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搜索文档
金融问需解忧愁 葡萄架下话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核心观点 - 江永农商银行通过实地走访葡萄种植户 主动提供金融支持以解决农业技术瓶颈和资金需求 并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1][2] 银行服务举措 - 夏层铺支行深入葡萄园开展实地走访调研 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1] - 客户经理现场承诺对技术改进和设备购置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支持[2] - 银行计划继续下沉服务 采用"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葡萄藤式服务模式支持乡村振兴[2] 农业经营现状 - 葡萄园占地面积达两百亩 采用分区种植模式且规划有序[2] - 因疏果和水肥管理技术不足 导致部分果实外观不饱满影响品相[2] - 种植户计划布置景观彩灯打造夜间灯光景观 探索夜间采摘农旅融合新模式[2] 银农合作成果 - 银行走访缓解了种植户的资金焦虑 并共同勾勒灯光景观旅游发展场景[2] - 银企双方通过实地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合作关系[2]
雪域高原金融深耕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8:53
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 农业银行西藏分行推出"3+2流动金融服务"模式 营业所人员每周3天在岗2天深入村寨 年均下乡服务超150天[2] - 流动金融服务车覆盖15个行政村 最远距离达33公里 需翻越4座海拔4500米以上山口 单次服务停留2-3小时[2] - 2023年11月设立赛贵村"三农金融综合服务站" 配备助农POS机、ATM机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 定位为"四位一体"服务延伸点[3] 业务规模与覆盖范围 - 流动金融服务车去年累计发放贷款3.2亿元 吸收个人存款1.1亿元[2] - 服务站辐射600多户1800多人 覆盖318国道沿线及30个行政村 周边分布藏药厂、水泥厂等产业及青稞农业区[3] - 通过5528个"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实现所有乡镇100%覆盖 农业银行在西藏760多家银行机构中占比71% 县域以下机构占比超95%[12] 非遗产业金融支持 - 为民族哗叽合作社发放48万元"惠农e贷商户贷" 突破原有10万元"银卡"贷款额度限制[7] - 合作社带动127人就业 含4名大学生、79名搬迁群众及32名残疾人 技术骨干月薪达八九千元[6] - "泽帖尔"产品采用纯植物染色18道工序 高端围巾售价达4.8万元 通过农行"农银商城"渠道推广[6][7] 文旅产业金融赋能 - 为扎西曲登社区111户家庭发放贷款一千余万元 为46家民宿办理收款聚合码[9] - 社区85户经营民宿 单人间100元/间 多床位房60元/床位 旺季入住率达80%-90%[8] - 民宿经营者年净利润3万元 家庭年收入超10万元 通过藏式服装体验等活动提升淡季人气[8] 传统企业升级支持 - 累计为优格仓工贸发放贷款13410万元 当前贷款余额2950万元[10] - 企业建成3000多平方米新厂 生产160种藏香产品 占据西藏市场约一半份额[11] - 贷款支持建设上海研究中心 推动藏香纳入医药监管体系 与高校合作进行科学验证[11] 区域金融数据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农业银行西藏分行涉农贷款余额627.46亿元 较2021年末增加157.01亿元[12] - 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57.43亿元 五年间翻一番 县域贷款余额1429.92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83倍[12] - 上半年流动服务车出动280多次办理业务1.4万余笔 江孜县推行"四卡"信贷体系最高可贷50万元[13]
农发行江西南城县支行全链条全周期护航粮食安全
证券日报· 2025-07-15 15:08
核心观点 - 农发行南城县支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耕粮食全产业链 构建覆盖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的金融服务生态圈 近三年累计投放粮食领域贷款超1.5亿元[1][2] 金融服务模式 - 采用收储轮换+加工流通+农地提质三维联动模式 将政策性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各环节[1] - 建立早对接快审批优服务机制 夏粮收购期间提前准备专项信贷资金支持早籼稻轮换任务[1] - 创新运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模式 为省级龙头企业万年米业发放300万元信用贷款破解企业融资抵押难题[1] - 建立购贷销还闭环管理体系 运用智能粮库系统实现粮食库存动态监测确保政策性粮食顺畅流通[2] 资金投放情况 - 累计投放72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地方储备粮库建设 通过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监管体系确保县级储备粮安全[1] - 投放9579.82万元信贷资金支持2万余亩低产田改造 推动撂荒地变为宜机化高标准农田[2] - 向麻姑实业等加工企业发放4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助力稻米深加工产业链延伸[2] 服务成效 - 构建耕地产能提升—收储资金保障—加工能力升级—销售渠道畅通全周期服务体系[2] - 促进南城大米品牌价值提升 实现政策性金融润泽一粒米带活一方经济的价值追求[2]
农发行方正县支行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助力打造“龙江粮仓示范区”
证券日报· 2025-07-11 16:52
贷款投放与项目进展 - 农发行方正县支行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2581.63万元,最新一笔为39.98万元 [1] - "龙江粮仓示范区"项目计划流转5万亩耕地,目前已流转10632亩 [1] - 项目进展顺利,将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数字系统应用示范区等 [1] 项目规划与目标 - 项目集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的"四化"农业于一体 [1] -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稻作博物馆升级改造、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等 [1] - 目标是将项目打造成为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 [1] 科研合作与金融支持 - 项目正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农业科创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 [1] - 政策性金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金融支持协同粮食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助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1] 银行服务措施 - 农发行方正县支行将支持耕地治理保护提升工程及"龙江粮仓示范区"建设作为信贷支农重点 [2] - 支行成立业务推进小组,主动对接主管部门,审核资金用途及合同条款 [2] - 一体化推进放款流程审核及投放工作,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2] 未来发展方向 - 银行将持续践行"支农为国、立行为民"使命,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优势 [2] - 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2] - 目标是通过信贷支持不断擦亮"农地银行"金字招牌 [2]
申银万国期货服务“三农”再添“新样本”
期货日报网· 2025-07-09 10:22
项目背景与启动 - 2025年大商所新疆塔城市玉米"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成功出单,这是新疆首次开设该类项目 [1] - 2025年3月大商所决定继续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项目,"银期保"种收专项作为重点项目获得多家机构重视 [1] - 4月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新疆分公司联合建信期货、申银万国期货等机构设计塔城市玉米"银期保"项目 [1] 项目模式与特点 - "银期保"是"保险+期货"的升级版,2023年由大商所推出后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业务模式 [1] - 项目采用"龙头企业+银行+保险+期货"模式,系统性引入银行和龙头企业参与 [1] - 项目玉米总投保面积3万亩,项目金额4800万元 [1] - 模式在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基础上,帮助种植户解决融资难和售粮难问题 [1] 模式创新与优势 - 传统"保险+期货"模式中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保险,期货公司进行风险对冲 [2] - "银期保"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引入银行和涉农龙头企业,提供从种到卖的全程保障 [2] - 项目叠加收购方与农户签订远期订单合同,提前锁定销售渠道并为收入兜底 [2] - 银行可放心给农户贷款解决融资难题,期货公司还提供"二次点价"机会促进增收 [2] 未来发展 - 申银万国期货将持续深化"银行+保险+期货"模式创新 [2] - 公司将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2] - 未来将积极对接各方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2]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因地制宜创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题示范区
齐鲁晚报· 2025-06-27 19:45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 - 公司获评2025"好品金融"多项荣誉,包括"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案例"及四大创新产品类别(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1] - 烟台分行获评"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典型案例,体现基层服务能力[1] - 公司联合五地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出47个典型做法,县域贷款余额5882亿元占全部贷款48%,涉农贷款4671亿元占比超38%[3] - 沿黄贷款余额7551亿元占62%,凸显区域战略支持力度[3] 乡村振兴创新模式与成果 - 2023年总结发布"十大模式",获评山东省"金融伙伴"十佳案例,宁阳县支行获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称号[3] - 连续五年(2020-2024)在省内乡村振兴考核中获"优秀"等次[3] - 潍坊示范区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发放强村贷2.7亿元助推村集体增收,工作成果两度入选地方金融"十件大事"[4] - 临沂示范区支持6万农业经营户,农户贷款余额156亿元,创新"红色易贷"累计投放13.5亿元[4] 区域战略专项金融服务 - 东营示范区聚焦黄河流域生态,落地首笔"农业园区科企贷",盐碱地贷款投放6亿元,"黄河系列贷"获省级绿色金融产品第一名[5] - 菏泽示范区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支持7万亩农田建设,发放产业集群贷款36亿元带动1.2万农户及6000小微企业[5] - 烟台示范区创新"海洋牧场贷"投放7.6亿元支持重点项目,海洋产业新增信用75亿元[5]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总结示范区经验,深化乡村振兴与"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务,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6]
十年深耕 “保险+期货”实践价值日益凸显
证券日报· 2025-06-15 22:29
保险+期货发展历程 - "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已开展十年,初期以棉花、白糖等大宗农产品为试点,探索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1] - 十年来从点到面层层铺开,从沿海到内陆快速延展[1] - 郑商所累计支持开展试点项目211个,涉及6个品种,总保费15亿元,保障金额346亿元,承保面积1035万亩,理赔金额11亿元,平均赔付率69%,受益农户76万户[3] 富县苹果项目案例 - 陕西富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自2019年开展以来累计投保果园13.85万亩,承保产量20.7万吨,涉及农户9171户,户均理赔近6000元[1] - 2022年项目优化期权结构,为3092户果农的5.6万亩苹果提供4.85亿元风险保障[1] - 果农案例显示,18亩苹果投保后因价格波动获赔2500余元,有效弥补收入损失[2] 模式创新与成效 - 从价格险向收入险拓展,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专项支持[3] - 试点浅虚值期权降低成本,探索保险公司风险自留,促进产品标准统一[3] - 项目帮助农户锁定收益、规避风险,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3]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比例提升,使更多中小农户能负担风险保障[5] - 需将风险管理工具嵌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提升产业抗风险水平[5] -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期货、保险机构形成合力推动模式升级[5] 行业价值 - 验证期货市场在管理农户市场风险、稳定种植预期的积极作用[4] - 促进农业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2][3]
