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创业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德育引领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新华日报· 2025-07-25 07:39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核心理念 -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1] - 改革需以德育为主导,构建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发挥价值引领作用[1] - 数字化技术升级教育方式,校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是构建新生态的核心路径[1] 教育共同体构建策略 - 高校需联合政府与企业,打破主体间壁垒,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共同体[2] - 政府应优化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2] - 企业需参与教育计划制定,提供市场需求洞察确保教育针对性[2] - 通过新媒体矩阵宣传创新创业成果,营造全覆盖的文化氛围[2] 价值观与教育理念融合 - 将"立德树人+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3] - 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需协同育人,注重价值观与创业观塑造[3] - 课程体系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培养复合型人才[3] 数字化教育模式创新 - 运用大数据、AI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开发情境化与个性化教学模式[4] - 数字化平台需设置思想政治、创业理论及跨学科管理模块[4] - 教师应动态更新数字资源,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4] - VR/AR技术可创设虚拟创业情境,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与技术实操能力[5] 实践教育体系强化 -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提供真实场景模拟与创业资源支持[7] - 行业导师指导机制可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流程与行业需求[7] - 通过竞赛、社团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成果转化效率[7] - 校内创业园区建设可加速项目孵化,提高创业成功率[7]
2025名校之约|云南大学:扩招450人,新增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和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
央视网· 2025-06-27 18:57
云南大学概况 -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拥有4351亩校园面积和两个校区 下设29个学院和7个研究机构 [1] - 学校设有85个本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 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校本科生近18000人 硕士生17000人 博士生2200人 [1] - 教职员工37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2300人 高级职称1300余人 博士学位1700余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87人和省部级人才897人 [2] 科研实力与成果 - 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 在阳宗海砷污染治理 多年生稻技术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胡凤益团队成果入选《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2] - 1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包括化学 植物与动物学 环境生态学等 形成以民族学 生态学 统计学为优势的学科体系 [5] -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 如"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 [3] 人才培养模式 - 实施三阶段培养模式:通识基础教育(1-2学期) 专业教育(3-6学期) 拓展教育(7-8学期) 支持跨专业选课 [3] - 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 实行"转出无限制 转入达条件"政策 第2/4/5学期均可申请转专业 支持主修+辅修模式 [4] - 开设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包括"大气科学+AI""金融学+计算机"等 2025年新增3个AI交叉专业 实行小班化导师制 [7] 拔尖人才培养 - 生物科学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 全国仅33个 设置7个专业方向均由院士或杰青领衔 [5] - 拥有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 数理基础科学等)和4个省级拔尖项目(生态学 统计学等) [6] - 与中科院合办7个"菁英班" 前三年在校学习 第四年进入研究所 已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重要研究生生源 [8]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与27国100多所高校合作 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等项目 10个非通用语专业与对象国高校联合培养 [9][10] - 2025年新设云南马来亚学院(QS60) 开设人工智能等3个专业 计划招生300人 颁发双学位证书 [9] - 牵头组建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10] 招生与就业情况 - 2025年招生计划增至5550人 新增450个名额 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按"成绩优先"原则录取 [12] - 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 2024届就业满意度91.78% 用人单位满意度99.7% [13] - 国内升学本科生中92.05%进入"双一流"高校 彰显人才培养质量 [13] 创新创业教育 - 构建"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体系 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 75%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 [11] - 2024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00余项 省级奖1000余项 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1] - 每年分两批次开放大创项目申报 新生第一学期即可参与 促进科教融合 [11]
以数智化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6-17 12:12
