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期保
icon
搜索文档
多维创新破解产业痛点 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范式
证券时报· 2025-11-12 01:51
大商所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举措 - 公司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通过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风险管理服务体系 [1] “银期保”项目助力农业风险管理 - 项目针对农民融资难、售粮难、价格波动风险高等痛点,提供覆盖“种、收、销”全周期的综合性风险解决方案 [2] - 项目通过银行信贷支持、保险收入保障、期货价格对冲、企业订单收购的协同联动运作 [2] - 截至2023年9月,公司累计立项25个项目,涉及种植面积127.09万亩,保费7286.08万元,已结项项目赔付超3800万元 [2] - 项目优化二次点价期,由不少于2个月延长至不少于6个月,覆盖传统卖粮周期 [3] - 具体案例显示,北安市一合作社2024年获得项目赔付超451万元,并以优惠利率获得300万元贷款,两年间通过二次点价增收超176万元 [3] 期转现业务优化促进期现融合 - 公司将“期转现”由交割方式调整为交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交易组合,并上线期转现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4] - 2025年1—9月,期转现业务成交量达36.4万手、同比增长3.7倍,覆盖现货392万吨、146亿元 [4] - 业务优化有助于企业提前锁定提货地点、节约物流成本,并实现“期货交易+仓单划转+货款支付”一键同步 [4] - 该模式推动商品要素全国高效流通,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方案 [5] 温度指数应用管理农业气象风险 - 公司推出“天气指数保险+衍生品”模式,为气候敏感型作物提供风险管理新路径 [6] - 2024年湖北项目覆盖300亩茶园,赔付率达264%;2025年四川项目为1万亩茶园提供2000万元保障,赔付率达180% [6] - 温度指数应用不仅保障农户基本收益,还成为“信用凭证”,帮助茶农获得银行扩大授信 [6] - 该应用案例被评选为2024年度“气象数据要素x”典型案例 [6] 数字仓单系统推动交割业务数字化 - 公司建设数字仓单系统,实现交割业务全流程电子化、监管穿透化、服务智能化 [7] - 系统上线后,相关业务申请和办理效率显著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期货交割的成本显著降低 [7] - 系统建成动态仓库数据库,并对全国20家交割库实现视频监控、19家交割库实现液位监控,形成“监控—预警—处置”闭环 [7]
“保险+期货”:服务“三农”谱新篇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9 23:13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期货”金融创新模式自2015年试点以来,已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破解“粮贱伤农”难题的重要桥梁和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新型保护伞 [1] - 该模式实现了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服务种植业到覆盖养殖业、并升级至“保险+期货+银行”等多方协同的迭代,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 经过十年发展,该模式从试点探索到“银期保”模式广泛推广,持续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7] 试点范围与规模 - 截至2024年末,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国内31个省份累计支持开展1338个“保险+期货”项目 [4] - 项目保障玉米、大豆、鸡蛋、生猪等品种现货2015万吨,共实现赔付超20亿元,惠及农户183万户次 [4] - 辽宁地区自2015年起试点,累计落地相关项目27个,为3.5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2176.08万元 [2] 模式演进与产品创新 - 模式从“保险+期货”升级至整合银行和收粮企业的“银期保”模式,整合了收入保险、基差贸易、银行贷款、政府补贴和二次点价等实践 [5] - 辽宁地区围绕玉米、育肥猪、花生三大标的,创新推广期货价格保险与期货收入保险两类产品 [2] - 生猪期货2021年上市后,生猪“保险+期货”将养殖场、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紧密联结,形成风险分散闭环 [3] 具体项目成效 - 辽宁地区项目简单赔付率达57.73%,农户受益度高达307.3% [2] - 河南漯河市连续五年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服务当地养殖户239户次,承保生猪22.58万头,总保费超2570万元,保额近4亿元 [3] - 