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

搜索文档
“校企协同育人”锻造毕业生“硬实力” 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就业“快车道”
央视网· 2025-06-29 14:1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多所高校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的就业快车道[1] - 清华大学与中核中航等10余家军工央企建立战略合作每年组织600余名学生赴重点企业沉浸式体验实际工作场景[1] - 近5年清华大学超过2300名毕业生赴国防科工领域制造业能源行业就业赴西部东北地区的毕业生签约人数已超过2024年同期[3] 清华大学就业引导体系 - 清华大学构建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包括入学教育植入职业规划课程非毕业班开设实习早春营[3] - 该培养机制让学生就业选择更有方向更有底气[3] 合肥工业大学校企合作 - 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携手开展实训实习锻造学生硬实力[4] - 该校开设小米工程师训练营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组成金牌讲师团队入驻校园开展为期15天的课程实训[6][7] - 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获得结营证书和提前批次录用通知书[7] 北京体育大学校企合作 - 北京体育大学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运动装备研发到赛事教学构建全流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7] - 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新型运动装备研发每年有百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和实习实训[9][10] - 通过合作举办区域性全国性体育赛事让学生深度参与赛事全流程为中小学输送优秀教师奠定基础[10] - 教育学院7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当老师[10]
就业指导从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 精细化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匹配度
央视网· 2025-06-28 12:49
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 - 各高校结合国家政策与自身特色推出针对性措施 涵盖岗位拓展 能力提升 精准服务等多个维度 [1] - 北京大学持续推进"红绿蓝"就业引导战略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4] - 校园招聘是毕业生与各大企业岗位对接的重要渠道 高校通过深化校地校企联动 强化实践育人等举措提升就业质量和匹配度 [6] 高校就业服务案例 - 中国人民大学打造"启航星期三"校园招聘服务品牌 自2024年9月以来举办专场宣讲会600多场 大中型双选会60多场 累计参会单位近5000家 提供岗位27万多个 [8] - 中国人民大学建设400余个人才实习实践基地 深化校地校企人才合作 [8]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 设置教学实践基地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合作 [10]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重点开展"生涯规划训练营""求职训练营"等培训 累计300课时 参与学生1600余人次 [10] 毕业生就业选择案例 - 北京大学工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荣光耀选择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 认为当地能源产业具有发展潜力且专业契合 [1][5] - 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博士毕业生邓成将前往西藏大学工作 认为所学专业在西藏能有更好施展空间 [2][5]
2025名校之约|云南大学:扩招450人,新增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和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
央视网· 2025-06-27 18:57
云南大学概况 -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拥有4351亩校园面积和两个校区 下设29个学院和7个研究机构 [1] - 学校设有85个本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 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校本科生近18000人 硕士生17000人 博士生2200人 [1] - 教职员工37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2300人 高级职称1300余人 博士学位1700余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87人和省部级人才897人 [2] 科研实力与成果 - 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 在阳宗海砷污染治理 多年生稻技术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胡凤益团队成果入选《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2] - 1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包括化学 植物与动物学 环境生态学等 形成以民族学 生态学 统计学为优势的学科体系 [5] -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 如"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 [3] 人才培养模式 - 实施三阶段培养模式:通识基础教育(1-2学期) 专业教育(3-6学期) 拓展教育(7-8学期) 支持跨专业选课 [3] - 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 实行"转出无限制 转入达条件"政策 第2/4/5学期均可申请转专业 支持主修+辅修模式 [4] - 开设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包括"大气科学+AI""金融学+计算机"等 2025年新增3个AI交叉专业 实行小班化导师制 [7] 拔尖人才培养 - 生物科学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 全国仅33个 设置7个专业方向均由院士或杰青领衔 [5] - 拥有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 数理基础科学等)和4个省级拔尖项目(生态学 统计学等) [6] - 与中科院合办7个"菁英班" 前三年在校学习 第四年进入研究所 已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重要研究生生源 [8]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与27国100多所高校合作 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等项目 10个非通用语专业与对象国高校联合培养 [9][10] - 2025年新设云南马来亚学院(QS60) 开设人工智能等3个专业 计划招生300人 颁发双学位证书 [9] - 牵头组建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10] 招生与就业情况 - 2025年招生计划增至5550人 新增450个名额 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按"成绩优先"原则录取 [12] - 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 2024届就业满意度91.78% 用人单位满意度99.7% [13] - 国内升学本科生中92.05%进入"双一流"高校 彰显人才培养质量 [13] 创新创业教育 - 构建"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体系 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 75%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 [11] - 2024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00余项 省级奖1000余项 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1] - 每年分两批次开放大创项目申报 新生第一学期即可参与 促进科教融合 [11]
“入学即入职、毕业就上岗” 三所高校这样实现精准就业
