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

搜索文档
乡村振兴丨黑龙江桦南:农技创新激活黑土地潜能
科技日报· 2025-09-10 16:25
农业科技应用 - 辣椒种植通过技术团队指导实现科学种植 亩产提高20% [2] - 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化肥用量20% 玉米产量增加20% [6] -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累计入户指导150余户 解决40余个技术问题 [3] 产业链升级模式 - 高粱产业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企业投资1500万元改良土壤 [4] - 有机高粱基地带动331名村民就近务工 人均日工资150元 [4] - 蓝靛果种植基地45亩 通过订单销售7000斤果实 村集体增收5.6万元 [5] 数字化农业创新 - 推行会员制+订单农业模式 全国500余名会员通过App实现透明溯源 [4] - 物联网系统实现300亩稻田云端定制 每亩多收2000元 [6] - 采用短视频形式进行技术传播 实现零时差知识普及 [3] 特色作物发展 - 红辣椒成为致富作物 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2] - 蓝靛果被选为第三代小浆果之王 计划扩大规模提升附加值 [5] - 高端水稻品种包括稻花香2号和长粒香 聚焦高端市场需求 [6]
新型农机成“主角”、无人机开辟“空中走廊”……科技赋能金秋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9-08 10:42
农业科技应用 - 具备秸秆回收功能的新型农机在山东菏泽成为田间主角[3] - 重载无人机实现山区果园点对点运输 时间从四五十分钟缩短至10分钟[6][8] - 20层无人化植物工厂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00多倍[9][11] 智能装备升级 - 植物工厂采用机械臂抓取菜苗和运输机器人实现全程无人化操作[13] - 番茄采收机配备色选仪 对青红番茄智能识别率达97%[29] - 玉米茎穗兼收机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籽粒集箱及秸秆切碎集箱全流程作业[22] 规模化生产体系 - 江西永新县投入近3100台套农机具开展机械化收割 预计9月下旬完成20多万亩中稻收割[17][18][20] - 新疆昆玉市加工番茄亩产量达9吨左右 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保障种植管理[23][25][31] - 建立机收烘干加工一体化服务体系 形成农业加畜牧的绿色循环链条[20][22] 产能提升成效 - 植物工厂内4组8.8米高栽培架整齐排列 每架20层密集种植实验用生菜[13] - 智慧循环水养殖工厂与食用菌工厂化选育同步运行 屋顶农场拓展都市农业空间[17] - 全自动烘干设备全天候运转 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长保障粮食处理质量[18]
巡检机器人、无人化工厂……解锁农业“智”管新范式 科技赋能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9-07 17:12
水稻新品种研发与推广 - 永丰村水稻中试基地承担水稻新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试验 承担1500亩水稻中试研发工作[1] - 2023年测产两个水稻品种亩产分别达906公斤和847公斤 通过科学测算验证品种性能[5] - 2016年至今累计引进试种超600个优质品种 筛选出30多个适种优质高产新品种[5] - 研发杂交水稻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等农业新技术 已在四川省全面推广[5]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农业巡检机器人可识别水稻 柑橘 葡萄等农作物常见病虫害 识别精准度持续提升[9] - AI智慧大脑系统能精准预测农作物生长周期 预估产量 提前7-10天预警病虫害风险[11] - 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农事操作处方 实现从被动防治到主动预防的转变[11] - 技术已应用于水稻 小麦作物 未来将拓展至玉米 茶叶 蔬菜等多种作物[11] 植物工厂创新模式 - 全球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实现全程无人化操作 机械臂精准定植 运输机器人自动输送[15] - 研发72种作物1238种光配方 光效利用效率持续提升[17] - 200平方米工厂年产量超50吨 生产效能较普通农田提高一百多倍[17] - 配套运行智慧循环水养殖工厂 食用菌工厂化选育和屋顶农场等多功能模块[18] 新型农机装备应用 - 山东郓城新型玉米茎穗兼收机实现收获与秸秆回收一站式作业 无需人工二次处理[19] - 设备同步完成玉米摘穗 剥皮 籽粒集箱及秸秆切碎 集箱全流程作业[19] - 回收青贮饲料缓解秸秆处理难题 形成农业+畜牧绿色循环链条[19] 订单农业与机械化采收 - 新疆昆玉市首次在沙漠边缘种植加工番茄 亩产量达9吨左右[23] - 采用番茄果实采收机与装运采收机协同作业 提高采摘分拣效率[21][23] - 色选仪通过智能识别实现97%成熟度分选 确保加工原材料质量[25] - 农户+基地+企业订单模式实现从选种育苗到集中采收的全程技术指导[27]
鲜食玉米铺就富民增收路 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5 07:56