黑龙江省嫩江市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参与“银期保”项目,其6万亩大豆因市场价格变动获得约260万元理赔 [6] 多方协同与金融支持 - 大商所给予保费补贴,并引入银行、贸易商、地方政府等多方协同以缓解农户保费压力 [5] - “银期保”模式中,种植收入保险的赔款可优先偿还银行贷款,为银行增信提供依据 [7] - 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参与项目,2025年获得当地农商银行300万元信用贷款,以及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合计600万元信贷资金 [6] 模式拓展与未来展望 - “银期保”模式已从黑龙江逐步向吉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拓展,可行性与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7] - 该模式有效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形成覆盖千万农户收益的保障网,并引导养殖户树立科学养殖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2][3]
“银期保”为大豆种植筑起一道风险防线
期货日报网· 2025-09-19 01:38
项目背景与问题 - 2024年嫩江地区遭遇罕见持续40天旱灾 导致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6万亩大豆平均单产降至0.0922吨/亩 较预期大幅减产16.17% [1] - 干旱导致大豆品质下降 当地大豆现货价格跌至约1.75元/斤(3500元/吨)合作社面临产量与价格"双杀"带来的巨大资金链压力和经营困境 [1] - 科洛合作社是当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代表 2024年大豆和玉米种植规模分别为6万亩和7万亩 嫩江市2024年大豆种植面积达780万亩 年产量约115万吨 [2] "银期保"项目模式与创新 - 项目在传统"保险+期货"模式上升级 构建"保险+期货+银行+企业"多方协同全链条风险管理生态圈 实现金融资源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2] - 项目为国投期货牵头 联合宏源期货、渤海期货、广州金控期货参与 太平洋财险黑龙江分公司承保 为合作社6万亩大豆(折合现货量6600吨)提供收入险保障 [1][2] - 目标价格设定为4500元/吨 每亩保额420.75元 总保费189.36万元 保障周期分两阶段:7月15日至10月15日保险期覆盖种植收入减少风险 10月16日至12月16日二次点价期提供售粮后价格反弹增收机会 [2] - 创新采用"三卡合一"账户管理模式 由嫩江农商行统一托管合作社收入账户、保险赔款账户、银行贷款账户 确保贷款专款专用、赔款直达高效、售粮款及时归集还贷 [3] - 引入二次点价增收机制 在传统价格险基础上嵌入看涨期权 帮助合作社锁定最低收益并提供价格反弹潜在增收机会 [3] - 引入嫩江市丰瑞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开展基差收购 企业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锁定粮源并控制采购风险 为合作社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1][3] 项目成效与赔付结果 - 因实际单产下降和大豆价格下跌 合作社大豆亩产收入仅为378.06元 低于保险保障目标收入420.75元 触发理赔条件 [4] - 项目产生总赔付金额256.14万元 赔付率135.3% 平均为每亩地挽回42.69元损失 有效弥补因灾减产和价格下跌造成的收入缺口 [5] - 嫩江农村商业银行为项目提供300万元贷款支持 赔付款直接打入农商行账户 解决合作社春耕"贷款难"和灾后"还款难"问题 [1][5] 参与方反馈与未来展望 - 科洛合作社在2025年继续参与大商所"银期保"计划并扩大至玉米和大豆两个品种 计划承保4万亩玉米和8万亩大豆 寻求更全面稳定风险保障 [5] - 嫩江农商行认可"三卡合一"账户管理实现贷款、保险赔款和粮款闭环管理 高效安全解决合作社信贷难题并降低银行自身信贷风险 [5] - 嫩江市丰瑞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基差收购和二次点价提前锁定优质粮源 首次尝试利用场外期权管理采购风险 为企业转型现代风险管理开端 [6] - 大商所豆一期货A2501合约从入场价4443元/吨下跌至结算价4099.73元/吨 二次点价期内未反弹至结算价以上 期权结算收益为0元 但项目整体保障了合作社收益水平 [6] - 未来模式将在覆盖品种、主体范围上不断扩面 产品设计上更加精准灵活 生态构建上吸引更多元主体参与 目标从风险兜底向助力农户可持续稳收增收升级 [7]
金融工具成农民稳收增收“新农具”
期货日报网· 2025-09-18 04:24
