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颜值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牛市里亏钱?林园旗下部分产品收益不佳被“吐槽”
深圳商报· 2025-10-09 15:19
市场表现与产品业绩 - A股市场自去年924以来显著回暖 今年前三季度上证指数累计上涨近16% 深证成指涨近30% 创业板指涨逾50% 沪深300涨近18% 科创综指涨逾53% [1] - 林园投资旗下部分产品业绩表现不佳 近20只产品跑输沪深300指数同期表现 还有产品出现亏损 [1] - 林园投资173号私募产品截至9月26日净值为0.7598 浮动盈亏为-60.52万元 持有期间亏损37.82% [1] -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 林园投资旗下有业绩显示的19只产品中 近一年收益为正的有9只 其余10只产品亏损 所有19只产品收益均未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 表现最好的产品跑输11个百分点 [2] - 今年以来林园投资173号和林园投资21号等6只产品出现亏损 [2] 投资策略与操作 - 林园投资近期买入科创板股票 但公司表示此为被动操作 目的是满足科创板新股申购的市值要求 投入金额可以忽略不计 并非主动布局科技股领域 [2] - 公司投资风格偏好价值投资 聚焦于盈利能力确定 具有垄断地位及成瘾性特征的行业龙头 主要关注消费和医药等刚性需求赛道 [2] - 公司认为当前AI发展使得传统投资逻辑发生根本转变 未来稀缺的不再是商品 而是人的快乐与生命 [2] 后市观点与投资主题 - 公司依然看好A股市场 认为尽管部分指数创新高 但代表市场主体的大多数公司其股价和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 [3] - 当前A股市场情绪较为理性 交易氛围冷静 未出现过热迹象 更未形成泡沫 [3] - 公司建议未来围绕两大核心主题布局 一是颜值经济 认为俊男靓女是未来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颜值将成为第一要素 二是老年养生与生命延缓 认为老年人对延长寿命的需求将成为必需品 [2]
发展中国家女性企业家杭州取经,浙企媛颂分享颜值经济"中国方案"
搜狐财经· 2025-10-01 16:28
公司概况 - 媛颂集团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医疗美容、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及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产业集团 [3] - 公司在全国拥有30家直营机构和超过7000名员工 [3] - 公司已启动海外扩张计划,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市场开展布局 [4] 业务与运营亮点 - 公司展示了数字美学设计中心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并拥有涵盖8大环节的"媛颂严选"产品准入机制 [3] - 公司与艾伯维、海雅美等国际医药企业及华东医药、爱美客等国内上市公司建立战略合作 [3] - 公司今年推出"高标品战略",旨在为行业标准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3] 行业市场数据 - 中国颜值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 [3] - 预计未来五年,轻医美赛道规模将冲刺5000亿元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发展中国家女性企业家代表团参观公司,共同探讨颜值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1] - 公司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机制,希望打破国际市场对中国颜值产品的认知壁垒 [4] - 国际企业家期待与公司开展技术培训、标准输出等合作 [4]
樊文花全国七大区域门店突破新高,全国扩张步伐持续加速
搜狐网· 2025-09-29 15:36
行业趋势与公司战略定位 - 面部护理行业需求持续攀升,消费者理念从基础护理转向长期主义,专业化服务需求增长 [1] - 公司定位为“面部护理专家”,通过“科技产品+专业服务”的核心单店模型实现区域复制和市场扩张 [2][3][8] - 公司全国门店总数超过6000家,获得“全国美业门店规模第一”的市场地位认证 [2][13] 区域市场扩张里程碑 - 河北地区门店规模达到500家 [3][7] - 山东区域门店突破600家 [3][9] - 河南地区门店强势突破700家,成为区域深度覆盖的标杆 [3][9] - 成都门店规模超过200家 [3][7] - 甘青宁地区(甘肃、青海、宁夏)门店数突破100家 [3][5] 运营模式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超6000家门店生态体系,通过标准化运营和数字化赋能夯实竞争力 [8] - 核心竞争力源于产品研发、手法开发、专业服务与组织架构的深度协同,打造独特的面部护理生态系统 [8] - 每一家门店均被打造为专业的“面部护理解决方案中心”,强化细分市场的差异化优势 [8] 加盟体系与社会价值 - 公司依托全国47家分公司,为加盟商提供选址、装修、运营、策划、培训、引流等8大支持体系 [11] - 加盟模式具有低投入、高坪效优势,特别适合县域市场拓展和美丽事业下沉 [11] - 公司已累计帮助3500多位伙伴创业,并为20000多名店长、护理师提供就业平台 [13]
许多咖啡店都在用的「露营椅」,怎么突然就被嫌弃了?
