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黑灰产

搜索文档
起底“债务协商”骗局:个人债务成金融灰黑产目标
中国经营报· 2025-06-28 22:22
债务协商骗局现状 - 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债务优化"广告,宣称可减免罚息、停息挂账等,诱导借款人支付服务费,实际不解决问题[1][3] - 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涉及"律所+债务协商"的投诉超过1500件,主要问题包括收取服务费后未履约、伪造协商假象等[1][10] - 互联网黑灰产从业人数2023年达587.1万人,同比增长141%,银行业消费投诉202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50.8%[2][23] 骗局运作模式 - 不法分子使用"黑话"规避监管,如分琪(分期)、崔收(催收)等,并通过专业身份包装获取信任[3][11] - 实际运作模式为律所引流获客,后端咨询公司操作,实现风险隔离[11][13] - 常见套路包括伪造证明材料、代接催收电话制造协商假象、收取高额服务费后失联等[1][13][14] 行业影响 - 金融机构反馈相关投诉中30%为恶意投诉,严重扰乱金融秩序[2] - 某互金平台数据显示,被害银行被迫分期总金额达4554万元[21][22] - 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增加,需投入大量资源追踪黑灰产活动[25] 监管与治理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保持对非法金融活动高压严打态势[26] - 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打击工作[27] - 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成员达150家,协助警方受理案件678起[28] 技术防控措施 - 中原消金建立黑灰产识别标准系统,成功识别17例虚假资料报案[29] - 蚂蚁消金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协商凭证造假等行为[29] - 平台通过首页风险提示、官方渠道引导等方式加强消费者教育[32]
判刑又罚款,银行"内鬼"勾结贷款中介案遭重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7:49
金融监管部门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乱象 - 金融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重拳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乱象,整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1] - 不法贷款案件背后往往隐藏着金融腐败问题,多家银行基层员工因与贷款中介进行利益输送被判刑,涉案罪名主要集中在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1] 不法贷款与金融腐败案例 - 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个人金融部客户经理余某在2016年至2023年期间,利用审核个人贷款的职务便利,收受贷款中介贿赂高达130余万元 [2] - 某银行支行零售部副经理张某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明知贷款中介存在虚构公司身份、伪造经营场地和贸易合同等行为,仍为其客户虚假贷款申请提供帮助,非法收受好处费24万余元 [2] - 某股份制银行中心客户经理唐某在2018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为贷款中介及其客户违规办理贷款审批,收受转账合计17万余元 [2] 不法贷款中介运作模式 - 银行"内鬼"与贷款中介的勾结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中介负责招揽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并进行"资质包装",银行内部人员则利用职务便利放松审查标准 [3] - 不法贷款中介惯用"资质包装""虚构贸易背景"等手段,并通过"还旧借新"、提供短期"过桥资金"的方式收取高额利息,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3] 金融黑灰产的危害与根源 - 银行"内鬼"与外部黑灰产势力的勾连形成极具破坏力的犯罪链条,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严重破坏金融体系的诚信基础 [4] - 此类犯罪的根源包括暴利诱惑与低成本、银行风控机制存在漏洞、部分银行业务扩张时忽视风控技术升级 [5] 监管部门的多重防线 - 《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强制要求金融机构设立首席合规官,从源头上遏制内部违规行为 [6] - 《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规定》正式施行,标志着金融犯罪案件移送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阶段 [6] - 2025年至今监管机构已开出超3.5亿元罚单,直指贷款审查不严、信息披露违规等突出问题 [6]