文章核心观点 - “银期保”项目通过“企业+银行+保险+期货”模式形成产业链服务闭环,有效解决了农业合作社在信贷融资、价格风险和稳定收益方面的核心难题 [8] - 项目通过收入保险保单和龙头企业远期收购订单为银行放贷提供增信,使合作社获得远超常规额度的信贷支持 [4] - 项目提供的二次点价机制帮助农户在粮食销售后根据期货价格波动获得额外收益,提升了整体种植收益 [5][6][7] - 该模式因满足各方诉求而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已从大豆扩展至玉米品种,覆盖面积和金额持续扩大 [8][9] 农业合作社经营风险与挑战 - 天气变化无常是主要风险,例如2013年阴雨天气导致大豆积温不足大幅减产,造成个人损失460多万元,2019年内涝也严重影响收成 [2] -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和贷款金额增加,市场风险随之增加,收益和粮价具有不确定性 [2] - 农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正规财务报表,信用评级不足,导致银行难以为大型种植主体提供更高额度和持续稳定的信贷支持 [3] “银期保”项目运作机制与规模 - 项目采用“企业+银行+保险+期货”模式,通过收入保险和粮食订单双重增信保护银行贷款安全,并为收粮企业提供稳定粮源 [8] - 2024年北安市“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保险覆盖面积从2023年的7.5万亩提升至10万亩,项目总保费为465.12万元,其中大商所补贴50% [4] - 项目到期后共理赔451.88万元,实现订单收购逾1.38万吨 [4] - 2025年北安大豆继续成功申报“银期保”项目,覆盖种植面积7万亩,项目金额4200万元,总保费315万元,大商所补贴30% [8] 信贷支持效果 - 借助龙头企业的远期收购订单和收入保险保单,银行能提前确定合作社年度收入状况,为贷款发放提供可靠依据 [4] - 工商银行在实际放款中为贷款农户开通绿色通道并给予优惠利率 [4] - 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3.7万亩大豆参保,2位借款人获得340万元贷款;北安市金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万亩大豆参保,4位借款人获得920万元贷款,远超财政惠农信贷最高200万元的授信额度 [4] 二次点价收益与市场教育 - 二次点价机制使农户在交粮后能根据期货价格波动获得额外收益,2023年操作使合作社额外多赚48万元,2024年通过5次点价操作累计获得138.4万元二次点价收益 [5][6] - 此机制是推动农户关注期货市场的机会,帮助其了解期现价格相关性、不同月份合约价差以及升贴水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控卖粮节奏和价格 [6] - 2025年大商所将项目的二次点价期从2个月延长至6个月,进一步贴合农户实际售粮习惯和市场波动性 [8] 项目成效与未来发展 - 合作社在遭遇2023年涝灾和2024年大豆低价时,通过参与“银期保”项目保障了基本收益水平,并结合订单收购和二次点价使粮食卖出满意价格 [7] - 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已扩大至十几万亩,农户认为与真实发生的损失相比保费投入微不足道,核心目的是追求经营安稳 [9] - 2025年大商所首次将玉米纳入“银期保”项目品种范围,预示着项目覆盖作物的进一步扩展 [9]
中信银行:以金融之力绘就“三农”新图景
环球网· 2025-08-19 20:02
核心观点 - 中信银行通过差异化服务模式和集团协同优势 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关键领域 涉农贷款规模接近5000亿元且增速显著 成为唯一获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优秀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2][4][5] 业务规模与增速 - 截至今年7月末涉农贷款规模接近5000亿元 贷款增速超10% [1] - 粮食重点领域贷款增速超13% [2] - 支农贷款增速超12% [4] 创新金融产品 - 在黑龙江创设"粮农贷"产品 截至2025年2月惠及3000多户农户 覆盖北大荒集团超60%农场 累计投放金额达15.62亿元 [2] - 在大连落地股份制银行首笔"银期保"项目 通过保单订单提供低息贷款 创新解决农户融资难点 [2] - 在浙江创新"共富贷"融资模式 累计支持超13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4] 集团协同体系 - 联合中信建设 中信农业等集团子公司构建"融资 融智 融产 融建 融销"五融协同服务体系 [3] - 在福建通过集团协同为村镇污水处理项目融资2.4亿元 建成标杆性工程 [4] 产业赋能成效 - 在信阳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支持茶产业 直接惠及万千种植户 [5] - 在青海发放350万元专项贷款支持青绣产业 预计新增50个就业岗位 带动200余名绣娘年均增收超万元 [5] - 创新出台《"新农人"客群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覆盖生产经营全周期需求 [5]
规模种粮主体谁来护航
金融时报· 2025-08-14 10:54