36氪· 2025-09-28 17:32
独立咖啡馆座椅选择趋势演变 - 露营椅等非传统座椅在独立咖啡馆中一度流行,但近期消费者口碑迅速下滑,从新奇体验转变为集体吐槽[10] - 消费者对座椅舒适度的要求提升,部分声音甚至怀念大排档的塑料凳,认为“正儿八经的桌椅”更稀缺[14][30][33] - 仍有部分消费者和店主认为露营椅能营造轻松氛围且成本较低,但争议焦点已从颜值转向实用性与舒适性[16][17] 露营椅流行的驱动因素 - 成本优势显著:一把露营椅仅需几百元,而真皮沙发或实木桌椅成本动辄上千元[22] - 布置灵活高效:露营椅轻便可移动,便于店主快速调整场地布局[23] - 社交平台流量驱动:高“出片率”使露营椅成为独立咖啡馆营造“氛围感”的核心工具,以吸引线上流量[24] 商家经营策略与消费者体验的矛盾 - 商家面临两难选择:优先考虑高翻台率需牺牲舒适度(如使用不舒适座椅促使顾客尽快离开),或注重顾客忠诚度而提供舒适座椅但可能降低单桌产出[28][29] - 消费者明确表示因座椅不适不会再次光顾,表明“颜值经济”热潮退去后,舒适性已成为影响复购率的关键因素[30] - 部分门店将露营椅直接作为室内主力座椅,因坐姿不适、桌椅高度不匹配等问题引发顾客负面体验[32] 行业审美趋势变化 - 过去几年咖啡店盛行“露营风、工业风、废墟风”等设计风格,但当前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33] - 行业过度追求视觉潮流导致舒适性被忽视,如今“回归正常桌椅”反而成为新的差异化竞争点[33] - 商家追逐的“潮流风格”与消费者认知存在滞后,部分店主仍以为露营风是趋势,而消费者已视为过时[18][26]
林园:未来社会不管男女,颜值都会是第一要素
凤凰网财经· 2025-09-26 07:55
投资理念转变 - 在AI时代传统投资正在失去意义资产的投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1] - 未来稀缺的不再是商品而是人的快乐与生命[1][2] - 需规避可以无限生产的领域核心投资方向是投人围绕人的需求寻找稀缺价值[1] 未来社会展望 - 未来世界将是一个享乐的世界有钱没钱不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2] - 在商品极度丰富的环境下金钱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减弱真正稀缺的是精神体验和生命本身[2] 具体投资领域 - 颜值经济是核心方向之一俊男靓女将成为未来社会最稀缺的资源颜值成为第一要素[3] - 老年养生与生命延缓是另一核心方向进入老年社会后延长寿命和养生需求将成为必需品[3]
“撞脸”刘亦菲涨粉36w,短视频“批发”山寨明星
36氪· 2025-09-25 19:56
文章核心观点 - “撞脸”明星是互联网时代素人获取流量的有效捷径,其背后是颜值经济、模仿经济和平台流量分发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5][16] - 模仿明星走红的模式已从电视时期的才艺选拔,演变为互联网时期多元化的偶然走红、仿妆、恶搞等形式,并形成完整的变现链条 [9][16][19] - 尽管“山寨”明星流量可观,但存在侵权、炒作等法律与口碑风险,品牌合作需谨慎,长期发展仍需依靠个人独特魅力 [17][20][22][24] “撞脸”明星走红案例与数据 - 案例林晓棠(原名刘一菲)因神似刘亦菲爆红,累计粉丝突破36万,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达37万 [1] - 案例粥饼伦因长相酷似周杰伦走红,其抖音账号粉丝量超160万 [6] - 案例鹿哈作为鹿晗模仿者,转型带货主播后7个月吸金7000万 [16] - 案例酷似大s的女大学生发布旅行视频后,微博账号一周涨粉3万 [11] 不同时期的走红模式对比 - 电视时期:代表人物如教海哗(刘德华模仿者)、彭子濠(郭富城模仿者),通过选秀/模仿秀节目走红,职业发展为歌手/演员,用户口碑高 [2][19] - 互联网时期:分为偶然走红型(如粥饼伦、林晓棠)、仿妆走红型(如李蠕蠕)、恶搞走红型(如ESO男团),职业路径多为自媒体主播/带货,用户口碑从较高至差 [6][9][15][19] 背后的走红逻辑 - 