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在中国,遇见非遗的N种模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06:50
观众在"非遗新表达"展区进行"AI+非遗"互动体验。 波兰艺术家帕夫拉克现场参与"交织万象"编织装置共创。 泰国手艺人在清迈展区创作博桑伞绘画。 主办方供图 "这里绿意盎然,到处都有艺术的气息,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对于波兰手工艺人戈沙来说,过去的 一段时间既是与四川成都的初次相遇,又是一趟在中国遇见世界非遗的多元之旅。 近日,历时7天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下称"非遗节")圆满落幕,来自中国、 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8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出团队、专家学者等汇聚于此, 以"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分享展示近600项非遗,研讨非遗保护与传承路 径。非遗节期间,成都市举办23场非遗主题系列活动,近200万人次走进非遗节现场,感受非遗的多彩 魅力。 把新想法"种"进老手艺 来到"锦官城",自然要看蜀锦。沉浸式交互艺术空间"织造万象",配备了高清显示屏的数字织机, 还原2000多年前的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造型,滑动数字织机上的梭子,观众就能即时织出精美的蜀锦纹 样,整个空间内的数字锦缎随之流动穿梭,视觉效果令人惊艳。 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蜀锦,并非束之高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放
陕西日报· 2025-06-11 06:3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在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 [1] - 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包含六大板块:非遗体验中心开馆、非遗传承人才艺展演、非遗文创市集、传统手工技艺展等 [1] - 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1]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 - 中心位于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面积4700平方米,分为展陈板块和功能板块两大区域 [1] - 展陈板块展示陕西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集中呈现代表性非遗项目 [1] - 功能板块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教育普及于一体,展现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成果 [1] - 中心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和宣传展示的新窗口 [1] 非遗保护与创新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陕西全省将开展1151项活动,促进群众互动体验非遗文化 [2]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将建立非遗品牌共创中心,挖掘非遗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模式跨界融合 [2] - 计划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
新疆匠人父子“守技创新” 见证时代变迁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21:03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已传承五代,由斯兰别克·沙合什及其子胡安什别克延续,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工具提升效率与成品质量[2] - 当地政府通过设立工作坊和展览室支持非遗保护,2010年以来推动技艺展示与传播,吸引全国游客参观[2][4] - 技艺创新包括开发迷你雪板(巴掌大小)和体验活动,2024-2025雪季售出300多副迷你雪板,并借助直播扩大影响力[4] 文旅产业与冰雪运动发展 - 阿勒泰地区四大滑雪场(将军山、可可托海、吉克普林、青格里狼山)2024-2025雪季日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带动毛皮滑雪板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3][4] - 毛皮滑雪板从传统工具转型为冰雪运动装备和文旅符号,当地举办传统与现代滑雪赛事,并纳入青少年体育课程体系,注册青少年冰雪运动员达360余名[5] - 洞穴岩画证实阿勒泰为滑雪起源地之一,毛皮滑雪板作为"活化石"融入文旅宣传,成为地区冰雪产业名片[5] 市场需求与产品商业化 - 毛皮滑雪板通过旅游展厅、赛事活动及线上直播扩大销售范围,从本地工具发展为全国热销商品[4][5] - 工作坊结合游客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如迷你雪板)和互动体验,推动非遗技艺市场化[4] - 冰雪运动普及(如必修课政策)进一步拉动相关装备需求,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5]
展现非遗魅力 推动保护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5-28 15:21