观察丨围剿金融“黑灰产”进行时,识别标准、行业共治需落地
券商中国· 2025-06-21 12:45
金融"黑灰产"专项打击行动 - 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为期6个月的专项工作 重点打击贷款 保险和信用卡领域的四类非法行为 包括非法存贷款中介 恶意逃废债 非法代理退保理赔及不正当反催收 [1] - 专项工作开展以来 济南警方破获全国首例"反催收联盟"敲诈案 上海警方侦破贷款领域黑灰产案件20余起 [1] - 金融机构通过多渠道开展消费者宣传并征集线索 形成多方配合的打击态势 [1] "黑灰产"新业态特征 - 金融"灰产"规模自2021年起爆发式增长 规模扩大十倍以上 主要依托抖音 快手等平台以"债务减免""征信洗白"等名义收取高额佣金 [2] - 中国银行业协会2024年发布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 首次明确"反催收联盟""羊毛党""恶意投诉"三类灰产形式 但标准尚未正式落地 [2] - 30%的金融消费者投诉文本存在雷同 显示黑灰产采用专业化 隐蔽性强的技术手段 [3] 金融机构应对挑战 - 非法代理维权人员多来自催收行业 利用经验教唆债务人并伪造投诉 倒逼金融机构减免债务 [3] - 核实债务人证明真实性需跨行业协作 单家机构面临时间和人力成本压力 [4] - 部分机构引入AI智能风控体系 有效识别异常投诉行为 [4] 行业治理方向 - 需建立跨行业共治体系 解决识别标准不统一和调查成本高的问题 [4] - 黑灰产泛滥导致金融消费者资金损失 扰乱金融秩序 助长逃废债风气 挤占真实维权资源 [4]
金融黑灰产破坏力加大 市场机构探索联合治理
中国经营报· 2025-06-12 19:10
黑灰产现状与规模 - 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104909件,同比增长50.8% [1] - 2023年互联网黑灰产从业人数达587.1万人,较2022年上升141% [2] - 金融机构接到的投诉中三成比例为恶意投诉 [2] 黑灰产运作模式 - 前端通过互联网引流,中端由"法务团队"提供虚假诉讼指导,后端勾结黑客或运营商"内鬼"非法获取公民信息 [6] - 使用暗语黑话规避监管,如"分琪"(分期)、"崔收"(催收)、"JR消费"(消费金融)等 [4] - 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通过传授退费技巧、提供债务咨询收取费用;另一种伪造证据、渲染违规、曲解法规进行集体投诉 [3] 行业治理措施 - 公安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打击工作,聚焦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不正当反催收等重点方向 [3] - "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成员达146家,协助警方受理非法代理维权案件678起,对586名当事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措施 [5] - 奇富科技通过警企联动机制协助警方立案16起,成功打击5起 [5] 技术治理升级 - AIF联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提取六大类典型套路特征,利用RPA机器人技术实现投诉平台智能应答、异常投诉自动化处置 [6] - 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声纹识别技术识别出80%以上的非法维权代理,成功识别17例虚假资料报案 [6] -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合作构建凭证识别技术体系,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协商凭证造假和印章造假等行为 [7]
众安保险:携手警方共同打击金融黑灰产集群,发起征信关爱倡议
华夏时报· 2025-06-10 13:40