“保险+期货”提升花生生产防范风险能力
证券日报· 2025-06-15 22:17
花生"保险+期货"项目成效 - 项目为花生种植户提供价格和产量双重保障,每亩自缴保费11元获赔80元,有效提升种植积极性[1] - 河南兰考县花生种植面积25万亩,总产量7.5万吨,是当地农业经济核心支柱[1] - 试点3年累计保障金额14.2亿元,赔付2000万元,承保14万吨花生,覆盖65万亩种植面积,受益农户4.8万户次[1] 项目运作机制 - 采用"触发锁定增强亚式期权"模式,提升赔付概率同时降低期权成本,行情下跌时提前锁定结算价格[2] - 政府建立"省财政补贴25%+县财政补贴22.14%+农户自缴10%"分担机制,降低参保门槛[2] - 2023年覆盖9.04万亩种植面积,提供1.6亿元风险保障,赔付722.83万元,6044户农户户均获赔1196元[2] 产业协同效应 - 项目带动"五良"融合提升亩产,推广高油酸优质品种,延伸至食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链[2] -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帮助农户预判市场趋势,政府引导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扩种风险[2] - 形成"保险托底、期货对冲、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协同机制,为产业注入创新基因[3] 模式推广价值 - 试点经验已推广至河南南阳、延津等花生产区[3] - 在2024年国际花生年会上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典型案例[3] - 为黄淮地区提供"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可复制样本[3]
统筹施策化解乡村基建融资难
经济日报· 2025-06-11 06:09
乡村基建金融支持现状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要求金融业完善体制机制以提升服务效能 [1] - 当前乡村基建中长期信贷供给增长趋缓,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1] - 乡村基建项目具有资金需求规模大、贷款期限长、回报慢且风险高的特点,商业性金融机构因流动性风险考量难以匹配需求 [1] - 缺乏全国统一的乡村基建项目数据库,多部门数据未贯通,影响信贷供需对接和项目落地 [1] 金融生态构建方向 - 需构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同联动的生态,明确"保基本"与"促效率"互补格局 [2] -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定位"保基本、兜底线",商业性金融机构侧重"提效率、促创新" [2] - 需通过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划分支持领域,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机制 [2] 信息壁垒破解措施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乡村基建项目数据库,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形成"数字中枢" [2] - 需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信贷供需 [2] - 数据库需覆盖项目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2] 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路径 - 应开发专项中长期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农田整理、土地流转、智慧农业等新基建领域 [3] - 需创新担保机制,整合政府融资平台、银团贷款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资源 [3] - 可探索林权、承包经营权抵押及无形资产质押、未来收益权担保等新型增信方式 [3] - 建议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占比、增速等指标纳入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机制 [3]
农行山东省分行金融助力“蓝色粮仓”建设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5-06 07:46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山东省委省政府以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为目标 推动建设世界级海洋创新平台 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1] - 农行山东省分行明确支持重点 统筹配置资源 截至3月末海洋及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达83 9亿元 较年初新增4 8亿元[1] 金融服务海洋经济领域 - 农行山东省分行重点布局十大海洋经济领域 包括海洋牧场 远洋捕捞及加工 海洋生物制药 海洋化工 海洋能源等[1] - 烟台分行近三年累计投放海洋经济贷款201 27亿元 成为当地蓝色经济发展核心金融支持力量[1] 海洋牧场建设支持 - 公司通过传统贷款和融资租赁等多元化产品 支持1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累计投放贷款11 5亿元[1] - 及时更新国家级海洋牧场清单并推动沿海分行对接 重点支持莱州太平湾 荣成苏山岛等项目[1] 渔业金融创新 - 创新推出渔船抵押 海域使用权抵押 海产品仓单质押等担保方式 累计投放贷款32 93亿元[2] - 采用"一项目一方案"批量授信模式 重点支持乳山牡蛎 涛雒特色渔业等产业集群[2] 海洋种业与加工支持 - 聚焦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 累计投放海洋种业贷款1 7亿元 支持北海渤海水产种苗繁育中心等项目[2] - 助力渔业加工和冷链流通龙头企业发展 重点服务威海好当家 日照荣信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 区域合作示范项目 -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示范区正式揭牌 成为政银合作推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2] - 该项目标志着公司在打造"蓝色粮仓"战略中取得关键进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