文化保护与传承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 [1] - 该艺术在20世纪40年代一度濒临失传,因体系庞大、曲牌绵长,依靠师徒相传、口传心授,难以记诵 [1] - 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 国际影响力 - 木卡姆艺术受到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人民的喜爱,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2] - 塔吉克斯坦媒体集团创始人赞叹演出高质量,期待艺术家赴塔吉克斯坦演出 [1] - 乌兹别克斯坦电视台总编辑表示深受中国人民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艺术的启发 [2] 创作与发展 - 新疆成立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1] - 木卡姆艺术创作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为创作提供丰富鲜活素材 [1] - 艺术团通过活态传承实现保护与创新的结合 [1]
守正不是守旧 创意引领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5-28 08:27
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 全国各地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果 [1] - 非遗项目出现"冷热不均"局面,与现代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项目面临传承人群体缩减、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1] - 部分传统技艺已脱离现代生活需求,需挖掘文化魅力并开发新实用功能 [1] 非遗项目的守正创新 - 非遗项目流传千百年的关键在于源于生活,要保持生命力不能脱离生活 [1] - 传统技艺所守之"正"是技术层面的艺术特色、工艺优势和文化层面的工匠精神、传统底蕴 [1] - 杜绝创新的"守"会将非遗项目逼入脱离时代的死胡同 [1] 非遗IP开发与市场认可 - 近年来很多地方依托非遗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和消费者喜爱 [2] - 文创产品通过创意实现载体更新、形式创新,保留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 [2] - 庆阳的"剪云裳"将剪纸艺术转移到服饰上,保留传统技法和图案并融入现代时尚 [2] 破解非遗技艺传承困局 - 通过守正创新推进传统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 [2] - 激活非遗的文化魅力、市场活力、传承动力 [2]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科技日报· 2025-05-27 09:07
行业概况 - 蜀锦是蜀地(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物,位居四大名锦之首,被誉为"天下母锦",以其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闻名 [1] - 蜀锦产业当前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行业资深人士对其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 [1] - 蜀锦生产历史悠久,早在3000余年前古蜀之地已开启养蚕缫丝之业,五代十国时期蜀锦已在丝绸之路上广泛流通 [2] - 成都自汉代起设立蜀锦专管机构,城市地名如锦里、锦江等均体现蜀锦与城市的深厚渊源 [2] 生产工艺 - 传统手工制作蜀锦工序繁复精密,每日仅可织造8厘米,有"寸锦寸金"之称 [2] - 完成一幅蜀锦需经过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上百道工序 [2] - 织造环节涉及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多种复杂技艺 [2] 保护与传承 - 2000年起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 [3] -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2009年蜀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当前蜀锦在传承传统技艺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及拓展市场逐步走向复兴 [3] 科技创新 -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运用AI、大数据算法和矢量绘制技术对蜀锦进行数字化修复整理,包括超分辨率重建、矢量化绘制与建模等 [4]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织绣非遗数字基因库,开展数字织造、数字刺绣等项目,为产业升级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4] - 该校已对400多幅蜀锦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寓意进行挖掘解析,并建立传统纹样"基因库" [5] - 该校团队正致力于唐代色谱构建工作,以更全面还原蜀锦历史风貌 [5] - 通过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推进,助力四川织绣非遗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5]
用视频讲好非遗故事 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在婺源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5-26 12:28