定制小菜园模式 - 黑龙江省多地通过定制小菜园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例如佳木斯市桦川县朱家村规划43个菜园单元 采用自种、半托管或全托管方式供城市居民认领 村里统一采购优质种子和秧苗并配备专业技术指导 [2] - 定制小菜园通过"菜园到餐桌"直供链条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使蔬菜售价提高20%-30% 朱家村参与农户户均增收达4000元 [2] - 哈尔滨市双城区西斯米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将农田分隔成60平方米单元格 每块收取3000元费用 今年1000个单元格已被预订一空 绥化市明水县和海伦市也推出类似服务 实现城市居民田园梦和农民额外收入 [3] 鲜食玉米产业规模与效益 - 佳木斯市同江市同富村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30亩 与普通玉米相比每垧地能多收入5000-8000元 村集体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并筹建加工厂以延伸产业链 [4] -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1000亩鲜食玉米 采用订单化生产 销往浙江、河南、安徽、北京等多地 日常用工50人 生产旺季每日吸纳超80名村民就业 人均日收入150-200元 [6] - 绥化市青冈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7万亩 年产量4亿穗 拥有加工企业27家 年产值超6.5亿元 海伦市拥有加工企业20家 年加工能力6亿穗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且加工能力提升 [7] 产业链与区域发展 - 鲜食玉米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合作社为周边乡镇提供代加工服务 提升设备利用率并带动区域联动发展 [6] - 黑龙江省通过鲜食玉米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为周边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从鲜食玉米出圈到农业产业蝶变 蹚出富民增收特色之路 [7]
流“金”沃野奏响“丰收曲” 好“丰”景里科技含量足
央视网· 2025-09-01 18:12
在汉阴县城关镇中坝村的连片稻田中,收割机穿梭往来。金色稻穗被快速收割、脱粒,颗粒饱满的稻谷源源不断装入袋中,农户们的脸上洋溢 着丰收的喜悦。 汉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付涛介绍,川道沿线是主产区,2025年和往年相比较会增产,原因是虽然前期天旱,但干旱期间他们在月河沿线有水 源的地方建了11处高抽,下发了水泵200余台,通过"两增一防"的技术使水稻增产。 针对边远地区和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汉阴县还推出社会化服务保障措施,按照每亩补贴20元的标准,组织收割服务队帮助农户解决收割难题。 据了解,全县水稻预计在10月上旬全部收割完毕。 金秋采"甜"忙 2.1万亩甜叶菊喜迎丰收 央视网消息:近日,在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汉阴县,当地8万多亩水稻收割正式拉开帷幕,田间地头处处是丰收的景象。 随着水稻收割开始,不少外地农机也陆续赶来。来自河南的农机手苗英俊夫妇一大早就在田里开始机收工作。 据介绍,2025年,汉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89万亩,较往年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优质富硒品种占比提升至75%以上。尽管2025年前期遭遇 干旱天气,但通过科学应对与技术保障,全县水稻仍实现增产。 这两天,新疆伊犁州霍城县2.1万亩甜叶菊进入收获 ...
乡合:高油酸花生“链”动增收新图景,亩产效益跃升近千元!
搜狐网· 2025-08-29 09:28
核心观点 - 高油酸花生种植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和全程服务实现农户亩均增收近千元 替代传统玉米种植 [1][7][9] - 科技赋能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现代农业转型 实现盈利多元化和风险控制 [1][12][21] 种植效益对比 - 高油酸花生亩净收入600-1150元 较传统玉米增收近千元 [9] - 亩产800-850斤 订单收购价2.5-3元/斤 亩收入2000-2550元 - 种植成本1400元(农资600元+人工机械300元+土地流转500元) - 传统夏玉米亩净收入0-420元 [9] - 亩产1000-1200斤 市场价0.9-1.1元/斤 亩收入900-1320元 - 种植成本900元(农资250元+人工150元+土地流转500元) - 高油酸花生较普通花生每斤溢价0.3元 亩均多赚200余元 [10] 推广实施情况 - 沈丘县首次探索高油酸花生 2023年种植3196亩覆盖12个乡镇96户农户 [5][7] - 安徽临泉县已形成成熟模式 2019年试种10亩亩产超800斤收益抵3亩玉米 [7] - 乡合平台组织沈丘农户赴临泉考察 依托地理相似性实现经验跨区域复制 [7] 全程服务体系 - 订单农业模式提供保底价回收 彻底解决销路顾虑 [7][15] - 技术团队提供全周期指导:精量播种(17-20斤/亩省种50%)、规范起垄、滴灌铺设、四次精准用药 [12] - 装备支撑投入8台专用精播机 实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 [15] - 巡田机制及时补救种植问题 曾通过补种抢救因播种深度不足导致的出苗稀疏地块 [17] 产业链延伸规划 - 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高具耐储藏优势 为深加工提供基础 [19] - 正在谋划花生烤果和压榨高油酸花生油项目 以抵御鲜果价格波动风险 [21] - 深加工可提升附加值并将更多利润留存本地 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21]
“订单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下“快进键” 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央视网· 2025-08-09 14:54
万寿菊种植产业 - 贵州威宁双龙镇依托土地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万寿菊种植产业 目前高坡村种植面积达1700余亩 [1] - 万寿菊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 其花朵富含天然叶黄素 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领域 [3] - 万寿菊适应性强 成活率高 花期长达4个月 具有较好的种植稳定性 [3] 产业发展模式 - 当地采用"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 农业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 [5] - 农业公司以每斤0.6元的价格统一回收鲜花 保障农户稳定收入 [5] - 当前正值万寿菊盛花期 村民正集中采摘新鲜花朵 [1]