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为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方向指引 [1] - 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挑战与机遇 [1] - 数智化转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重塑教育供给逻辑与人才成长路径,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1] - 高校需顺应数智化趋势推动教育模式深层次变革,以履行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原始创新的双重使命 [1]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 - 创新创业教育需嵌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元素,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框架 [2] - 高校应以数据智能、算法建模与系统集成为核心支撑,重塑课程内容、教学逻辑与学习路径 [2] - 课程体系设计需注重智能产品研发、创业战略制定、数据驱动市场分析等模块,实现学生能力综合提升 [2] - 虚拟仿真平台可提供近似真实的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场景,锻炼学生决策能力与系统思维 [2] - 个性化教学依托AI技术实时追踪学习路径与认知特征,精准推送知识内容与实践任务 [2]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 数智化平台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集成教学、科研、产业等要素,提升教育供给响应能力 [3] - 平台依托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覆盖创意生成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支持体系 [3] - 任务分发、过程追踪与评估反馈机制使团队协作更高效,项目推进更有序可控 [3] - 跨学科学习组织常态化,不同背景学生可围绕共同问题开展深度协作 [3] 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 数智化评估体系实时跟踪学生学习与创业实践,分析多维度数据并提供精准反馈 [4] - 动态评价模型识别学生优势与薄弱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4] - 评价框架涵盖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市场影响力及持续学习能力等多维度 [4] - 自适应调整功能根据学生不同创业阶段需求实时调整评价标准 [4] 数智化教育的本质 - 数智化技术带来体系重构可能,但变革核心在于教育结构与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5] - 创新创业教育需摆脱工具化倾向,走向内涵式发展,实现范式转变而非效率提升 [5] - 技术需内嵌于教学组织与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目标 [5]
以双创教育塑造“曲水善湾”人文品牌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25
大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与乡村振兴 - 江苏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占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全线1/3以上,苏州大学大国筑记团队对沿岸村镇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提炼[1] - 团队以"水韵江南"人文品牌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遵循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五方面协调原则[3] - 采用嵌入式手法系统性推进基础设施改造,置入特色文化节点延续村庄传统肌理,营建田园乡村发展格局[4] "曲水善湾"项目规划与实施 - 项目位于苏州吴江善湾村,区域面积47.68公顷,涉及71户196人,纳入环鼋荡美丽乡村群建设项目[2] - 围绕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打造大地、自然与村落和谐共生的新业态[2] - 核心区占地1万多平方米,包含居民活动空间、特色餐厅、高品质民宿和儿童互动设施等多元设计[6] 空间优化与产业协同 - 运用GIS空间赋值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形成文化资源分布图,提炼出国家治理智慧等五大文化价值构成规划框架[5] - 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宅基地共建模式,腾挪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村庄建设[6] - 建立"共融共享乡村振兴工作站",搭建沟通协调、产业招商等多功能服务平台[7]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发展"原野学社""水杉居"等载体形成乡村文化休闲观光带,有机融合乡村研学、田园生产与文化休闲[8] - 探索鱼菜共生新模式培育特色品种,开发生态农业体验、水上观光游览等"微度假"业态[9] - 精品旅游线路带动餐饮、文旅、住宿协同发展,预计新增不少于100个就业岗位[10] 社会效益与人才吸引 - 项目为村民提供每月500元养护补贴,相当于年收入6000元[9] - 吸引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返乡就业创业,推动村民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10] - 通过送戏下乡、主题研学等活动丰富乡村生活,促进文化繁荣与振兴[10]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6-05 05:03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核心观点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变革,催生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高校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匹配区域发展战略[1] - 高校需通过理念革新、内容完善、师资强化三大路径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2][3][5] 教育理念革新 - 高校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系统性推进课程改革、平台建设、文化宣传等工作,构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教育体系[2] - 通过教育联盟和开放合作模式吸收其他高校经验,主动对接长三角最新科研成果、产业核心技术及政策体系,调整专业设置[2] 课程体系优化 - 专业课程需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占比,融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知识,并结合长三角政策案例强化实践导向[3] - 开发专项课程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如东华大学通过创意设计大赛、乡村振兴联合毕设等项目对接区域需求[4] 实践能力培养 - 通过科研项目、科创比赛、产教融合等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例如与长三角龙头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4] - 思政教育需融入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长三角战略,挖掘校友案例强化示范效应[4] 师资队伍建设 - 优化师资结构需校内遴选与校外引进并举,组建涵盖产业各领域的"双创"导师团队,并将教育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6] -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共享长三角科研资源,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趋势分析,提升教师产业前沿洞察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