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 科洛合作社2024年粮食种植规模扩大至近15万亩,较去年翻一番,承租地延伸至黑河市[1] - 革命合作社农机和农用设备资产价值超过1亿元,培养出一批科技示范户[1] - 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在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为中小规模农业主体提供示范[2] "银期保"模式创新 - 大商所2023年引入银行和收粮企业形成"银期保"模式,保障品种扩展至大豆、玉米[2] - "银期保"通过五方协议实现资金闭环,收粮企业优先偿还贷款,保险赔款作为补充[16][17] - 2024年模式优化:二次点价期从2个月延长至6个月,支持分批点价[20][22] 规模化种植经营挑战 - 科洛合作社2024年土地租金加农资支出超1亿元,地租平均每亩提高100元[5][6] - 2020年台风导致科洛合作社3.5万亩玉米受灾,革命合作社也受较大影响[7] - 传统贷款模式下规模化主体增信困难,当地农商行种粮信贷上限300万元[9][17] 金融工具应用成效 - 科洛合作社2020年通过"保险+期货"获2000多万元赔付[13] - 2024年科洛合作社通过"银期保"获260余万元理赔,革命合作社获48万元额外收益[21][22] - 中信银行和工行2024年向科洛合作社提供合计600万元增信贷款[16][17] 产业链协同机制 - 收粮企业通过基差订单锁定粮源,提前预计收购成本[15] - 保险公司提供预保单,银行基于保险金额和订单合同放贷[16] - 大商所2024年调整资金结构,保费补贴比例由70%/50%下调至30%[22]
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期货市场贯通联农带农新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8-13 01:41
期货市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 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解决"融资难、卖粮难、风险大"三大难题,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支持 [1] - "银期保"项目为农户提供从种到卖全流程保障,覆盖范围从黑龙江扩展至全国,点价期限由2个月延长至6个月,农户可通过二次点价机制分享粮价上涨红利 [1] - "订单+期货"模式显著提升农户风险管理意识,龙头企业推出"夏季一口价"与"增收宝"组合模式,农户支付小额权利金即可享受后期粮价上涨收益 [2] 期货定价机制重塑产业链价值 - 期货价格成为农业产业链价值分配关键枢纽,源发物流以远期期货价格为锚点制定销售合同,2023年农户姚玉柱通过锁定0.93元/斤玉米售价逆势增收20万元 [3] - 2024年姚玉柱再次增收11万元,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至6000亩,"卖粮前必看期货价格"成为经营准则 [3] - 企业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功能转移市场风险,基差走强时平仓获利,基差走弱时进行实物交割,解决"卖粮难"问题并为下游锁定低价优质粮源 [4] 交割库功能升级与资源整合 - 交割库从实物交收节点升级为资源整合平台,象屿农产以绥化、北安、富锦三地交割库为支点串联种植、收储、贸易等环节,年粮食经营量超350万吨 [6] - 源发物流依托交割库吸引陕西粮农集团、北大荒集团等进驻青冈县,打造"百亿玉米产业园",形成"龙头企业+交割库+合作社"产融结合新范式 [6] - 截至2025年6月底,大商所在黑龙江设38家交割库,覆盖大豆、玉米等主产区,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深度融合 [6] 金融创新破解农业融资难题 - 源发物流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引入金融机构为农户等提供资金支持,协调农担公司和银行解决资金问题 [7] - 嫩江市科洛种植合作社通过"银期保"项目获工商银行、中信银行600万元低息贷款,种植面积从8万亩扩至15万亩,贷款利率从6%降至约3% [8] - 期货市场通过基差点价、收入保障、仓单融资等模式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 [9] 期货工具推动农业强国战略 - 期货市场从风险管理工具升级为农业全产业链整合纽带,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战略高度契合 [9] - "银期保"和"订单+期货"串联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成为"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的生动实践 [9] - 期货价格成为农户卖粮决策科学参考,交割库串联南北产销市场,期权组合保障农户生产投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 [10]
“银期保”打造覆盖农作物全周期综合保障方案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8:02