金色花海铺就致富路 特色产业拓宽百姓增收渠道
央视网· 2025-08-08 16:50
产业发展模式 - 双龙镇依托土地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万寿菊产业以拓宽增收渠道 [1] - 采用"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 农业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并以每斤0.6元价格统一回收鲜花 [5] 种植规模与生产情况 - 高坡村万寿菊种植面积达1700余亩 目前处于盛花期 [3] - 万寿菊花期长达4个月 适应性强且成活率高 [5] 产品特性与用途 - 万寿菊具有显著药用与观赏价值 花朵含丰富天然叶黄素 [5] - 天然叶黄素具有极强抗氧化能力 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领域 [5]
大米产业:破局"稻强米弱"困境 强化区域品牌建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1 06:21
长三角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 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的大米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已迈入"吃好米"时代,1400万亩水稻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升级 [1] - "宁香粳9号""南粳46"为代表的优质软米成为市场新宠,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企业年采购量超万吨,消费者回购率持续走高 [1] - "水韵苏米"等粳米品牌辐射西南、华南等地,打破传统籼稻市场格局 [1] 产业链升级与挑战 - 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企业尝试"品种专属化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同时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开发低糖米、富硒米等功能性大米提升附加值 [2] - 稻谷有托市价支撑而大米完全市场化竞争,存在品种外观稳定性不足、产业链协同弱、品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2] - 推动稻米精深加工,发展米蛋白、米糠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强化区域品牌 [2] 育种创新与市场导向 - 江苏种业集团将整合资源,推动科研育种与米业需求深度融合 [3] - 大华种业提出"七围绕"育种策略,聚焦消费群体、栽培模式、抗性、高产稳产、节本、农民需求及"洁田稻"等痛点 [3] - 针对高收入人群培育极端优质食味品种,针对工薪阶层培育高档优质米,针对普通大众培育高产优质米,针对特殊人群培育功能性大米 [4] 技术协同与产业整合 - 推广"因种栽培",根据品种特点制定栽培技术,研发标准化生产技术降低高温、肥害风险 [2] - 水稻品种需适应集约化、机械化、轻简栽培和优质生产需求,强化品种稳定性攻关 [4] - 加强科技赋能与产业链整合,深化种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协同 [4]
黑土地上的金融智慧——期货市场助力构建农业种植全链条风险保障体系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1:53
大豆玉米种植与期货工具应用 核心观点 - 大豆和玉米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其稳定供给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价格波动成为困扰农户的关键因素 [4] -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大豆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如订单农业、套期保值、基差点价)正被广泛用于管理价格风险,覆盖种植、加工全产业链 [5] 种植成本与收益动态 - 地租成本从高位回落,育种技术进步提升单产,补贴政策持续完善,但价格波动仍显著影响农户积极性 [4] - 2023年玉米收购价从0.89元/斤跌至0.82元/斤,2024年进一步从0.79元/斤跌至0.73元/斤,部分农户出现亏损 [6] - 绥化地区玉米种植综合成本约0.75元/斤,价格下跌导致2024年改种现象普遍,预计种植面积下降 [6] 订单农业模式创新 - 源发粮食物流推出"惠民保价"项目:春播后锁定收购价(如2023年0.93元/斤),帮助农户姚玉柱增收20万元,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至6000亩 [6][7] - 象屿农产采用"夏季一口价+增收宝"组合:农户支付权利金购买看涨期权,既保底价格又可分享上涨收益,2025年模式已定型 [7] 加工企业风险管理 - 维维东北食品年采购5万吨大豆(成本占比超40%),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原料成本(如2024年3900元/吨低位采购),并利用基差点价调整库存和采购节奏 [8][9][10] 综合性金融保障项目 - 大商所"银期保"项目整合期货公司、保险、银行、收粮企业: - 春播期提供收入保险+远期订单+低息贷款 - 秋收后按"期货价格+基差"结算粮款,并赋予6个月二次点价权 [11] - 嫩江市科洛合作社2024年投保6万亩大豆(自缴保费132.55万元),获赔256.14万元,2025年大豆玉米投保面积分别增至8万亩和3万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