央视网· 2025-06-27 10:50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高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参与企业研发项目、"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需求,实现 精准就业。不久前,从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陈永胜,就与呼和浩特市一家新能源企业顺利签订了劳动合同。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陈永胜:从大学二年级进入订单班学习,学校将企业岗位知识搬进课堂,我学习了智能传感、智慧物联、产品检测等 相关专业实用技术,现在顺利入职,工作内容与所学无缝对接,一切都十分顺畅。 为帮助学生提升求职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实习岗位前置、技能培训嵌入、职业发展贯通"的全链条就业实习体系,并 与海康威视等多个企业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自动化系主任 刘占伟:(我们系)建设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6个,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就可掌握七成以上的岗位技能。 近两年来,我们与31家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立订单班48个,定向输送高技能人才近1500人。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 协同育人 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
护航就业路·我的就业“工具包”丨入校即规划 就业更从容
河南日报· 2025-06-24 07:27
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 河南工业大学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和赛事激励机制实现职业规划教育四年不断线 [2] - 学校采用"工大版"自编教材 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实施"专业-就业"双导师制 课程针对性显著提升 [2] - 2024级学生通过制定生涯规划书深化专业认知 结合实习实践和比赛持续修正职业目标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实施全周期社会实践分层培养 新生认知性实践→大二体验性实践→大三专业性实践→大四就业实习 [1] -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近年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智慧储运方向)等11个紧缺专业 撤销2个专业 新增5个第二学位及4个微课程专业 [4] 就业质量提升举措 -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协同机制 通过就业质量评价数据动态调整招生计划 实现招就协同扩优提质 [4] - 第二届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中 学生获成长赛道本科生组金奖 显示职业规划教育成效显著 [1][3] 市场需求对接策略 - 开展行业需求调研与专业就业质量分析 形成就业前景评估报告指导专业建设 [4] - 通过全链条就业服务和全过程供需匹配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契合度 [4]
陕西省“三秦家长学校”成立
陕西日报· 2025-06-24 07:06
机构成立背景 - 陕西省"三秦家长学校"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省卫生健康委、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共同成立,旨在为全学段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1] - 成立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强化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1] 专业支持体系 - 已遴选93名教育学、心理学学者及一线教师、医师、社会工作者组建省级专家团队[1] - 创新采用高校与市区结对搭配模式,盘活线下资源以强化针对性指导服务[1] 服务实施框架 - 依托12356心理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12338妇女维权热线提供心理疏导与咨询[2] - 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案例与知识[2] - 当前已开通"热线咨询+在线课堂+线上互动"服务,未来将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工作体系及"教联体"[2] 运营主体与目标 - 由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计划打通家庭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2] - 核心目标是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构建个性化、可持续的家庭教育体系[1][2]
我的军校 我的青春(强军路上)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 国防科技大学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员创新精神,通过重大工程项目作为"磨刀石"鼓励学员承担科研任务 [4] - 海军军医大学实施"赛道连贯式"战救练兵比武和"岸海衔接式"军事医学演练,组织学员随舰开展航海实习 [6] - 空军工程大学开设空天实验班,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并融入科研项目,为拔尖学员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9] - 武警警官学院创新无人机操作手培养模式,由持证学员担任"小教员"带领训练 [11] 学员培养成果 - 国防科大学员李泽越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并成功设计交付软件 [4] - 国防科大学员宋作涛获得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金奖和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同时保持优秀体能 [5] - 海军军医大学学员余子妍在13门海军医学课程学习中成绩名列前茅 [7] - 空军工程大学学员曹语昕在"蓝桥杯"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 [9] - 武警警官学院学员隋壮壮高分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12] 学科建设与特色 - 国防科技大学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培养兼具科研创新能力和体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 - 海军军医大学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航海医学等特色学科 [8] - 空军工程大学通过多元化培养模式引导学员精准发展专业能力 [10] - 武警警官学院注重无人机操作、维修技术和军事体能等实战能力培养 [11][12] 教学实践创新 - 国防科大教员指导学员"创新需要天马行空",鼓励推倒重来式的科研攻关 [4] - 海军军医大学运用智能诊断箱组和搜救无人机等装备开展战创伤模拟手术 [5] - 空军工程大学导师引导学员从单个机场研究转向体系化保障课题 [10] - 武警警官学院学员自主钻研无人机维修技术并练就快修绝活 [12]
退役军人大学生迈入“新战场”
杭州日报· 2025-06-20 11:10
据悉,自"戎志班"共建以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浙大城市学院围绕"支持退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 目标持续发力,在政策支持、资源聚合、机制创新方面成果亮眼。班级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超170 项;2025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或升学,就业方向覆盖部队文职、自主创业、重点企业等多个领域。 6月19日上午,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浙大城市学院,举办了"戎志耀青春 逐梦新征程"——戎 志基金捐赠暨"戎志班"毕业班欢送仪式。 "曾为军人,一生军魂。戎志班每位毕业生,都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科技攻 关的前沿阵地、在社会服务的基层一线、在文化传承的广阔舞台,发挥退役军人大学生的作用。"毕业 生代表沈凯凯说。 现场还举行了"戎志基金"捐赠仪式,该基金由省、市、区三级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共同支持,专项用 于鼓励退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基层治理、参与课题研究与成果孵化,助力探索"实践育人—成 果转化—学科竞赛"融合路径。 据悉,接下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持续优化"戎志班"工作机制,丰富"戎志基金"激励内涵,推动实 践育人与服务平台深度融合,不断激发退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参与 热情和创新潜力 ...