活动概况 - 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于5月24日在江西婺源婺女洲度假区开幕 主题为"视界非遗创见未来——打造非遗传播新生态" [1] - 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上饶市政府及抖音 快手 小红书 B站 微博 红果六大新媒体平台共同主办 [1] - 开幕式汇聚200余位非遗传承人和98位青年创作人 通过非遗展演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1][2] 合作机制 - 大会启动"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 首批入选214位非遗传承人和98位青年创作人 [2] - 哺育行动提供培养计划 政策支持及导师聘任机制 搭建青年创作者成长通道 [2] - 六大平台(抖音 快手 小红书 B站 微博 红果)联合参与行动 构建非遗传播新生态 [2] 内容创新 - 徐峥和李子柒获聘"非遗推广大使"及"哺育行动总顾问" 强化名人效应 [3] - 推出"非遗打卡路线"覆盖六大活态展演区 包括社火广场 傩舞广场等 融合传统表演与互动体验 [3] - 开设非遗大集 集中展示传统美食 音乐 戏剧 工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3] 行业影响 - 活动首创"非遗传承人+多平台创作人"合作模式 推动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融合 [1][3] - 通过大师课 现场创作等活动 促进非遗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创新传播 [3] - 上饶市政府强调活动旨在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 为非遗注入数字化活力 [1]
千年织艺走出深山 独龙族织品亮相伦敦手工艺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2 14:41
文化交流活动 - 2025年伦敦手工艺周中国展的一部分"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在伦敦举办 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活动主题为"中国非遗之美" 由中国驻英国大使夫人华梅参赞主持 邀请伦敦各界妇女代表参与 [2] - 展示内容包括云南独龙族织毯技艺 彝族蒙古族民族服饰走秀 以及刺绣工艺体验 [2] 非遗保护与扶贫成果 -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 通过手工艺品讲述少数民族脱贫故事 [3] - 独龙族实现"一步跨千年"的扶贫历程 当地已实现5G覆盖 新能源汽车普及 新兴职业涌现 [3] - 独龙族妇女以彩虹色作为编织符号 彩虹图腾正以新形式融入当代生活 [3] 公益项目背景 - "妈妈的针线活"是中国平安集团联合中国服饰报社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策划的扶贫公益项目 [4] - 项目聚焦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 帮助农村妇女通过针线技艺提升生活水平 [5] - 项目探索创新设计 环保生态和非遗艺术扶贫模式 [4]
让船工号子穿越历史长河(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非遗保护与传承 - 澧水船工号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承人黄苏平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采集完成系统性整理,并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 - 该非遗项目源自船工拉纤时的即兴创作,具有"上河腔"(高亢快速)和"下河腔"(舒缓优雅)的地域性差异,其艺术形式直接反映澧水不同河段的地理特征与劳动场景 [2] 文化创新实践 - 湖南文理学院将船工号子改编为情景舞蹈《澧水船夫》,结合光影技术再现劳动场景,澧水黄家套景区推出研学活动实现沉浸式体验 [3] - 常德河街通过业态融合实现83个非遗项目商业化运营,例如改良非遗擂茶为奶茶等新形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并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3] 非遗价值挖掘 - 非遗保护需突破"博物馆式"困境,通过科技与旅游融合(如《新刘海砍樵》幻境秀整合花鼓戏、湘绣等元素)强化现代传播力 [4] - 船工号子虽失去原始劳动场景,但其蕴含的奋斗精神通过研学体验持续引发共鸣,证明精神内核传承比技艺复刻更具持久生命力 [4]
2025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盐田分会场启幕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20:57
核心观点 - 2025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盐田分会场以"渔跃盐田·筑梦深蓝"为主题,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盐田区在海洋文化保护、智慧渔业创新及消费新场景打造上的探索成果 [1] - 活动通过非遗传承、科技赋能、消费新场景三大板块,推动渔业与文化、科技、消费深度融合,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3][4] 非遗传承 - 分会场以"非遗新生"开篇,通过舞蹈《鱼跃龙门》和疍家鱼贴画、浸纸拓印等手作体验,将传统渔灯文化与现代表演艺术融合 [3] - 活动响应国家"非遗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政策,创新表达传统渔业文化,培育具有盐田特色的海洋文化IP [3] 科技赋能 - 盐田区积极布局"蓝色科技",推动深海养殖、水产种业等关键技术攻关,展示"产、学、研"一体化成果 [3] - 特设海洋渔业科普课堂,通过生态缸互动、VR养殖模拟等科技手段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知识,培养青少年成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践行者 [3] 消费新场景 - 升级打造"渔跃集"市集,17家摊位涵盖盐田生猛海鲜、全球水产及非遗文创三大板块,形成"产供销体验"闭环 [3] - 川源顺集团展示200公斤蓝鳍金枪鱼开鱼秀,通过品鉴活动激活"舌尖上的海洋经济" [3] 政策联动 - 分会场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共享"模式,契合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向,为夜间经济、文旅消费提供新样本 [4] - 盐田依托港口优势与生态资源,加速构建"渔业+"产业生态圈,争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协同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