监管动态与行业行动 - 公安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部署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打击行动,重点针对非法代理维权、反催收联盟、征信修复骗局等违法产业链 [1] - 众安保险联合华润银行、金美信消金等企业开展打击"黑灰产"专项行动,升级智能风控体系并配合公安机关实施打击 [1] - 上海警方今年已侦破贷款领域黑灰产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名 [4] - 国家网信办5月依法处置散布金融黑灰产信息的账号,如小红书"小北呦"、百度百家号"全国助你贷"等 [4][5] 黑灰产运作模式 - "征信修复"机构以3000元收费为诱饵,骗取客户定金后伪造虚假材料申请调整逾期记录 [2] - 黑灰产通过社交网站、短视频App发布"债务优化""协商还款"等虚假广告,利用模板化投诉和伪造材料逼迫金融机构违规减免债务 [3][5] - 典型案例显示有客户为修复2万元欠款记录反被黑产机构骗取2万元费用 [2] 企业技术防御措施 - 众安保险应用AI模型构建智能风控系统,采用异常检测算法、声纹识别技术识别黑灰产行为模式 [5] - 公司建立"黑产信息共享联盟"实现同业数据联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并开展征信知识科普 [5] - 技术体系可实现风险事件早期预警,辅助客服提升在线服务质量 [5] 消费者教育指引 - 征信记录由央行统一管理,任何删除修改承诺均为骗局 [3] - 消除不良记录的正确方式是保持良好还款习惯,历史逾期会随时间逐步减弱影响 [3] - 建议消费者强化信息防护意识,理性借贷并重视信用记录维护 [6]
监管重拳出击!网上金融信息乱象新趋势揭秘
北京商报· 2025-05-25 18:28
监管行动 - 网信办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开展打击网络金融信息乱象的治理行动 覆盖信息生产、传播、变现全链条 [1] - 依法关闭"爱股票App"、"价值发现者"等发布资本市场不实信息的账号 [3] - 关闭"侃哥说财经"、"小海豚大梦想"等非法荐股账号 这些账号通过煽动性话语引导投资者付费加群跟投 [3] - 关闭"火哥聊加密"、"00后富一代"等宣传炒作虚拟货币交易的账号 以及pkex、weex等为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提供服务的网站 [4] - 关闭"小北呦"、"全国助你贷"等散布金融黑灰产信息的账号 这些账号诱导金融消费者采用违法违规手段维权 [4] 行业现状 - 金融黑灰产乱象仍存 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仍有大量打着债务优化、协商还款名号的账号 [7] - 黑灰产团伙收取不菲服务费 通过团购服务、线下面谈、直播间售卖等方式开展业务 [7] - 金融信息乱象呈现技术化伪装新趋势 利用短视频、直播与AI技术增强迷惑性 [7][8] - 精准化引流形成产业链 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定向推送定制化诱饵 [7][8] - 乱象呈现跨界化渗透特点 与电信诈骗、传销等犯罪行为交织 [8] 专家观点 - 打击行动有助于从源头清理金融黑灰产业务 斩断"反催收"后续问题 [5] - 监管措施释放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金融黑灰产坚决抵制的态度 [5] - 短期形成震慑效应 长期有助于巩固投资者信心 推动建立规范信息秩序 [5] - 需关注"转贷降息"类涉贷信息乱象 这些由不法贷款中介违规包装借款资质 [8] - 建议压实媒体平台责任 加强常态化巡查与处理 强化金融科普 [10] 治理建议 - 需突破黑灰产违法取证、典型案例打击、信息网络屏蔽等关键节点 [9]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9]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监管效率与精准度 [9] - 进一步细化金融信息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乱象定义和处罚措施 [10] - 建立健全举报机制 鼓励公众对金融信息乱象进行举报 [10]
散布股市不实信息,一批账号网站关闭!南都此前报道荐股乱象
南方都市报· 2025-05-24 19:21
