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黑灰产
icon
搜索文档
2025金融街论坛|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全面围剿金融黑灰产应该这样做!
北京商报· 2025-10-29 22:43
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行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驱动的深度变革,技术应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与复杂性 [1] - 监管与司法机构正推动金融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强调利用数智技术进行全链条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 [3] - 针对日益突出的金融黑灰产问题,多方联合发布倡议,旨在通过信息协同、机制联动、平台责任压实等多维度举措,从源头压缩其生存空间 [1][6][7] 金融风险防控策略转变 - 法律监督转向主动塑造,将金融风险防控作为数智技术全方位应用的重要场景 [3] - 检察机关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依法惩治身披技术“面纱”的金融犯罪,并深化国际刑事司法协作 [3] - 强调对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推动溯源治理并加强全社会金融法治意识 [3] 金融犯罪新趋势与特点 -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总量逐年下降,但出现“线上线下双轨回流”态势,高净值人群涉案比例增加,“伪金交所”等增信乱象显现 [4][5] - 洗钱犯罪加速向数字支付、证券交易、虚拟货币等新领域渗透,职业化洗钱团伙活跃,跨境非法资金通道危害加剧 [4][5] - 证券期货犯罪呈现专业化、团伙化、链条化特征,中介机构参与财务造假问题需引起重视 [4][5] - 信贷领域犯罪由传统恶意透支向技术盗刷升级,不法信贷中介黑灰产产业化、跨区域化趋势明显 [4][5] - 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犯罪手段持续翻新并借助新媒体渠道扩散,金融从业人员犯罪从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延伸 [5] 金融黑灰产治理举措 - 提出协同共享信息,加强风险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事后精准打击的全流程协作 [6] - 联动健全机制,完善风险监测,落实高风险信息主动报告,并开展联合专项整治 [6] -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其对入驻主体资质核验、信息发布及风险事件进行全流程管控,有效阻断黑灰产互联网传播渠道 [7] - 深化多方互动,建立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的常态化机制,开展联合法治研究以厘清法律适用边界 [7] - 借助“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提升公众甄别能力,打造全民反黑产氛围 [7]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全面围剿金融黑灰产应该这样做!
北京商报· 2025-10-29 22:38
行业技术变革与风险演变 -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嵌入金融服务全流程,金融业态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双刃剑”效应在提升效率与普惠性的同时,也使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与复杂性显著增强 [1] - 数智浪潮下,金融风险识别滞后、打击手段单一等问题突出,新型金融犯罪快速迭代,法律监督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 [3] - 数字浪潮下金融犯罪呈现模式链条化、手段智能化、资金移转跨境化、危害影响国际化等新特点新挑战 [3] 金融犯罪新趋势与风险点 -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总量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但犯罪手段出现“线上线下双轨回流”态势,高净值人群涉案比例增加,“伪金交所”等增信乱象渐显 [4] - 洗钱犯罪加速向数字支付、证券交易、虚拟货币等新业态渗透,职业化、有组织化洗钱团伙活跃,跨境非法资金通道危害加剧 [4] - 证券期货犯罪专业化、团伙化、链条化特征明显,中介机构参与财务造假问题应引起重视 [4] - 信贷领域犯罪由传统恶意透支向技术盗刷升级,不法信贷中介黑灰产产业化、跨区域化趋势明显 [4] - 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犯罪手段持续翻新升级,借助新媒体渠道隐蔽性和扩散速度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犯罪从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延伸 [5] - 金融民事、行政监督案件量大面广,刑民交叉问题复杂,保险纠纷等检察监督类案件持续增长 [5] 金融黑灰产的定义与挑战 - 金融黑灰产指在金融领域以违法或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新兴业态,涉及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行为 [6] - 金融黑灰产依托媒体平台进行市场营销和规模扩张,呈现链条化、跨地域化、批量化、隐蔽化等特点 [6] - 金融黑灰产治罪治理面临协同机制困境、法律标准模糊、惩治力度不足、平台治理难题、消费者意识薄弱等多维度挑战 [7] 协同治理与风险防控举措 - 促进金融风险防控协同,加强信息互通,实现风险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事后精准打击的全流程协作 [7] - 完善风险监测机制,金融机构落实高风险信息、线索主动报告机制,通过定期线索研判和联合专项整治破解司法难题 [7] - 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确保合理诉求快速处理,严防恶意投诉占用资源,聚焦高频问题强化源头治理 [7] - 明确平台对入驻主体资质核验、信息发布及风险事件处置的全流程管控义务,强化内容审核,提升对非法中介、网络黑嘴的识别能力 [7] - 建立金融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科研机构常态化互动机制,开展联合法治研究,及时厘清法律适用边界 [8] - 构建“内部处理—行业调解—仲裁诉讼”阶梯式纠纷体系,深化多元化解功能,畅通维权渠道,简化投诉流程 [8] - 借助“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消费者保护周”等活动开展集中宣教,提升公众甄别能力,打造全民反黑产氛围 [8]
北京金融监管局等三方联合倡议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20:20
倡议书核心观点 - 北京金融监管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及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布倡议书,旨在协同多方力量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以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安全风险,构建清朗、安全、可信的金融生态环境[1] 金融黑灰产定义与特点 - 金融黑灰产指在金融领域以违法或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新兴业态,主要涉及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及非法荐股等行为[1] - 金融黑灰产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下呈现链条化、跨地域化、批量化及隐蔽化特点,广泛依托媒体平台进行市场营销和规模扩张[1] 当前治理挑战 - 金融黑灰产治罪治理面临协同机制困境、法律标准模糊、惩治力度不足、平台治理难题及消费者意识薄弱等多维度挑战[1] 协同共享与联动机制 - 倡议协同共享信息,加强信息互通以实现风险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及事后精准打击的全流程协作[2] - 倡议联动健全机制,完善风险监测机制,要求金融机构落实高风险信息与线索主动报告,并通过定期线索研判和联合专项整治破解司法难题[2] 权益保护与主体责任 - 倡议规范权益保护,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以确保合理诉求快速处理,并严防恶意投诉占用资源,聚焦高频问题强化源头治理[2] - 倡议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明确平台对入驻主体资质核验、信息发布及风险事件处置的全流程管控义务,强化内容审核以提升对非法中介的识别能力[2] 多方互动与维权底线 - 倡议深化多方互动,建立金融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常态化互动机制,开展联合法治研究以厘清法律适用边界[3] - 倡议恪守合理维权底线,坚决抵制不正当施压牟利行为,并构建“内部处理—行业调解—仲裁诉讼”阶梯式纠纷解决体系[3] 防范教育与生态构建 - 倡议普及防范教育,借助“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开展集中宣教,提升公众甄别能力以打造全民反黑产氛围,从源头压缩黑灰产生存空间[3] - 最终目标是构建司法、监管、行业、平台与公众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并向体系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深度演进,形成更具韧性的金融健康生态[1][3]
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发布倡议书 剑指金融黑灰产
中国经营报· 2025-10-29 19:16