颜值经济降低流量门槛,外貌相似可快速完成“信任”嫁接,明星商业模式提供变现样本 [16] - 模仿经济提供成功模板,早期模仿者参与线下活动,现今模仿者变现途径多元化 [16] - 平台流量分发机制助推,明星自带关注度易形成圈层传播,用户讨论提升点击率和完播率 [16] 潜在风险与行业警示 - 互联网“山寨”明星易陷入侵权争议,例如模仿杨坤的“四川芬达”被告上法庭,ESO男团被迫全员改名道歉 [20][22] - 模仿者以明星类似假名和肖像代言产品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如“周口杰伦”代言“亮赢”冰红茶事件 [24] - 品牌合作需谨慎,电视时期模仿者经媒体“严选”风险较低,互联网模仿者则缺乏此类风险规避 [17]
研判2025!中国干发喷雾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市场规模、企业分析及未来趋势分析:颜值经济背景下,干发喷雾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2 09:04
行业核心观点 - 干发喷雾行业受益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13.56亿元,同比增长3.90% [1][9] - 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抖音)和KOL推荐加速了产品的市场教育和普及,有效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1][9] - 消费者需求从基础功能向高单价、高附加值的品质、功能与使用体验升级 [1][9]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40元,同比增长5.4%,人均消费支出达14309元,同比增长5.3%,推动日常消费领域需求上涨 [5] - 快节奏生活催生对高效、便捷、个性化个人护理解决方案的需求 [1][9] - 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9年的33.8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6.4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0.4%,为干发喷雾销售提供主要渠道支撑 [8] 行业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以淀粉(如玉米淀粉)为核心,2024年中国玉米淀粉产量达3799万吨,同比增长1.3% [7] - 中游为生产制造商,负责配方设计、生产加工和质量检测 [7] - 下游销售渠道以线上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为主,线下实体店(如化妆品店、超市、药店)为辅 [7] 市场竞争格局 - 竞争格局多元化,国际品牌(如Batiste、KLORANE、资生堂专业美发)与本土品牌并存,市场竞争激烈 [11] - 国产品牌如诗裴丝(Spes)凭借针对中国人头皮特征的创新配方(如免洗空气感蓬松喷雾)崭露头角 [11] - 品牌间竞争日益侧重于产品创新、研发及满足多样化需求 [11] 主要市场参与者 - 相关上市企业包括中国淀粉(03838)、中粮科技(000930)、京东集团-SW(09618)、阿里巴巴-W(09988)、拼多多(PDD)等 [2] - 行业相关企业包括浙江浩迈科技有限公司(诗裴丝品牌)、广州维特丝化妆品有限公司、皮尔法伯、汉高、深圳市理然化妆品有限公司(理然品牌)、广东宾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 [3][11][12] 未来发展趋势 - 产品创新与功能升级:成分趋向天然、健康(如天然植物提取物),功能多样化(增加滋养、修复、防紫外线等) [13][14] - 市场细分化与个性化:消费群体从年轻人、商务人士扩展至运动员等特定群体,产品设计更趋个性化 [15] - 渠道融合:线上销售保持主导地位,线上线下融合(如线上购买线下自提)以提升购物体验的趋势明显 [16]
“擦边互动”上头,实体有了自己的“荷尔蒙经济学”?
