协同作用,阻止原代人类AML细胞生长 [6] - 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需慎重考虑补充牛磺酸 [9] - 开发阻止牛磺酸进入白血病细胞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治疗 [9] 牛磺酸的其他功能研究 - Science研究显示牛磺酸缺乏是衰老驱动因素,补充可延长小鼠健康寿命12% [9][11] - Cell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通过SLC6A6基因与CD8+T细胞竞争牛磺酸,导致免疫逃逸 [11] - 补充牛磺酸可重新激活耗竭的CD8+T细胞,提高癌症治疗效果 [11] - Nature研究发现N-乙酰牛磺酸水解酶PTER在减少食物摄入和抗肥胖中起重要作用 [13][14]
中国胖子,即将反超美国
虎嗅APP· 2025-04-01 22:18
中国肥胖趋势分析 - 200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比例为20%,2024年上升至41%,翻了一番[4] - 预测显示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70.5%,接近美国水平[7][18] - 国内肥胖存在地域差异,北方地区因气候寒冷、饮食高热量导致肥胖率更高[31][32] 超加工食品与肥胖关联 - 超加工食品供能比每增加10%,超重风险上升7%,日均多摄入508卡路里[11] - 中国工业加工食品供能比从1990年1.5%飙升至2019年28.7%,超加工食品渗透率显著提升[12] - 发达国家超加工食品供能比极高:美国57.9%、英国56.8%、加拿大45.1%[12] 健康饮食替代方案 - 乳制品可提供蛋白质和钙,餐后生热作用是碳水化合物的2倍,并能减少脂肪吸收[23][25][26] - 膳食纤维能延长饱腹感,裹挟脂肪排出体外,建议每日摄入300-500g蔬菜[27][28][38] - 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41.5kg/年,仅为减肥推荐量(300-500mL/日)的38%[39]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结合地方饮食特色制定食谱[35][36] - 指南明确排除超加工食品,强调乳制品和蔬菜的核心地位[37][38] - 2024年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推动营养均衡理念普及[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