银期保项目模式创新 - 项目采取"龙头企业+银行+保险+期货"的创新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卖的全周期综合保障方案 [1] - 相较于传统"保险+期货"项目,增加了二次点价环节,使农户能享受后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 [1] - 通过"收入险+期货"模式,综合考虑产量和价格波动的双重影响,为农户提供双重保障 [2] 项目参与方收益 - 农户通过购买收入保险降低价格下跌和产量损失风险,同时获得银行低息贷款 [3] - 保险公司通过场外期权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分散系统性风险 [3] - 银行基于保单和订单提供低息贷款,还款来源与保险赔付、粮款挂钩,降低坏账率 [3] 项目实施效果 - 黑龙江省嫩江市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两家银行共600万元贷款,种植面积从8万亩扩大到15万亩 [1] - 2024年新季玉米大豆上市后价格低于预期,项目为合作社6万亩大豆提供260万元理赔 [2] - 农户通过项目提前锁定订单和保底价,降低经营风险并提高市场意识 [3] 项目运作机制 - 实现"保险+期货+信贷+订单"联动,形成风险闭环管理 [3] - 农户与收储企业签订远期收购协议,锁定销售渠道 [3] - 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风险从农户转移至期货市场 [2]
申银万国期货服务“三农”再添“新样本”
期货日报网· 2025-07-09 10:22
项目背景与启动 - 2025年大商所新疆塔城市玉米"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成功出单,这是新疆首次开设该类项目 [1] - 2025年3月大商所决定继续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项目,"银期保"种收专项作为重点项目获得多家机构重视 [1] - 4月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新疆分公司联合建信期货、申银万国期货等机构设计塔城市玉米"银期保"项目 [1] 项目模式与特点 - "银期保"是"保险+期货"的升级版,2023年由大商所推出后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业务模式 [1] - 项目采用"龙头企业+银行+保险+期货"模式,系统性引入银行和龙头企业参与 [1] - 项目玉米总投保面积3万亩,项目金额4800万元 [1] - 模式在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基础上,帮助种植户解决融资难和售粮难问题 [1] 模式创新与优势 - 传统"保险+期货"模式中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保险,期货公司进行风险对冲 [2] - "银期保"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引入银行和涉农龙头企业,提供从种到卖的全程保障 [2] - 项目叠加收购方与农户签订远期订单合同,提前锁定销售渠道并为收入兜底 [2] - 银行可放心给农户贷款解决融资难题,期货公司还提供"二次点价"机会促进增收 [2] 未来发展 - 申银万国期货将持续深化"银行+保险+期货"模式创新 [2] - 公司将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2] - 未来将积极对接各方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2]
新疆首个玉米“银期保”项目获批
搜狐财经· 2025-05-10 12:49
项目背景 - 2025年新疆塔城市玉米"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获得大连商品交易所立项批准 这是新疆首次开设该项目 [1] - 大商所2025年继续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项目 包括生物育种专项 "银期保"种收专项和饲料养殖专项 [1] - 中华联合财险新疆分公司联合建信期货设计了2025年塔城市玉米"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计划书 [1] 模式创新 - "银期保"是"保险+期货"的升级版 2023年在大商所推出后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金融工具 [1] - 传统"保险+期货"模式中保险公司向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保险 期货公司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 [1] - "银期保"在"保险+期货"基础上引入银行和农业龙头企业 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保障 [2] 运作机制 - 通过"保险+期货"叠加收购方与农民签订远期订单合同 提前确定销售渠道为农民收入兜底 [2] - 银行基于该保障为农民提供贷款 解决种植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2] - 期货公司利用衍生工具提供二次点价机会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 项目意义 - 将银行信贷纳入服务体系 解决各类农业主体的资金需求 [2] -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为农民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2] - 完善金融服务链条 提升服务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