36氪· 2025-09-11 18:39
核心观点 - "擦边经济"通过软性暗示、颜值吸引和情感互动实现流量变现 正从线上向线下实体商业快速渗透 成为不可忽视的商业力量 [1][3][1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2024年达23077.67亿元 预计2029年将突破4.5万亿元 [4] - 实体零售行业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7月实体商业活力指数同比降3.2% 全年闭店量超30万家 空置率达17.8% [9] - 餐饮行业200多万家门店中70%月营收不足 85%处于亏损或保本状态 购物中心场均日客流仅0.92万人次 [9] 商业模式特征 - 采用颜值吸引和亲密互动策略 为消费者提供情感代偿和低门槛情绪释放 [4][5] - 线下单客消费可达线上五倍以上 更易培养固定客群 [11] - 游乐园NPC通过人设营造提供被关注、被陪伴的恋爱幻觉 构建情感粘性 [8] 典型案例表现 - 深圳欢乐谷引进帅哥NPC后周末入园人数突破4万 [10] - 海底捞改造"夜店"模式并聘请男模DJ 夜间翻台率突破10轮 [10] 消费群体特征 - Z世代消费者认为"可以没有内容但不能没有颜值" 倾向为好看的人、内容和体验付费 [8] - 年轻消费者将情绪价值置于首位 愿意为互动体验支付溢价 [8] 发展趋势 - 线上流量红利枯竭及监管加强促使擦边资本转向线下寻找新蓝海 [10] - 线下业态通过高密度时间地点布局实现精准卡位 [10] - 娱乐化正成为年轻人消费主旋律 但需警惕消费行为异化风险 [12][14]
新华锦: 新华锦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20:17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66,886.64万元,同比下降24.92%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6.72万元,同比下降39.45%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726.21万元,同比下降19.06%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30.99万元,同比下降73.61% [2] - 总资产184,629.84万元,较上年末下降2.73% [2] 业务板块表现 - 发制品出口业务收入41,422.13万元,同比下降11.29% [10] - 纺织服装出口业务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显著 [11] - 跨境电商进口业务收入14,293.98万元,同比下降28.56% [12] - 石墨新材料业务处于采矿许可证申领及矿山建设筹备阶段 [13] - 养老大健康业务以轻资产模式运营,覆盖青岛、威海等多地项目 [14] 行业动态与前景 - 全球假发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76.2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132.8亿美元 [3] - 中国纺织服装2025年上半年出口1,439.78亿美元,同比微增0.76% [3] - 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32万亿元,同比增长5.7% [5] - 中国石墨储量占全球27.86%,产量占全球76.87% [7]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2035年突破4亿,占比超30% [8] 战略举措与转型 - 发制品业务通过市场多元化、产品创新及成本转嫁应对关税压力 [10] - 纺织服装业务加速订单处理并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11] - 跨境电商业务重点投入AI技术,打造无人直播及智能营销解决方案 [12] - 成立锦鹏机器人公司,布局外骨骼设备及老年助行领域 [9] - 石墨业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及高端深加工技术研究 [17] 公司治理与风险 - 存在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4.06亿元,占净资产33.34% [22] - 上海荔之原股东王荔扬、柯毅未支付业绩补偿款 [20] - 青岛海正石墨矿资质办理进度未达预期,存在开工风险 [20] - 货币资金较上年末下降62.26%,主要因资金拆借 [18] - 境外资产占比13.60%,主要分布于发制品及贸易业务 [18] 投资与资产结构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3,567.48万元,含股票及理财产品 [19] - 长期股权投资3,645.22万元,主要投向纺织及康养联营企业 [18] - 其他应收款4.