北京高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报道|北京工业大学:深耕三块“试验田” 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人民网· 2025-06-19 16:12
北京工业大学办学定位与优势 - 作为唯一同时进入"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 [1] - 充分发挥"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主动适应首都发展新要求 [1] - 在京高水平大学中北京生源占比最高,承担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将数智化赋能、绿色化发展的"双化协同"育人理念贯穿全过程,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 - 成立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樊恭烋荣誉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三大特色人才培养"试验田" [2] - 1960年建校以来持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2]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成果 - 2012年成立,采用"双主体决策、双层级沟通、跨时空运行、双校园衔接"管理机制 [3][5] - 引进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70%核心课程并融合本土特色,构建欧洲学分体系(ECTS)保障质量 [5] - 2024届学生深造率76.92%,其中82.08%进入世界百强名校 [6] 樊恭烋荣誉学院成就 - 2014年成立,实施"1+3+X"培养模式和"一生一方案"个性化举措 [6] - 近五年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4项,累计立项Stone项目393项 [6][8] - 2024届毕业生深造率连续两年达100%,七届毕业生总深造率96.04% [8]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布局 - 2022年成立,聚焦"双碳"战略,试点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 [9] - 整合材料、机械、能源等8大学科,配备42名双聘导师含5名两院院士 [10] - 已选拔两届63名本科生进入本硕博贯通计划,强化课程与科研融合 [11] 学科建设战略方向 - 超常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首都急需专业 [11] - 构建数智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1] - 动态调整学科设置以匹配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 [11]
西安外事学院守正创新育新人
消费日报网· 2025-06-19 10:46
七方育人体系 - 公司构建了以"东西南北天地人"为核心的七方育人体系 强调"以生为本" 包含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两大系统 [1] - 通识教育系统以礼乐为根基 以正蒙书院为平台 学科教育系统以智慧课堂为抓手 以学院为基础 [1] - 体系实现了文化筑基 数智赋能 中外合作育人 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 [1] 正蒙通识教育 - 正蒙通识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取自北宋张载著作 源自《易经》"蒙以养正 圣功也" [2] - 设立正蒙书院及分院 实行"学院+书院"机制 建立五长制治理体系(院长 楼长 层长 学社长 舍长) [2] - 开设《本原儒学与人文修养》《古琴与音乐修养》等特色课程 将行为养成考核纳入学分 [2] - 常态化开展琴棋书画诗花香茶雅集活动 成立长安诗社 本原儒学院 西安外事鼓乐团构建诗礼乐体系 [2] 数智赋能与学科教育 - 全面实施智慧课堂 推进启发式 讨论式 互动式翻转课堂 创造泛在学习环境 [3] - 对接产业需求 与知名企业共建570余个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 [3] - 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文科融合传统文化与国际素养 新工科聚焦物联网与智能制造 新医科推行"医学+X"模式 [4] 中外合作教育 - 与全球25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 提供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5] - 开辟海外交流 研学游学 实习就业通道 推进校际学分互认 [5] - 开设"出国留学方向班" 提供本硕博全层次学业晋升服务 [5] 人才培养成果 - 培养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 省级劳动模范 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人才 [6] - 毕业生涵盖企业家(强森医疗集团董事长) 国际教育机构创始人(东京启点教育 伦敦J&S留学) 世界名校录取者(伦敦大学学院)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