监管行动 - 国家网信办会同金融管理部门依法关闭一批散布资本市场不实信息、非法荐股、炒作虚拟货币交易、散布金融黑灰产信息的账号和网站 [1][2][3][4][5] - 典型案例包括微博账号"爱股票APP"发布转融通不实信息、抖音账号"侃哥说财经"开展付费荐股、微博账号"火哥聊加密"诱导虚拟货币交易等 [2][3][4] - 境内网站pkex、weex、htx因违规为境外虚拟货币平台提供服务被关闭 [4] 非法荐股产业链 - 社交平台出现伪造股票交割单现象,使用生成器虚构"持仓涨幅12.07%""累计收益率2300.30%"等暴利记录 [9] - 黑灰产通过"吸粉—引流—拉群—收费"链条牟利,宣称拥有内幕消息或承诺稳赚不赔 [1][3][9] - 部分账号如"小海豚大梦想""风清扬大侠"通过暗示性话术诱导投资者付费跟投 [3] 虚拟货币与AI投顾乱象 - 虚拟货币交易账号通过晒收益截图、群聊信息诱导参与,涉及平台包括微博、知乎等 [4] - 无资质机构以"AI炒股""AI投顾"为噱头违规荐股,部分大模型直接推荐个股代码但信源存疑 [12][13] - 个人博主借AI课程实施诈骗,通用大模型荐股行为存在合规缺失 [12][13] 金融黑灰产特征 - 黑灰产呈现组织化、产业化特点,如"法务公司"以普法名义开展反催收培训 [17][18] - 消费信贷领域通过短视频平台揽客,采用"债务优化""专业反催收"等话术 [5][17] - 伪造股票交割单行为被定性为违法,严重情形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9] 媒体报道焦点 - 南都·湾财社揭露伪造交割单、AI投顾诈骗、金融黑灰产分销等产业链细节 [6][9][17][18] - 调查显示黑灰产威胁金融秩序,需政府、企业、媒体多方协同治理 [17]
今年以来,上海警方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690余起
搜狐财经· 2025-05-16 17:52
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成效 - 上海警方今年以来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690余起,涉案金额500余亿元 [2] - 自3月下旬开展"砺剑2025"春季战役以来,重点打击非法助贷中介、恶意逃废债务、非法代理退保理赔、不正当反催收等金融黑灰产违法犯罪 [2] 贷款领域违法犯罪 - 非法助贷类案件特征:不法分子虚假包装借款人资产和征信,伪造证明文件材料,声称"与银行长期合作"帮助快速放款,从中赚取服务费 [3] - 恶意逃废债务类案件特征:以"债务优化"为名,虚构借款人贫病或破产事实,伪造贫困证明和失业证明帮助逃避债务 [3] - 今年以来上海侦破贷款领域黑灰产犯罪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名 [3] 信用卡领域违法犯罪 - 不正当反催收类案件特征:传授拖延还款话术,组织恶意投诉金融机构,形成"反催收联盟"产业化运作 [4] - 信用卡诈骗案件特征:窃取银行卡信息复制伪卡盗刷,通过POS机虚假交易套取资金,易与洗钱和电信诈骗勾连 [4] - 近期侦破多起伪造证明材料、恶意投诉金融机构要求减免信用卡逾期债务的案件 [4] 保险领域违法犯罪 - 恶意退保骗取佣金案件特征:利用保险公司佣金规则虚假投保后短期退保 [5] - 保险诈骗案件特征:伪造保险事故或夸大损失骗取赔偿,包括车险、健康险和雇主责任险等多类型 [5] - 今年以来上海破获保险领域犯罪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0余名 [6] - 典型案例包括第三方质检公司刷单购物伪造鉴定报告骗取理赔 [5][6]
破暗 | 拆解非法贷款中介套路,多部门联合围剿金融黑灰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21:32
非法贷款中介的常见套路 - 非法贷款中介常以"银行渠道部""银行工作人员"等名义作掩护,声称提供"高收益、低风险""快速审批"贷款服务,实则隐藏高额费用、虚假承诺及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1] - 中介以"超低利率""超长期限"为噱头诱骗消费者,要求支付"定金"或"包装费",但贷款条件大多无法兑现 [3] - 交通银行广州分行案例显示,中介收取"中介费""抵押物评估费"等多项高额费用,而贷款本可通过官方渠道自行申请 [3] 虚假承诺与征信诈骗 - 福建案例中,中介以"银行助贷签约中心"名义承诺年利率3.5%的公积金信用贷,后以"征信瑕疵"为由要求支付2000元"定金",实际利率远高于宣传 [4] - 北京监管局指出,中介宣称拥有"银行内部渠道"保证"百分百放款",诱导签订服务合同并支付高额费用,消费者可能因资质不符被拒贷或涉嫌骗贷 [4] 高风险财务操作陷阱 - 河南案例显示,中介以"零首付购房"为噱头,垫付50万元首付但收取3万元"手续费",虚增房屋合同价至200万元导致消费者多贷60万元 [6] - 消费者因无力承担房贷出现逾期,银行发现材料虚假后起诉,可能面临债务纠纷、房产拍卖及法律责任 [7] 金融黑灰产规模与监管行动 - 金融黑灰产造成的财产损失自2021年起增长10倍,规模达百亿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24年第三季度增至3.4万亿元 [9] - 2025年3月金融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6个月打击行动,并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规定》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