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5.25%,因资金拆借 [18] - 短期借款7,810.45万元,较上年末下降49.74% [18] - 受限资产805.84万元,含保证金及抵押投资性房地产 [18]
国产脱毛仪之王,坑惨年轻人
虎嗅APP· 2025-08-23 11:36
行业市场概况 - 家用脱毛仪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43.97亿美元 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28.6亿美元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5.7% [20] - LED光疗仪市场同样保持增长 2023年市场规模为18.6亿美元 预计2032年将达35亿美元 2025至2032年年复合增长率约7.3% [20] - 脱毛仪利润率较高 代工厂负责人透露仪器类产品利润率可达60%以上 [4] - 社交媒体推动消费需求 "猕猴桃女孩"话题在小红书获得超过2.4亿浏览量和56.8万条相关笔记 [4] 市场竞争格局 - 家用脱毛仪市场集中度较高 前四大厂商占据56%左右市场份额 核心厂商包括飞利浦、Ulike、松下和博朗 [5] - Ulike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 官方宣称市占率超过70% [5] - 市场参与者众多 除头部品牌外还包括Amiro觅光、慕金、beautigo、小猫安妮、康佳、奥克斯等品牌 [20] - 美容仪市场竞争激烈 主要品牌包括雅萌、ReFa、初普以及新品牌极萌 [20] 产品技术与消费者体验 - Ulike主打"蓝宝石冰点科技" 宣称采用专利技术可使表皮温度保持在15.6摄氏度左右 [7] - 技术原理是通过激光吸收黑色素使毛囊失去活性 "冰点"技术仅作为表皮降温手段 与脱毛效果无直接关系 [11] - 消费者反映使用后出现皮肤问题 包括红痒、发热斑块、红肿疼痛等热损伤症状 [7][8] - 家用脱毛仪存在使用体验问题 消费者反映操作过程劳累耗时 [23] 品牌营销策略 - Ulike早期采用"韩国品牌"定位策略 尽管公司实际为本土企业 [13] - 营销手段多元化 包括明星代言(全智贤等)、直播电商(薇娅、刘耕宏等)、电梯广告(分众传媒)和网红投放 [14] - 2022-2023年因广告违规多次被处罚 并存在虚假宣传和质量问题投诉 [15] - 极萌延续相似营销策略 聘请周冬雨代言 合作陈乔恩、容祖儿等KOL 并登陆广东夫妇等头部直播间 [16] 公司业务拓展 - 由莱科技从脱毛仪拓展至美容仪市场 2021年推出极萌品牌 主打亚洲女性抗老需求 [15] - 极萌快速崛起 已跻身国内美容仪市场前三名 [16] - 研发中心布局国际化 在韩国首尔和中国深圳均设有研发中心 [16] - 极萌产品线包括大排灯、胶原炮等 其中"大熨斗"属于射频美容仪类产品 [16][22] 监管环境变化 - 射频美容仪将纳入医疗器械监管 自2026年4月1日起需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22] - 目前极萌尚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处于监管正式生效前的窗口期 [22] - 新规要求未依法取得注册证的产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22] 消费者行为演变 - 消费者日益理性 开始重新审视"体毛羞耻"现象 认识到体毛是自然生长存在 [23] - 使用需求呈现职业特性 部分消费者因职业要求继续使用脱毛产品 [23] - 对售后服务体系要求提高 消费者不满品牌机械回应话术和不承担就医费用的态度 [11]