倡议发布背景与核心目标 - 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北京市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于2025年10月28日发布联合倡议书,旨在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 [1] - 倡议核心目标是协同多方力量形成共治合力,营造清朗、安全、可信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多方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 [1] - 当前金融领域面临金融黑灰产蔓延的严峻挑战,其对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防线构成重大威胁 [1] 金融黑灰产定义与主要形式 - 金融黑灰产指在金融领域以违法或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新兴业态 [1] - 主要行为包括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 [1] -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并侵害人民财产安全 [1] 倡议提出的具体措施 - 倡议内容涵盖协同共享信息、联动健全机制、规范权益保护、压实主体责任、深化多方互动 [1] - 呼吁恪守合理维权底线并普及防范教育,以遏制金融黑灰产蔓延 [1] - 最终目的是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安全风险 [1]
2025金融街论坛|阻断互联网传播渠道,北京检监学三方发布联合倡议严打金融黑灰产
北京商报· 2025-10-29 16:25
倡议发布背景与核心目标 - 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北京市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发布《关于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的联合倡议书》[1] - 核心目标是协同多方力量形成共治合力以遏制金融黑灰产蔓延并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安全风险[1] - 呼吁构建多方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以营造清朗、安全、可信的金融生态环境[1] 金融黑灰产的定义与特点 - 金融黑灰产指在金融领域以违法或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新兴业态[1] - 主要行为包括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1] - 呈现出链条化、跨地域化、批量化、隐蔽化等特点并广泛依托媒体平台进行市场营销和规模扩张[1] 金融黑灰产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 面临协同机制困境,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治理体系及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2] - 法律标准模糊导致部分行为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且司法裁判标准不统一[2] - 惩治力度不足造成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且难以形成有效震慑[2] - 部分短视频与社交平台成为金融黑灰产引流入口增加了平台识别与治理难度[2] - 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不强且对基础金融知识掌握不足易受诱导[2] 倡议书提出的主要治理举措 - 协同共享信息以加强信息互通实现风险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事后精准打击的全流程协作[2] - 联动健全机制要求金融机构落实高风险信息主动报告机制并通过定期线索研判和联合专项整治破解司法难题[3] - 规范权益保护通过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确保合理诉求快处快结并严防恶意投诉占用资源[3] - 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平台对入驻主体资质核验、信息发布及风险事件处置的全流程管控义务以阻断黑灰产互联网传播渠道[3] - 深化多方互动建立金融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常态化互动机制开展联合法治研究[3] - 恪守合理维权底线坚决抵制不正当施压牟利行为并构建阶梯式纠纷解决体系[3] - 普及防范教育借助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开展集中宣教以提升公众甄别能力[4]
警惕金融灰黑产四大特点,北京金融监管局等三方联合发倡议“围剿”
新浪财经· 2025-10-29 16:03
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领域正面临黑灰产蔓延的严峻挑战,其对行业秩序和机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此相关方联合发布了打击治理的倡议书 [1] 金融黑灰产定义与主要形式 - 金融黑灰产指在金融领域以违法或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新兴业态 [1] - 主要形式包括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 [1] 金融黑灰产主要特点 - 呈现链条化特点,形成“获客-引流-实施-分利”完整链条,各环节分工明确 [2] - 呈现跨区域化特点,依托线上渠道打破地域限制,违法行为涉及全国各地 [2] - 呈现批量化特点,采用标准化模板和流程操作,模式易复制 [2] - 呈现隐蔽化特点,以“维权咨询师”等名义伪装,部分利用金融从业经验设计名目迷惑群众 [3] 金融黑灰产治理挑战 - 协同机制方面,区域、跨领域的协同治理体系尚不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畅通 [3] - 法律标准方面,部分行为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导致司法裁判标准不统一 [3] - 惩治力度方面,违法成本和收益严重失衡,部分行为处罚偏弱或未被纳入刑事打击 [3] - 平台治理方面,部分短视频与社交平台成为“引流入口”,相关广告内容模糊 [3] 打击治理倡议措施 - 协同共享信息,加强信息互通,实现风险全流程协作,提升治理效能 [5] - 联动健全机制,完善风险监测,落实高风险信息主动报告,开展线索研判和专项整治 [6] - 规范权益保护,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确保合理诉求快速处理,严防恶意投诉 [6] - 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平台对资质核验、信息发布的全流程管控,强化内容审核和风险提示 [6] - 深化多方互动,建立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的常态化机制,开展联合法治研究 [6] - 恪守合理维权底线,抵制不正当施压行为,构建阶梯式纠纷解决体系 [6] - 普及防范教育,借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公众甄别能力,打造全民反黑产氛围 [7]
北京检方:洗钱犯罪加速向虚拟货币等新领域渗透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21:05
洗钱犯罪新趋势 - 洗钱犯罪加速向数字支付、证券交易、虚拟货币等新业态、新领域渗透 [1] - 职业化、有组织化洗钱团伙活跃,跨境非法资金通道危害加剧 [1] 金融案件总体情况 - 2024年10月至2025年9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金融案件1971件3360人 [1] - 案件主要涉及非法集资、洗钱、证券期货、信贷诈骗、涉金融非法经营、金融从业人员犯罪等重点领域 [1] 非法集资犯罪 -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总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 [1] - 犯罪手段出现线上线下双轨回流态势,高净值人群涉案比例有所增加 [1] - 伪金交所等增信乱象渐显 [1] 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犯罪 - 荐股、外汇、支付业务等金融领域犯罪手段持续翻新升级 [1] - 犯罪活动借助新媒体渠道,隐蔽性和扩散速度增强 [1] 证券期货与信贷犯罪 - 证券期货犯罪专业化、团伙化、链条化特征明显,中介机构参与财务造假问题应引起重视 [2] - 信用卡犯罪由传统恶意透支向技术盗刷升级 [2] - 不法信贷中介黑灰产业化、跨区域化趋势明显 [2] 打击治理举措 - 建立金融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常态化互动机制 [2] - 聚焦金融黑灰产新兴业态开展联合法治研究,及时厘清法律适用边界 [2]
北京检监学三方联合发布倡议,剑指金融黑灰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4:59
联合倡议发布背景与核心目标 -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金融监管局、中国政法大学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联合发布《关于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的联合倡议书》[1] - 核心目标是遏制金融黑灰产蔓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构建多方联动的综合防治体系[6] 金融黑灰产的定义与危害 - 金融黑灰产指在金融领域以违法或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新兴业态[1] - 主要涉及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办理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行为[1] - 对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防线构成重大威胁,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1] 金融黑灰产的四大特点 - 链条化:形成“获客-引流-实施-分利”完整链条,各环节分工明确[2] - 跨区域化:依托线上渠道打破地域限制,违法行为涉及全国各地[2] - 批量化:采用标准化模板和流程操作,模式易复制[2] - 隐蔽化:以“维权咨询师”、“债务规划师”等名义伪装,掩盖违法本质[3] 金融黑灰产治理面临的多维度挑战 - 协同机制困境:跨区域、跨领域协同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畅通[4] - 法律标准模糊:缺乏清晰的法律定性和分类分级标准,部分行为处于法律灰色地带[4] - 惩治力度不足:违法成本和收益严重失衡,部分行为处罚力度偏弱[4] - 平台治理难题:部分短视频与社交平台成为金融黑灰产“引流入口”,平台识别治理难度增加[4] - 消费者意识薄弱: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不强,易受虚假宣传诱导[5] 联合倡议提出的七项核心措施 - 协同共享信息:加强信息互通,实现风险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事后精准打击的全流程协作[6] - 联动健全机制:完善风险监测机制,落实高风险信息主动报告,联合开展专项整治[6] - 规范权益保护: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确保合理诉求快速处理,严防恶意投诉占用资源[6] - 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平台对资质核验、信息发布及风险事件处置的全流程管控责任[6] - 深化多方互动:建立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常态化互动机制,开展联合法治研究[7] - 恪守合理维权底线:坚决抵制不正当施压牟利行为,构建阶梯式纠纷解决体系[7] - 普及防范教育:借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公众甄别能力,打造全民反黑产氛围[7]
别让“黑灰产”啃食你的银行卡!三个安全细节守住“钱袋子”
金融时报· 2025-10-27 20:31
金融黑灰产威胁分析 - 金融黑灰产通过多种手段窃取银行卡资金,包括利用伪基站发送钓鱼短信、搭建虚假支付通道、诱骗用户点击恶意链接等 [1][2] - 黑灰产已形成专业化产业链,涵盖信息收集、数据加工到资金转移的完整分工 [2] - 黑灰产利用话术陷阱降低用户警惕,例如以"无需征信,秒批高额度信用卡"或"信用修复"为诱饵,通过短信、社交软件等渠道触达用户 [2] 黑灰产作案手法 - 黑灰产团伙伪装成银行客服,利用改号软件伪造银行官方号码,以账户异常冻结或检测到盗刷风险为由诱导用户点击钓鱼链接或下载恶意APP [3] - 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群发伪装成银行官方号码的短信,谎称信用卡需升级认证,诱导持卡人填写卡号、密码及动态验证码后实施盗刷 [3] - 某案件显示,犯罪团伙得手后立即通过境外支付通道实施多笔盗刷,造成持卡人数万元损失 [3] 安全防护措施 - 交通银行信用卡提供"用卡无忧尊享版"服务,该服务提供实时短信提醒,如发生交易会立即通知持卡人,以便第一时间发现可疑交易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 [5] - 交通银行"账户安全管家"服务允许持卡人通过买单吧APP统一绑定管理名下所有银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发现异常时可一键挂失所有绑定的卡片 [6] - "用卡无忧尊享版"服务涵盖挂失前120小时、至高50万元的失卡盗刷保障,同时提供至高300元的挂失补卡费补偿和至高400元的证件补办费补偿 [7] 用户安全习惯建议 - 用户应避免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卡号、CVV码,不轻易出借信用卡,避免在公共Wi-Fi下操作网银或进行支付 [6] - 一旦发现账户被盗刷,除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和申请盗刷补偿外,还应及时向警方报案,保留交易记录、短信提醒、报案回执等证据 [7] - 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和服务升级,为持卡人构筑全天候、多维度的金融安全防护体系 [8]
监管再发“背债人”典型案例 普通人如何避免卷入“黑灰产”?
中国经营报· 2025-10-18 14:04
打击行动与典型案例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后,江苏金融监管局与江苏省公安厅于10月16日联合开展集群打击行动并发布4起典型案例[1] - 公布的4起案例中,2起涉及贷款行业的“背债人”犯罪,2起涉及保险行业诈骗[2] - 案例一为贷款诈骗团伙通过中介招揽征信无异常人员作为“背债人”申请购车贷款,提车后转卖销赃,形成完整犯罪链条,集群打击共抓获嫌疑人130余名,涉案金额6000余万元[3] - 案例三为犯罪团伙组织“背债人”以虚假材料申请汽车贷款后非法套现,造成银行直接经济损失600余万元,集群打击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主犯已被判决[3][4] 犯罪手法与特征 - 贷款领域“黑灰产”呈现产业化、链条化特点,犯罪链涵盖策划、引流、物色人员、材料造假、培训包装、骗贷购车和销赃洗钱[3] - 保险领域诈骗手法包括利用保险公司信息共享和审核漏洞,夸大雇员伤情骗取赔偿金,以及为高风险行业务工人员重复投保后伪造材料非法占有理赔款[4] - 犯案手法注重信息伪造与技术应用,如篡改证明、制造虚假企业、拆分资金流以规避监管,常呈现跨地域、跨平台协同作案的特点[5] - 骗术话术和场景更加“生活化”和社交化,通过短视频、招聘群等渠道渗透,以“代办退保、包过贷款、不用还款”等话术吸引目标[5] 金融机构应对建议 - 金融机构应加强中介合作的事前准入和持续尽职调查,完善类型化威胁情景的风险控制建模[6] - 建议将职业背债、虚构退保等场景纳入风险样本库与预警规则,同时建立跨部门快速响应与证据固定机制[6] - 金融机构需保持与监管、执法机关的通报联动,以实现对“黑灰产”活动的早发现和早处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